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电路开题报告
低电流负载下Buck防止输出电流回流的一种方案的开题报告

低电流负载下Buck防止输出电流回流的一种方案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低电流负载下,Buck升压转换器输出电流回流可能会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防止输出电流回流的方案,避免对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通过对方案的验证和优化,还可以提高转换器的效率和稳定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分析低电流负载下Buck升压转换器输出电流回流的原因和危害;
(2)提出防止输出电流回流的方案,包括电路设计和控制策略等;
(3)验证和优化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提高转换器的效率和稳定性。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理论分析。
结合电路原理和控制理论,分析低电流负载下Buck升压转换器输出电流回流的原因,提出防止回流的方案。
(2)数值仿真。
利用电路仿真软件对提出的方案进行仿真,并评估其性能和可行性。
(3)实验测试。
通过实际硬件实验测试,验证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
三、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主要预期成果包括:
(1)提出一种防止低电流负载下Buck升压转换器输出电流回流的方案,有效避免了输出电流回流对系统带来的危害;
(2)提高转换器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四、研究时间安排
本研究的时间安排如下:
(1)第一年: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第二年: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撰写毕业论文。
(3)第三年:修正和完善毕业论文并进行学位答辩。
Buck电路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1. 选题背景及课题目的和意义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领域。
其中,开关功率变换器作为一种基本的电力电子元件,国内外对于其应用和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然而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电子元件特别是微处理器对供电模块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控制方法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电力工业对负载动态响应速度,稳态精度和传输效率的要求。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开关功率变换器的控制技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调制向数字调制,从单一电压调制向电压、电流、电荷以及组合调制方式的转变,有效的提高了变换器的动态性能。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综合分析比较现有调制方式,选择合理的有现实意义的调制策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最终实现所选择方式的实验实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实现相关领域人才和技能的培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选型分析按照开关变换器控制方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模拟控制到数字控制,从单环控制到双环控制,从线性控制到非线性控制,从单一控制量到组合控制的转变,有效的提高了开关变换器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较好的满足现代电力工业对复杂电力环境下调制的要求。
模拟控制技术是最早应用于各个控制领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但随着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和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基于计算机的数字控制技术异军突起,借助于信息工业的优势,称为现代控制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模拟控制技术是一种连续控制,通过事先计算好的电感电容参数组建电路,实现对输出量的控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模拟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然而其依然存在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①元器件比较多,控制电路复杂,不易于小型化;②控制策略受到电路元件和电路结构的局限,控制电路成型后很难修改;③由于模拟元件参数随工作环境变化,导致系统控制精度下降;④调试不方便,难以实现复杂控制方案,灵活性较低。
直流斩波电路Buck、Buck-Boost 开关电路实验报告

城市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电力电子技术 指导老师:____唐益民______________ 成绩:实验名称: 直流斩波电路Buck 、Buck-Boost 开关电路实验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褚盼盼、周芳芳、林雅婷、鲁颖莹_________4-1 BUCK 电路实验 一、 实验目的1、掌握Buck 降压开关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2、掌握Buck 降压开关变换电路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实验线路如图3-14所示:专业:__自动化________ 姓名:___陈园园_______ 学号:____30802297____ 日期:周五下午第二节__地点:___理五A-206___装订线图3-14实验线路图三、实验内容1、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连续导通状态时,电路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测量;2、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断续导通状态时,电路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测量;3、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临界连续导通状态时,电路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测量;4、研究频率变化对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5、研究负载变化对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6、研究主电路电感L的变化对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7、占空比K与输出电压U O之间的的函数关系测试;8、输入滤波器的作用观测。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DDS01电源控制屏;2、DDS31“Buck、Buck—Boost”实验挂箱;3、DT14“直流电压、电流表”实验挂箱;4、示波器等。
五、实验方法1、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连续导通状态时,电路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测量打开DDS31掛箱右下角电源开关,断开Buck主电路单元S1电源开关。
按表8接线:表87 21 1719206134513141415接线完毕,仔细核对无误,千万不要将线错接在Buck——Boost单元上。
开启Buck单元S1电源开关,将频率开关S2拨向“通”,将RP1负载电位器调在中间适当位置。
用示波器测量“8”和“11”R S3两端波形,此波形即电感电流i L波形。
一种数字控制的BUCK型DC-DC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一种数字控制的BUCK型DC-DC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小型化、轻量化、高性能化和高效能化。
在这样的趋势下,DC-DC 电源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DC-DC电源不仅可以用于各种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医疗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领域,而且在新能源领域中,DC-DC电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基于DC-DC电源的应用现状,本文选取BUCK型DC-DC进行研究。
BUCK型DC-DC具有高效率、低电压脉动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型化、轻量化、高性能化和高效能化的电子设备中。
本文将通过对BUCK型DC-DC的研究和设计,实现数字化控制,并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各个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BUCK型DC-DC的可靠性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二、研究内容1. 对BUCK型DC-DC的工作原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综述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 设计数字控制系统,采用ARM芯片作为控制器,并利用MATLAB 软件进行算法设计与仿真;3. 搭建BUCK型DC-DC的仿真模型,在Simulink中进行仿真分析;4. 进行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对模型进行实际测试,并调整参数,得到合理的数据结果;5. 最后进行可靠性测试和效率测试,并对BUCK型DC-DC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关于BUCK型DC-DC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包括BUCK型DC-DC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数字化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资料;2. 设计数字控制系统:以ARM芯片作为控制器,编写控制算法,实现数字化控制;3. 建立仿真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建立BUCK型DC-DC的数字控制系统仿真模型;4. 进行仿真分析:在Simulink中进行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5. 实验验证:搭建BUCK型DC-DC的实验装置,进行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6. 优化改进:根据实验结果对BUCK型DC-DC进行优化和改进。
DC变换器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带LDO模式的Buck型DC/DC变换器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对能源转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大部分电路应用中,以及一些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将高电压的直流电源降低到设备所需要的较低电压。
DC/DC变换器在电子设备的电源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完成供电和能量转换的核心部件。
其中,Buck型DC/DC 变换器广泛使用于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以及新能源等领域。
目前,主要的Buck型DC/DC变换器设计方法是采用PWM调制方式来实现电压调节。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转换效率低、电路占用面积大、噪声干扰等问题。
因此,提高Buck型DC/DC变换器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
其中,带LDO模式的Buck型DC/DC变换器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能够实现较低的输出噪声和更高的转换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和设计一种带LDO模式的Buck型DC/DC变换器,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转换效率,以满足不同电子设备对电源转换的要求。
2.减少输出噪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优化电路布局和设计,提高电路的可制造性和可维护性。
三、研究内容1. Buck型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分析。
2. 分析LDO模式在Buck型DC/DC变换器中的作用和优化方式。
3. 设计带LDO模式的Buck型DC/DC变换器的主要电路,包括功率器件、控制器、滤波电路等。
4. 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实验和仿真验证系统的性能参数和性能指标。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系统了解和分析Buck型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各种控制方法的优缺点,以及LDO模式在Buck型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现状。
2. 仿真分析:采用Simulink和SPICE仿真软件分析电路的特性,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并分析LDO模式的优化效果。
3. 电路设计:根据仿真分析的结果,设计主要的电路,包括功率电路、控制器电路、滤波器等。
一种高效率低纹波数字Buck变换器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一种高效率低纹波数字Buck变换器的设计的开题报告摘要: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电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Buck变换器成为了一种最常见的DC-DC转换器。
它可以提供高效率和低纹波的输出电压。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效率低纹波数字Buck变换器的设计。
该设计采用了电感电容滤波的方法来减小纹波,以及负载传输技术来提高效率。
采用了130nm CMOS技术来实现和模拟设计。
仿真结果表明,在1.8V的输入电压下,输出电压为1.0V,负载电流达到50mA时,该数字Buck变换器的效率可以高达92.5%,纹波峰值可以降至1.6mV。
这种设计符合现代电源电子学的趋势,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数字Buck变换器设计。
关键词:数字Buck变换器、电感电容滤波、负载传输技术、高效率、低纹波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对高效率低纹波电源电子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DC-DC转换器作为电源电子学的核心器件之一,已经成为了便携式、高速和高性能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Buck变换器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DC-DC转换器,具有高效率、低纹波和调整输出电压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数字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是将输入电压转换为经过电感和开关管控制的电容器间循环充放电而产生的输出电压。
若滤波电路设计不当,则可能会出现输出电压纹波的情况。
因此,现有文献都致力于提高纹波抑制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优化数字Buck变换器的效率,降低功耗并延长电池寿命。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旨在设计一种高效率和低纹波的数字Buck变换器,采用了电感电容滤波的方法来减小纹波,以及负载传输技术来提高效率。
采用了130nm CMOS技术来实现设计。
该设计的具体过程如下:1. 电感选择和滤波电容的确定;2. 经典的数字Buck变换器的设计;3. 采用负载传输技术,并根据实际负载情况调整负载电流;4. 在设计过程中,使用仿真工具进行参数选择和电路验证;5. 通过仿真和实验对该设计进行验证。
BUCK型DC-DC的电流检测电路设计的开题报告

BUCK型DC-DC的电流检测电路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DC-DC变换器具有功率转换效率高、电压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源、通信、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中。
而在DC-DC变换器运行过程中,电流检测电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用于实现电流保护、功率控制等功能。
因此,本文选取BUCK型DC-DC变换器的电流检测电路为研究对象,旨在设计一种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电流检测电路,为DC-DC变换器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研究BUCK型DC-DC变换器的电流检测电路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系统分析:对BUCK型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电流检测电路的构成进行分析,明确电流检测电路的作用和要求。
2. 电路设计:根据电流检测电路的要求,设计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电路,包括信号采集电路、滤波电路、放大电路和ADC转换电路等。
3. 系统集成:将所设计的电流检测电路与BUCK型DC-DC变换器进行系统集成,并进行实验测试,验证电流检测电路的功能和性能。
三、论文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BUCK型DC-DC变换器的电流检测电路进行探讨: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阐述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系统分析对BUCK型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电流检测电路的构成进行分析,明确电流检测电路的作用和要求。
第三章:电路设计根据电流检测电路的要求,设计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电路,包括信号采集电路、滤波电路、放大电路和ADC转换电路等。
第四章:系统集成将所设计的电流检测电路与BUCK型DC-DC变换器进行系统集成,并进行实验测试,验证电流检测电路的功能和性能。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对本文所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提出展望。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为:理论分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实验测试-->总结展望。
其中,理论分析和电路设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设计;系统集成和实验测试是验证电路设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总结展望则从系统性的角度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提出展望。
DC变换器芯片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Buck DC/DC变换器芯片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题目:Buck DC/DC变换器芯片的研究与设计二、研究意义:DC/DC变换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电源转换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Buck DC/DC变换器是其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
在电子设备中,直流电压转换器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低压直流电源的研究,使得DC/DC变换器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Buck DC/DC变换器,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芯片,为电子设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主要内容:1. Buck DC/DC变换器的原理、特点和分类。
2. Buck DC/DC变换器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3. Buck DC/DC变换器的电路设计,包括电路拓扑结构设计、功率级参数设计、控制方法及控制器设计等。
4. 采用集成化设计的方法,完成Buck DC/DC变换器芯片设计。
5. Buck DC/DC变换器芯片的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价。
四、研究方法:1. 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对DC/DC变换器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2. 探究多种Buck 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以及控制器的特点,并进行性能对比。
3. 通过SPICE仿真软件进行电路测试和优化。
4. 基于CMOS技术,采用集成化设计方法,完成芯片设计。
5. 进行芯片制程工艺设计和流片,完成样片的制作。
6. 进行芯片性能测试和评价。
五、预期成果:完成一种性能优良、成本低廉、适用性广泛的Buck DC/DC变换器芯片。
在芯片的设计、制作和测试方面积累相应的经验,推动我国电源电子领域的发展。
可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提高本人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1. 选题背景及课题目的和意义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领域。
其中,开关功率变换器作为一种基本的电力电子元件,国内外对于其应用和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然而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电子元件特别是微处理器对供电模块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控制方法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电力工业对负载动态响应速度,稳态精度和传输效率的要求。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开关功率变换器的控制技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调制向数字调制,从单一电压调制向电压、电流、电荷以及组合调制方式的转变,有效的提高了变换器的动态性能。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综合分析比较现有调制方式,选择合理的有现实意义的调制策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最终实现所选择方式的实验实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实现相关领域人才和技能的培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选型分析按照开关变换器控制方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模拟控制到数字控制,从单环控制到双环控制,从线性控制到非线性控制,从单一控制量到组合控制的转变,有效的提高了开关变换器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较好的满足现代电力工业对复杂电力环境下调制的要求。
模拟控制技术是最早应用于各个控制领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但随着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和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基于计算机的数字控制技术异军突起,借助于信息工业的优势,称为现代控制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模拟控制技术是一种连续控制,通过事先计算好的电感电容参数组建电路,实现对输出量的控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模拟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然而其依然存在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①元器件比较多,控制电路复杂,不易于小型化;②控制策略受到电路元件和电路结构的局限,控制电路成型后很难修改;③由于模拟元件参数随工作环境变化,导致系统控制精度下降;④调试不方便,难以实现复杂控制方案,灵活性较低。
此外,还存在没有内置的限流功能保护电路器件,对输入和输出的瞬变响缓慢等缺点,但在早期应用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案。
数字控制技术是一种离散控制,通过A/D转换器将模拟量离散后输入计算机控制系统,不依赖于具体的电路元件。
早期由于数字元件的成本、性能等自身问题,未能大规模应用于控制领域。
近年来,随着微机工业的进步,数字控制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相较于模拟控制技术,数字控制技术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①设计简便,易于灵活调整控制策略而不需要更改硬件电路;②易于与其余数字设备对接;③易于实现更加复杂而精确的控制算法。
缺点在于一是采样精度过高时会对硬件系统带来很大的计算负担,二是当PWM控制频率过高时对计算机性能带来挑战。
总体来说,数字控制技术优势明显,是开关变换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不管是模拟控制技术还是数字控制技术,其基本控制原理都是用采集量控制输出量,所不同的是信号在电路中的表现形式;相对而言,数字控制技术更加直观,程序更易理解、修改,因而成为现代主流的研究方向。
2.1电压型控制方式电压型控制是一种单环控制方式,多应用于早期的控制环节,至今其应用范围依然很广泛。
电压型控制是利用采样输出电压作为单环控制的输入信号,将该信号与参考电压比较的差值经过误差放大器补偿后生成控制电压。
控制电压与锯齿波进行比较,生成脉冲宽度与控制电压成正比的脉冲信号,该信号再经过驱动电路来驱动开关的导通和关断,实现变换器输出电压的调节。
电压型控制的优点:独立的一个电压控制环路,属于单环闭环负反馈控制,设计和分析相对比较简单,电路易于实现且由于锯齿波的幅值比较大,抗干扰能力比较强。
电压型控制的缺点:输入电压或输出电流变化后,因为采样信号为输出电压,只有在输出电压改变时才能检测出变化,并反馈回来进行纠正,因此响应速度比较慢。
此外,由于电压型控制对过电流没有限制,因而需要额外的电路来限制过电流的危害。
经过多年成熟的发展,电压型控制技术应用于广泛的领域,但因其响应的快速性和响应精度越来越难以达到现代电力负载快速变化的要求,速度较慢,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电力电子工业场合,现有新投入使用的设备使用较少,因此实验实现意义较小。
2.2电流型控制方式电流型控制方式是当前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一种开关变换器控制方式,其能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电力网络对变换器的需求,因而是当代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变换器。
电流控制属于双环控制,其动态响应能力较强,且易于实施过电流保护,从而有效的保护电路元件。
根据不同的调制策略,电流型调制可以细分为:峰值电流控制、谷值电流控制和平均电流控制。
1978 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峰值电流控制技术,该技术采用电感电流代替电压型控制的锯齿波作为比较器的一个输入信号。
峰值电流控制同时引入输出电压(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两个状态变量作为反馈控制变量,提高了开关变换器的性能。
峰值电流控制工作原理为:在每一个开关周期开始时,时钟信号使触发器置位,开关控制信号高电平,使开关导通,电感电流由初始值线性增大,检测电阻上的电压也线性增大,当该电压增大到控制电压时,比较器翻转,使触发器复位,控制信号为低电平,开关关断,直到下一个时钟脉冲到来,开始一个新的开关周期。
控制电压由检测的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的差值经误差放大器后生成。
峰值电流控制除了可以采用电感电流作为内环控制外,还可以采用开关电流。
峰值电流技术与传统电压控制相比,通过控制电流峰值的大小来有效的避免了过电流的危害,同时提高了变换器的响应速度,提高了输出稳态精度,最重要的是其限流功能对变换器实现了过流保护。
与峰值电流控制技术对应,谷值电流控制的控制量是电流谷值,从而能够取得较低的控制电压,容易在CPU允许的工作环境下进行控制。
谷值电流控制的原理为:在每一个开关周期开始时,时钟信号使触发器复位,开关控制信号低电平,使开关关断,电感电流由初始值线性减小,检测电阻上的电压也线性下降,当该电压减小到控制电压时,比较器翻转,使触发器置位,控制信号为高电平,开关导通,直到下一个时钟脉冲到来,开始一个新的开关周期。
控制电压由检测的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的差值经误差放大器后生成。
峰值电流控制除了可以采用电感电流作为内环控制外,还可以采用二极管电流。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知,峰值电流控制和谷值电流控制存在对称性,均为利用电感电流的最值进行控制,对控制侧电流值拥有良好的控制能力。
进一步分析可知,峰值电流控制和谷值电流控制存在对偶关系,两者可以相互类比,更加容易理解二者的控制方式。
峰值电流技术和谷值电流技术均对一侧电流拥有较好的控制能力,但对全过程控制能力有限,有其在特定占空比下易产生次谐波振荡。
峰值电流控制的原理为:检测电阻上的电压与误差电压相减后,经积分器得到信号,再与锯齿波比较得到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导通或关断。
平均电流控制的优点在于:通过积分器减小控制信号波动,使电感电流峰值值能够有效跟踪设定值;利用积分器获得优越的噪声抑制能力。
缺点在于:电流积分器的增益有限制,双环控制系统设计复杂,积分作用使得动态响应能力变慢。
在峰值电流控制中,如何计算第n个周期的峰值电流关键,如果选择的计算点太少,会影响计算精度,产生较大的误差;如果选择的计算的过多,则又会严重影响计算速度。
功率变换器还存在其余更加复杂的控制方式,利如利用每个周期输入电荷总量的电荷型V控制,以及双电压环加电流环控制,控制二极管电压的磁通型控制,利用电压双环反馈的2V2控制等。
的C经过分析与比较,本次毕业设计拟采用基于四点均值法的数字控制平均电流调制策略,并进行仿真分析,最后争取在实际电路模型中实现。
二、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1.课题任务课题任务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1)综合运用《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字控制技术》等主干课程知识,理解峰值电流调制策略的原理与实现路径,在仿真平台上搭建仿真电路,实现电流调制的仿真实现;(2)学习DSP编程方法,学会利用DSP实现相应的程序;(3)搭建实验电路,在实际电路中实现峰值电流控制方法。
2.重点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内容如下:(1)峰值电流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过程;(2)仿真平台软件的使用与调制,仿真模型的搭建;(3)DSP编程学习,数字化实现峰值电流控制;(4)物理电路的搭建与实验仿真,实验实现峰值电流控制方法。
3、进度计划序号起止周次工作内容1 1 周至2 周完成译文和开题报告2 3 周至 4 周所提峰值电流调制思想及其仿真实现3 5 周至8 周DSP-28335开发板的编程与控制学习基于DPS实现所提峰值电流调制buck变4 9 周至13 周换器5 13周至14 周论文修改定稿6 15周至16 周答辩资料准备,答辩学生签名:2015 年4 月1 日4、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2015 年4 月1 日参考文献:[1] 王凤岩. 快速瞬态响应电压调节器控制方法的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Wang Fengyan. Study on the control technique of voltage regulator with fast transient response[D].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5.[2] Mammano R.Switching power supply topology: voltage mode vs. current mode[M]. Unitrode Design Note DN-62, 1994.[3] Dixon L.Average current mode control of switching power supplies [M]. Unitrode Application Note U140,1990.[4] Redl R,Sokal N O. Current-mode control, five different types, used with the three basic classes of power converters: small-signal AC and large-signal DC characterization, st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circuits [C]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Toulouse,France:IEEE,1985:771-785.[5] 周国华.基于纹波的开关功率变换器控制技术及其动力学行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Zhou Guohua.Ripple-based control technique and dynamical behavior of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s [D]. Chengdu: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11.[6] 周国华,许建平.开关变换器数字控制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Zhou Guohua,Xu Jianping. Digtial control of switching converters[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