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四字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的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的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孔融的人,他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孔融家境优越,家里养着一头非常漂亮的黄牛,这头牛的角非常漂亮,孔融非常喜欢它。
有一天,孔融邀请了一位名叫曹操的将军来做客,曹操是当时的一方霸主,非常有权势。
孔融为了让曹操留下深刻的印象,决定让自己的牛表演一下。
于是,孔融命人给牛准备了一把琴,他自己则拿着琴弦,对着牛说,“你看,这是琴,你要学着弹琴。
”牛当然不懂人类的语言,也不知道怎么弹琴,只是低头吃草。
孔融见牛不懂,就更加生气了,他用力拉扯琴弦,大声责备牛,“你这头笨牛,怎么能不懂我说的话呢?快学着弹琴!”可是牛还是不理他,继续低头吃草。
曹操看到这一幕,心里很不快,他觉得孔融这样做很愚蠢,于是他对孔融说,“对牛弹琴,真是白费力气。
牛不懂人的语言,更不会弹琴,你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出丑。
”孔融听了曹操的话,感到非常羞愧和后悔。
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荒谬可笑,于是他收起了琴弦,向曹操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牛弹琴是没有意义的。
牛不懂人的语言,更不会弹琴,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出丑。
我们要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做无谓的事情,更不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同时,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不要执迷不悟,否则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牛虽然不懂人的语言,但它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它的本性,不要随意干涉。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下自己的面子,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人。
总之,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无谓的事情,要实事求是,尊重每一个生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引言大家都听过“对牛弹琴”的成语,它是形容做无用功的行为。
但是,其中的典故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及故事。
成语来源“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汉书·艺文志》,具体记载如下:“桓公读书,有涉县骑士通于瑶台,见公携‘琴’而入,问之,公以长短语荐薦,通皆答应。
楼船初发,桓公上整衣而拂琴曰:’与子乐乎?’通曰:’是。
’公曰:’然则与我调箜篌。
’通不胜愕然,曰:’然则公乐肯就通听之乎?’公曰:’然。
’通曰:’虽然,楼船之中四顾,何为调弦?岂无群公子、英俊人,使此一呼,平地一起耳。
’公笑而不应。
”这个故事中描绘的是桓公乐器不问君臣贵贱,但是“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并没有出现在这个故事中,而是在后来的“后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
据说这个成语的另一种说法是“对牛鸣冤”,意指在错误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
故事解析那么,这个故事是如何改编出“对牛弹琴”的成语的呢?根据不同的版本,分析上述故事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马蕃版本马蕃是一个明朝的学者,他记载了一个相似的故事,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对牛弹琴”的故事。
“齐宣王爱乐之,每从群子入玉堂,闭门自乐,一狗但吠。
一日,使人问群臣乐别有不闻者?一人对曰:’臣闻北邦有养牛人,牛耳类音,妙不可言,宣王可使人持以琴往,试弹之。
’王从之,果许音甚妙。
后人谓之对牛弹琴。
”这个故事和《汉书》中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两个故事都描写了一个君王演奏乐器,但是马蕃的版本没有出现桓公和楼船,而是发生在齐宣王的玉堂里,他演奏的对象是牛。
因此,马蕃版本成为了“对牛弹琴”成语的另一种解释。
赵明义版本赵明义是一位明朝的编者和学者,他在整理文献时,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合并在了一起。
以下是他的描述:“齐宣王问法于管仲。
管仲曰:’昔者邹子闵遇乐求知者,闻有养牛人能用箫吹笛,发哀感抚,其牛悲鸣之声,常在两耳,岂无音感,宣王可使使取以琴往,试弹之。
’后甚壮,乃选一面有耳之牛,以琴弹之,果然利口,此谓对牛弹琴。
成语故事1——对牛弹琴

Hale Waihona Puke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琴弹 得非常出色,非常动听。有一天,他带着琴出外 游玩,看见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于是他就对着 这头牛弹起琴来。他弹奏了一首名曲,尽管公明 仪自己觉得弹得十分精彩,但是,牛就像没有听 见一样,只顾埋头吃草。公明仪很生气,路过的 人对他说:“不是你弹得不好听,而是牛听不懂 你的琴声啊!”
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对外行 人说内行话。后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精选10篇)对牛弹琴成语故事(精选10篇)对牛弹琴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汉代牟融撰写的《理惑论》。
该成语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牛弹琴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篇1成语释义: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
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来源追溯:《弘明集》:晋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伙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故事链接: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
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
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异议。
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自讲了吗?”接着,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牟融向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
有一天,风和日丽,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
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非常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先是很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听了,完全信服了。
学以致用:我们成年人在给小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要讲那些过于深奥的道理,否则孩子难以接受,简直是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篇2[成语拼音] duì niú tán qín[成语解释]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对牛弹琴的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的成语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家养了一头牛,这头牛非常聪明,它会弹琴。
农夫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自豪地告诉了全村的人,于是,村里的人都想去看看这个奇迹般的牛。
有一天,一个富商听说了这个消息,他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便前去拜访农夫。
富商对农夫说,“我愿意出一大笔钱来买下你的牛。
”农夫想了想,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合适,便答应了富商的请求。
富商将牛带回了自己的府上,他非常得意,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于是,他便找来了一群乐师,让他们在牛面前演奏音乐。
可是,不管怎么弹奏,牛都不理不睬,依然安静地躺在那里。
富商感到非常气愤,他觉得自己被骗了。
于是,他决定去找农夫理论。
农夫听了富商的抱怨后,笑了笑说,“对牛弹琴,你懂的是什么意思吗?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对不懂得欣赏的人做某种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你能指望牛懂得欣赏音乐吗?”。
富商听了农夫的解释后,恍然大悟。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多么愚蠢,他错把牛当成了人,期望它能懂得音乐。
他感到非常羞愧,于是便将牛送回了农夫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对于不懂得欣赏的人做某种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要学会认清现实,不要期望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看清对象,不要做无用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富商的自以为是和农夫的睿智。
富商因为自己的愚蠢而吃了大亏,而农夫因为自己的睿智而得到了好处。
这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否则会吃大亏。
总的来说,对牛弹琴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现实,不要期望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有所启发,做一个明智谦虚的人。
对牛弹琴【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是有一定的历史典故的,它出自于汉·牟融《理惑论》,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
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duì niú tán qín【典故】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汉·牟融《理惑论》【释义】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别人【结构】偏正式【相近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同韵词】随波逐尘、较武论文、白草黄云、犀顶龟文、澌灭无闻、岿然独存、托足无门、嚼齿穿龈、超伦轶羣、叱咤风云、......【年代】古代【谜语】牧童拉二胡【邂逅语】抱着琵琶进磨坊【英语】castpearlsbeforeswine【德文】einerKuhdieLautevorspielen【日语】馬の耳に念仏(ねんぶつ)【法语】perdresasalive【俄语】трáтитьзряврéмя【教学同步】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余秋雨《道士塔》高中三册·课文·11【成语故事】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
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成语示例】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其它使用】◎ 我也知道这是对牛弹琴,他这样敷衍我欺骗我也不止一次了。
◎ 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就说:"'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
◎ 我想,这不是对牛弹琴吗?再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岂不是吹牛吗?我算老几?"我又轻轻地在她的头上拍了一下,把她抱起来,在她颊上亲了一个吻,然后把她推向门外。
成语故事对牛弹琴

成语故事对牛弹琴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故事广为流传,那就是“对牛弹琴”。
这个故事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对一头牛弹琴的荒诞情景。
这个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不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发人们对于“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的深入思考。
故事中,有一个名叫柳下惠的人,他在田间劳作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对着一头牛弹琴。
柳下惠对这个荒诞的情景感到非常不解,他觉得这个人对牛弹琴实在是愚蠢至极。
于是,柳下惠上前对那个人说,“你对牛弹琴,牛又能听懂吗?这不是白费力气吗?”那个人却回答说,“我对牛弹琴,虽然牛听不懂,但我自己却很快乐。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看似荒谬,但却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正是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告诉人们,有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实际的效果,而是为了自己的心灵愉悦。
就像那个对牛弹琴的人一样,他虽然知道牛听不懂琴声,但他却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快乐。
这也启示我们,有时候并不需要在意外界的评判,而是要学会从内心去感受和体会。
除此之外,“对牛弹琴”这个成语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寓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做出一些不切实际、不切合实际的行为,就像对牛弹琴一样。
但是,我们不能轻易去否定他们的行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些行为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不要随意去批判和否定他人的选择。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当我们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像那个对牛弹琴的人一样,不去在意外界的评判,而是从内心去感受和体会呢?也许,这正是“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所要告诉我们的。
总的来说,成语故事对牛弹琴,虽然看似荒谬,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人的选择。
对牛弹琴文言文原文翻译对牛弹琴的故事

对牛弹琴文言文原文翻译对牛弹琴的故事
对牛弹琴,是从古代流传至现在的成语,大家经常使用,并经常用这个成语来骂人.那么,对牛弹琴成语的起源及故事,咱们不放再回顾一下: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出自于汉代牟融《理惑论》,原文如下: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翻译:有一天,著名古琴演奏家公明仪对着一头老牛弹琴.他先奏了一首名曲――高雅的古琴曲“清角”.尽管公明仪自己觉得弹得十分精彩,但是,老牛就象没有听见一样,只顾埋头吃草.公明仪又用古
琴模仿蚊虻嗡嗡的叫声,还模仿离群的小牛犊发出的哀鸣声.那头老
牛立刻停止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回踏着小步,注意地听着.
对牛弹琴的故事启示:
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无动于衷;模仿蚊虻的叫声尽管不是高雅的曲调,但老牛却听得很认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对牛弹琴文言文原文翻译对牛弹琴的故事(本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