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合集下载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 秦朝末年,各地⼈民纷纷举⾏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接着有项⽻和刘邦。

下⾯,讲⼀个项⽻破釜沉⾈的故事。

有⼀年,秦国的三⼗万⼈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强⼤,⾛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兵⽤蔬菜和杂⾖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举⾏宴会,⼤吃⼤喝的。

这⼀下可把项⽻的肺⽓炸啦。

他杀了宋义,⾃⼰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先派出⼀⽀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率领主⼒过漳河,解救巨⿅。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楚军⼠兵见主帅的决⼼这么⼤,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亲⾃指挥下,他们以⼀当⼗,以⼗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败。

秦军的⼏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仗不但解了巨⿅之围,⽽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武⼤⾂们商量灭⼤计。

多数⼈认为,吴国还有⼀定实⼒,⼀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够的准备再说。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篇一:【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协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协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协助,就出来全力协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协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篇二:【天下无双】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

他听说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请。

但两人不肯来见。

他打听到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人家,便去寻访,终于结识了两人。

平原君知道后,说:“以前听说信陵君为人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行为荒唐,徒有虚名!”信陵君说:“既然平原君耻笑我,那我该离开这儿了。

”平原君知道说错了话,向信陵君谢罪。

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这时秦国出兵攻魏。

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导读:本文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四篇】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四篇】

【导语】学成语的⽬的是为了⽤成语,想熟练运⽤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动。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四篇】。

欢迎阅读参考!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篇⼀:【雪中送炭】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年轻的时候曾和宋太祖⼀起打天下,深知江⼭来之不易。

因此,他特别爱护⽼百姓。

淳化四年的冬天,东京(今开封)滴⽔成冰,房檐垂下的冰挂有⼀尺多长,在清冷的冬天,在不⾜以给⼈任何温暖的阳光照射下,像⼀把把垂下来的⼑,令⼈望之即瑟瑟发抖。

宋太宗在皇宫⾥⾯,穿着龙袍,烤着炭⽕,还觉得寒⽓逼⼈。

这时,宋太宗想起乾德⼆年的冬天,哥哥宋太祖上朝时,⾝穿貂⽪⼤⾐,戴着⽪帽全副武装,所有的⼤⾂都缩着⼿不胜寒瑟站在讲武殿临时铺的地毯上,上奏章说话哆哆嗦嗦,冷得⾆头打结的情景。

于是,他更感冰寒,便命⼈拿来美酒,借酒来驱赶寒冷。

他⼀杯酒还没有喝完突然想到了弱势群体:“我住在皇宫中,穿着狐狸⽪做的龙袍,烤着炭⽕,喝着酒,还觉得冷,那些缺⾐少⾷的贫苦农民,他们⼜没有炭⽕烤,不知会冻成什么样⼉。

我必须想点⼉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 想到这⾥,他马上召来开封府尹,对府尹说:“现在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烤的⼈就觉得冷,那些缺⾐少⾷没⽕烤的⽼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

你现在马上替我去慰问他们,帮助他们迅速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这位皇帝的意旨内容是——给京城所有⾼寿⼈瑞发奖⾦,超过100岁者赏赐⾦腰带。

再赏京城鳏寡孤独以及贫穷者⼀千钱、⽶炭若⼲。

开封府尹⼀接到圣旨,马上带领他的所有随从,准备好⾐服、钱财、粮⾷和⽊炭,挨家挨户地送到⽼百姓⼿中。

于是⼈们看见很多穷苦的百姓都拎着⽊炭你来我往的⾝影。

宋太宗⾸开雪中送炭的爱⼼先河,着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百姓。

“雪中送炭”的故事便这样不胫⽽⾛,⼀个劲地称赞宋太宗是“雪中送炭”。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篇⼆:【黄粱美梦】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姓卢的读书⼈,⼈称卢⽣。

古代经典四字成语故事【四篇】

古代经典四字成语故事【四篇】

古代经典四字成语故事【四篇】古代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南柯一梦】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

一次他过生日,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然后带着几分醉意坐在他家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下睡着了。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

在殿试中,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非常喜欢他,就亲笔点名让他做了状元。

不久,皇帝又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了淳于尊,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公主对淳于尊非常的体贴,还很孝顺父母,后来还给他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

后来,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在那里,受到百姓爱戴,皇帝奖赏,一呆就是20年。

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

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大槐安国。

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

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

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由于淳于棼队对兵法一窍不通,最终他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回到京城后,皇帝非常的生气,加上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

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中国四字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四字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1、郑人买履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2、自相抵触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3、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4、悬梁刺骨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

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5、程门立雪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

”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1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1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10篇)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1骄奢淫逸【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庄公十分溺爱他的儿子公子州吁,促使他固执放荡,为所欲为,横行霸道。

大夫石腊劝告卫庄公不要把州吁培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的人。

庄公死后,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己做国君,因为性情残暴,被石腊用计杀害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2狐死首丘【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屈原因遭人忌妒与陷害,得不到楚王的信任,被放逐到外地,他在被放逐的困苦生活中,写下许多反映人民愿望与现实矛盾的诗篇,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他的《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3涸辙之鲋【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对鲫鱼说到吴国越国去给你借水的故事。

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4侯门似海【成语故事】唐朝秀才崔郊与他姑母家的婢女相恋,感情很深,后来她被卖给连帅,两人不得相见。

一天,崔郊与她在路上相遇而不能交谈。

崔郊感慨万分,就写下一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5哭天抹泪【成语故事】贾宝玉调戏王夫人身边的丫鬟金钏儿,正欲动手动脚时,被王夫人看见,王夫人将金钏儿狠狠教训了一顿后,把她赶出大观园。

金钏儿受了委屈,在家里哭天抹泪的,没几天就跳井自杀。

贾宝玉听到消息后,找机会出门拜祭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6绝长补短【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短篇_4字成语故事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短篇_4字成语故事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短篇_4字成语故事在中华⽂化这座花园中,成语⽆疑是最缤纷的⼀朵奇葩。

作为中国⼈最熟悉、最常⽤、最喜爱的⼀种⽂化形式,成语可谓贯穿了我们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短篇,供⼤家参考。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1窃符救赵秦昭襄王听到魏国和楚国发兵去救赵国,就派⼈去对魏安王说:“邯郸早晚得给秦国打下来。

谁要去救,我就先打谁!”魏安王吓得连忙派使者去追晋鄙,叫他在当地安营。

晋鄙把魏国的⼗万兵马驻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春申君也不再前进,在武关驻扎下来。

秦王叫⼤将王加紧攻打邯郸。

赵孝成王只好再打发使者偷偷地跑到魏国,催魏安王快点进兵救赵。

魏安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怕得罪赵国。

他只好不进不退地耗着。

平原君也派⼈上邺城请魏国⼤将晋鄙进兵。

晋鄙回答,不敢⾃作主张。

平原君⼜给魏公⼦信陵君写信,⼤意说:邯郸万分危急,敝国眼看快要亡了。

您姐姐(平原君的夫⼈是信陵君的姐姐)⿊天⽩⽇地哭着,公⼦也得替您姐姐想⼀想啊!信陵君接到了这封信,再三央告魏安王叫晋鄙进兵。

魏安王始终不答应。

信陵君对门客们说:“⼤王不愿意进兵,我⾃⼰上赵国去,要死就跟他们死在⼀起。

”他预备了车马,决计去跟秦军拼命。

有⼀千多个门客也愿意跟着他⼀块⼉去。

路过东门,信陵君下车去跟他的朋友、守门⼈侯⽣辞别。

侯⽣冷淡地说:“公⼦保重。

我⽼了,不能跟您⼀块⼉去。

”信陵君向他告别后就⾛了。

⾛不多远,信陵君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侯⽣连⼀句体贴的话都没有,忍不住再回去问问。

侯⽣见信陵君回来了,就说:“我料定公⼦准得回来!”信陵君说:“我想我⼀定有得罪先⽣的地⽅,特地回来请先⽣指教。

”侯⽣说:“公⼦收养了⼏⼗年的门客,你这么上秦国的兵营⾥去,正像绵⽺去跟狼拼命,不是⽩⽩去送死吗?”侯⽣接着对信陵君说:“咱们⼤王最宠爱的是如姬。

当初如姬的⽗亲被⼈害死,她请⼤王给她报仇,后来还是公⼦叫门客去给如姬报的仇,把仇⼈的脑袋给她送了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精选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偃旗息鼓】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

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

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

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

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

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

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

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

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负重致远】
【释义】: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

比喻能肩挑重任。

“负”,背着,“致”,送到。

亦作“负重涉远”。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故事】: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

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

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

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

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

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

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

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

”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子上。

接着,庞统又评顾劭。

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海角天涯】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韩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但都很早离开了人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