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教育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张梦莹
以个性培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5期教学论一、大学生个性的内涵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上亦称为“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大学生个性的形成除遗传基因外,还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人际交往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后天的决定因素使每个学生在个性上千差万别。
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学校环境等因素,对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学校环境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彰显个性的空间与维度较以前大大增加。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在社会历史条件既定的前提下,个人社会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主观条件,其中最主要取决于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
二、重视大学生个性培养的意义完善大学生的个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个性培养是创新的源泉学生的个性及差异性是创造思维生成、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独特个性的存在是主体创新的内在基础,主体创新意识及其潜质存在于人的个性之中。
一方面,由于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追逐个性、注重个性发展的时代。
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越来越凸显个性特征。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渠道,改变了他们的娱乐方式。
可以说,电子交往方式突破了时空界限,减少了物理空间交往的各种压力,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缩短了认知过程,提高了认知效率,有利于打破片面和凝固的思维倾向,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由开放的个性、活跃的思想。
(二)大学生个性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心的发展,又包括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新型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分析

新型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分析摘要:新型高校智库的核心资源就是人才资源,为了解决我国高校智库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高校智库多元化的相关概述,分析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的重点,提出新型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015-02收稿日期:2019-06-25作者简介:张晓莹(1981—),女,陕西大荔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前言高校智库是通过自身的优势资源,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高校智库的发展,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多元化评价与管理途径。
一、高校智库多元化的相关概述智库是指研究、分析公共政策,参与制定过程,并对国内外事务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让制定者可以采取正确的决策。
而我国高校智库在2014年2月,就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形式推进,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发展,聚焦解决国家需求,整合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机构,发挥人才的作用,着力培养打造高校智库队伍,给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持。
二、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的重点(一)利用“旋转门”机制促进智库与政府的人才流动这一机制是指政府、利益集团、智库和公司之间的人员流动任职,后指智库学者和政府官员之间的转换机制。
从本质上说,智库就是知识和权力之间的桥梁,智库中的人才在政府部门待过,政府部门的人员也到智库中工作过。
这一机制可以让政府退休的官员进入到智库中,给智库提供更多的人才促进人才队伍的壮大,智库人员也可以进入到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决策提高智库的影响力。
(二)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激励与考核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吸引外部优秀的人才,激发高校智库人才的创新能力。
根据人才队伍的特点,采取多种激励方式,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首先,可以采取物质激励的方式,给不同的人才提供有竞争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高校学生公寓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书院制”的构想

第7卷第4期V ol.7No.42016年8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ug. 2016高校学生公寓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书院制”的构想张依(浙江农林大学集贤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摘要] 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正在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书院制”创业教育模式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探索,也是学生公寓育人模式的创新。
基于“书院制”构想开展创业教育就是在学生专业教育之外,以学生公寓为单位,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开展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实训,积极整合创业教育的外部资源,在学生公寓形成优质的创业教育生态。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寓;“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生态[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6)04−0072−03全球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创业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之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创业教育已逐渐被各国重视,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甚至已普及到中小学,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已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家。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起步晚,创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创业教育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
至此,高校创业教育进入一个全面推进的阶段。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高校创业教育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我国大部分高校不仅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还积极进行创业基地和创业学院建设,着力构建符合校情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中医药文化教学在护理带教中的效果

中医药文化教学在护理带教中的效果发布时间:2021-06-23T11:00:50.8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6期作者:关晓平张聪莹刘洋[导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关晓平张聪莹刘洋山东英才学院摘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即是“文化资源”。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积淀了丰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中医药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将其合理运用于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传承中华文化,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因此挖掘和运用中医药思想内在的智慧和思想精髓以探索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也是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学;护理带教;效果引言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中医名家的智慧结晶。
随着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不断普及,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等指出,青岛市居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达到93.27%,阅读率达到90.83%,信任率达到88.42%,行动率达到65.67%。
指出,吉林省居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一般,需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且文化程度会影响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上述研究均显示当前公众对中医药健康文化有较大的服务需求。
门诊作为医院接诊患者的主要服务场所,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其社会形象,也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影响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3-4]。
医院自2019年起在门诊护理中采取中医药文化特色专科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中医药文化教学在护理带教中方法 1.1建立中医药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技术能力。
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概述

新校园XinXiaoYuan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概述杨倩1耿振兴2(1.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大学人事部,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高校辅导员肩负着调控学生心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辅导员的压力主要来源有工作本身的压力和社会、个人和家庭的压力。
辅导员心理健康首先是自身健康的保证,同时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概述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肩负着调控学生心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但是,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却往往被忽视。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有关调查表明,4.4%的高校辅导员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19.3%的高校辅导员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成就健康的人生。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1.工作本身的压力(1)工作对象数量大、个性鲜明。
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平均每个辅导员所带的学生都有数百人之多。
同时,从工作对象上来说,辅导员面对的基本是90后的学生,这些学生处于青春期末端,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愿接受父母、教师的说教,希望一切自己做主;同时,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父母从小的宠爱使他们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不乐于与他人分享,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频率也在增高。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6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 技 教 育DOI:10.16661/ki.1672-3791.2011-5042-9439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①张丽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摘 要:“职教20条”提出要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职业课程体系尚需优化、实践课程薄弱、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实践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有待完善、第二课堂价值偏小等诸多难题,该研究试图探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本科 职业教育 工商企业管理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c)-0169-03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Educ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Major CoursesZHANG Lifang(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23 China)Abstract : "20 It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posed to carry out the pilot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 raduate vocationa l education ushered in an impor tant per iod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for example, the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still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is weak,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does not match the job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valu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too small.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easures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in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reform①基金项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J20-16);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K18-06-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 17SJB0605)。
自我构念对大学新生适应和孤独感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2018年1月第35卷第1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2018Vol.35,No.1自我构念对大学新生适应和孤独感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董颖红(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39)摘要:大学新生适应不仅影响学习生活的顺利完成,对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也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课题。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414名大一新生的适应状况、孤独感、自我构念和控制感进 行研究,发现大一新生整体适应较好,但在不同的适应维度上存在差异。
自我构念和控制感与适应显著正相 关,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具有二元型自我观的大学新生适应最好,孤独感最低。
个人控制在独立自我与适 应,人际控制在互依自我与适应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互依自我通过人际控制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孤 独感。
为提升大学新生的适应,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增强个人和人际控制感,建立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联动的机制。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孤独感;自我构念;控制感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39(2018)01-0084-061引言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 转折期,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 需求。
在这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个体面临着专业 学习、复杂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困扰、职业选择等 一系列课题,心理发展极不稳定。
对于刚刚步入 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如何尽快调整心态,完成自 我角色转变,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建立稳定的人际 关系,降低或消除孤独感,是大学生自身及高校教 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
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未对学校适应这一概念 准确界定。
一些研究者强调适应的动态性,考察 个体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变化[1];有的研究者强调结果,注重考察个体与环境互动 后产生的认知和行为改变[2];更多的学者认为学 校适应既是学生与学校环境互动的过程,又是学 生与学校环境互动的结果[]。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

浅析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作者简介:解颖,女,(1979.8-),户口在沈阳市沈河区,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专业是科技哲学。
摘要:在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新形势下,个性对事业和个人发展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且大学阶段又是个性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对大学生个性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以大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对个性化教育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发展个性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三个方面,来浅析有关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原因;影响;方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社会已经步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在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面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市场更注重、更需要富有个性、有创新的人才,而社会的工作岗位更需要有个性的人来点缀。
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对大学生个性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因此,如何培养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每个高校及高校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产生的原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定的青年群体,有自己的个性发展规律。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发展。
1、从社会环境角度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使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无疑会深刻影响和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2、从教育环境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崇尚创新、注重个性发展的新时代,主动适应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刨新。
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和高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倡导的“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也都增强了大学生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促进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教育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摘要:个性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教育界培养高校学生的一种方式。
个性教育从人文教育发展而来,与民主教育是统一的,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由于高校对于个性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高校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教育、偏向标准化教育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同步化教育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注重学校的组织纪律性的管教而疏忽学生在教育方面的主体地位,没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个性教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个性教育其实质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思想;不能发挥个性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就不能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个性教育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就无法落实;通过在高校学生教育中进行个性教育;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的实现。
所以,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不能分开进行。
现在的教育界对于个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部分人认为个性是种积极的品质,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其是消极的东西;有专家呼吁大力推进个性教育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个性教育会对爱国教育和集体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言论都有失水准,对个性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问题。
文章讨论了个性教育如何在高校进行与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个性教育的实质和内涵1.个性教育的实质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
个性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个性,不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同步化一。
个性教育要求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是对学生个性的认知,包括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个性的锻炼与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且在指导学生在享有自主权利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个性教育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五点:一是认识、了解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二是激发学生在教育所中占主体地位的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与灵动化;四是尊重高校学生的观念价值的多样化与选择的多元化;五是个性教育方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区别化和现代化[1]。
2.个性教育的内涵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2]。
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个性教育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个性。
当然,尊重人的个性并不代表迁就、放纵人的消极心态,而是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重视每一个高校学生的个性。
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持尊重心态,是教师师德的体现,也是教师优良品质的体现。
其二,强调发现,挖掘高校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与平均主义教育相反,实现智育上的“合格加特长”的理论。
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适合他个人才能和个人特长的前进方向,帮助每一个高校学生发现和找到属于他隐藏的潜能,让其发现人生的道路。
个性教育不会像应试教育一样让高校学生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它能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三,个性教育主张教师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锻炼高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想。
二、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1.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我国的教学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教学理念流传至今。
在现在,我们在一些地方的教学理念上都能寻到传统教学的踪迹。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明进入中国对现在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影响,高校长期推行的单一、同步的教育信念、道德标准被动摇。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多样化、现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对教育培养观念的挑战过去的高校教育主张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甚至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而变得思维的僵化,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忽视了人才市场的供求要求,没有注重学生个性的需求、兴趣、特长的选择,只是一味强调“社会”需求。
而个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健康的成长,个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环境。
3.对教育方式的挑战我国高校教育的方式比较简单化、书面化、静态化、理论化,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所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教育方式多是简单的命令与要求,让学生被迫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直观性,对主观教学手段开发、创新较少,脱离实际,教育形式单调,教学与实践脱离,师生缺乏沟通,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氛围较弱,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学,这些教育方式对个性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造成了影响,难以实现现代素质化教育。
4.对教学内容的挑战近些年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分为两方面: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
现在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有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但是在科学性、实际性和合理性上则众说分坛。
个性教育将如何选择上述内容,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关键。
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面临挑战性和个性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1.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思想观念变化的热潮,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涌入中国,人们开始重新正视自我意识,寻找过去被传统理念束缚的价值观,审视自己合理的需求主观意识增强。
但在同时,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膨胀,以个人为中心,忽略了社会责任感[3]。
2.现实主义盛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产生巨大影响,讲究现实、实际生活的追求深深的存在于学生的三观之中。
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学习、业余活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纪律的遵循,以及入团、参选学生干部,还有在与同学、老师、领导之间的交往方面都择优从之,权衡其中利弊。
这样会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学生中存在互相攀比消费、享受等现象,部分学生贪图享受玩乐,忽略学生学习的主职工作,部分学生情绪激动,与人不善。
还有部分学生走后门、拉关系,以某自己的私立。
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4.竞争意识的影响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专业学习压力与升学压力。
受人口影响,我国的高校学生数量较大,竞争的影响存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让高校学生充满危机感和压迫感,且被动加入到升学的激烈竞争中。
在面对艰巨的学习工作时,难免情绪烦躁,行为失控,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对方法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进行个性教育的时候,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强对学生个性的指导和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行为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个人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些因素构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推进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体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性格品质、现实需求、梦想追求、优势与缺点,以此进行个性教育,指点学生针对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人生的道路和奋斗方向[4]。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教学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向学生传教知识,但这不是教育教学唯一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工作。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象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养成,等到了后期的学习,对进一步了解、领悟新知识产生影响,预防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是能使人完成某种工作所需要的心理特性之一,能够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能力和知识是两个不同理念。
学生靠生硬的记住知识点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并不能认为他的学习能力强。
我们要在教学管理中认识到,知识的掌握是在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上进行的,能力制约着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掌握程度;而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成长的。
正因为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教育。
3.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学生德育教学学校应该提高教学师资水平,改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形成具有个性教育特色的办学观念,优化育人环境。
学生教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整体性和协作性,树立优秀校风。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的德育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符合[5]。
在引导学生个性成长、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应该严于律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学会尊重他人的看法,顺应社会要求,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结束语文章探讨个性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个性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法。
个性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它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为首要目标。
个性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是为了适应个人、社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个性教育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也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1] (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 [J]. 孟广均 ,等译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 2010.[2] (日)香山健一 . 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划一主义到多样化的选择 [J]. 刘晓民 ,译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3] (美)弗洛姆 . 健全的社会 [J]. 孙恺祥 ,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10.[4] 赵建中 . 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J].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J]. 总部中文科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