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被广泛收藏和研究。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的明代瓷器,如何正确鉴定明代瓷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一、观察器型
明代瓷器器型多样,但总体来说,明代瓷器器型比较庄重,线条流畅,形态端庄。

同时,明代瓷器的口沿、底足、肚部、腰部、器壁等部位都有独特的特点,可以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构造和装饰来确定器型。

二、观察胎体
明代瓷器的胎体质地坚实致密,整体均匀,不会出现气泡、裂纹等缺陷。

同时,由于采用的是高温烧制,所以胎体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过瓷器看到内部的装饰。

三、观察釉面
明代瓷器的釉面光洁细腻,质地坚硬,且釉面和胎体紧密结合。

同时,明代瓷器的釉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如“鱼鳞釉”、“翠绿釉”等,这些现象也可以用于鉴定。

四、观察装饰
明代瓷器的装饰主要有刻画、彩绘、贴花等形式。

其中,刻画是明代瓷器的特色之一,因为明代瓷器的刻画工艺非常精湛,可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等形象。

同时,明代瓷器的彩绘也非常讲究,色彩鲜艳、布局合理。

五、观察款识
明代瓷器的款识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代瓷器的款识一般刻在器底的中央或边缘,用篆书或隶书书写。

同时,明代瓷器的款识中常常包含了制作年代、器型、制作工艺等信息,可以用于鉴定。

鉴定明代瓷器需要综合观察器型、胎体、釉面、装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需要对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鉴定方法,才能真正准确地鉴定出真伪明代瓷器。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

”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

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

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

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

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

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

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

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

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

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

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

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明清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青花和高温彩釉瓷的烧制成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明清瓷都景德镇的形成与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 花考察我国历史文献,最早而又明确提到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的著作是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书中详细记录了农工生产技术,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其中的《陶埏篇》中指出:“坯制成之后,就在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又说:“凡瓷器,绘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入窑烧成。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有人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但从考古新发现来看,青花始于唐代更为可靠,发展至明清两代,青花更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以青花和某种彩色釉为主流装饰。

明代早期(永乐、宣德),青花瓷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较元代料细腻,绘画精细,凡是有结晶斑及颜色深的地方都下凹,颜色表现深浅不均。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用国产平等青料,颜色较为均匀,色调柔和淡雅。

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用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河南博物院 魏 威青花永乐青花进口回青料,颜色为蓝中闪紫色,色调浓艳,至万历时,颜色逐渐变得灰暗。

明末(泰昌、天启、崇祯),青花瓷用国产青花料,翠蓝色,俗称翠毛蓝。

康熙年间,青花料与明末相似,使用国产料,较精细,颜色青翠艳丽,色调明快,与康熙祭蓝颜色相似,可分出深浅不同的颜色,适于瓷器上的渲染绘画,可表现出花纹图案的阴、阳及侧面、反面,具有纸卷上的绘画效果。

由于它能分出五六层的深浅层次,所以又称它为“五彩青花”。

雍正时期,青花是康熙向乾隆过渡的时期,釉色由翠蓝向蓝黑过渡转化,青花层次由繁向简过渡,层次越来越少,前半期与康熙相似,中后期与乾隆相似。

乾隆时期,青花为蓝黑色,绘画深浅层次少,最多为两三层,类似于明代永宣时期的苏泥勃青料的蓝黑色,用人工点染法,色调深沉,深浅有规律,死板,点彩的地方没有下凹。

嘉庆道光时期,青花色调鲜艳,为纯蓝色,与同时期的祭蓝相似,青花料越来越粗,纯蓝变得越发灰暗,盘碗类器物,瓷器底部外壁釉面上出现荞麦面地现象,即黄褐色斑点,光绪民国时期,出现洋蓝青花。

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

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

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明代瓷器的断定方法一、从明代瓷器的胎釉进行断定明代瓷器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赤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

如以皎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超卓彩深浅不一样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如闻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天然氧化构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赤色。

明代前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晚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简略辨认。

二、从明代瓷器的外型进行断定明代瓷器的外型,是区分真伪的首要依据。

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得当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相貌和技术成果。

若能熟练并善于辨认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照牢靠的断定方法。

明代外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淳朴,古拙,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朴素,严肃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

它的首要外型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种类的特征及时代面貌的一同,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宽厚、粗笨、秀美、小巧、绮丽等不一样特性进行研讨,详加分析比照,摸清其演化规矩。

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外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复制成功。

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欢首要选用纤巧,精美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

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面向民间商场。

但大多都超卓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特性,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

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种类不多,但却正派秀逸。

嘉靖、万历今后,器型渐趋杂乱,又有许多立异之作,特性上厚重古拙与轻盈绮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著作难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外型除承继前朝的以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

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

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

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

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一、明清瓷器的历史背景二、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1.原料的选择与准备2.造型与成型3.装饰与烧制三、明清瓷器的分类和特点1.按用途分类2.按地区分类3.按纹饰分类四、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1.器形鉴定2.胎体鉴定3.釉面鉴定4.纹饰鉴定一、明清瓷器的历史背景明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灭亡,清朝兴起,又出现了新的瓷器风格。

在这个时期,中国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二、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1.原料的选择与准备制作明清瓷器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和长沙土。

高岭土质地细腻,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塑性,长沙土则是瓷器中的主要原料。

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添加一些助剂,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2.造型与成型明清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的器物造型简单朴素,有的则富丽堂皇。

制作瓷器需要先进行成型。

成型主要分为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需要经过多次揉捏、拉拢、压制等步骤,而模具成型则需要先制作出模具,再将泥坯放入模具中进行成型。

3.装饰与烧制装饰是明清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装饰方面,明清时期主要采用绘画和雕刻两种方式。

绘画主要采用青花、红彩、五彩等色彩,雕刻则主要采用浮雕和刻线两种方式。

完成装饰后,还需要进行烧制。

明清时期的烧制技术非常高超,能够控制温度和气氛来达到不同效果。

三、明清瓷器的分类和特点1.按用途分类按用途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两类。

生活用品包括餐具、茶具、洗漱用品等,工艺品则包括花瓶、香炉、鼻烟壶等。

2.按地区分类按地区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景德镇窑、宜兴窑和广东御窑三种。

景德镇窑以青花瓷闻名于世,宜兴窑则以紫砂壶著称,广东御窑则是清代皇家专门制造的瓷器。

3.按纹饰分类按纹饰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青花、五彩和粉彩三种。

其中青花是最常见的一种装饰方式,五彩色彩丰富多样,粉彩则以淡雅的色调著称。

四、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1.器形鉴定在进行明清瓷器的鉴定时,首先需要对其器形进行判断。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1.瓷器的类型与制作工艺: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红彩瓷、釉下彩瓷等。

鉴定时需了解各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比如青
花瓷使用青花釉,五彩瓷釉下绘制彩绘等。

2.瓷器款识与题款: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上常有款识或题款,是瓷器鉴
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定时需研究并比对款识与题款,了解其字迹、风格、内容等特点,以确定其真伪和年代。

3.瓷器胎质与胎釉:元明清时期的瓷器胎质多为白色或黄色的高岭土瓷,胎釉多为青白釉、铁丝釉、天青釉等。

鉴定时需观察瓷器的胎质和釉面,分析其成分与特点,与真品进行对比,以判断其真伪。

4.瓷器造型与纹饰: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瓶、盘、碗、壶
等各种形状。

纹饰方面,青花瓷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
五彩瓷多采用红、绿、黄、蓝、紫等鲜艳色彩,绘制各种纹样。

鉴定时需
观察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分析其风格、工艺以及与真品的相似程度。

5.瓷器胎质与烧制特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瓷器的胎质坚硬、脆韧并具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时需掌握不同时期
瓷器的烧制特点和工艺,比如元代青花瓷烧制成熟,明代青花瓷品质有所
下降,清代青花瓷烧制再次达到巅峰等。

6.瓷器器型与尺寸: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器型多样,大小各异。

鉴定时
需了解各种器型的特点和常见尺寸范围,辨别是否符合古代制作标准。

8.瓷器口沿、底款与底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口沿有许多款式,底款
和底纹也有一定的特点。

鉴定时可通过观察瓷器的口沿、底款和底纹,与
真品进行对比,判断其时代和制作工艺。

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讲课稿

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讲课稿

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

据中大科鉴了解,自古瓷器藏家就喜爱青花瓷器,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瓷器、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就是见到了,价格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

为了防止购买到青花瓷器赝品,还得多了解明清瓷器鉴定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下明清瓷器鉴定方法吧。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看瓷器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

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

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

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
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看瓷器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看瓷器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

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

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看瓷器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
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

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瓷器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

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

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

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关于明清瓷器鉴定的相关信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关注我们中大科鉴,我们会尽快为您解答。

来源:广州中大科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