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装饰柱》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美术_神奇的装饰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美术_神奇的装饰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神奇的装饰柱》教学设计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内容分析:装饰柱从古至今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引领学生走进装饰柱,了解装饰柱的造型特点,纹饰寓意,感受并用美术形式表达其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①学生初步了解装饰柱的种类及其特征。

②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图腾装饰柱特征,并尝试用超轻粘土及卡纸制作图腾装饰柱手工作品。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教师范作。

学生:超轻粘土,卡纸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图腾装饰柱的造型及色彩特征。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设计制作出形象新颖别致,色彩鲜艳的图腾装饰柱作品。

一、引导阶段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进行一次奇妙环球之旅。

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初步认识装饰柱。

师:同学们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生:装饰柱师:装饰柱哪个方面最吸引你?生老师和同学们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也被他们夸张的造型和鲜艳的颜色,所深深吸引,于是我也偷偷的设计了一根图腾装饰柱,同学们看感觉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神奇的装饰柱。

《神奇的装饰柱》。

(板书)二、发展阶段(一)装饰柱的类别及作用①图腾装饰柱我们要开始旅行了,我们首先穿越到原始部落,原始部落将某种动物或植物奉作神明,进行夸张变形,作为氏族的标志,这种图案叫做图腾。

常见的图腾图案有动物图腾、植物图腾以及夸张的人类五官,突出夸张的大眼睛,厚实的嘴唇和突出的牙齿,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古人认为图腾可以代表神明,保佑自己,于是将图腾装饰到柱子上,用于祭祀活动中。

同学们知道这种装饰柱叫做什么柱子吗?(生答图腾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腾柱有什么特点?图腾柱是以人类的五官为基础进行夸大装饰,并加入其他装饰,而夸张则是图腾柱最大的特点。

图腾装饰柱给人一种神秘,庄严的感觉。

(适当结合范作进行说明。

)②承重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柱子又多了一个实用的功能,承重功能,用来支撑建筑物,这种柱子叫做承重柱。

③现代装饰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柱子的实用功能在逐步减弱,装饰功能逐步加强。

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5课 神奇的装饰柱》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5课 神奇的装饰柱》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人教版前言本说课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实际和作品欣赏为内容,以组合创作为形式,注重感受、锻炼和提高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观察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独立完成作品欣赏和创作。

2.能力目标:通过此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美术的感觉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以及装饰柱的使用;2.欣赏古代中国建筑装饰柱的样式,颜色等,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3.掌握并熟练使用创作素材,在过程中体验创造乐趣。

难点1.学生对古代中国建筑和文化的理解;2.创意创造的个性化,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1.师生自我介绍;2.利用音乐或图片来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烘托课堂氛围。

2. 学习理论知识(15分钟)1.给学生介绍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以及装饰柱的使用;2.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中装饰柱的作用,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

3. 作品欣赏(25分钟)1.师生共同欣赏古代中国建筑装饰柱的样式、颜色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能力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2.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4. 创造性实践(50分钟)1.接下来,让学生进行组合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形成自己的设计构思,进行创作;2.学生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审美情趣。

5. 课堂分享(5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创作的体验;2.互相欣赏,给予不同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是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欣赏和分析各种装饰柱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装饰柱的基本特点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和实例,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能够自己设计和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装饰柱作品。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他们对于美术课程充满了兴趣和热情。

但是,学生在装饰柱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装饰柱设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装饰柱的基本特点和设计方法,能够自己设计和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装饰柱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各种装饰柱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装饰柱艺术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装饰柱的基本特点和设计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和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装饰柱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欣赏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装饰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装饰柱的基本特点和设计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装饰柱的设计原则。

3.示范:教师示范设计和制作装饰柱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装饰柱的制作方法。

4.实践: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装饰柱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装饰柱的特点、设计方法等内容,通过板书,让学生对装饰柱的设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评价、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面,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神奇的装饰柱》教学设计

《神奇的装饰柱》教学设计

《神奇的装饰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神奇的装饰柱》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美术课教学,主题为立体构建。

二、教学目标:1.了解装饰柱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装饰柱;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尺子、铅笔、纸板、颜料、毛刷、剪刀、胶水等材料;2.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颜料盒、画笔。

四、教学流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平面构建,提问:“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重点:“是的,我们学习了平面构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构建。

那么,你们知道立体构建的特点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梳理出立体构建的特点。

2.呈现与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装饰柱的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装饰柱的特点。

同时,教师用纸板模拟装饰柱的样式,解释装饰柱的结构和构造。

3.实践操作(35分钟)教师发放纸板、铅笔、剪刀、胶水等材料给学生,同时展示制作装饰柱的步骤。

步骤一:学生用尺子在纸板上测量出一个正方形,并用铅笔描绘出来;步骤二:学生按照正方形的边界,向内平行画一条线,得到一个内围边界;步骤三:学生将内围边界从四个拐角剪开,形成四个片状;步骤四:学生将片状固定在纸板的四个边上,形成四个立体装饰柱;步骤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用颜料和毛刷进行装饰。

4.分享与展示(15分钟)学生完成装饰柱的制作后,教师带领学生逐个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设计灵感和用途。

教师鼓励学生相互欣赏、交流,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的意见。

五、小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立体构建的特点和制作装饰柱的步骤。

同时,教师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六、拓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立体构建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建筑和公共艺术品,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立体构建,并进行观察与分析。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通过制作装饰柱,让学生学习立体构建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人教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 《第15课 神奇的装饰柱》 优质教案

人教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 《第15课 神奇的装饰柱》  优质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优质教案【课题】《神奇的装饰柱》【课时】1课时教情景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体活动初步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一、欣赏导入(通过欣赏09年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团柱导入)师:这是哪里你们知道吗?(教师解说)民族团结柱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国庆的庆典背景之一。

每根民族团结柱最底端的圆盘底座主要是水泥结构,柱身里面有钢筋支撑,外层是玻璃钢材质。

柱头和柱底选用的是人民大会堂柱体的造型,为莲花瓣和浮雕卷草纹图案。

每根民族团结柱身上雕刻着一对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柱子寓意着平等、团结、和谐的56个民族。

柱头和柱子底座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廊柱的式样,寓意着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代表大会,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建设民主政治、共同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柱头和柱底选用的是人民大会堂柱体的造型,为莲花瓣和浮雕卷草纹图案。

每根民族团结柱身上雕刻着一对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柱子寓意着平等、团结、和谐的56个民族。

柱头和柱子底座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廊柱的式样,寓意着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代表大会,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建设民主政治、共同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装饰柱二、赏析探究1、自主探究初步感受装饰柱师:国家盛大的庆典使用了装饰柱,你认识这是什么时候用的装饰柱吗?他又是什么造型的呢?圆柱体的造型和人民大会堂的廊柱相同,他们在祖国60周年大庆上为会场的增添了很多气氛,不仅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而且体现了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鱼鱼师:看来装饰柱不仅有展示和装饰作用,而且他们的造型和装饰都内含着很多的寓意?板书:寓意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装饰柱蕴含了什么寓意,又是用什么纹样和造型来表达寓意的呢?师:这是哪里你认识吗?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

第15课 神奇的装饰柱(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第15课 神奇的装饰柱(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装饰柱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装饰柱的基本特点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老师展示一些装饰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装饰柱有什么特点?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1.2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装饰柱是一种具有美化环境、分隔空间、导向等功能的建筑构件。

2. 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2.1 老师简要介绍装饰柱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分类。

2.2 老师讲解装饰柱的制作方法,包括材料选择、设计构思、制作步骤等。

3. 创作实践3.1 老师展示一些装饰柱的制作材料,如纸张、塑料瓶、木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3.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种创作方案,包括材料选择、设计构思、制作步骤等。

3.3 每组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4. 展示评价4.1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意见。

4.2 老师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拓展5.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装饰柱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5.2 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装饰柱的例子,进行观察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展示评价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装饰柱的基本特点和制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在创作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装饰柱的理解不够深入,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

神奇的装饰柱教学反思

神奇的装饰柱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神奇的装饰柱》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学生思维活跃,制作很投入,作品完整又有个性。

但每个教学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把握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做出相应的调整。

本课开始在欣赏导入的环节,我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的表现很拘谨,课堂气氛不活跃,我及时调整提问方式,设计一些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由浅入深。

学生逐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一些想法,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特别是在组织学交流创作构思时,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发言。

如:一个学生说要把装饰柱设计成不倒翁造型。

当时学生们都发出了笑声,大家都知道不倒翁与象征民族的装饰柱是极不相符的。

我觉得他的想法很奇怪,但并没有马上否定他的想法,而是让他继续说下去。

学生说我设计的装饰柱要像不倒翁一样永不倒下,好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倒下去又站起来,倒下去又站起来。

一语惊人,全体师生都对他的想法发出了赞叹。

学生的构思要给予引导和帮助,还需要适当的控制,以免学生多走弯路。

课堂上,当一些学生说要用鹰、老虎等形象做为造型时,我先表示他的想法很好,但又问他会不会画虎,这时学生面有难色,于是我建议他考虑用一些简单的造型来装饰,同时提醒全体学生在构思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一定要用复杂而又有难度的造型来设计。

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的设计很有个性,作品形式多样,表现力强,有绘画表现形式的作品,构图饱满,细节丰富而生动。

用橡皮泥制作的作品,造型奇特,很有创意。

用剪贴方法的作品,画面大气,色彩斑斓。

用纸箱画的装饰柱宏伟壮观。

点评:一、注重情境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课首教师利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和多媒体播放图片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装的求知欲望。

例如,让学生看天安门前的汉白玉华表与金碧辉煌的故宫,浑然一体。

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统一和谐和建筑群的雄伟壮观。

二、注重引导启发,激发学生挖掘美的能力。

让学生在看完图片后,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学会挖掘生活中蕴含的美。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说课稿5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说课稿5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是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各种装饰柱的样式和特点,并运用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独特的装饰柱作品。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装饰柱的图片,以及制作装饰柱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对美术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想象力,他们对各种装饰品和工艺品都有一定的兴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创作活动会充满热情。

然而,学生对于装饰柱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和实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装饰柱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学会制作装饰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装饰柱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装饰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装饰柱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制作装饰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创新性的装饰柱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实践法、分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装饰柱图片,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学生分组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装饰柱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装饰柱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讲解:教师讲解制作装饰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示范制作过程。

3.实践: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方法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装饰柱作品。

4.展示: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相互评价、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装饰柱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装饰柱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制作方法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装饰柱》教学反思
庞秀芳本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通过欣赏世界各地的装饰柱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柱子的装饰,使学生对柱子装饰产生兴趣,进而研究柱子的形态、结构、寓意及柱子上的装饰。

教学中我采用了先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装饰柱的图片,并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华表的造型特点与寓意,比如华表上的瑞兽、云板、龙纹,让学生感受浓浓的历史文化。

在讲解印第安人装饰柱时,让学生明白装饰柱上的天神雷鸟是采用了夸张和概括的艺术处理手法。

对于“和谐阙”则让学生从色彩方面感受,醒目的中国红和鲜明的中国元素浮雕凸显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把重点放在装饰柱的组成与制作上,示范加引导,让孩子们采用合作的方式,从构思到制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启发学生在设计中举一反三,注重柱身的设计及色彩的协调。

学生利用彩笔、各种色彩的卡纸等容易准备的材料,在设计制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创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整节课,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且和组内同学愉快地合作,比较用心,做出了漂亮的装饰柱。

但是少数同学由于课前准备缺失、上课不用心、作品在剪贴连合时又不够细致,欠缺美观。

反应出少数
学生在材料准备和动手制作能力上仍有欠缺。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了。

另外在展示环节,有些孩子不善于表现自己,于是好几个孩子是在我的再三邀请下才肯上台展示,展示时声音也比较小,没能把自己的设计亮点介绍清楚。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与动手能力,还应该注重孩子们表现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能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美术课堂,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与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