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的区别
农业发展模式中国与美国的比较

农业发展模式中国与美国的比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两个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国,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模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
本文将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从政策、技术、市场和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政策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扶贫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培训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
而美国则采取了市场导向的农业政策,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农业技术方面有着各自的长处。
中国注重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创新,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中国在水稻、小麦和猪肉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美国则在农业科技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地位,尤其在基因工程、粮食储存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市场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农产品市场的机制和运作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相对封闭,由政府主导,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
而美国的农产品市场相对开放,农民在市场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此外,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规模较大,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一定的份额。
四、可持续性比较可持续性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和美国在可持续性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同的做法。
中国注重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推动绿色农业的实施。
例如,中国推行了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的政策,促进了农产品的安全和环保。
美国则注重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模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侧重于政府主导的农业扶贫政策和绿色农业发展,注重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美国则注重市场化的农业政策和农业科技创新,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两国在农业发展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可借鉴之处,我们可以从两国的成功经验中学习,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与美国农业土地利用的比较

中国与美国农业土地利用的比较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土地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农业大国,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与美国的农业土地利用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和美国都拥有广阔的农业土地,但两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区别。
在中国,农业土地主要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等。
其中,耕地是主要的农业土地类型,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60%。
而美国的农业土地类型则包括农田、牧草地和森林。
美国的农田面积相对较大,尤其以中西部的大农场为主要特点。
二、土地利用方式中国和美国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小农经营和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
面对人口众多和有限的农业土地资源,中国农民采用高强度种植和高密度养殖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美国则以大规模农场和现代化农业生产为主,采用机械化、科技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
三、农业发展水平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由于人口密度高和土地资源有限,中国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与之相比,美国拥有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和技术,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
尽管美国的农业人口相对较少,却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
四、农业政策农业政策对土地利用同样产生影响。
在中国,政府通过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扶贫政策等举措,鼓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效益。
美国则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促进农业发展。
这些政策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虽然两国都致力于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但由于国情、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土地利用方式有所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与美国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区别是什么?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农业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谈题,而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农业发展的区别引人关注。
那么,在农业领域中,中国与美国有哪些区别呢?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小规模、大家庭式的农民经济,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就是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耕作方式也较为传统。
相比之下,美国农业生产方式以大规模、高度工业化的形式呈现,使用机械化工具、化肥、农药和基因改良等现代技术,生产效率更高。
二、农产品品质中国的农产品品质和安全问题被广泛关注,因为中国的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和农药,危害人体健康。
相比之下,美国的农场通常采用有机生产方式,而不是使用过多的化学品,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新鲜度。
三、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是国家鼓励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工具。
中国在农村经济政策方面,从未像美国那样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补贴。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减轻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和生产力。
四、禁止使用某些农业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中国政府执行的政策接受了公众广泛反响,即禁止使用某些现代技术,比如基因改良等。
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农业产出较低。
相比之下,美国使用先进技术,例如基因工程,这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生长速度,同时也加强了农业的生产力。
五、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在中国农村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欠缺。
与此相反,美国通过资金投入补助,逐渐发展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电和水系等,这为美国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中国面临着落后生产技术、较低的产值、品质安全问题等多重困难,而美国则享受着先进的生产模式、政策支持、高品质、高产量的农业发展环境。
两者存在的差异,不仅对两国的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一个优秀的农业发展样本。
比较中国美国农业生产方式

比较中国美国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家之一,它们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
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的是以大规模的面积种植为主,尽管农业劳动力占据了中国劳动力总数的相当大的比例,但中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不高。
在土地利用方面,由于中国国土面积相对有限,土地资源有严重的不均衡分布。
较好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南方,而北方区域土地质量较差。
因此,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南方地区,这导致了资源利用不均衡的问题。
为了增加农业产量,中国农民采用了大规模的农药、化肥使用,这也导致了土壤污染的问题。
相比之下,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的是科技创新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美国农业利用技术手段大规模进行农作物种植,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机械化设备的使用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美国通过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培育出了高产、耐病、抗虫的优质品种,并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式,如精细施肥、灌溉技术的应用等,使得农产品质量更加优良。
在农产品市场方面,中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够畅通。
这导致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同时,中国也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较低。
相反,美国的农业市场较为发达,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标准化生产体系,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环境影响方面,由于大规模的农药、化肥使用,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土壤退化和水质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与此相比,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种植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退化。
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注重规模化种植,但效率不高,面临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美国农业带分布及其原因,美国农业和中国农业的区别

美国农业带分布及其原因,美国农业和中国农业的区别1、乳畜带: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地区以及五大湖沿岸地区,因为该地区气候冷湿,有利于牧草生长,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并且靠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市场大。
2、小麦带: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因为该地区地势平坦,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3、玉米带:分布在乳畜带以南,小麦带之间,因为该地区热量充足,光照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春夏降水多,秋季降水少。
一、美国农业带分布及其原因1、乳畜带(1)分布地点:乳畜带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地区以及五大湖沿岸地区。
(2)原因:该地区土地贫瘠,不适合种植谷物,同时该地区气候冷湿,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并且靠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市场大。
2、小麦带(1)分布地点:小麦带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其中北部地区种植春小麦,中部地区种植冬小麦。
(2)原因: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平坦,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3、玉米带(1)分布地点:玉米带分布在乳畜带以南,小麦带之间。
(2)原因: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适中,无霜期为160-20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500-600mm,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4、棉花带(1)分布地区:棉花带分布在北纬35°C以南的东部地区。
(2)原因:该地区热量充足,光照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在200天以上,春夏降水多,秋季降水少,有利于棉花的生长、成熟和收获。
5、亚热带作物带(1)分布地区:亚热带作物带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沿岸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地区。
(2)原因:该地区地广人稀,光热资源充足,并且靠近密西西比河,水资源充足。
6、水果和灌溉农业带(1)分布地区:水果和灌溉农业带主要分布在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南部。
(2)原因: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为夏季高温少雨的地中海气候,主要适合葡萄、柑橘等亚热带水果的生长。
7、畜牧和灌溉农业带(1)分布地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带主要分布在西部落基山和高原盆地。
中国与美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两大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注重粮食生产和自给自足,而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则更加注重商业化、产业化和科技化。
下面将从农业资源、生产方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对中国与美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进行探讨。
一、农业资源的差异中国拥有广阔的农业土地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土地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土地的分配中,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较大。
而在美国,土地资源更为丰富且高效利用,农场规模庞大,农田机械化程度高,资金投入普遍较多,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美国拥有大片的农业用地,不仅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广大,还有大量用于饲养牲畜的牧草地。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传统的手工劳动仍然占主导地位。
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较为落后,劳动力密集型。
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人、牛、耕的阶段。
相比之下,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
大规模的农场运营,机械化程度高,大量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如GPS定位、遥感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等,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市场需求的差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
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农业的首要任务,因此政府在粮食生产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如土地流转的限制、粮食价格的管制等。
与之不同,美国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和利润。
美国农民更加专注于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如高品质谷物、肉类、奶制品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
四、政策环境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面向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的发展,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农业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并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
美国的农业政策则更侧重于保护农业市场、改善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政府通过补贴、贷款和保险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并保护农民免受市场波动的冲击。
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的区别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美国的比较中国农业发展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较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做好当前的农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属世界最发达农业之列。
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的因素,但更是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景,不能不与美国的农业联系起来,从而借鉴和吸收其经验和教训。
(一)中国农业的生产主体在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明显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87年)。
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
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
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45.71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0公顷。
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为219万个,拥有土地38598.87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04公顷。
农场数量下降了61%,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
但这一过程不是均衡的,农场数量减少的速度在逐步放慢,二十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6.85万个,6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0.13万个,7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10万个,8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2.94万个。
进入90年代,农场总数己趋于稳定。
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转移。
农业产业结构中美农业的对比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中美农业的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在不同国家间出现了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农业产业结构概述农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部门不同农业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和关系。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农业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分布、人口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中美农业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1. 农产品类型差异中美两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农业主要以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副食品为主,而美国农业以大豆、玉米、小麦、猪肉、牛奶等为主要农产品。
这种差异主要受到气候、土地资源和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2. 经济结构不同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大量的发展机遇。
相比之下,美国的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占据较高的地位,农业技术先进、规模效应明显。
3.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科技的发展程度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
美国农业在种植、养殖、渔业等方面普遍引入高科技手段,提高了作物和畜禽的产出效率。
中国的农业科技相对滞后,许多地方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效率相对较低。
4. 农业政策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农业政策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农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以保障农民的收入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政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保障方面仍有待改进。
5. 国际贸易影响中美两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还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其农业结构更加偏重于出口导向型产业。
而中国则面临大量农产品进口的情况,进口农产品对中国农业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结论与展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农产品类型、经济结构、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和国际贸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美国的比较中国农业发展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较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做好当前的农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属世界最发达农业之列。
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的因素,但更是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景,不能不与美国的农业联系起来,从而借鉴和吸收其经验和教训。
(一)中国农业的生产主体在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明显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87年)。
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
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
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45.71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0公顷。
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为219万个,拥有土地38598.87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04公顷。
农场数量下降了61%,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
但这一过程不是均衡的,农场数量减少的速度在逐步放慢,二十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6.85万个,6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0.13万个,7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10万个,8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2.94万个。
进入90年代,农场总数己趋于稳定。
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转移。
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10年的32%降到l.8%。
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与美国相似。
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户均只有0.5公顷,而且农田结构零散。
从农村就业结构来看,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比重仍高达70%,农村非农业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很低。
大量的农村人口滞留于农业,制约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
它大体包括三个容:一是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水利灌溉设备等代替手工和耕畜动力、农具,尽量投入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二是技术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三是管理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农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
美国农业资源结构的特征是人少地多,劳动力供给短缺。
因此,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
这种市场价格信号,诱导农民偏向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选择,所以美国农业的技术革命是从机械技术开始的。
农业现代化经历了农业机械革命、化学革命和生物革命以及管理革命(并不排斥它们的相互交织)。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相继为南北战争前后至1910年的农业半机械化时期,1910年至1940年的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二十世纪40年代初至二战结束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时期和二战以后农业全面高度机械化时期。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土地价格的高涨,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矛盾。
美国就把农业现代化的焦点集中到采用生物、化学技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上。
与此同时,农业机械自身的改革和运用仍旧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不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同时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到1969年,美国以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己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
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
同时,美国加速进行农业管理革命,一方面把工业部门的管理技术运用于农场管理;另一方面,在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美国业的发展以二战为分界线,现代化的特征逐渐表现出来,设施农业得到加强,支撑了它在世界农业中的强势地位。
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二战以后到60年代中后期,是各种农业机械迅速增加的时期,1945-1965年拖拉机增长103%,谷物联合收割机增长179%,其它种类的机械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此后,机械数量增长缓慢,渐趋稳定,有些机械数量还有所下降。
但是机械质量和性能大大提高,1965年平均每台拖拉机功率为36.8马力,1986年增加到66.6马力。
在一些高难度作业领域,如马铃薯、甜菜、西红柿及葡萄等的采收都实现了机械化。
畜禽饲养实现了自动化和工厂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
二是实现了以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农业化学化。
二战以后,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化肥消耗量直线上升,80年代以后,由于在较高的化肥投入水平上单位投入报酬递减和生产化肥品种的有效成份不断提高,化肥使用量呈减少趋势。
三是经营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
二十世纪70年代之前,南部的一些烟草和棉花农场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现在大都成为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
目前,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到176公顷,其农场已经达到1200-l600公顷。
机械化技术、资金密集型经营己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而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农场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小型农场(年产值在l0万美元以下)占83.6%,农业产值只占34.2%:中型农场(年产值10-50万美元)占l4.2%,农业产值占38%:大型农场(年产值在50万美元以上)虽然仅占2.2%,但其农业产值却占27.8%(l993年)。
农场的专业化比例己经很高,棉花农场专业化比例为79.6%,蔬菜农场87.3%,大田作物农场8l.1%,园艺作物农场98.5%,果树农场96.3%,肉牛农场87.9%,奶牛农场84.2%,家禽农场为96.3%。
随着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各种为农户服务的组织和合作社大量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十分周到。
目前主要的服务组织类型有:各类大型生产资料公司;为农民提供信贷的银行、信用社: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合作社;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协会、农贸市场等。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传统农业在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始向现代化农业目标迈进。
但与美国的现代农业比较,中国的农业发展有不同的特点:1、农业资源相对贫乏。
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
客观要求必须珍惜农业资源,走提高农业资源产出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非农经济己有一定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在农业产出不断增长的条件下,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比例的快速下降,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能力的增强,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低价格要素等有利条件,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仍然比较脆弱。
3、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供给短缺的状况己开始得到缓解,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可以通过区域化、专业化和优质化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4、农耕水平已经较高,需要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和升级。
在1996-1998年期间,中国每公顷谷物产量为4821公斤,同期美国为5380公斤,世界平均水平为2022公斤。
中国谷物单位产量已经达到世界较高水平,但需要在结构调整、质量改善等方面努力。
5、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仍十分明显。
中国农村人口庞大,与城市人口相比的城市化指标明显低于许多国家。
这表明中国城市化水平虽有所发展,但人口的城乡分布仍极不合理,全国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约占50%。
大量劳动力分布在农村,许多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快速转移,否则,农业劳动力资源占有水平难于提高,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
可以看出,与美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中国存在着很大差距,农业发展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尚需扬长避短,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中美农业政策的差距与可借鉴之处l、美国农业政策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伴随着农户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按照利润最大化准则自由地配置农业资源以推进不断现代化的过程,美国政府还根据市场机制本身的不足,采取了许多政策手段,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干预和调控,促进了农业代化的顺利发展。
政府的干预措施起初只限于流通领域,以维持农产品价格为中心。
从1933年罗斯福新政起,干预政策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一方面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生产实行缩减政策,即对过剩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实行休耕计划。
1956年,美国政府又实行了缩减生产的金融政策,并由此设立了土地银行。
该政策要求农场停耕12%的耕地,其中一部分叫做土地储备,即休耕一年,土地银行按其休耕面积,付给一定的补助金作为报酬;另一部分叫做休耕储备,即由农场主和土地银行签订合同,将部分土地转作草地、林地或休闲地,这部分长期休耕的土地也由土地银行付给补助金作为休耕补贴。
缩减政策的目的是减少农产品过剩,防止农产品价格暴跌。
实践证明,这种对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供给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对消除农产品过剩的效果是明显的。
因此,美国的农业缩减政策与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成为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采用的农业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
此外,针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美国政府还采取许多措施,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美国农业政策的构成。
美国对农业的支持大致可分为直接投入、补贴、税收优惠、立法管理等四大方面。
(l)直接投资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建立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
对农业投入的初期,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方面。
美国的大型灌溉设施都是由联邦和州政府投资兴建,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农业部也要给予一定的资助。
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大量的技资己形成了发达健全的交通和水利设施,为农业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