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变形缝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关于变形缝和后浇带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的区别一、后浇带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后浇带的作用2。
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
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后浇带是为了防止房子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断裂.而防止不均匀沉降通常采取沉降缝做法,但是沉降缝涉及到防水、结构、外观形象等问题。
所以后浇带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而替代沉降缝用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要求比原规范严格,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建筑物超长、错层、施工期间温差大等原因需要设“缝”,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建筑、结构及设备设计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建筑立面及基础防水等不容易处理。
因此,近年来,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常采取有效措施,能不设缝就不设缝,能少设缝就少设缝,尽量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
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
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这种后浇带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
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这种后浇带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还有,由于施工期间温差比较大,建筑物比较长,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伸缩后浇带"。
现就后浇带的设置和设计,简单谈谈看法。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9。
建筑施工缝和后浇带等等的区别

施工缝,是施工时不能够保证连续施工留下,而后浇带是设计要求必须留置的.是为了消除混凝土整体结构应力必须要留置的,施工缝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留.一、施工后浇带的功能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二、施工后浇带的作法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
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厂,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侥筑混凝土,这时估计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
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
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建筑五缝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抗震缝的区别1、后浇带:施工后浇带氛围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楼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温度应力等问题。
2、伸缩缝:若建筑平面尺寸过长,因为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置缝将建筑分成好几部分,该缝即称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3、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
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九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4、结构缝:5、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上部各部分结构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成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6、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可见,除了施工缝。
其余两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1、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2、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完全分开;3、伸缩缝:为克服过大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18页word资料

一提到等字,首先就能想到等车等人,等的过程中就觉得时间和蜗牛一般在向前移动,焦虑,烦躁,一遍遍张望倒数,脚下的那块地恨不能踩个洞出来。
这时候何不稍微平复一下心情,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就如在这个季节,我等待一场秋雨的来临。
你可以在深夜偷偷来袭,清晨一睁眼看见湿漉漉的地面,万紫千红的雨伞,车子疾驰而过溅起的水花,这些给我带来的是何等的意外惊喜。
你可以在某个午后,舞动一片片飘落的黄叶,撩起街边女人的裙装,赶着路人的脚步匆匆忙忙来了。
一抬头,灰色的天空就是成熟稳重的男人的脸庞,不苟言笑,严厉中却有几分温暖。
你可以在黄昏我下班的时候飘飘洒洒,没有雨伞也不用沮丧,任你蜻蜓点水式地亲吻我的发丝额头鼻尖嘴唇,不紧不慢往回走,这样的场景在我的梦里出现过好多次。
等待一场秋雨的来临,也好比等待一个人的出现。
不要去责怪怨恨,也不要为难自己。
既然决定用等待这种独有的方式碰碰运气,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来或者不来,我就一直在那里,惊喜了双眸或者失落了时光,都写在心底。
学会了等待,孤独不再是孤独。
以为在无人的街道我会频频回首,或者努力抬头看昏黄的路灯打着疲倦的盹儿,强硬地收回泪水。
恰恰相反,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无助和恐慌,头发向后甩一甩,高跟鞋踩的噔噔作响,突然间我还哼起几句歌词。
这多情而迷人的夜色是特意为我安排的吗?我在心里笑了。
如果习惯了有人听你唠叨陪你解闷,你笑他乐你哭他愁的日子,一定要把这个人的全部心意捧在手心,点点滴滴拼凑成诗篇,等你们老了,选择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拿出这些诗稿晾晒。
即使现在你在天涯他在海角,心心相通的奇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享受孤独带来的沉淀,夜不再黑路不再长思念不再苦涩。
我选择了等待,义无反顾。
我享受着孤独,走过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陪我一起惊艳。
下面红色字体是赠送的精美网络散文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关于变形缝和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的区别一、后浇带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联系及区别

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联系及区别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及防震缝。
变形缝,按地质情况和结构特点(超过规定的物理长度及不同高度、单位荷载、动力或振动荷载、热力或冷荷载等),为防止相互干扰而造成结构性破坏而采取的分离措施。
伸缩缝是考虑建筑物过长,当温度变化时埋设在土内墙基础或柱下条形基础或箱型基础等下部结构受温度变形的影响小,这样上部结构下面部分受约束影响较上面的大,因此当温度变化时将可能导致上部结构的裂缝,设置伸缩缝可保证主要受力构件不致因温度应力损坏。
桥梁结构中伸缩缝可防止温度应力在超静定结构中产生过大的附加应力,导致结构损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设置伸缩缝可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开裂。
总之,伸缩缝是为了减小温度应力的不良影响而在荷载较小处设置。
沉降缝是为了防止地基沉降不均匀而导致上部结构裂缝或破坏而设置的,例如在层高相差较多,或地基土不均匀或新旧建筑连接等情况下,一般都要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需将基础断开,但伸缩缝则可不断开,因此沉降缝也可做伸缩缝。
防震缝是为防止两部分上部结构的刚度不同而在地震中的振动频率和变形不一致而引起较严重的震害,在平面布置复杂、房屋高差大和刚度悬殊时都应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应有足够的宽度,否则反而因房屋两部分振周期和相位角不同而引起它们的碰撞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伸缩缝,为防止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性破坏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施工缝,由于混凝土结构的复杂性,而采取的在施工便利又不影响到结构的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由施工技术而留下的临时施工面。
它们之间的区别。
变形缝主要防止几个结构在不同方位产生的位移时,不会对结构产生破坏力;伸缩缝主要防止几个结构在相对方向产生位移时(主要是热胀冷缩作用),不对结构产生破坏力;施工缝是为了更好地的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为完成复杂的结构而留下的临时施工面。
变形缝、伸缩缝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必须有,必须做资料;施工缝根据结构具体情况可有可无,一般情况下,不用做资料。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

∙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
这三种缝是可以看到的缝隙,就是工程竣工之后仍然存在的缝,其中沉降缝和防震缝类似,从基础开始断开,主要作用是防止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而造成开裂和地震时的碰撞;伸缩缝主要是防止因为温差变化而引起的开裂。
∙施工缝和后浇带是当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看不到的缝。
施工缝是因为天气、工人需要吃饭、或者泵车出现故障等引起现浇面不能一次性浇筑,故需要留着施工缝,等天气可以满足浇筑,工人吃好饭或者泵车修好后就会继续浇筑,所以这个缝是临时的,它不是一道真实存在的“缝”,只是由于存在先后浇筑的时间差,而在先后浇筑的砼之间的一个“结合面”。
后浇带是因为浇筑物因为自身因素太大或者过长,不能一次性浇筑,以免物体发生因为热胀冷缩而开裂。
所以留置两三个月左右(一般图纸有说明),等该变形的都变形了,在用高一标号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变形缝和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的区别
一、后浇带
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后浇带的作用
、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二、变形缝
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
通常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被用作将房屋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从而消除沉降差、温度和收缩应力以及体型复杂对结构带来的危害。
1、伸缩缝
伸缩缝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置的间隙。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伸缩缝即温度缝,是在建筑物的平面尺寸较大时,为释放结构中由于温度变化和混
凝土干缩而产生的内力而设置的。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
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筑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建筑物基础因其埋在地下受温度变化影响小,不必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
设置伸缩缝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在伸缩缝处设置双墙或双柱的构造,将上部结构断开,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伸缩缝的宽度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2、沉降缝: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
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
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
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盖缝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
在下列情况下,宜考虑设置沉降缝:
⑴ 建筑主体结构高度悬殊,重量差别过大;
⑵ 地基不均匀;
⑶ 同一建筑结构不同的单元采用不同基础形式;
⑷ 上部结构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或结构体系的交接处。
3、防震缝
防震缝是为了避免震害,可采用设置防震缝的办法,将平面和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分成若干个比较规则、整齐和均匀的独立结构单元。
在下列情况下,宜设防震缝:
⑴ 当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而又未采取有效措施时;
⑵ 房屋有较大错层时;
⑶ 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或荷载相关悬殊时;
⑷ 地基不均匀,各部分沉降相差过大时.
现行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震缝最小缝宽做出规定:
⑴ 任何情况下不能小于70mm;
⑵ 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不超过15m,可采用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⑶ 框架-剪力墙结构防震缝的最小缝宽按前述第⑵条规定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的防震缝最小缝宽按前述第⑵条规定的50%采用,但不能小于70mm。
三、施工缝
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
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