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文修辞

古诗文修辞

8. 用典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 或使用前人的语言文字,以为比喻,从而增加词 句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怀古
杜牧
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 ·吴志》的 史实:“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 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以言 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
5. 委婉(婉曲) 6.讳饰
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 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用委 婉曲折的言词烘托或暗示本意,这就是委婉。 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讳饰也是属于委婉的一种修辞格。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 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 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 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由这四个字生发联 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 “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3. 衬托(烘托)
1.正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 《赤壁赋 》
用“幽壑”来衬托“潜蛟”,用“孤舟” 来衬托“嫠妇” ,加强悲凉、哀怨的气氛, 与上文联系起来,更能起到表现箫声和歌声 的凄婉与动人。
3. 衬托(烘托)
1.反衬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
8. 用典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 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代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

古代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

古代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来突出表达的效果,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古代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反问、设问等。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进行表达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更生动形象的描写效果。

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如"、"似"、"若"、"如同"等。

比如《红楼梦》中的描写:"野烧如脉纹大见,砧秋似花子朗月明"。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来达到强烈的感触和表现力。

在古代文言文中夸张手法常用的语词有:"极"、"尽"、"无比"、"千万"等。

比如《白鹿原》中的描述:"屋顶之上,人的团体和畜群凡是攘攘之物,视之不过像蚁群或蚕群,犹如一个个不可捉摸的微黄光点"。

三、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用相对的、互相呼应的语句或词语来强化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对偶手法有:对仗双绝、对仗叠券、对仗回文等。

比如《诗经》中的对偶表达:"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思考,达到强调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反问手法包括:"何"、"孰"、"安能"等。

比如《论语》中的反问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小车必有倪。

"。

五、设问设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思考,创造一种悬念,以实现修辞和感染读者的目的。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设问手法包括:"何者"、"几何"、"何以"等。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露素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遐想;发明气氛。

7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南国烽烟正十年举酒欲饮无管弦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主人下马客在船XXX后檐,XXX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言语明快,布局工致,声韵协调。

9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XXX《虞美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叠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XXX《白头吟》XXX虽在,XXX难托。

莫,XXX,XXX《钗头凤》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惨惨戚戚XXX《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XXX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XXX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11反复XXX(XXX)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XXX好个秋!如梦令(后唐庄宗XXX)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代诗词的常见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见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代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诗人们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出诗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等,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具体的诗词示例来解读其表达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诗词中应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某种含义。

比如在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将山与时间相联系,使诗句更富有意境。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或行为,使其产生活动或感受的修辞手法。

例如在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白尘下散归来否?江南故人今在否?”将白尘、江南等非人事物赋予了具有人的属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修辞艺术目的而对事物夸大其词或言过其实的表达方式。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妲己的美艳:“罗帏翠袖摇金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四、反问反问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提出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让读者思考。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战国策,何人更扬腰?宛转石相投,户部尚书归梦少?”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时事动态的思考和对官场现实的疑问。

五、对偶对偶是通过对比、平行或排比等手法,使诗词的结构更加对称,美化诗歌的表达效果。

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影落窗纱理欲奇,风还清夜月已斜。

”对偶的方式使诗句呼应起来,更有节奏感和美感。

六、借物抒怀借物抒怀是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达思想感慨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描写月色与家乡的思念相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古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文常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代文学中用来修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

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古文更加生动、形象,也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运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中所表达的含义。

比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里将泥土形容成了一条曲折的山路,通过比喻,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山路的险峻和曲折。

2. 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进行过分的渲染,以达到强调、烘托或夸大效果的手法。

比如,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说:“人耳朵之壮,可以任五音之声;人气之壮,可以任百疾之害。

”这里对人的耳朵和气的壮大进行夸张,以突出人体的韧性和抵抗力。

3. 对偶对偶是指在句子结构上使用词语或句型的对称排列,起到强调和平衡的作用。

比如,在《庐山谣》中,李白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神仙何事云横洞。

”这里的“庐山东南五老峰”和“神仙何事云横洞”就构成了对偶的结构,使整个句子更加平衡美观。

4. 排比排比是指将一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使用,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比如,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使用了“落霞与孤鹜齐飞”和“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排比句,通过重复和对比的手法使整个描写更加生动。

5. 比兴比兴是指通过运用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或感情。

比如,在《诗经·唐风·丘中有麻》中,诗人通过用丝绸制作成的麻布来比喻一个女子思念心切的情感:“蔽芾甍疏,阻害多庠序。

言多属辞,多辞则无译。

”通过比兴手法,把思念的情感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以上就是古文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中经常被使用,并且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古文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 王勃《咏风》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2.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7.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益《宫怨》)8.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杜甫《古柏行》)四、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清·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例:1.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5.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7.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丘逢甲《离台诗》)五、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写到: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彻夜不熄的鱼形和龙形灯,街道热闹非凡;戴着“蛾儿”“雪柳”“黄金镂”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

这首词就是运用了衬托手法,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但这两个画面主次地位却很分明,前面的画面实际上只是为后面“那人”的出现提供背景,作品的主题则完全是寄托在“那人”身上的。

六、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

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例: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垓下歌》)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诗》)3.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4.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七、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

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2.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4.洞房昨夜庭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5.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酬朱庆余》)八、通感(移觉)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

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林逋的《梅花》诗:“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用的也是通感手法。

再像“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香”是嗅觉,“暗”是视觉,是嗅觉通于视觉,突出香的清淡。

杨万里《怀古堂前小梅渐开》:“绝艳元非着粉团,真香亦不在须端。

”“真”是意觉,是嗅觉通于意觉。

如韩愈《芍药歌》“翠叶红蕊天力与”,“温馨熟美鲜香起”,翠红是视觉,“温”是触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

韩愈的《南山诗》写南山的石头的各种形象,“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雉叫)”,“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如火熺焰”。

这就把写石头的视觉同听觉(惊雊)、触觉(火熺)、意觉(相恶)相通,不光写出各种石头的形状,也写出诗人对各种石头的感情了。

例:1.谭元春《舟闻》:杨柳不遮明月愁,尽将江色与轻舟。

远钟渡水如将湿,来到耳边天已秋。

2.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 白居易《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九、设问借问话的语气来表达意念,可加强文句语势。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诗》)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十、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十一、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