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三):科举、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三)——科举、教育

【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

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贤良文学(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由郡国推举文学之士充任)、茂才(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本称“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即优秀人才)等。

2.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3.九品中正: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州郡设立的选官者叫“中正”,把考察的士人评为“九品”(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科举制度建立之后】

1.隋唐的科举制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1)进士科: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主要考试内容为诗赋,还考时务策等。最难录取,也最受重视。考取者称“及第”,唐代进士科大约每百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时人称进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

(2)明经科: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主要考试内容为经文。考取者称“及第”,每十人就能有一两人及第。

(3)制举:也称“制科”,相对于“进士科”“明经科”等“常科”而言,考期与科目都是由皇帝临时指定的。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博学宏词科”等。

2.隋唐之后的科举制

(1)考试的几个步骤

①童试:初级入学考试,考试者不管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参加考试的是生员及监生,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考八股文和试帖诗。

③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所以又称为礼闱、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考中的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考八股文和试帖诗。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也可以叫“进士及第”。

(2)其他名词

①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也称“登科”“登进士第”“进士及第”。有一种比喻的说法叫“蟾宫折桂”或直接叫“折桂”。

②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③童生:参加初级入学考试(童试)的考生。

④庠生、秀才、生员:童试的考取者,乡试的参考者。

⑤举人:乡试的考取者,会试的参考者。第一名称“解元”。

⑥贡士:会试的考取者,殿试的参考者。第一名称“会元”。

⑦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⑧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⑨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10.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11.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古代学府】

1.庠序:地方学校。

2.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长官为“太学祭酒”,兼管全国的教育行政事务;教师为“五经博士”;学生为“博士弟子”“太学弟子”“太学生”。

3.国子监:隋朝以后的设在京师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太学”的继承。长官为“国子祭酒”。教师称“博士”“助教”“典学”“直讲”。学生称“生员”“诸生”“监生”。开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