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战争诗

合集下载

诗经研究——战争诗

诗经研究——战争诗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猃狁真是不自量,整占焦获我地方, 侵入镐地又及方,直到我的泾阳。 旗上画着隼鸟章,帛做旗子极鲜亮。 大的兵车我十辆,先行开拔到战场。 大的兵车既安全,忽低忽高冲向前。 四匹雄马既强壮,既是强壮又熟娴。 讨伐猃狁到边疆,到了太原直向前。 文武兼备尹吉甫,万邦取法人所羡。 吉甫设宴表欢喜,既多受福把功酬。 他从镐地班师回,我们行军时间久。 设宴饮食待诸友,烹煮切鲤样样有。 谁人在座列席了,原来张仲是孝友。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中央。 织文鸟章,白旆中央。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也既安,如輊如轩。 戎也既安,如輊如轩。 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赞周宣王臣尹吉甫奉命出征猃狁,师捷庆功。
采芑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说是采苦菜啊,在那二年耕的田,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于此菑亩,方叔涖止。 在这一年耕的田。方叔亲自到来, 于此菑亩,方叔涖止。 其车三千,师干之试。 他的兵车有三千,士兵捍卫齐向前。 其车三千,师干之试。 方叔率止,乘其四骐。 方叔领他们来前,他坐车用四匹青黑马, 方叔率止,乘其四骐。 四骐翼翼,路车有奭。 四匹青黑马顺序相连。大车有红色的, 四骐翼翼,路车有奭。 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竹席蔽窗鱼皮做箭袋,钩车僵绳套马胸腹相连。 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于此中乡,方叔涖止。 于此中乡,方叔涖止。 其车三千,旂旐中央。 其车三千,旂旐中央。 方叔率止,约軝错衡。 方叔率止,约軝错衡。 八鸾玱玱,服其命服。 八鸾玱玱,服其命服。 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说是采苦菜啊,在那二年耕的田, 在这一年耕的田。方叔亲自来到, 他的兵车有三千,画龙画龟蛇的旗子光鲜。 方叔率领士兵来前,用皮缠车毂跟横木相连, 八个鸾铃锵锵响连。穿上他的军装, 红的蔽膝是辉煌,有青玉作佩声煌煌。

诗经里描写古代战争的诗词

诗经里描写古代战争的诗词

诗经里描写古代战争的诗词《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战争的诗经,方便大家学习。

一是“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千古名句可谓绝唱,这其中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

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

然而,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便有了这样感动人心的情感。

说到《诗经》,提起战争诗,人们一定得想到《秦风》。

在《秦风》总共的十首诗中,大多都是描写战争的,可见秦人尚武好战,而在此我重点提起《无衣》。

《无衣》是秦风著名的军中战歌,它的真正背景至今也无法确定,然而这其中热烈的情怀,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正是出征之时,士兵们互相激励,不在乎战争的艰苦环境,即使是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和我的战友共穿一件战袍!君主命我们抗击戎狄、保家卫国,我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我们共同修整武器、共同面对强敌,只要你我同心协力、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都能攻克!多么真挚的情感,秦人不贪图苟且之生,当强敌压境、外族入侵,人民便立即听从王命,准备从战,毫无顾忌,那种战斗的热情,由心而生。

整首《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句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样,可这首诗却丝毫不给人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雄伟的气势,相同的句式反而使语调增强,让今天的我们更易了解那时人们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不迫和为求国家安宁而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们摒弃心中的恐惧,直面眼前的强敌?是秦国的强大与伟岸;是对外敌的强烈仇恨;是每个士兵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流血牺牲尚不可怕,无衣岂在话下!这颗爱国之心从未消失,它一直留在世上,传达到我们的心中。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关雎
夫关雎,维斯在上。

昔者穆王,携弓操立。

鸣矢于兹,声威穆上。

汝室家兮,良独受其福。

重火以时,照临室家。

左右之徭,言曰尔共役。

夫关雎,焉尔采之?
采之于中谷,耘之于家臣。

将军之役,言曰尔共役。

夫关雎,焉尔辟之?
辟之于九水之外,抗弓以待敌。

军士之事,言曰尔共役。

夫关雎,焉尔负之?
负之于骊山之上,戴盆望于高堂。

仆役之劳,言曰尔共役。

伐纣
夫伐纣,维昔在上。

群众宜歌,多士共舞。

召基与尔,令尔共役。

夫伐纣,焉尔诣之?
诣之于大河之上,君子副抗兵。

勇士之任,言曰尔共役。

夫伐纣,焉尔舂之?
舂之于陆地之间,直驱兵马犹行。

大夫之务,言曰尔共役。

夫伐纣,焉尔负之?
负之于陵墓之中,蹈跃抗弓僵死。

士兵之职,言曰尔共役。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击鼓》诗经赏析《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资料】诗经中的战争诗汇编

【资料】诗经中的战争诗汇编
诗经中的战争诗
二、战争诗的类别
(一)依时代分: 1、周初战争诗:武、东山、破斧。 2、周末战争诗:江汉、常武、六月、出车、
采芑、采薇。 3、春秋战争诗:无衣、伯兮等。 (二)依内容分 1、描写抗击外敌入侵的; 2、描写因战争导致的闺中之思。
第二节 战争诗的特征
一、反对暴力、爱好和平的战争观; 二、突出正义战争,歌颂英雄主义; 三、摒弃杀戮细节,详陈出征凯旋。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前六句袭用《草虫》诗句。虢季子白盘铭:
“干尃 伐玁狁”,字从干,攻伐之意。南仲将
军顺带打了西戎。
《小雅》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从 西周到东周的都有,以周厉王、周宣 王、周幽王时代最多。作者大多为统 治者上层人士。其音乐属于镐京、雒 邑王都地区。上述《出车》,可以看 出,要么是作者袭用《国风》的民歌。 要么是乐工拼凑《国风》的民歌。说 明民歌乃是诗人(乐人)重要的营养, 是诗歌的源泉。
此篇为将军写战争,除有炫战果外, 余与民歌无二致,仍然回避战场,而 是写战后。所谓含蓄,温柔敦厚。
另外,《诗经》中比较精彩的战争诗 还有《小雅·六月》《卫风·伯兮》《王 风·君子于役》《小雅·何草不黄》《秦 风·无衣》。除《小雅》中的部分战争 诗为将领所作外,其它都是原本身份 为农夫之人所作,其中反映着农业民 族的战争目的、行为、情感、风格。 为华夏民族后世对战争的态度等有深 刻的影响。祖先从心灵角度对战争的 记载(而不是战场拼杀的痛并快), 培育了我们热爱和平的深厚情愫。
我來自东,零雨其濛。 腿蜘蛛,喜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町畽(ting tuan),禽兽践迹
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

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

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中华民族由于是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这在《诗经》中反映的是特别突出的,而且对此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卫国豪情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

因此,保家卫国是周人最为看重的,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战争的篇子,表现了对保家卫国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这是秦地军中战歌。

史书说秦俗尚武,这首诗反映出士卒保家卫国慷慨从军的壮志豪情和昂扬的精神风貌。

全诗三章,换字不多,重章叠唱,意思层层深入,突出将士团结一心,同仇敌汽,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热情,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豪情。

士卒们激情奋发地唱着: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战袍。

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

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汗衫。

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

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我的衣裳就是你的衣裳。

国家出兵打仗,赶快修好甲胄。

你我一块儿走向战场。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以及英勇献身精神,无论古往今来,这都是一个民族不被灭亡的根本力量所在。

《秦风·无衣》这篇作品不仅真实表现出士卒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而且也标着着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再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凝结了古代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大量描写战争的诗篇。

这些战争诗篇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能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为研究对象,探析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来看看《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数量。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整个《诗经》中共有涉及战争的诗篇达数十篇之多,其中不仅包括了直接描写战争的《邶风-燕燕》、《邶风-硕人》等,还有一些表现出战争氛围和战争心境的诗篇,比如《周南-关雎》、《卫风-木瓜》等。

这些诗篇大多是以歌颂战士的英勇和战争的壮烈为主题,体现了当时战争文化的特征。

我们来思考这些战争诗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战争诗篇自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军事情况。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形式、战士的勇敢、君王的雄才大略,甚至还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氛围。

比如《邶风-硕人》通过歌颂武士的英勇和忠诚,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武士精神的崇尚和推崇;《周南-关雎》通过对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疾苦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不安。

这些战争诗篇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当时社会的镜鉴和见证。

这些战争诗篇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大多是以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如“戎车驾马,薄言鞶带”,在简洁中体现出了战争的壮烈和战士的英勇。

一些战争诗篇中也包含了对自然的描绘和对感情的表达,如《邶风-硕人》中的“硕人”,通过对民族英雄的赞美,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战争和英雄的崇拜之情。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不仅在内容上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形式上也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我们还要注意到,《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其中的战争诗篇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烝,久也。敦
(dui)同蜎蜎。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回首征役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的凄苦
果臝(luo),
即栝蒌,瓜蒌,
葫芦。施(yi)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蔓延。伊威,土 蟞虫。蠨蛸,长
我來自东,零雨其濛。 腿蜘蛛,喜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背景可能是周公东征的战争。即 史称的三年践奄(今山东曲阜)
战争,本来是刀与枪的洗礼,血 与火的考验,但是作者写战争, 却没有一句正面描写,而是写战 后归来的欣喜。(温柔敦厚也)
《豳风·東山》
徂,往。东山, 蒙山,奄国。慆
慆,悠悠。零,
落。士,同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从事。行阵衔枚。
我來自东,零雨其濛。蜎 貌蜎。,蠋蠕,动青綣虫曲。
后世名句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人。”“遥·出车
此为出征将士凯旋所作的诗。 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从古器物证 明玁狁事大抵在周宣王之世,而宣王之 后即不见有玁狁事。故此诗作于周宣王 时代。
小雅·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人 盼想夫象归妻的子情深景闺。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我 人征。,栗我薪的,那苦征菜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薪柴。意思是苦
瓜敦在苦柴上,
苦上加苦。喻妻
想象妻子的洒扫待归
子苦撑。自我不 见夫君。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仓庚,黄莺。于 归,出嫁。皇,
我來自东,零雨其濛。 毛色黄白相间的 马。驳,毛色红
采芑、采薇。 3、春秋战争诗:无衣、伯兮等。 (二)依内容分 1、描写抗击外敌入侵的; 2、描写因战争导致的闺中之思。
第二节 战争诗的特征
一、反对暴力、爱好和平的战争观; 二、突出正义战争,歌颂英雄主义; 三、摒弃杀戮细节,详陈出征凯旋。
《豳风·东山》,是一首久从征 役的士兵在归途中思家的诗。
《召南·草虫》———思妇柔情
喓喓草虫,趯趯(ti)阜螽。未见君子,忧心 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 惙。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 悲。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夷。
趯(ti),虫跳貌。草虫,蝈蝈。阜螽,蚱 蜢。皆秋虫。忡,涌摇。覯,会合。惙 (chuo),心慌气短。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前六句袭用《草虫》诗句。虢季子白盘铭:
“干尃 伐玁狁”,字从干,攻伐之意。南仲将
军顺带打了西戎。
《小雅》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从 西周到东周的都有,以周厉王、周宣 王、周幽王时代最多。作者大多为统 治者上层人士。其音乐属于镐京、雒 邑王都地区。上述《出车》,可以看 出,要么是作者袭用《国风》的民歌。 要么是乐工拼凑《国风》的民歌。说 明民歌乃是诗人(乐人)重要的营养, 是诗歌的源泉。
町畽(ting tuan),禽兽践迹

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之空地。宵行, 萤火虫。町畽为
町畽鹿場,熠燿宵行。 鹿迹,熠燿为萤
光,二句对文。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思念家乡的田园
我徂東山,慆慆不归。鹳,水鸟。垤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从d“ie洒)扫,”土至堆。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三年”,是诗
倉庚于飞,熠燿其羽。 白相间的马。亲, 女方的母亲。缡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li),佩巾 (风俗) 。九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十,巨多。仪式。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 旧婚 ,时 久很 别美 之满 后, 。
胜于新婚。
追忆新婚的幸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來自东,零 雨其濛。”四句,为景,为抒情作衬, 在每章章首重复出现,形成感伤主题 的反复咏叹,牢牢地稳住了不断涌起 的劫后归来的激动,使得现实、想象、 情感、理智交织在一起,沧桑辛酸中 透出喜悦。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南仲,周宣王时大将。筑城于方(今陇东)之地。 彭,騯,四马壮貌。襄,攘,平定。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载途,满途。简书,诸侯间共同抵御玁狁的盟书。 前四句袭用《采薇》诗句。
此篇为将军写战争,除有炫战果外, 余与民歌无二致,仍然回避战场,而 是写战后。所谓含蓄,温柔敦厚。
另外,《诗经》中比较精彩的战争诗 还有《小雅·六月》《卫风·伯兮》《王 风·君子于役》《小雅·何草不黄》《秦 风·无衣》。除《小雅》中的部分战争 诗为将领所作外,其它都是原本身份 为农夫之人所作,其中反映着农业民 族的战争目的、行为、情感、风格。 为华夏民族后世对战争的态度等有深 刻的影响。祖先从心灵角度对战争的 记载(而不是战场拼杀的痛并快), 培育了我们热爱和平的深厚情愫。
出,推出。于,往。牧,远郊。出车就马于牧地, 从天子那里传下命令,使我前来出征。召呼车夫, 使之载上将士、辎重。维,发声辞。棘,急。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邑外曰郊,郊外曰牧。于,往。旐(zhao),饰 龟蛇图案的旗。旄,干旄,饰犀尾的旗竿。旟 (yu)饰鹰隼图案的旗。斯,语辞。胡,何。旆 旆,(形容旗帜之词)。悄悄,忧状。况,寒。 瘁(cu),病。痛苦憔悴貌。
《卫风·伯兮》——闺怨
伯兮朅(qie 健壮勇武)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第六讲 《诗经》中的战争诗
第一节 战争诗的内容
一、战争诗在诗经中的分布情况 周颂:武;商颂:殷武 大雅:江汉、常武 小雅:六月、出车、采薇;吉日、车攻
虽言田猎,实涉武事。 国风:小戎(秦)、无衣(秦);东山
(豳)、破斧(豳);扬之水(王), 伯兮(卫)。
二、战争诗的类别
(一)依时代分: 1、周初战争诗:武、东山、破斧。 2、周末战争诗:江汉、常武、六月、出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