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的四字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指鹿为马的故事简写20字

指鹿为马的故事简写20字

指鹿为马的故事简写20字
摘要:
1.故事背景及主角介绍
2.主角所作所为及原因
3.故事高潮及结果
4.故事寓意及启示
正文:
千古流传的成语“指鹿为马”出自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时任宰相的赵高因为掌握了大权,变得骄横跋扈,对其他官员施加压力。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高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计策。

有一天,赵高带着一只鹿来到秦始皇面前,向秦始皇说这是一匹马。

秦始皇感到很奇怪,他认为这明明就是一只鹿。

然而,赵高坚持说这是一匹马。

其他大臣们出于对赵高的恐惧,也纷纷附和说这是一匹马。

这让秦始皇感到很困惑,他不知道究竟是谁在欺骗他。

故事的高潮在于,赵高借此机会陷害那些不屈从于他的官员。

他将这些官员的名字记下,并以“指鹿为马”的罪名对他们进行惩罚。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忠诚正直的官员被冤枉,而那些阿谀奉承之人则得到了晋升。

最后,秦始皇发现了赵高的阴谋,他将赵高处死,并恢复了一些被冤枉的官员的名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邪恶终究会被揭露,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有敢于说真话的勇气,不要屈服于权势,做一个忠诚正直
的人。

这个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不仅因为它揭示了权谋家的狡诈和险恶,还因为它传达了正义和勇敢的价值观念。

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1【汉字书写】:乐此不疲【汉语注音】:lè cǐ bù pí【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每旦视朝,日仄(zè)乃罢。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乐此不疲的意思】:乐此:乐于此;不疲:不觉疲劳。

形容对某事特别专心爱好而沉浸其中,从而做起事情来不觉得疲劳。

【乐此不疲的近义词】:乐而忘返、乐此不彼、沉迷不醒、乐不思蜀、专心致志、废寝忘食、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的反义词】:心不在焉、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乐此不疲的故事】汉朝时期,刘秀带着部队南征北战,始终保持着勤勉的作风。

在战场上刘秀跟将士们同心协力,冲锋陷阵,在战略上跟谋士们通宵达旦的研究战术,运筹帷幄,常常是废寝忘食。

刘秀当了皇帝以后更是日理万机,每天都在忙着治理国家的大事,对于战争则放在一旁。

有一回皇太子向他请教打仗的策略,刘秀对皇太子说:“卫灵公曾经向孔子请教攻战的问题,孔子对卫灵公说:我常常能听到人们谈到祭祀礼仪的东西,对于带兵作战那我真是个门外汉。

孔子专注于治理国家方面的事情,你应该向他学习,尽量少研究战争的东西。

”东汉建立以后,刘秀对朝政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皇太子见刘秀这么辛苦对他的健康十分担忧,他借着刘秀休息的.时侯劝谏刘秀道:“您这样辛苦操劳,有了贤明的品格,却少了修身养性的境界,您还是应该多一些娱乐,少一些工作,爱护好自已的身体呀。

”刘秀听后笑着说:“我自已早就习惯了,一点儿都不感觉到疲劳,并且乐于这么做。

”皇太子听后觉得很感动,也在刘秀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乐此不疲例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更兼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即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千古奇才”。

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其中不乏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故事。

一、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故事卧薪尝胆,是一种用心竭力的意志表达,这出处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故事。

当时,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大业,率领百万大军南征北战,不断的败北,元气大伤,不得不放弃原本的计划。

面对崩溃的军队和垂危的大业,诸葛亮知道这个时候只有逆境才能激发人的胆识,于是他决定采用破釜沉舟的策略。

他在蹲下时,故意挤压自己的肠子,让自己呕吐腹泻,然后睡在一级梯旁边,不断地啃食野草,露天过夜,让士兵领导们都惊讶和心疼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为了抵挡敌人的军队而继续战斗的痛苦。

在最后的争战中,刘备成功地夺取了益州。

二、空城计——愚弄敌人的计策空城计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其故事来源于现再著名的电影《赤壁》。

不过这个故事最初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指的是诸葛亮在汉中而放空成城的一个计策。

当时,诸葛亮在汉中,面对前来进攻的敌人,他决定采用空城计,也就是让城中的官兵伪装成平民,关门闭户,不与敌军交战,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这样一来敌人就会认为城中有伏兵,从而放弃进攻。

最后,敌人果然不攻而退,空城计也成就了诸葛亮的神计。

三、三顾茅庐——感化大贤的故事三顾茅庐是指诸葛亮三次拜访全真教主黄庭坚,表示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黄庭坚是当时的一位文学大家,才华横溢,但他得意忘形,一心追求文学,不肯躺下尘事。

诸葛亮了解了黄庭坚的背景后,向他请教政治军事,以期感化纵滑的黄庭坚。

但每到黄庭坚处,他都是三顾茅庐,最终获得了黄庭坚破门而出,追随他的意愿,助他辅佐刘备成为威震华夏的英雄。

四、隔岸观火——居安思危的故事隔岸观火的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出自诸葛亮在下邳战役中的故事。

在战役中,对于袁绍与曹操的军队隔岸观火,诸葛亮发现其中有许多人弓箭过肩,显然是准备要一举大搏的。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刻⾈求剑 从前,有个⼈带着⼀把宝剑坐船。

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声,他的剑落到⽔⾥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个办法,他⽤⼩⼑在船上刻了⼀个印记,便悠然⾃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条线,剑是从这⼉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下去找就⾏啦!” 划船的⼈说:“你的剑掉进了⽔⾥,剑⼜不会跟着船⾛,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脱掉⾐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现在船⾛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是“船”,“求”是“寻找”。

有的⼈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求剑。

2.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时了了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出了⼀个很博学的⼈,名叫孔融,宇⽂举,是孔⼦的⼆⼗世孙。

他从⼩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岁时,跟他⽗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

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

如果不是名⼈去访,守门的⼈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岁的孔融,却⼤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

他到府门前,对守门⼈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下。

” 守门⼈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

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姓李名⽿,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曾向⽼⼦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番话都很惊奇。

古代四字成语典故故事阅读

古代四字成语典故故事阅读

古代四字成语典故故事阅读【鞠躬尽瘁】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

尽瘁:竭尽劳苦。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所称蜀汉的“先主”。

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

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

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

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

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

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

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

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

经典成语故事2020最新

经典成语故事2020最新

经典成语故事2020最新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经典成语故事1夜郎自大“夜郎自大”是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一个成语,该成语出自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绛妃》,其中写到“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

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发展到了现在,夜郎自大几乎成为了地域黑的词语,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对于贵州人来说,夜郎自大被按在头上实在是冤枉。

那么夜郎国是哪里?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战国时期,西南地区有着许多的少数民族国家,比较著名的有四川盆地的古蜀国、重庆一带的巴国、贵州一带的夜郎国、川西的邛都国、云南的滇国、滇西的哀牢国等。

人们将这些国家统称为“西南夷”。

蜀国和巴蜀在战国早期就被秦惠文所灭,设置了蜀郡和巴郡,而云贵高原一带因为地理环境比较封闭,所以和中原长期处于隔离状态。

西南夷地图直到西汉时期,人们才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存在。

司马迁在《西南夷列传中》介绍西南夷各国的情况,其中写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可见夜郎国是当时西南夷中面积最大的国家。

夜郎国也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汉朝还试图联合夜郎一起进攻南越国。

《史记》中记载“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夜郎国有10万军队,可能有些夸张,不过在西南地区也算首屈一指了。

那么夜郎到底多少人口呢?后来夜郎国灭亡后,其地区设置了牂牁郡,户籍人口只有15万,总人口可能20多万。

那么夜郎国的版图到底有多大呢?《汉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

其中写到西汉后期,夜郎王胁迫22个小国反叛,最终被平定。

可见,夜郎的国家形态类似于商朝的“方国联盟”,并未形成中央集权。

后来在夜郎国版图上形成的牂牁郡管辖了17个县,可能就是主要的方国设置的,分别是且兰(福泉、黄平)、鄨(遵义或者黔西)、平夷(毕节)、毋敛(独山)、谈指(贞丰)、出丹、夜郎(普宁)、同并、谈焒、漏江(卢西)、毋单(弥勒)、宛温(丘北)、镡封(开远)、漏卧(罗平)、句町(广南)、进乘、西随(金平)等。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有很多的人都有听过霸王别姬这首歌,那么你们知道霸王别姬这个成语的由来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霸王别姬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霸王别姬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释义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霸王别姬造句
1 项羽四面楚歌,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2 今天晚上老王客串霸王别姬,粉墨登场了。

3 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非常有艺术价值,诠释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变换和人物命运。

4 他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霸王别姬一样的结局。

5 流传千古的“霸王别姬”故事,就发生在这座霸王城里。

6 本餐馆看家菜“霸王别姬”堪称天下第一。

7 王:我开始注意京剧和昆曲是始于第一次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8 他主演过的电影有霸王别姬,阿飞正传,春光乍泄等等。

9 庄惠濠梁观鱼,鱼乐、人乐?西楚霸王别姬,姬悲、羽悲。

10 霸王别姬,贵妃投缳,染尽多少君王泪。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历史成语典故篇一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

郑国非常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

毕竟,有了楚国的保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

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决定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

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

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

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

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

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

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

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一、背水一战【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传千古的四字成语故事●.厉兵秣马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

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

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

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

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

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

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

(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

”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

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后来人们引用“厉兵秣马”表示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准备作战,也常常用来比喻积极进行准备工作。

厉,磨刀;秣,喂牲口。

●.励精图治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

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两败俱伤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的人。

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

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

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

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

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

”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

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

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

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芒刺在背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他是西汉中期有名的重臣。

汉武帝死后,霍光遵照遗嘱,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执政,掌握着西汉的军政大权。

霍光虽然对汉皇室忠心耿耿,处理政事也很勤恳,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却一点儿都容不下。

【人物】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

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

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

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

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

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

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

后以“杀妻求将”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

汉昭帝执政的时候,燕王刘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杀了。

在这次平乱中,被牵连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许多人都很害怕霍光。

汉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来因为刘贺荒淫无道,胡作非为,就把他废了,并且将给刘贺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杀害了,接着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

汉宣帝知道霍光势力庞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惧怕。

举行即位仪式的那一天,在汉宣帝乘车前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牵着马,跟在他身边护驾。

因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严,汉宣帝感到非常恐惧和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样难以忍受。

后来,只好由另一位大将军代替霍光,才勉强行完了大礼。

后来,人们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

芒刺,指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

●.莫须有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

宋高宗时期,金兀术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

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

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这件事莫须有吧。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

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墨守成规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

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

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

”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

”于是,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

”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

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

”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互相攻杀兼并,都想争当诸侯的霸主。

有一次,魏国国君准备去进攻赵国的国都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停止旅行,匆匆赶了回去。

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擦掉头上的灰尘,就去劝说魏王。

他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他驾着车子驶向北方,说他要到楚国去。

我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到楚国为什么要朝着北方走呢?’他说:‘我的马跑得很快。

’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

’他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很高明。

’唉,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也越来越远了吗?”季梁讲完这个故事后,对楚王说:“现在大王要想成为一方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

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您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就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啊!”魏王听了这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实际行动相反。

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难兄难弟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

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

因此,陈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

陈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陈季方。

兄弟二人受到父亲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尚。

陈元方的儿子叫陈长文,陈季方的儿子叫陈孝先。

有一天,长文和孝先在一起谈论父辈的人品修养谁高谁低,他们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品行,觉得自己的父亲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争论得不可开交。

有专家反映,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着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

这方面,要加强论证,该统的可以统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效应,以综合运用各方面掌握的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风险防范。

这项工作做好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对民众都是有好处的。

这两个孩子争论不出结果,便一起去找爷爷陈评理。

陈听了两个孙子的争论,哈哈大笑。

他觉得他的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都是品学兼优的贤人,于是就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让他弟弟去效法学习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让他哥哥去效法学习他。

后来,这句感叹的话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的成语,意思是说兄弟俩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