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蓝色的海洋4、5课

合集下载

一年下册蓝色海洋集体备课教案

一年下册蓝色海洋集体备课教案

一年下册蓝色海洋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认识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知道海洋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保护海洋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洋的定义: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包括各种类型的海域。

2. 海洋的特点:海洋的面积广阔,深度变化大;海洋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和矿物资源;海洋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

3. 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等各种资源;海洋还能够调节气候,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三、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海洋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海洋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重要性。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海洋的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4. 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二章:海洋生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点,知道海洋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洋生物的种类:海洋生物包括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软体动物等多种类型。

2. 海洋生物的特点: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环境,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生存方式。

3. 海洋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三、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 讲解:教师讲解海洋生物的种类、特点和重要性。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4. 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三章:海洋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知道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洋资源的种类: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多种类型。

一年下册《蓝色海洋》集体备课教案

一年下册《蓝色海洋》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海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海洋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2. 第二课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1)观看视频:播放海洋生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合作学习:分组调查常见的海洋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调查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3. 第三课时: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了解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现状。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提出建议。

(3)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共同探讨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策略。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蓝色海洋》课本及配套教学资源。

2. 图片:海洋图片、海洋生物图片等。

3. 视频:海洋生物视频、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纪录片等。

4. 案例:关于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案例。

5.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及教学素材。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语文《大海是什么颜色》原文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大海是什么颜色》原文及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海是什么颜⾊》原⽂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海是什么颜⾊》原⽂ ⼤海是什么颜⾊? ⼤海是蓝的。

啊!不。

船⼉开到北冰洋, 海⾯是⽩的。

为什么那⼉⽩茫茫? 北风呼呼吹, 海⽔冻成冰, 亮晶晶地放银光。

⼤海是什么颜⾊? ⼤海是⽩的。

啊!不。

在⾮洲的红海边, 海⽔是红的。

为什么那⼉的海是红的? ⽕红的太阳, 红⾊的岩壁, 把海⽔映得红通通。

⼤海是什么颜⾊? ⼤海是红的。

啊!不。

在辽阔的⼤海洋上, 海⽔是蓝的。

为什么海那样蓝, 像⼀匹闪亮的蓝锦缎? 海洋清亮, 闪烁蓝光。

【篇⼆】⼩学⼆年级语⽂《⼤海是什么颜⾊》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本课⽣字,能⼯整、正确地书写课后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歌,进⼀步练习朗读疑问语⽓的句⼦;结合图⽂理解本课的新词,学着积累和运⽤新词。

3、激发孩⼦们探索⼤⾃然奇特现象的兴趣,产⽣热爱⼤⾃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准备 教师:⽣字卡⽚、⼤海不同⾊彩的影视资料。

学⽣:收集关于海洋颜⾊的各种图⽂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听歌导⼊新课 1、教师:这节课⽼师先请⼤家欣赏⼀⾸歌。

(放歌曲《⼤海啊,我的故乡》) 这⾸歌写的是哪⾥?你知道⼤海是什么颜⾊吗? 2、学⽣发表意见。

教师:其实,⼤海是⼀位有趣的魔术师,它的颜⾊可丰富了,请⼤家跟⽼师⼀起⾛进第3课——《⼤海是什么颜⾊》,⼀起去欣赏⼤海丰富多变的颜⾊。

3、教师板书课⽂题⽬,学⽣齐读课⽂题⽬。

⼆、初读课⽂,认识⽣字,指导书写 1、学⽣⾃由读课⽂,不认识的字借助拼⾳多读⼏遍。

蓝色海洋教案

蓝色海洋教案

蓝色海洋教案第一篇:蓝色海洋教案1.沿海风景线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沿海地区风景的特点,感受沿海地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呈现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我国沿海地区风景的特点,感受沿海地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海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青岛是一个依山傍海,碧海蓝天的沿海城市,你们都知道青岛哪些美丽的景点?【同学们知道的景点真不少啊!】2.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青岛美丽的风景吧!(播放视频)【随机补充:青岛通常会用绿树红瓦来形容,每年五一期间美丽的樱花便会绽放,吸引了不少的市民和游客。

】3.我们的青岛如此之美,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布置学生提前准备自己在青岛景点照的照片)4.补充资料(设计意图:学生说不到这几方面再做补充,让内容深一点,有点高度)(1)栈桥:栈桥是青岛的象征。

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建成之时,只是供海军运送军用物资的简易铁木结构的码头,到了1931年青岛港,由当时的青岛政府出资,假德国信利洋行之手,对栈桥进行了重建尽头建有三角形防波堤,呈“个”形,以减弱风浪的冲击。

并且在桥的南端建了一座名为“回澜阁”亭子。

(2)五四广场: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意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3)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

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

5.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沿海城市,是我国众多沿海城市之一.而我国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有14座城市处在沿海一线上,你们知道有哪些城市吗?(出示地图)【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城市?6.它们像一串美丽的珍珠,组成沿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沿海风景线,去欣赏沿海城市那美丽的风景。

一年下册《蓝色海洋》集体备课教案

一年下册《蓝色海洋》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一年下册《蓝色海洋》集体备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美术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计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知识,培养对海洋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和美术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蓝色海洋的认识1. 海洋的基本概念2. 海洋的面积、深度和温度3.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第二章:海洋生物1. 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常见的海洋生物及其生活习性3. 海洋生物的保护第三章:海洋自然现象1. 潮汐和潮流2. 海洋气候和风暴3. 海洋地震和海啸第四章:海洋资源与利用1. 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分布2.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海洋污染与防治1. 海洋污染的来源和危害2. 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3. 海洋环境保护的行动与建议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洋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海洋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对海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蓝色海洋》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海洋知识的网站、视频等。

4. 教具:海洋模型、图片、海报等。

六、教学实施步骤第六章:海洋探索与研究1.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历程。

2. 介绍现代海洋探索技术及其应用。

3. 探讨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蓝色海洋教案

蓝色海洋教案

蓝色海洋教案第一章:了解海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让学生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和人类对海洋的利用。

教学内容:1. 海洋的定义和特征2. 海洋的重要性和人类对海洋的利用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的广阔和深邃。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洋的重要性和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或小测验第二章:海洋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海洋生态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的复杂性。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海洋生态系统,了解其特点和保护措施。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或小测验第三章:海洋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

2. 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教学内容:1. 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2.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引发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引导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措施,分享自己的观点。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或小测验第四章:海洋污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污染的来源和影响。

2. 让学生了解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1. 海洋污染的来源和影响2. 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海洋污染的关注。

第五课 蓝色海洋

第五课 蓝色海洋
2.海洋作为一个蓝色宝库,面积广阔,资源丰富,各种资源包括生物资源、鱼类资源、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无机盐类、潮汐等能源,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忆。
3.由海洋的丰富能源转移到海洋提供的空间,进一步深入至围海造陆,建造人工岛等各种空间利用方式,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活空间,以万绿园为例。
教学内容(课Biblioteka )生态文明教育第五课蓝色海洋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让同学们了解关于海洋的面积、生物资源总量、生物物种量、海洋石油储存量等相关数据及海洋新的空间利用方式。
2.让学生从海洋的各种数据中明白保护海洋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栏
1.提前搜索相关图片,充分展示海洋的魅力,在讲解海洋的各种数据时,运用图片讲解使得同学们理解更简单,记忆更深刻。
4.由海洋的美丽风光延伸至海洋旅游业,海岸、海岛及近海的自然风景和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
5.由海洋这个内涵丰富的蓝色宝库进一步延伸到保护海洋的层面,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板书设计

蓝色海洋实践课教学反思(3篇)

蓝色海洋实践课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教育和海洋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蓝色海洋实践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和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知识,培养他们的海洋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蓝色海洋实践课进行反思。

二、教学目标反思1. 增强学生对海洋知识的了解。

通过实践课,让学生了解海洋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海洋生物的种类、生态等知识,提高他们的海洋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海洋科学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反思1.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海洋博物馆、海洋公园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洋的神奇与美丽,激发他们对海洋的兴趣。

2. 实验操作。

设置海洋生物观察、海洋化学实验等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互动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海洋知识。

4.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效果反思1. 学生对海洋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通过实践课,学生对海洋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海洋生物的种类、生态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海洋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了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意识。

3.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掌握了海洋科学实验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实践活动缺乏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4 海上奇观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有许多海上奇观。

2、感受海上奇观黄河入海口、万鸟岛、海市蜃楼的美丽,通过展示世界各地海上奇观对大海产生热爱、敬仰之情。

3、通过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汇报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海上奇观的资料;学生准备:查阅海上奇观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地方吗?(出示石老人的图片)它像什么?(像一位老人)这是海上的奇观。

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

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崂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乃成今日之形状。

在崂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7 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

老公公以手托腮,注目凝神,每天晨迎旭日,暮送晚霞,伴着潮起潮落,历尽沧桑,不知度过了多少岁月。

你还知道哪些海上奇观?美丽的景象?二、介绍山东的海上奇观。

介绍山东的几个海上奇观:黄河入海口、万鸟岛、海市蜃楼,以及形成的原因。

黄河入海口: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

处,1855 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

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

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

万鸟岛:万鸟岛:又称车由岛,坐落于长岛诸岛中部偏东,这个海拔73.5 米、仅有0.05 平方公里的小岛,在浩渺的汪洋大海之中,简直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然而海深魅力大,岛小情趣多,岛上栖居着上万只海鸥,被称为“万鸟岛”海市蜃楼:在平静无风的海面航行或在海边了望,往往会看到空中映现出远方船舶、岛屿或城廓楼台的影像;在沙漠旅行的人有时也会突然发现,在遥远的沙漠里有一片湖水,湖畔树影摇曳,令人向往。

可是当大风一起,这些景象突然消逝了。

原来这是一种幻景,通称海市蜃楼,或简称蜃景。

三、海上奇观荟萃。

1、教师引导: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海上奇观,让我们跟着奇奇赶快出发吧,看看你最喜欢哪里的海上奇观。

2、游戏:对号入座。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3组资料。

第一组:澳大利亚大堡礁、塞班岛喷水洞、南极冰山、海上龙卷风、海上平流雾等景观图片。

第二组:上述景观介绍资料。

第三组:上述景观的简单成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将3组资料一一对号入座。

比比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

并进行展示。

3、播放视频,了解海上龙卷风、平流雾等奇观及其成因。

四、景观推介会。

1、教师引导同学,你最喜欢哪处海上奇观?把它推荐给大家吧。

2、学生制作推介卡。

(注意写明白奇观名称和主要特点。

)3、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推介会。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海洋中有许多美丽的、奇特的景观,让我们积极探索,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吧!课题名称:海洋研究院1 美丽的卵石活动目标:1、知道卵石在生活中的用处。

2、了解如何用卵石制作工艺品。

3、通过欣赏、大胆想象,彩绘出自己喜欢的卵石工艺品,初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卵石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卵石若干、彩笔、颜料、小水桶、垫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配乐出示“美丽的卵石”系列图片(天然鹅卵石,没有任何的雕刻画成分),学生欣赏后,师生讨论: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想说什么?见过吗?在哪里见过?二、初识卵石画:1、课件出示卵石画,学生欣赏。

2、出示实物儿童卵石画,学生谈欣赏感受。

三、制作卵石画:1、认识卵石画材料工具。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制作卵石画的所需材料——卵石、颜料、彩笔、调色盘、水、垫布、小水桶。

2、学生自主探究卵石画的制作。

每组发放卵石画成品,小组同学自主探究其制作方法并交流。

3、示范讲解。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边进行制作过程的亲自演示。

过程:(1)根据卵石的形状确定画画的内容。

(2)用深颜色彩笔勾边,在卵石上作画。

(3)用水粉笔蘸颜料涂色。

(4)有条件的可以上一层清油(课外)。

重点需要注意的问题:(1)涂色:要均匀、水粉不要太稀。

(2)用垫布、换颜色时水粉笔要刷干净,以免颜色混合。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学生制作,教师做巡视指导。

5、作品完成后,进行展示。

师生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关注点有3个:(1)根据温馨提示中的重点要求进行评价:涂色均匀、形象美。

鼓励优秀,指出问题。

(2)肯定学生根据卵石形状创作画的想象力,进行充分鼓励,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创意。

(3)关注特殊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未完成作品的学生,结合作品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讨论:小小卵石,不仅带给我们很多乐趣,而且作用还不小。

你知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1、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2、教师相机补充,丰富学生对卵石作用的认识。

教师课件出示卵石在生活中的用处系列图片(路径铺设、生活装饰、餐饮烹饪等方面)。

配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结束本节课。

课题名称:5 多变的海浪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浪形成的原因和海水运动的规律。

2.了解海浪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感受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并能主动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了解海浪形成的原因和海水运动的规律,感受海浪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资料包。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海浪形成的原因和海水运动的规律的资料,搜集海浪与生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大海优美景色的图片,配乐欣赏。

2、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在海边游玩时,都见过什么样的海浪?【预设:学生会说:我见过小的海浪,我见过大浪,我见过巨浪。

】3、欣赏不同形态的海浪(相机出示轻浪、大浪、巨浪三幅图片。

并板书课题《多变的海浪》)4、教师小结: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想知道什么呢?【设计意图:欣赏海浪的图片,激发学生亲海、爱海的情感。

从生活入手,很好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猜想验证,认识海浪的形成。

1、猜想: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会有海浪呢?海浪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海浪是风吹起来的,是电引起来的,海底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2、验证:同学们,我们来做个试验吧,看看我们猜想的对不对?大家可要仔细观察呀!(做模拟实验:准备一个长方形的水槽,里面盛上半槽水,用吹风机模拟风的大小。

)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3、动手画一画,把实验中看到的海浪变化用曲线画出来。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猜测海浪是风吹出来的吗?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海浪是被风吹起来的!我们在海岸看见的海浪主要是风浪。

广义的海浪,还包括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气压力等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等,它们都会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动。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做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海浪的形成原因。

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风力下水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把实验中看到的海浪变化用曲线画出来,巩固实验效果。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并能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动手实践,探究海浪的运动规律。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在海里游泳时,感觉海浪怎么运动的呢?海浪能把你送到远方吗?(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受。

)2、观察发现:播放课件,游泳的小朋友在原地不动的视频动画。

引导学生观察,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小朋友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下来了,大浪来了,小朋友就被推上去了,小朋友一会儿冲到了浪顶,一会儿又到了浪底。

】3、探究原因:想要乘着海浪去远方的小朋友,被海浪送去了吗?小朋友为什么一直不往前走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资料,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最会学习,能自己阅读,小组交流弄明白原因。

(发资料包,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小组交流资料,整理分析资料,了解海浪的运动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教师小结:浪的运动是波浪式的,海浪实际上是只在原地在做圆周运动,短时间内人只在原处运动,并没有随着海浪运动。

四、总结评价:1、学生自由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2、填写评价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回顾、梳理整堂课所获取的知识、能力与情感体验,将零散的收获系统化,并加以巩固深化。

最后,引导学生填写评价卡,主要是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合作、探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