釉层变化与瓷器鉴定

合集下载

如何从瓷器釉面老化程度来辨别瓷器的真伪?

如何从瓷器釉面老化程度来辨别瓷器的真伪?

如何从瓷器釉面老化程度来辨别瓷器的真伪?
鉴定古董古玩的真伪主要方法
第一,古董瓷器鉴定之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

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153
第二,古董瓷器鉴定之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49
第三,古董瓷器鉴定之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

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

07
第四,古董瓷器鉴定之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

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

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

302 微我还有很多古董古玩的鉴定方法,由于太多了就不一一说明了,了解更多瓷器知识,话尾v。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物,它们在长期的历史时间和环境中,可能会出现老化和痕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瓷器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一、老化痕迹:
1. 疏釉:古瓷器因陶土的收缩程度不同,造成釉面与胎体之间的收缩度不同,会形成釉面细微的裂缝。

2. 急干裂纹:古瓷器在制作时,内部与外部受热的速度不一样,造成胎体内外温度不一而收缩不同,出现急性干裂。

3. 断口:断裂后重新拼接出现痕迹,称之为断口。

二、鉴定方法:
1. 检查表面:通过瓷器表面的纹路、釉面、瓷体色泽和声音,可以初步判断瓷器的真伪。

2. 审视断口:观察断口的颜色和质地,若是新破的断面没有伪造的痕迹,瓷器的真实性就可初步确定。

3. 鉴定器具:使用专业的鉴定器具手段,如紫砂灰、紫红砂、紫水浸等,可以检验瓷器的真伪、制作工艺、时代等。

以上是古瓷器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的简要介绍,通过对这些痕迹的观察和鉴定,可以更好地判断古瓷器的真实性,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7釉层变质、变形、变色

7釉层变质、变形、变色

高古瓷鉴定3——釉层的变质一、概念:所谓釉层变质是指玻璃质透明或有透明度的秞层成为不透明的新物质层,同时伴有原色彩变为它色彩的现象或一定程度的变形等。

高古瓷均存在釉的变质,只是有轻重、多少、位置等不同。

二、要约:时间为北宋王朝至其前三国时代;这些器物烧制成功后,先短期流转于人世间,然后长时间入土,近些年复出土;其地域范围为黄河中下游两岸,包括原材料、生产厂家及流存地点。

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瓷器本文未包括。

三、特征:为何称为变质釉,主要依据如下:一是已变质的釉层范围内,其间仍然遗存小面积的釉层还保留原状态,没有变过来(人工作伪时不会产生这种特征)。

二是变质釉与原釉层同厚度(这表明非人为涂抹其它物质,作伪者则是另涂抹其它一层物质,或在施釉时添加一些物质,使某一部位的釉层变质)。

三是如果用合金钢小刀刻划时,原釉掉下来的是极小的颗粒状玻璃釉,而且划痕的两侧成锯齿状;而变质釉掉下的是粉末,且划痕两侧成平滑的斜面。

这三点是区别原釉与变质釉的根本依据(当然目前尚无法进行理化试验)从照片可以看出:其一,凡已经变质的部位,其颜色有不同的变化,黄色中含有白色、褐色;白色中含有黄色、褐色;黑色中含有褐色、红色;这些变化十分自然协调和谐。

仿品绝对不会产生这种过渡自然的现象,只是颜色一致无变化;其二,已变质的釉周边,都存有正在兑变的斑块,其形怪异、其色未定,反映出质变的过渡程序。

仿品绝无此现象,往往都是突然出现死板板的一块变质釉(这是目前最高水平的仿古器);其三,未变质的釉层已经混融,脱离了初始时透明如玻璃的状态,体现了转化的层次、交待分明。

仿品在变质釉的周边仍旧保留着清透的釉层,已变和未变二者皆然分开。

四、关系:这里的关系是指釉层变混融、变色、变形、产生另类斑块、变质、脱落等全过程(其中混融,脱釉、生成物等参照有关图片和相关简述,不再另行描述)。

各种不同现象均存在相互之间的验证、过渡、因果等正相关作用。

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有A必有B、必有C。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瓷器会出现一些老化痕迹,这些痕迹不仅是古瓷器的历史印记,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釉面老化:古瓷器的釉面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而出现龟裂、剥落、变色等现象。

这些老化痕迹是古瓷器真伪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器身老化:古瓷器的器身会因为长期的使用和保存而出现一些老化痕迹,如裂纹、磨损、划痕等。

这些老化痕迹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底款老化:古瓷器的底款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底款的老化痕迹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底款老化痕迹主要表现在字迹模糊、磨损、划痕等方面。

鉴定古瓷器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釉面: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色泽自然,而假品的釉面质地粗糙、不均匀,色泽过于鲜艳。

二、观察器身:通过观察古瓷器的器身,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器身线条流畅、比例协调,而假品的器身线条生硬、比例不协调。

三、观察底款:通过观察古瓷器的底款,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底款字迹清晰、整齐,而假品的底款字迹模糊、不规则。

四、化学分析:通过化学分析古瓷器的成分,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成分与古代瓷器的成分相似,而假品的成分则与古代瓷器的成分不同。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是古瓷器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认真鉴定,才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在上篇《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文章中我们讲了如何区别青釉、白釉、黑釉和红釉,本篇继续讲一下如何区别其它釉色。

蓝釉瓷器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明宣德霁蓝釉盘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蓝釉新品种。

最为人称道的宣德霁蓝,其釉色亮如宝石,皆为祭天用器。

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釉面洁净平稳,色泽深沉厚重。

由于祭天用蓝色瓷器,蓝釉瓷器的规格都比较高,器型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

除素面器物外,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

官窑霁蓝多有官款,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均无官款,但有书纪年款的。

明宣德洒蓝釉钵清雍正霁蓝釉撇口尊清代康熙时期恢复了明代宣德以后中断的洒蓝釉瓷器烧造,并进一步发展出洒蓝描金、洒蓝五彩等新品种,其新颖的作品大量外销至国外。

康熙洒蓝器以盘、碗为主,胎体轻薄,其釉面呈现莹润的蛤蜊光泽,色泽浅淡、清新,犹如洒满雪花状,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时期比较少见,光绪朝偶有仿制。

黄釉瓷器黄釉器也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

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泽,唐三彩中的黄釉即属此类。

早期的低温铅釉主要有棕黄色和绿色两种,其中棕黄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铁,绿釉为氧化铜。

在历经唐、宋、辽、元、明、清各代的发展,低温黄釉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黄釉绿彩执壶低温黄釉伴随着汉代铅釉的出现而出现,后来在唐三彩及元、明琉璃上都有表现。

唐代烧制低温黄釉瓷器的窑口主要有安徽寿州窑、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郑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和河北曲阳窑等。

但早期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泽较差,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

如何从釉面鉴别瓷器真伪

如何从釉面鉴别瓷器真伪

如何从釉面鉴别瓷器真伪瓷器出窑久了,经过多年的老化,其表面的釉面光泽、釉层质感就会和刚出窑时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岁月痕迹。

这种痕迹,是通过釉内和釉表面的物质分子析出而形成的反射光、折射光变异,以及历年以来摩挲使用而形成的皮壳包浆等各种因素组成形成的,行里称之为“釉光”。

这种釉光,润而不燥,光从内发,釉面光泽蕴润如玉,与新瓷上耀眼的浮光不同。

即使是新出土的老窑,其釉内略变土色,而釉表仍是光洁莹润的,与伪作的土锈水冲即净不同。

这种釉光,亮而不火,是一种带有深度感的亮反光,决不像新瓷那样仅止于器表很亮的“火光”,没有深入釉层的折射光,即行里人所谓的“贼光”。

就算是出窑后历经数百年都未开过封的“库货”,虽光泽灿烂如新,但釉面还是有一层深厚如玉的润光,断无刺目之感。

这种釉光,用手抚摸,润滑不涩,新瓷则总有涩手和毛刺的感觉,摸起来有轻微的“沙沙”声,感到有灰尘一样。

釉光是瓷器“质”的表现。

现代的作伪者,无论采取高压蒸煮或用浆砣、布轮磨擦去光,或用氢氟酸涂蚀釉面再用烟尘染旧等等,都是仅可改变其“形”而难变其质,无法做到真正的以假乱真。

这些伪制措施,在实施抽时,即留下了诸如釉面缺乏层次、干涩呆板、手感生涩,在放大镜下可见酸咬微孔或规则划痕等等鉴别证据。

所以说,只要学会鉴识釉光,就算在未完全掌握器物断代的知识的情况下,也可准确判定是新瓷还是旧瓷,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市场上留住手边的好瓷。

近来,由于民国粉彩瓷器身价急升,成为市场俏货,一些不法之徒已开始大量仿制民国精品,甚至连大路货的桃花病态人嫁妆瓶都在仿制之列。

尽管民国瓷器烧制年代并不久远,但器物表面亦有釉光存在。

这些出现于市的仿品,器形、纹饰、釉形、釉色无一不肖,稍有疏忽即致“中招”。

笔者通过观察彩釉的析出层(色彩浅淡的纹饰周围釉彩析出层很少,肉眼难以观测得到,但用湿手一抹,在薄薄的清水层上立即便浮现出来。

新瓷没有这种特点),以及眼观手摸细辨釉光,从而不至于买假上当。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就伴随着我们的
生活。

在鉴定瓷器时,有六大必备特征需要注意,分别是釉面、胎体、装饰、器型、器足和器底。

首先,釉面是瓷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陶瓷原料熔化后形成。


面应平整光滑,无明显凹凸,且色泽均匀自然,不能有颜色过浓或过淡、过亮或过暗的情况。

其次是胎体,即瓷器的本体。

胎体应柔软细腻,无气泡、疤痕、
裂纹等缺陷。

拍打胎体应听得到清脆的声音,若有泛沉或沉闷声,表
示胎体有缺陷。

然后是装饰,瓷器的装饰形式千姿百态,如图案、文字、雕刻等。

在鉴定时要看其风格是否与当时的流行相符合,装饰花纹是否清晰、
细腻,是否有磨损或剥落的情况。

器型是瓷器的外形,应优美端庄,比例协调,线条流畅,无变形
或斜倾等缺陷。

器足是指瓷器的底部承托面,应圆润光滑,无突出、开裂等现象。

最后是器底,器底应呈光滑光亮的状况,无划痕、压印等瑕疵,
且底款字迹清晰可辨。

总之,鉴定瓷器需要全面细致地观察各个方面,判断其真伪与价值。

对于爱好收藏瓷器的人来说,这些必备特征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点。

教你从釉面和胎土鉴定瓷器

教你从釉面和胎土鉴定瓷器

教你从釉面和胎土鉴定瓷器古玩收藏投资有风险,谨慎小心慧眼能识宝。

不贪不急心稳如泰山,走正道方能名利双收。

对于很多热爱或者投资陶瓷的人来说,一开始能够鉴定一件的古瓷很不容易,但熟悉后又很容易。

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

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

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专家认为,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

在判断传世收藏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首先说,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

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

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

如今去景德镇观察,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当下瓷器中,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

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

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们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大多见于出土。

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釉层变化与瓷器鉴定——《微观鉴定高古瓷》修补之五读者可能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标题的变化,前文修补一至四用的都是‚文物鉴定‛,此文用的是‘瓷器’,名称不同。

釉层只有瓷器才有,包括原始青瓷,其它文物没有(陶器中的彩不是釉,只是彩衣)。

不管是铜、玉、陶、瓷,前文修补之一至之四的白衣(变质)、次生物、开片(裂)、气泡在高古文物上均有(只有气泡玉器内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均与古陶、玉、铜、瓷有关,故用的是‚文物鉴定‛。

本文仅限于釉层,故用瓷器,顺便讨论一下古陶器,因此范围收缩了。

但同性质的变化在铜、陶、玉等文物上基本全有。

瓷器的特殊性是器表有一层釉,部分是多层釉。

无论单层还是多层,都将在时空中变化。

在有关的文章内,从光绪140年釉层的变化到后周柴窑的变化,揭示了约1200年釉的变化。

釉层最表是次生物,是外界物质与釉结合的产物,也含一定的釉层质变。

釉层的变化主要以形变、色变、质变为主,不同的时期各种变化会有不等的差距,这些差距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分析。

但甩下了一个釉层与气泡的关系,本文加以重点讨论。

此外便是釉层的变质,也作为重点,分别通过官、定、钧、耀诸瓷介绍。

虽然次生物、形变、色变不再另行讨论,但请读者务必仔细关注各张微观照片,这是防伪微观和伪观点极重要的内容。

若一张照片没有反映出次生物,釉层清彻、透明度极高;没有相应的形变;色变;包括开片和气泡的变化,都是伪照片(个别长期封存在盒柜之内的除外。

但高古瓷一般不会有这一类的)。

对于釉层的鉴定有多种‚学说‛或方法,但像鉴定瓷器一样,对各种观点、‚学说‛、方法等等,必须放在时空之内,也就是用自然法则来统一衡量,任何事物在地球之上都逃脱不出自然法则。

古瓷在胎表都施加了一层白色(也有红色、绿色等)的护胎釉(化妆土),其作用一是为填平补齐其自身的不足,包括各种空隙,把胎表制作时产生的坑洼等填平,使胎表光滑;其二是为了盖住胎的颜色,因原材料不纯产生的不同色彩,尤其是透明度较高的外部釉,如青釉、透明釉等,使釉面干净纯洁;其三是为了保证瓷器最外层釉的均匀,也就是外层釉的质地,使釉更美;其四是为了使胎尽可能少量的吸收釉,节省釉料。

这层白色的护胎釉不是笔者在修补之一中所描述的白衣,白衣更不是指白釉。

有些瓷器外表釉为白釉,但时间久了也会成为白衣或黄衣,其中定窑、邢窑、唐白就有较大面积的白釉没有了透明度,变质为白衣。

探讨釉层极有必要分析一下这层护胎釉。

在窑内高温阶段,釉层实现了玻化,由多种混合的物质成为类似玻璃的釉层。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其下的护胎釉为什么没有与釉层熔化或混融?从现代瓷到高古瓷均查不出护胎釉与釉层的混合,是什么原因?化妆土是化妆胎的,应与胎结合,犹如人抹防晒霜要抹在皮肤表面,自然与皮肤结合而不会与衣服结合,但防晒霜还是可能蹭到衣服上的。

化妆土这一现象现今也没有人来讨论。

本文讨论釉层的变化,由于在各种釉中均没有发现护胎釉,也就是俗称的化妆土,所以不包括在内。

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要往一块瞎扯,如白衣与白釉、黄衣与黄釉,白衣与化妆土等等,制作出的是什么就叫什么,变化后出现的什么就对应着给出名称,可以选择自认为最恰当的名称,但必须要给以解注。

1、有关釉层的几个问题现今对大量应用的玻璃有些科学内涵仍未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对较玻璃复杂的釉更存在很多没有破解的难题。

所以讨论釉层及其变化,必然存在诸多理论问题。

收藏者不是陶瓷研究专家,只要知道釉层有差异、釉层必然在时空中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特征就可以了。

不相信玻璃会变的人,可以去找那些仍存在的老房屋,看看50年以上窗上的玻璃,也可以拿一块新玻璃与其对比,看看从透明度、光泽、平整度等方面是不是不一样了,这些差异全是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也有人们经常擦拭玻璃的影响)。

与玻璃近似的釉层,由于用的原材料种类更多些,所以相应的变化本应大些、严重些。

本人仅就一些最普通的问题略加说明,但足以应对瓷器釉层的鉴定了。

①透明度:绝大多数釉层都是透明的,只有少数彩色釉透明度较弱或极低。

高古瓷釉层大多都有不等的透明度,明清的五彩、三彩透明度就极弱,透明度涉及到对釉层变化的观察。

透明度在时空中会逐渐下降的。

②釉层的混浊与时空中产生的混融不同:这一点收藏者务必要有更深刻的关注。

有些釉层从制作时就发混(透明度与这种混浊有关,但不属于同一概念)。

多数彩釉发混,由于其内增加了其它配料,特别是现阶段的仿品,其中还增加了化学材料。

明清的彩瓷有部分就混浊,主要是用料不纯。

时空中形成的混融在透明釉中表现分明,是不同色釉相互的‚串门‛,在不透或微透的釉层结合处是各种色釉的融合,分不出彼此,一般要到乾隆时的瓷器上才会出现,在窑内烧制时产生的不同釉层混融不包括在此项内。

③釉层的薄厚与均匀:古瓷无论用何种方法施釉,绝大多数会出现厚薄的差别,包括官窑在内。

不同厚度的釉层内气泡有多少、大小的差异,时间久了也有开片多与少的不等,同时也影响了釉层的色变等。

高古瓷还涉及到内变物和质变釉的区别。

釉层的均匀是是指釉料搅拌的均匀和施釉的均匀,薄厚与均匀不完全相同,均匀强调的是釉层在同一器物上加工均匀,厚的要相同,薄的要一致,不能有薄有厚,这样在时空中发生的变化才会相等。

一旦有厚薄之分,就会影响对文物的判断。

对于需要有薄厚之别的不在此讨论,如粉彩,一般是中心部位厚,以显示出凸起的立体感,四周逐渐减薄,以示弱化。

一般的彩瓷同一色釉和厚度应一致和均匀,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变化的同异与时空的对应关系。

④杂质与内变物:乾隆以前的瓷器,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多数釉会产生内变物。

较之高古瓷要小、要少、要弱,但放大足够时均会看出来,这些已在前文中分别揭示了。

乾隆以后的瓷器一般没有内变物。

内变物是釉中某些物质在自然环境下回归的本性,也是脱玻化的必然,还是不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它是由分子蜕变的,所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会与周边融合。

而杂质不会融合,虽然也会有某些方面的变化,但‚独立的身影‛不会改变。

这两种不同的物质也是釉层发混和透明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⑤釉层变化的产物:一种是烧制过程中的产物——气泡,另一种是时空中的产物——开片(也有些瓷器的开片是烧制末端有意做出的)。

釉厚的瓷器釉内气泡多、大,越薄的越少、越小。

胎越厚而釉越薄的开片越多,时间越久发育越快。

而胎薄釉也薄的开片少。

只在某些特定的前提下,釉内气泡极少、极小,开片极少、极小,但这些特例不能代表瓷器的一般性。

若以这些特例讨论釉层,就有失公允,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无论气泡还是开片,都会随釉层的变化而变化,釉层、开片、气泡的变化必然匹配,而且一般开片与气泡的变化程度都重于釉层(均已讨论过)。

⑥釉色:谈釉离不开色,釉层的彩色分三类:一类是制瓷时人们有意配制的,以实现人的审美观,方便应用;一类是某些釉层在窑内‚不听从人的指挥‛,自由发挥,形成窑变釉;第三类是成器后在自然法则下的改变,以适应周边环境。

鉴定古瓷,前两种基本没有意义,也起不到作用,只有第三类才是最主要起决定作用的。

透明釉变成了不透明的白釉,在没有作伪作旧的前提下,是时空使透明釉自身变质了。

一片黑釉变为黄釉,也是时空作用。

虽然高古瓷最远的到商代,距今约三千年,还没有见到整器全部变白、变黄的,只是局部或大部,这只能说明时间尚未到。

千年左右瓷器的局部白衣、黄衣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瓷器鉴定不是以成器时的色为依据,而是以自然法则下的变色为依据,更何况现在活着的人没有一个见过千百年以前瓷器刚烧制出来的原色?⑦釉料的配制:这是釉层能否发生变化及会发生什么样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釉层由多种物质构成,既便是青釉也非单一或几种,往往都要有十数种之多。

这样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会出现质地的差异,就是在一个大缸里汤釉,也会有稀稠的不同。

在把不同的原材料破碎成粉末时,也不会完全均匀,会有大小不一的粉末。

在熟化过程中大颗粒的熟化就不会象小颗粒那样‚熟透‛,免不了有‚加生‛现象。

而不同材质中的杂质也不可能清除为零,会或多或少地存在。

所以从采料到加工成釉汁,天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为成器后釉层的变化造成了必不可免的条件。

⑧窑温控制:古瓷在烧造时完全凭人的经验,其方法据说有多种。

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只是个大概的数值,如不会精确到1320℃的标准值,或多或少产生偏差。

与此同时,窑内各处的温度不均,处于炉火中心的温度高些,而周边也就可能低些,加之火苗的不固定等,会使釉层承受的温度不等。

而瓷器一旦入窑后,其位臵便固定下来,直至出窑,这样同一件瓷器受到的窑温也不等。

这些不仅使釉层在窑内‚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同时也成为出窑后在时空中产生各种变化更主要的原因。

以上八个方面虽然不全面、不具体,但概括了重要的问题。

某些次要的,比如烧窑时是阴天多云还是阳光灿烂、用的煤和木柴是干的还是潮的等等,都会对釉层构成某些影响。

所以瓷器的釉层先天就存在某些不足。

2、高古瓷釉层的变化前面概说了釉层的先天不足,这里分析釉层的后天失调。

无论在何种空间内,都不存在可以保护釉层丝毫不变、‚永葆青春‛的空间,而这个空间随时间的流失,只会引起釉层的变化。

除了前文修补一至四讨论的白衣、开片、次生物、气泡外,釉层自身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前边四种变化与釉层的变化密不可分,都会与釉层同步‚发育‛,而且釉层变化严重后,会将部分开片、气泡等‚消灭‛。

为了准确性更高一些,下面以卞京官窑为例探讨,其次辅以民国到明清瓷器(明代瓷器尚未讨论)。

大体时间可以从90年左右至900年左右,看看釉层都有哪些‚后天失调‛的表现。

①卞京官窑釉层变化:之所以把卞京官窑列为核心,其一是时间准确。

宋徽宗的宣和年间自1111年~1118年,共七年,其产品也是在此期间制造的。

其它窑口的产品均无确切时间(柴窑除外,柴荣的官窑限于公元954年~959年)。

时间不确定对变化程度下的结论会有水份;其二是质地优良,尽管不少人说汝窑排列为老大,但谁都知道汝窑早于官窑,如果汝窑真的为魁,宋徽宗为啥还下令另起炉灶建窑?他是一个具有极高艺术天才的皇帝,不是明君,劳民伤财建窑场。

只能是因各个窑口的产品都不能烧制出来令他满意的高级瓷器;其三从现今遗存的实物看(数量相当少),官釉优于其它各种釉(详下文的讨论),仅次于柴窑。

因柴窑釉层至今仍保持着‚青如天、明如镜‛(这是变化较微弱部位留存的特征),而卞京官窑的青不如柴,釉色多显灰色或兰色,色彩相差较大。

明如镜差的更远一些,保存最好的釉层局部也体现不出明如镜的状态,但柴窑确实有明如镜的特征;其四是变化最丰富,汝、钧、定、耀等瓷釉层虽然也有了全方位的变化,但均不如官釉美轮美奂,特别是各类变化的浑然天成状态、程度,其它各种釉均有不足。

主要原因是釉层的不均,如厚薄不等,釉料欠匀,窑温火候控制等等。

这也显示出官窑的制作之精细;其五是代表性最强,卞京官窑不仅器型优美华丽,且工艺极其考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