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人口承载力及承载压力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是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市场容量。

有购买能力且有购买欲望的人便构成了现实市场,其数量越多,市场规模也就越大。

人口环境中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流动性、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等,对市场需求都会产生影响。

企业必须认真注视人口环境的变化,及时捕捉机会,调整战略,使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领先一步。

一、国内人口环境分析从国内人口环境方面看,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人口的数量与增长速度我国现有人口数已超过13亿,增长速度较快。

目前,尽管我国资源的绝对数在世界上位于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使我国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偏低,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众多的人口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企业应掌握我国人口数量及其增长,不断拓宽目标市场,为创造佳绩奠定基础。

2.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地区间的流动性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如果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则东南部的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94%,而西北部的人口数仅占总人口的6%。

可见,我国东南部的人口密度大,西北部的人口密度小。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日趋繁荣,人口的地区间流动性大大增强。

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或工矿地区;内地人口迁往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经商、学习、观光、旅游等使人口流动加速。

企业如何针对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地区间的流动性趋向,改善自身的市场营销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3.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等。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现阶段,青少年比重约占总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说,在未来10—20年内,婴幼儿和少年儿童用品及结婚用品的需求将明显增长;到21世纪,将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届时有关保健用品、营养食品以及老年人生活、休闲娱乐等用品的生产企业将有机会得到充分发展。

人口空间格局与资源承载力演变研究——兰州—西宁区域为例

人口空间格局与资源承载力演变研究——兰州—西宁区域为例



( . 北 大 学 城 市 与资 源 学 系 , 安 1西 西
7 0 2 ;. 安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 1 17 2 长 西安
[ 摘
要 ] 采用人 口基尼指数 、 口重心、 对资源 承载力 等指标和 方法 , 析 18 2 0 人 相 分 97— 07年 兰州一 西宁 区
个数 , 中 n:3 ; 口集 中指 数 A 文 1人 P的数 值 为 0—
1A , P越大 , 明人 口的 区域 分 布越集 中 ; 于 1时 , 说 趋
说 明 区域 人 口分 布几 乎集 中分 布 于某 一 “ ” 反 之 点 ;
A P越 小 , 明人 口的 区域分 布越 分散 ; 向于 0时 , 说 趋 说 明人 口几乎 均 匀 分 布 于 各 地 区。人 口基 尼 指 数 :
展 、 产力 布局 和环 境 演变 均 有 重 大 影 响 _ J 生 l 。各 种地域 人 口的分 布及 其变 动是 制订 大城 市地 区人 口
发展 战略 的重要 依 据 , 因为 人 口的 空 问集 聚 特 征及
其演 变 , 现 出 了市 场力 量 、 济 发 展 状况 、 础设 体 经 基 施建 设及 国家 空 间 开 发政 策 等 的积极 作 用 。 目前 , 针对 人 口单要 素及 人 口与其 他 生 产 要 素 , 内学者 国
21 0 0年 9月

东, 0 0 Ge . 6 No 5 n 10 .
总 10期 6
第 5期
S HAND0NG EC0N0MY
【 区域经济研究】
人 口空 问格局 与资源承 载力演变研究 水
— —
兰 州一 西 宁 区域 为例 段 汉 明 谢 元 礼 范 熙

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地协调观人口与地理环境(44张PPT)

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地协调观人口与地理环境(44张PPT)

而后期降速

长状况 数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 零增长或负增长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 疗卫生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 济发展,医疗卫生水 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 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考点分析: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分析:地理环境影响
考点分析:地理环境影响
知识梳理:人口与地理环境思维导图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 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 ,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利,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是环境承载力小的最关键因素 2.有关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人口合理容量会永远很小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
影响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 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
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 会逐渐减少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 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 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高中地理教案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1)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3.影响因素(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常常是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的。

(2)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

4.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1)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

(2)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1)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3.大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4.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5.特性:具有相对性。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 )(2)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 )(3)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 )(4)日本、尼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素质较高。

( )(5)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提示:(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是“短板”,因此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

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 一66一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10年第7期
会从原驻地转移到新驻地,不管是出自劳动力原
为了消除这一规律对国内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 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实现西部地区突破发展,全国 均衡、持续、和谐发展的目标,必须从国家层面对 国内产业转移进行宏观管理。建议成立国内产业 转移促进管理局,隶属于发改委或商务部,全面统 筹国内产业转移工作。[51其主要职能之一,从全 国产业发展角度规划、管理国内产业转移,制定产 业转移促进政策和监管法规。规划和指导必须放 在国内的“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等生 态威胁型产业发展。对必须放在国内地区的生态 威胁型企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 持鼓励转移企业进行降耗节能技术改造,把负面 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面积的83.3%。每年新增的“荒漠化”、“石漠
潜力就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提高工业化水
平。因此,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西部
地区工业化进程,是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 现实选择。但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 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困境。而西部又是我国生态 安全保护的重要屏障。只有认真研究这一困境的
作者简介:何龙斌(1970一),男,陕西安康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投
资与区域经济。
一65—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10年第7期
可承载力低下已严重制约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 力,其脆弱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已威胁到当地人 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对国家的经济社会
化”的面积也大部分在西部,导致土地和草场不 断退化,沙尘暴连年发生,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西部地区作为我
国主要江河与沙尘暴的发源之地,其生态环境的

西北五省经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及预测

西北五省经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及预测

西北五省经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及预测江丽【摘要】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口承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西北五省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地广人稀,学界对该地区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大都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探讨,然而本文不考虑自然因素的作用,认为一个区域资源的稀缺可以通过经济技术解决,只是成本高低的问题,因此仅从经济人口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利用P-E-R 模型分析西北五省人口承载力,并利用ARIMA模型对2012-2015年该地区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得出相关结论.【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0)004【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人口承载力;西北五省;P-E-R模型;ARIMA模型【作者】江丽【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主要由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

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自然条件对人口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和科技的作用日益显现,虽然有部分学者从事有关经济发展是否对资源存在一定替代作用的研究,但研究结果还未形成统一定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观点是:一方面,区域人口承载力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自然资源也是影响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区域内已有自然资源存量的依赖性将越来越低,而经济发展对人口承载力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文献综述目前有关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上,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最为丰富,还有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而关于经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经济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方向是将经济、资源与人口放在一起研究,朱宝树,臧旭升等通过P-E-R模型,计算e(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和r(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值判断:当r<1,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相对富余;当r=1,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为临界标志;当r>1,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不足[1]。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人口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我们称为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能 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 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增长型(年轻型)
增长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
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稳定型成年型)
稳定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
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 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21年年末中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 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 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3、人均消费水平
当资源环境条件相对固定时,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 量不同。消费水平越高,资源和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 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4、地域开放程度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37.8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但 日本目前有1.26亿人口。其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 都要从海外进口。
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 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 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根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 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 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 准,2021年,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形 位置
西北 地区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载畜量 小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 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 流水分,提 高沙层含水 量,有利于 固沙植被生 存。
设置沙障——草方格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严重破 坏草场
过度樵采
加速荒 漠化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过 短期的经 度 济利益

超载

放牧
草场载蓄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过度开垦
• 1、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 2、绿洲地区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 人口和农业规模
次生盐渍化
灌溉不当
蒸发旺盛
⑤控制人口
5.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北地区包括陕 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和新疆五 个省区 , 土地面积 占全国总 面积的 32 %, 地域辽阔 , 但因为地处内陆 , 距海遥远 , 周围高山阻隔 , 因此降水稀少 , 大多数为干旱 、 半干旱地区 , 地面植被稀少 , 土地质量差 , 生态基础非常脆弱 , 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 发展 。而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 , 又影响了人口的发展和转变 , 表现为人口增长快 、 总体密度过高 (已经超过联合国规定的干旱 、 半干旱区的临界标准)、 人口素质低不符合西部发展的要求等 , 这 些人口特征反过来进一步构成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威胁 , 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从而 在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 —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 , 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 环的怪圈 , 不仅关系到整个西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
二 、 西北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一)计算原理和过程 本文计算的基本出发点是 :依据西北五省区的水资源潜力 , 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后估算
·2 ·
实际可供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量 , 并按照一定的规划目标在对人口和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后 , 根据单位用水的效率指标 , 来确定西北地区最大可能承载的人口规模 。
设定的目标函数为 :
Max P
约束条件有两个 :
Wp +Wiu +Wau = WR
(1)
Wp , Wiu , Wau ≥0
(2)
式中 :P 为水资源对人口的最大承载力 , Wp , Wiu , Wau 分别为人口生活用水 、 工业经济活动
用水 、 农业灌溉用水 (包括林牧灌溉);WR 为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 , 是在天然水资源量中 , 考
面积(平方公里)
2737003 368811
51800 547869 133301 1635222
表 1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统计
地表水(亿立方米) 地下水(亿立方米)
1413.08 164.89
9.71 337.56 106.55 794.37
945.06 117.33
30.20 176.10
80.25 541.18
业用水量 ÷ 总人口 =人均工业增加值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Qa 为每人每年用于农田灌溉面
积中的水量 , 公式为 :Qa =总灌溉用水 ÷ 总人口 =人均灌溉面积 ×灌溉定额 。 三者合计 , 就是
每个人平均每年用于生活 、 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水量之合 。
(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
资源卷”[ 6] 中的数据 , 在上述流域范围内的西北五省区水资源总量和结构见表 1 。 西北地区的水
资源总量为1515.87亿立方米 , 其中地表水为1413.08亿立方米 , 地下水资源为 945.06 亿立方米 。
以上是根据水资源勘测和评价得到的最大水资源量 。
地区
西北地区 甘肃 宁夏 青海 陕西 新疆
· 3·
亿立方米 。而西北内陆区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至于继续恶化 , 则生态用水不得少于可用水的 50 %, 在扣除生态用水后 , 专家估计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也只有 477.3 亿立方米 , 二项合计 , 西北地区
可以为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经济发展所开发利用的水量最大为 622.58 亿立方米 (见表 3)。
虑分水协议 , 扣除按协议的出境水量 , 扣除没有经过人类利用和环境利用的无效蒸发和深层渗漏
之后 , 再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用水后 , 能够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 。
P
=Qp
WR +Qi +Qa
(3)
式中 , Qp 为每人每年生活用水量 , Qi 为每人每年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水量 , 公式为 :Qi =工
Abstract :Using metrological analyzing method ,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 in northwest China and its dynamic variation , it also makes a population scale forecast and the pressure that brought to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y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this area is relatively low , but will increase , while the phenomena of population overcapacity will decrease slightly , it will always exist comparing to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 Keywords :northwest China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population pressure
本文从水资源角度 , 在西北地区范围内 , 采用定量分析模型 , 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以及 未来的人口压力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 其结果既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借鉴 , 也可以为政府制定 相关对策提供参考 。
一 、 有关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角度 人口承载力又可称作人口容量 、 人口承载量等 , 其概念最初来源于生态学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给出的定义是 :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 , 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 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条件下 , 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够供养的人口大 小[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 利用 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 、 技术等条件 , 在保护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 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5] 。人口承载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并依据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 因为表征环 境资源的指标有很多 , 因此计算的人口承载量也可以有多种 , 例如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 , 水资 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等 。 鉴于西北地区是干旱 、 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 水资源成为未来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 大制约因素 , 因此 , 直接从水资源的角度研究资源的人口承载量 (或承载力), 具有更为直接 、 明了以及能够揭示干旱区本质的特点 , 更符合西北干旱 、 半干旱区的实际情况 。具体原因如下 : 首先 , 制约人口规模的因素有许多 , 包括食物资源 、 土地资源 、 水资源和技术资源等等 。众 所周知 , 中国西北地区主要为干旱 、 半干旱地区 , 虽然国土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的 32 %, 然而 其水资源相对于土地面积而言却非常贫乏 。 水资源不仅决定着西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 度 , 决定着生态环境的状况 , 也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和城镇的发展规模 。 其次 , 直接用水资源作为限制因素 , 可以省去很多在计算过程中的模糊和不确定 , 如果通过 水资源的开发和潜力来计算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和潜力等 , 无疑增加了更多的模糊因素和不确定 性 。而直接分析水资源的潜力和未来可开发利用的总量 , 将会更为直接和明了 , 丢失的信息更 少 , 结果更接近于实际 。 因此 , 本文以水资源作为主要的限制性资源 , 计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人口承载量 。 本文对水 资源人口承载量的定义为 :在考虑干旱区水资源本身的潜力和开发现状 、 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以及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 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以及人均水资源消费水平下 , 特定区域的水资源 能够承载的合理人口规模 。
收稿日期 :2009 -09 -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5BRK010)。 作者简介 :童玉芬 (1961-), 女 , 陕西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
· 1·
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 西北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一直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 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Carrying Pressure in Northwest China TONG Yu-fen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s ,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26 , China)
重复水(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842.27 108.61 28.19 166.01 63.06 476.40Βιβλιοθήκη 1515.87 173.61
11.72 347.65 123.74 859.15
资料来源 :根据陈志恺主编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水资源卷 , 科学出 版社 , 2004 年 版第 6 页整理 。
1.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涉及西北内陆河流域 (含额尔齐斯河)和西北黄河区两个水资源区 , 内陆河
流域主要指西北内陆区 , 不包括内蒙古内陆区 , 因此在行政区划上相当于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
夏和新疆五个省区 。
按照中国工程院重大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水
2009 年第 6 期 (总第 177 期)
人 口 与经 济 POPULATION &ECONOMICS
No.6 , 2009 (Tot .No .177)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承载力及承载压力分析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人口经济 研究所 , 北京 100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