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精选17篇)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精选1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想:课本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的有益感悟。
二、教材分析:《春》是有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的希望和力量。
三、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散文的意境美。
3、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4、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反复朗读,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课前准备:学生:完成预习稿(包括朗诵)以小组为单位,选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或歌唱、或积累、或绘画、或朗读)教师:1、制作课件2、准备“早春”短片六:教学过程:1、导入:1)多媒体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短片后,教师说: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吟诗作文,挥毫泼墨。
2)学生展示作品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感谢朗读组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课文朗读,请同学们先各自朗读品味,然后每个小组合作朗读或者对读。
(教师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2、精读文字3-7自然段,思考: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3、读赏结合美点寻踪1)请以小组为单位再读文章,找出你喜欢的画面或句子,按照以下句式,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第1课 《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统编版五四学制)

第1课《春》教学设计《春》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
本文写的不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充满浓烈的情感,写春天到来时的那些最富有特点也最能体现春之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以优美的语言,描与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目然力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除了富于诗意和情感,还带有对春的思考和哲思,但这种哲思又是融汇在全文里面,与写景抒情交融着,十分自然。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连、重音和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多幅画面。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感受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连、重音和感情。
2.掌握文章写景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方法,能够准确地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第一课时人间四季,春天最令人赏心悦目。
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看到枝头重现的雀跃,那是春的呢喃。
春,是一个充满了美好、温暖与希望的季节。
大家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崔护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人们对春的描绘和赞美,从未停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近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
【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课元《春》语文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教版七年级上第⼀课元《春》语⽂教案【三篇】,希望对⼤家有帮助。
1、春 课标及学习⽬标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环境中的意义和作⽤;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
【学习⽬标】 1.了解作者朱⾃清的相关内容,学习⽐喻、拟⼈的修辞⼿法及表达作⽤。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描写的⽅法。
3.赏析精美语⾔,体味蕴含的情感。
4.朗读并背诵课⽂,把握⽂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的美丽。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诵读,把握好重⾳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法。
3、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感悟作者⽤诗情画意和⾳乐之美的艺术语⾔,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4、掌握“⽐喻”的修辞⼿法。
【学习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引导学⽣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法(如修辞⼿法、表达⽅式的运⽤)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度、按顺序、绘声绘⾊地描绘春天的写法。
体会本⽂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
利⽤多媒体营造出⾃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创设⼀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
每⼀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主探究教学法。
采取⾃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充分发挥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法,品味⽂中传神的语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课时:主要引导学⽣朗读,感受散⽂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感情学⽣⾃主掌握课⽂构架。
第⼆、三课时:深⼊学习课⽂的表现⼿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法(⽐喻、拟⼈);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结构。
朱自清春教案9篇

朱自清春教案9篇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 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
(板书文题)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
(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2)释义。
(结合注解,理解词义)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
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朱自清《春》课文教案参考(5篇)

朱自清《春》课文教案参考(5篇)朱自清《春》课文教案参考(5篇)《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春》课文教案参考,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朱自清《春》课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掌握《春》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春》,并理解其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理解散文的能力,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使用归纳、比较等方法,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悟自然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散文《春》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深入理解作者对春天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教学难点:散文的文学特点和阅读鉴赏方法。
学生对自然美感的个人体会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春天的风景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提问学生关于春天的感受和印象,引出新课内容。
新课学习: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韵味。
内容解析: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线索,理解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深入探讨:语言特色分析:挑选文中的精彩句段,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情感表达。
审美鉴赏: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中的审美点进行交流和探讨。
拓展延伸:相关作品推荐:介绍其他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如古诗《春夜喜雨》等,拓宽学生视野。
创意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课堂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七年级语文优质教案:《春》(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4.识记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能力目标1.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2.培养文章赏析能力3.锻炼语言表达能力4.增强写作技巧运用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激发写作兴趣和热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2.品味优美的语言描写3.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4.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细腻的观察视角2.体会散文优美的语言特色3.把握春天景物的动态描写4.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春天的图片视频3.相关背景资料4.板书设计图5.课堂活动设计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内容2.查找生字词3.积累春天素材4.准备朗读片段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春天视频导入o激发学习兴趣o创设学习情境1.提出问题引入 "同学们看了视频,能说说春天给你们什么感受吗?" o引导学生观察o分享春天印象第二环节:初读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o展示朗读要求o示范读音节奏1.学生自读课文o标注生字词o划出优美句子1.检查读音o纠正读音错误o指导朗读方法第三环节:深入讲解(20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o引导学生分段o概括段落大意1.重点句子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o分析拟人手法o体会表达效果1.词语品味o"嫩"字的运用o"遍"字的效果1.修辞手法探究o找出比喻句o分析拟人句第四环节:拓展提升(10分钟)1.课堂练习o默写重点句子o仿写优美句子1.能力提升o口头表达训练o观察描写练习第五环节:总结作业(5分钟)1.课堂小结o回顾知识要点o强调学习方法1.布置作业o朗读课文o写春天观察日记o积累春天素材五、板书设计【春】●作者:朱自清●结构:一、小草:初春的喜悦二、柳树:春天的舒展三、桃花:春天的热闹四、春雨:春天的滋润●特点:a.细腻的观察b.优美的语言c.生动的描写d.丰富的感情六、教学反思设计亮点1.多媒体辅助教学2.互动环节丰富3.注重能力培养4.关注情感体验可能问题1.时间把控难度2.学生参与程度3.个别环节衔接4.作业量合理性改进建议1.精简教学环节2.增加互动机会3.优化时间分配4.调整作业设计七、课后延伸拓展阅读1.《匆匆》朱自清2.《春》叶绍钧3.《春天》杨少华写作练习1.写一篇春天的观察日记2.以"春天"为主题的散文3.模仿课文写一处景物实践活动1.春天植物观察2.春游写生创作3.春天摄影作品八、评价标准课堂表现评价1.朗读水平(20分)2.回答问题(20分)3.课堂参与(20分)4.合作学习(20分)5.练习完成(20分)作业评价标准1.完成质量(40分)2.创新思维(30分)3.语言表达(30分)注意事项1.关注个别差异2.及时检查反馈3.鼓励大胆表达4.注意朗读指导5.把控教学节奏【教案编写:张老师】【审核:李主任】【使用日期:2024年春季学期】。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
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
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
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
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文档设计者:设计时间:文档类型: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W 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
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积累词语。
背诵课文。
可以编辑的试卷(可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