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一、目的本教学纲目旨在提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指导和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中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 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4.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5.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6.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7. 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8. 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9.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

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2. 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3. 熟悉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4. 掌握中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5. 熟悉中医学的常用治疗原则和方法;6. 了解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知识;7. 了解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本概念;8. 了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研究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4.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包括平时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进行评分。

六、参考资料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刘旭主编2. 《中医学基本理论教程》韩家悦主编3.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杨新国主编4. 《中医基础理论》张钧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由《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于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于2001年10月23日审定。

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研究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为研究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研究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该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堂讲授,共安排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4学时,其他2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
4.掌握脑和女J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腑、脏与奇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⑶⑶肺与丿形、窍、心、■液、时的丿关系
3•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⑶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贮尿排尿
6.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其它已在藏象中介绍
1.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腑与腑的关系
3•脏与腑的关系
4•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TheBa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e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8学分学时:112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教学内容】第一节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

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属性区分。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4.五行相生相克。

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

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诊断(4)用于疾病治疗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气血津液【目的要求】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

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气1.气的生成。

2.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温煦作用(4)防御作用(5)气化作用3.气的运动。

4.气的分类。

(1)元气(2)宗气(3)营气、卫气第二节血1.血的生成。

2.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3)载气3.血的运行。

第三节津液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3)载气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脏腑【目的要求】1.熟悉藏象的概念。

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

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五脏1.心(1)主血脉(2)主神志(1)主气司呼吸(2)主通调水道(3)主朝百脉(4)主治节(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液(3)主纳气6.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经络【目的要求】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

3.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分布规律。

4.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

2.络脉。

3.连属部。

第二节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

2.表里相合。

3.流注次序。

4.分布规律。

第三节奇经八脉1.生理功能。

2.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

(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阴阳。

3.感应与传导。

4.调节机能活动。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外感病因1.六淫。

(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火(热)之邪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内伤病因1.内伤七情。

(1)喜(2)怒(3)忧(4)思(5)悲(6)恐(7)惊2.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3.劳逸失当。

(1)过劳(2)过逸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痰饮2.瘀血【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邪正的概念。

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发病机理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第二节病变机理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常(2)血失常(3)津液失常【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

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养生1.养生的基本原则。

2.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治则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脏腑。

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脏腑第五章经络第六章病因课堂讨论式教学第七章病机第八章养生与治则机动合计四、大纲使用说明讲课时数516102181931686112实验内容实验时数1.大纲使用对象为七年制、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

附1: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方案(平时成绩)(1)选题: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出2-3个小论文题,听取大多数学生意见后,确立论文题,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6-8人为宜。

(2)全程指导:给学生一个月时间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由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均为初入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所以由我教研室研究生负责在方法上予以指导,思路上予以启发。

(3)分组汇报:小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论文,并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汇报,使每一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4)点评:汇报课由任课教师主持,每组学生汇报完毕,教师根据汇报内容、PPT课件的制作等要素现场点评、打分,力求公正。

项目论文撰写团队合作多媒体制作代表演讲共计五、主要参考书目【教材】《中医学导论》,何裕民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中医藏象学》,张挹芳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中医病因病机学》,胡冬裴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难经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伤寒论》,汉·张仲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金匮要略讲义》,何任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9;《诸病源候论校注》,丁光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备急千金要方校释》,李景荣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圣济总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915;《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7-290。

分值(分)5分5分5分5分20分(计入期末考试总分中)《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TheBa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e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4学分学时:56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护理、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论文进行评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Ba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eMedicinemainlyintroducethefo rmationanddevelopmentofTCMtheory,therelationhipbetweenTCMandAncientPhiloophy,the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