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训练28 散文阅读词句理解(含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意(含答案)

高中语文备考—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意【考情简述】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
就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语句。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些语句通常包括以下几类语句: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结构复杂句、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设问方式】(1)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题干中往往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有“分析”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北京的“大”与“深”》)(2)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汴京的星河》)(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我们的裁缝店》)【解题思路】1.审题定向“赏析”“解释”等作答动词和“含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方法(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分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一般来说,语句的含意常在其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就有表述,答题时,或者直接引用原句,或者理解后进行转述。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
我们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看句子的位置。
就重要句子来说,揭示段意的,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散文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 题组训练(含解析)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节选)桃花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郁。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犹如天际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安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早晨去。
那时,井边好吵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格外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猛烈的阅读爱好。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依据这些逐项对比,不难概括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玉盅林清玄在全部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亮,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凉爽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的确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复习之词句理解+课件

3、试分析《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的妙处。 (6分)
答:①用了通感,是由嗅觉转为听觉(1分);
②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2分)。
③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 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3分)。
高考散文阅读之 词句理解
散文知识点回顾
一、散文特点:①形散而神不散。②抒情性强,表现作者感受。 ③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散文类型:①写人记事 ②写景状物 ③文化哲思类。 三、考点: 1.整体思路的把握: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概括题:人象特点、物象特点、景象特点、主题概括。
3.含义题:标题含义、词语含义、句子含义。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解题步骤:句子含义=表层义+(修辞义)+深层义。 (高考真题)结合上下文,分析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2017全国3卷《我们的裁缝店》:可能干什么都一样
的吧?一轮书P93
答:①做裁缝是辛苦的,无论做什么职业都是辛苦的; (文本意图)
②作者通过做裁缝和其他职业的比较,表达了“生 活是辛苦的”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流露出对这一行当的 特殊情感。(作者意图)
二、小说:贵港10月统考《套不住的手》9.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 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含义+作用)
三、散文:【2017年课标Ⅱ卷】《窗子以外》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2017年课标Ⅲ卷】《我们的裁缝店》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 横线的句子的含意。(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词语含义用法辨析考点解析(课件)

• 二.题干解析 • 下列句子中的“××”和文中画横线(或加点)处的“××”,含义(用法 /含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比较点:含义、用法或含义和用法 • 三.解题方法 • 1.掌握多义词的义项,能结合语境巧妙分析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 • 2.掌握词性,从语境的结构中分析词语的词性,一般词性不同,用法不同, 意义也不同。 • 3.比较语境,分析结构。确定成分,明确用法和意义。 • 4.比较语境,确定语义的范围和对象,弄清特指和泛指。
• 2.引申义 • 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 • a.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 c.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 d.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 切。 • e.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2023新高考Ⅱ卷20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 扰也很容易,只需戴上耳机。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 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 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应该把握什么“度”呢?医学研究告诉 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 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 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 实上,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还可能逐渐升级。 1.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理解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文学类阅读-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3)抓住关键词语。句子中一般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 词,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可以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句子 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它 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 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 文中的含意。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
(1)从语法分析入手。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 明确陈述的对象和修饰限制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分句间 的关系。此外,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 的中心或重点。
(2)从修辞分析入手。对含有修辞方法的语句的理解应从 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入手。这是理解文章语 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 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其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 中心句、关键句等。
(4)从语句的情感和文章主旨入手。联系作者的思想 感情、文章主旨等分析句子的作用,如强调什么、突出什 么或表达什么等。
(5)常用答题模式:句子表层义+情感义+在情感、 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4)判断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从下文的内容入 手理解句意;如果是过渡句,要联系前后文来理解句意; 如果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的内容归纳意义;如果是照应 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 到了什么作用。
(2)修辞句:指的是那些表达比较生动、形象的或是 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既精彩又难理解的句子。
(3)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 深层意义,解答时又有利于发挥的句子。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一)读懂散文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
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①.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②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3.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
方法如下:(二)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二.实战演习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04 理解散文的词意、句意、标题的意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 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 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 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 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 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 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 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 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
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 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 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 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 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 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 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 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 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 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 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 孙女。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强化训练“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含解析

“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万鞋墙梁衡陕北多山,千山万壑。
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
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
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
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
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双。
〞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今天突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
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
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
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
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
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
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
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局部,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
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
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强化训练二十八散文阅读——词句理解(时间: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音乐赵丽宏①深夜。
无月,无风。
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
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
静得使人想到死亡。
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
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 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
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
世界复又静寂。
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
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
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
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
月亮已经悄悄升起……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
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
”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
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
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
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
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
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
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
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音。
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
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
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
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
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
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
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描写和议论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听歌剧《唐豪赛》序曲时,作者产生了和音乐本身毫不相关的联想,由此可见音乐表达的感情具有复杂性,生活经验不同,感受就不同。
E.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答案: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布局谋篇等内容。
理解写作手法,要把握语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概括思想感情,要把握文章描写的具体内容等。
A项,还有“抒情”。
B项,“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不妥,从原文可知作者知道这是开门声。
E 项,“由虚到实”不当,二者有虚有实。
2.文章开头两段有关深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答案:①写出了作者所处环境的荒僻,营造出寂静沉闷的环境氛围,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苦闷;②为后文出现的细微声音及关于音乐的联想作铺垫,前后对比,表现了音乐的美好和对人心灵的抚慰。
解析:回答本题,主要应考虑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可以渲染和烘托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产生愉悦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具体回答时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答:答案:①音乐能通过无形的音符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和体验;②音乐能通过声响撞击人的灵魂,抚慰人的心灵;③音乐无所不在,听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自由的想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与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应找到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⑦段,“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然后分层筛选概括即可。
(2)(考点题)文中第⑤段写道:“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答:答案: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升起后合欢树的美丽画面,更具意境美。
②呼应开头,并借景象的变化,表现作者在想象音乐后,由孤寂苦闷变得宁静平和的心理状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及其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进入文本,采用瞻前顾后法。
具体回答时首先应明确技法,然后结合文本阐释意义及作用。
4.作者为什么会写到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答案:(示例一)举例证明音乐的独特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中的“我”在听《唐豪赛》序曲时,眼前并没有出现作品本身想要表现的信徒、仙姑、英雄等形象,而是联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常走的一道江堤,形象地表现出自己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的情感变化过程。
既表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复杂性,也强调听众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进入自己所向往的境界。
(示例二)通过听《唐豪赛》序曲产生的联想,形象地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音乐仿佛将作者带回二十年前曾走过的江堤,音乐的节奏和波浪的起伏融合,生动地表现出音乐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最后一片光明的恢宏境界。
音乐唤醒了人沉睡的经验,抚慰了人忧伤的心灵,具有神奇的魅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应做到观点合理、明确,并且能结合文章合理阐释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野草丽尼①在间壁的牛房中的母牛真安静,惯常在后山吼着的松风,也停止了它的呼吸,狗也没有叫吠。
整个的村庄,甚至整个的平原,该是全都睡熟了吧?②女孩子感觉这夜晚是过于寂寞的;而生活,也同样安静而且寂寞。
她才刚刚十六岁,母亲在一年前已经死去了。
只有父亲,而他,却每个晚上把她留在这祖遗的房屋里,自己则到镇上去,一直到午夜以后才醉醺醺地歪歪倒倒跑回来。
③荒唐的父亲啊!——女孩子叹息着,感觉寂寞和恐怖。
她抖了一抖,拿起火油灯来,走到了间壁牛房里去,好像在这阴惨而寂寞的屋子里,唯有那匹母牛才是一个可靠的伴侣似的。
母牛已经衰老了呢。
它安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明知道有人来到它的身旁,但是,却没有动一动的意思。
它的头伏在地面上,眼睛好像已经阖上,而骨瘦的身体,在那安静的躺卧姿态里,似乎显得更为支离了。
年轻的女主人把灯照到它的眼前,端详了一下它的呆滞的眼睛,于是,抚抚它那带着白花的头额,忍不住地有着想要哭泣的抽搐了。
④“母亲……”她模糊地嗫嚅着,一滴眼泪不自主地流下了她的面颊。
她记起来,那母牛是母亲坚持着要买来的。
她自己,那时还不过十岁。
她也爱这只母牛,它是驯良的,在那时,它还年轻,有些害羞,怕人摸它的脸面和鼻子,同时,却又非常淘气,爱故意扬起头去,让幼小的女主人的手不能顺利地摸到它的犄角。
她把它叫作“傻子”叫作“蠢货”,而它,则把尾巴一撅,趁着她还不曾把缰绳系到那脱了皮的柏树上面,就如飞地跑开了。
⑤然而,记忆却不能永远这么明朗。
一层黑的阴影罩上来了。
从那时以后,她就被送到城里去,在一处有如修道院的学校里被禁锢起来了。
老处女们的眼睛是严厉的,言语是急促而愠怒的。
人们不再教她唱着山歌,却教她唱着敬神的歌曲。
到这时候,临到别人来叫她“傻子”,叫她“蠢货”了。
⑥“傻子,敏子,你十二岁了,你可晓得?年纪不小!”可是,到明年,别人又来提醒她道:“蠢货,敏子,你十三岁了,还不会作祷告?上帝要罚你的!”⑦她轻轻地咽了一口气,从牛房里,照样端着火油灯,再回到堂屋里来。
她有一些幻想,她想着在那遥远的天上,生活应当是快乐的;她想到她的母亲,那个慈祥的妇人,只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死掉了的。
⑧在村头,忽然传来几声断续的狗吠。
她抬起头来,静听着,也许是父亲回来了吧?然而,狗吠声立刻又停止下来,整个村子,一时又重归静寂。
⑨“是赶夜路的人从村头经过呢。
”她又低下头来,继续着她的思想。
她有一些秘密,但是,她不知道向什么人去诉说。
在乡村里,她感觉着她该疏远每一个年长的人,而对于少年人们,她更感觉着一种不自主的羞怯。
她孤独着,她不会对人说话,而别人,也同样地用着歧视的眼睛看她,要不然,就是给她嘲笑:“啊,敏姑,乡下住不惯啊!”或者:“敏姑,到底是城里人啦!城里人比乡下人好啊,多斯文!”她感觉羞惭,感觉到嫌憎和恨恶,然而有时也感觉到一些自满,可是,有什么可以自满的呢?⑩她有着许多的秘密,她感觉无论怎样也要向一个人倾吐出来。
她从那积满灰尘的笔盂里拿出一根细的铅笔来,在一本抄本上轻轻地写下了两个字:⑪“妈妈——”⑫而在灯焰里面,妈妈的慈爱的脸面就好像出现了来:仍然是那样含着微笑,眼睛和嘴唇仍然是显示着坚决和良善,头发上面仍然是包着那块印着蓝色条纹的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