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监测(最终版)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水土保持是指保持水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是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文件,通过对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植被覆盖等指标的监测,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报告对某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全面监测和评估,以下是监测结果和分析:一、水土流失监测。

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发现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山地和坡地区域,其中以农田水土流失为主。

在降雨较大的情况下,山坡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造成了土壤资源的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土壤侵蚀监测。

针对土壤侵蚀情况的监测显示,该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蚀和风蚀。

水蚀主要发生在坡地和山地区域,而风蚀则主要出现在平原和草原地区。

土壤侵蚀的加剧,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和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植被覆盖监测。

植被覆盖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的监测发现,部分地区存在着植被退化和破坏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人为砍伐和放牧过度,导致了植被的减少和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 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

3.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限制过度放牧和砍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本次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的编制,可以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促进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水土流失监测点一览表除利用水文.doc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水土流失监测点一览表除利用水文.doc
33°22′
陇南市武都区
观测场
B
嘉陵江
水蚀
重点治理区
甘家沟
52
甘-15
湫沟坡度径流场
107°30′00″~107°37′00″
37°41′00″~35°44′00″
庆阳市西峰区
径流场

泾河
水蚀
预防保护区
湫沟
53
甘-16
砚瓦川径流场
107°30′00″~107°37′00″
37°41′00″~35°44′00″
附表2-1
序号
省份
编号
监测点名称
监测点坐标
行政区
监测点
类型
建设性质
流域水系
侵蚀分区
三区划分
小流域名称
东经
北纬
1
安徽
皖-1
瞿嘴冲监测点
117°06ˊ02"
31°55ˊ57"
庐阳区三十岗镇
径流场
A
长江流域巢湖水系
南方红壤丘陵区
重点治理区
瞿嘴冲小流域

皖—2
清水监测点
117°06ˊ02"
31°55ˊ57"
桥子东沟控制站
105°43'
34°36′
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
控制站
B
黄河水系渭河流域三级支流
水蚀区
黄土邱陵沟壑区第三副区
桥子东沟小流域
45
甘—8
桥子西沟控制站
105°43'
34°36′
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
控制站
B
黄河水系渭河流域三级支流
水蚀区
黄土邱陵沟壑区第三副区
桥子西沟小流域
46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结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结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结篇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提纲附件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提纲一、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1、项目建设概况2、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概况3、监测工作实施概况二、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1)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2)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2、取土监测结果(1)设计取土(石)情况(2)取土(石)场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3)取土(石)量监测结果3、弃土监测结果(1)设计弃土(渣)情况(2)弃土(渣)场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3)弃土(渣)量监测结果4、………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1、工程措施及实施进度2、植物措施及实施进度13、临时防治措施及实施进度四、土壤流失量分析1、各阶段土壤流失量分析2、各扰动土地类型土壤流失量分析五、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1、扰动土地整治率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3、拦渣率与弃渣利用率4、土壤流失控制比5、林草植被恢复率6、林草覆盖率六、结论1、水土流失动态变化2、水土保持措施评价3、存在问题及建议4、综合结论2篇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总结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作为我局众多行政许可中的一项,对于在“三化两区”建设中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宜居房山的成功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怎样做好服务工作,在解决开发建设项目建设中水土流失问题的同时,又要加快审批进度,为加快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情况自北京市水务局、环境保护局、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以来,我局加强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监督力度,与环保局协调开展项目前期的环评水保工作,定期同环保局环评科进行业务交流,并经常邀请环保局相关人员参加水土保持方案专家审查会。

截止到11月底,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6项(报告书36项,报告表10项),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4.87亿元,减少水土流失量6.86万吨。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水土保持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水土保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综合技术措施,保护并改善水和土壤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为了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制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对象及内容1.监测对象:本监测方案适用于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农田、森林、草地、水体等水土资源。

2.监测内容:(1)水土流失监测:通过监测估算水土流失量,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

(2)土壤侵蚀监测:监测土壤侵蚀程度,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

(3)植被监测:监测植被覆盖率、根系情况、生物量等指标,评估植被恢复情况。

(4)水质监测:监测水体中的水质指标,发现并预防水质污染。

(5)监测设备管理:包括监测设备采购、维护、校准等工作。

三、监测方法及频次1.监测方法:(1)水土流失监测:采用田间模拟方案或水土流失模型进行监测。

(2)土壤侵蚀监测:采用土壤侵蚀自动监测装置或人工测量方法进行监测。

(3)植被监测:采用遥感技术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4)水质监测:采取定点采样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2.监测频次:根据项目需求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频次,一般应达到每年至少一次的监测频率。

四、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1.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明确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将报告送交有关部门。

五、监测团队管理和培训1.监测团队管理:建立监测团队,进行人员安排、任务分工、考核等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监测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监测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应用于水土保持工程决策、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

以上是水土保持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为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水土保持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以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的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和评估,为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常规监测指标水土保持监测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常规指标的监测:1.土壤侵蚀情况:通过监测不同地块的土壤侵蚀率来评估水土流失情况,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2.植被状况:监测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群结构和植物生长状况,评估植被的恢复能力和对水土保持的贡献。

3.土壤肥力: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指标,评估土壤肥力状况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水体质量:监测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营养物质含量,判断土壤侵蚀对水体质量的影响。

二、综合评价指标除了常规监测指标外,水土保持监测方案还需综合考虑以下指标: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通过评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期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2.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估:通过考虑土地管理政策、农业生产水平和生态需求等因素,评估水土保持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3.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和其时空分布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加剧,因此需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适应策略。

三、监测方法及技术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信息,以及土壤侵蚀、植被和水体质量等指标的定量化数据。

2.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遥感数据和其他环境资料,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土保持关系的模式和机理。

3.定位监测设备:通过在地表和土壤中布设水位计、雨量计、壁压计等设备,对水文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4.调查问卷和采样分析:通过对农户和土地管理者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然后采集土壤样品和水体样品进行分析,得到相关指标数据。

试述水土保持监测的类型与方法

试述水土保持监测的类型与方法

试述水土保持监测的类型与方法水土保持监测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前提,切实提升水土保持监测水平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应该重点围绕着水土保持监测基本类型进行分析,并且明确具体落实方法和手段,促使其能够体现出最强应用效能。

本文就重点围绕着水土保持监测的常见类型及其具体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希望能够具备一定借鉴作用。

标签:水土保持;监测;类型;方法引言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水土保持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实现水土保持优化,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做好前期水土保持监测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能够为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提供较为及时全面的信息资源,应该在相关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

在新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同样比较严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也就必不可少,需要切实把握好水土保持监测要点,提升水土保持效能。

1、水土保持监测的类型具体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落实中,为了更好提升其应用效果,必然需要重点围绕着基本水土保持监测类型进行分析明确,了解各个不同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特点,如此也就能够较好选择合适的水土保持监测手段进行处理,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如下:(1)实验监测。

针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落实,实验监测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基本类型,其对于实验方案的依赖性比较强,需要重点加强对于水土流失状况的详细分析,进而也就能够选取合适的监测对象,保障实验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

在具体实验监测工作的推进中,其需要首先准确模拟水土流失情境,如此也就能够较好获取较为详细的水土数据信息,进而也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为具体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际效益指明方向,最终规划较为有效的水土保持路径。

在具体水土保持实验监测的应用中,其需要切实把握好观测和实验两个基本流程,综合协调运用两个基本方式和手段进行监测处理,获取最为丰富的水土信息,便于后续水土生态保护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2)预警监测。

在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合理应用预警监测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常见类型,其主要就是为了重点发挥出水土保持监测的预警功能,能够对于水土数据进行详细探究,把握好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提升后续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一、概述水土保持是指保护和改善土地和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本报告对地区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1.土壤侵蚀监测: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测试,对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2.水体监测:对河流、湖泊等水体进行采样分析,评估水质状况。

3.植被监测:对植被覆盖率和类型进行调查,研究其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三、监测结果及分析1.土壤侵蚀情况:调查发现,该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风蚀。

在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的区域,土壤质地较为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较为明显。

风蚀主要集中在草原地带,干旱和强风导致土壤飘散,损失较大。

2.水体质量状况:水体监测结果显示,部分河流和湖泊水质存在污染问题。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或通过排水沟进入水体,造成大量重金属和有机物的积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流入水体后对水质产生影响。

3.植被状况:植被覆盖率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主要为荒漠和草原。

荒漠地区植被覆盖率极低,土壤易于风蚀;草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一般,但存在过度放牧等问题,导致植被退化。

四、问题分析1.土壤侵蚀问题:土壤侵蚀严重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主要原因包括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过度放牧等。

2.水体污染问题:水体污染对当地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需要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体质量。

3.植被退化问题:植被退化导致了更易发生土壤侵蚀和水体污染。

需要采取措施,包括合理植被恢复和保护、调整畜牧业管理方式等,以改善植被状况。

五、建议1.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建设沟渠、河道整治、植被覆盖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

2.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定期的水质监测和土壤侵蚀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环境变化。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一、监测目的。

水土保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土壤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过程。

本次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监测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

本次监测范围包括监测区域内的山地、坡地、耕地、林地、水体等自然资源,涵盖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

三、监测内容。

1. 土壤侵蚀监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对监测区域内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侵蚀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等。

2. 水资源监测,对监测区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和水量监测,分析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

3. 植被覆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和野外调查,对监测区域内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4. 地貌地形监测,对监测区域内的地形地貌进行调查和测量,分析地形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和地形演化趋势。

5. 水土流失监测,通过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等。

四、监测方法。

1. 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监测区域进行实地调查,获取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数据。

2. 遥感影像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监测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和分析。

3.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和水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水土保持监测的定量数据。

五、监测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监测区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山地和坡地区域。

2. 水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加强水质保护和治理工作。

3. 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存在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

4. 地形地貌对水土保持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根据地形特点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六、建议措施。

1. 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采取措施减少土壤侵蚀,保护耕地和林地资源。

2.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净化水质,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课程实习*名:***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组别:第三组年级: 2007 级学号: *********指导教师:***成绩:二Ο一一年一月专题一:坡地径流小区的设计及观测方法一、实习目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实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的野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过加强对坡地径流场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数据采集和审核整编等环节的控制,为精确合理的水土保持定点监测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做好数据整编与成果分析发布,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

二、实习时间2011年1月4日——1月10日三、实习地点福州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四、实习主要内容(1)坡地径流小区如何选址径流场应选择在地形、坡向、土壤、地质、植被、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情况有代表性的地段上。

坡面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不能有土坑、道路、坟墓、土堆等影响径流流动的障碍物。

径流场的坡面应均匀一致,不能有急转的坡度,植被覆盖和土壤特征应一致。

植被和地表的枯枝落叶应保存完好,不应遭到破坏。

径流场应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以利于进行水文气象观测,同时也利于进行人工降雨试验。

其它因素的考虑。

(2)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在我国,坡地标准径流小区是选取垂直投影长20m、宽5m、坡度为5º或15º的坡面,经耕耙整理后,纵横向平整,至少撂荒1年,无植被覆盖。

以坡度15º为准。

径流小区各组成示意图(3)因子径流场的设计与实施根据试验的需要,参照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方法进行。

实地考查分析。

(4)径流和泥沙的观测方法A、径流量观测方法流观测方法可根据径流场可能产生的最大、最小流量选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体积法、量水计法、溢流堰法、混合法观测仪器:水尺、浮子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量水计、分水箱等B、泥沙取样和测定方法泥沙的取样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在观测室蓄水池或流水中人工取样,或利用泥沙自动取样测定含沙量。

取样器可以采用瓶式或其他形式.用体积法观测径流时可在雨后一次取样,取样前先测定蓄水池中的泥水总体积,然后对泥水进行搅拌,分层取样。

取样后在室内过滤、烘干、称重,计算泥沙含量。

(5)降雨量等小气候的观测方法用雨量计观测,主要仪器有雨量筒、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

五、实习结果与分析1 径流场建设根据近年来的建设,在坡地径流场径流小区设计建设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1.1 选址水土保持定位监测站点的合理选址是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首要条件,坡地径流场的选址除了要严格执行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外,仍需注意其他有关细节。

在坡地径流场选址确定以后,要尽可能在同一坡向、同一坡位建设径流场所包含的若干径流小区,避免由于地形不同引起降雨或土层厚度等对流失量的影响:小区的选址要符合便于步道建设的原则,步道最好贯通所有径流小区。

1.2 小区设计径流小区是水土流失定点监测的最基本单元,小区设计和建设的标准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精度。

径流小区主体包括小区护埂、集流槽、引水管、量水设备(分流桶和集流桶)4部分。

小区护埂应采用砖砌结构高标砂浆抹面,护埂宽0.15 m,基础深0.30 m,高出地面0.30m,基础两侧的同填土一定要夯实,防止径流渗漏。

护埂顶部做成有一定倾角的单面刃形斜坡,斜面朝外,如果小区相连,相连护埂应做成V字型,便于排水。

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踩踏而造成护埂破损,防止护埂处的降雨因滴溅进入小区内部,影响观测精度。

分流桶和集流桶是降雨产流后承接径流的常用量水设备,其容积大小和分流系数应根据径流小区的面积和会流特点,按50 a一遇洪水标准来确定[3]。

北京地区分流桶常用9孔分流,部分小区分流孔都是均匀地布设在分流桶周同,其中1孔承接到集流桶。

为此,分流桶是否摆放水平就直接影响到分流的均匀性通过近年来观察,分流不均匀(部分分流孔不出流)可造成观测数据非常大的误差。

所以,要经常校核分流桶水平性。

为了消除分流桶非水平造成的分流误差,可将分流孔均匀布设在对接集流桶的一侧。

这样即使分流桶保持不了水平,也会大大减小分流的非均匀性,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

2 径流场管理维护综合的坡地径流场应该包括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径流小区、气象场、实验室及其他大量设施设备。

径流场科学到位的管理维护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1 径流场管理监测点主要聘用当地人员进行小区维护和观测,为此,总站每年组织对观测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和设备管理,确保聘用人员的稳定和监测工作的连续性。

2.2 径流小区维护(1)标准小区:每年按当地传统耕作方法将地面耙平,并准备成苗床状态,然后保留裸露。

春天翻耕(15~20)cm深,并按当地习惯进行适当中耕,一般中耕(3~5)次。

保持没有明显杂草生长或结皮形成。

每次降雨产流完成观测后,需及时回填土壤,消除径流冲刷造成的细沟。

(2)自然坡地小区:每隔15 d应采用垂直照相设备进行植被覆盖度观测。

如覆盖度不符合设置要求(主要是超过设计覆盖度),应在尽量减少小区土壤扰动的情况下进行处理,保证植被覆盖度在观测期间符合设计要求。

(3)农艺耕作小区:坡耕地的耕作、种植及管理按照当地种植习惯进行。

(4)水土保持措施小区:水土保持措施如鱼鳞坑、梯田、水平条等要保持完好,要密切关注暴雨后毁坏情况,如有破坏,要及时修复,否则会严重影响后期观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每次完成小区处理和维护后,要及时记录,填写小区处理情况记录表。

3 数据观测3.1 气象观测针对水蚀区的水土流失特点,监测点气象观测主要是降雨观测,其他气象资料可选取当地气象部门观测数据。

一般坡地径流场安装虹吸式自记雨量计,部分重点径流场安装了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设备安装和降雨观测要严格遵守气象观测规范要求。

根据近年来观测经验,建议每个观测点安装2套测量设施,除常用的虹吸式雨量计外再加装一套简易雨量筒进行对比观测,适时校核自记雨量计。

如安装了下图的雨量计,建议每周清理一次滤网和漏水孔,防止树叶、泥土等堵塞,影响观测数据。

3.2 径流泥沙观测在观测期,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当径流即将发生时,监测人员必须亲临现场,观测径流发生情况。

有条件时,可观测径流起止时间。

径流终止后,观测各小区的冲刷情况(对侵蚀程度严重的小区应记载侵蚀沟的情况及其分布)和植物覆盖度(%):量取分流桶、径流桶内泥水深。

量取水深后,采用全深剖面采样器在集流桶不同部位采集(3~5)个径流样品放于小水桶中,搅匀小水桶混和水样,采集2瓶(750 ml采样瓶)泥水样,送回实验室采用沉淀烘干法测量含沙量[4]。

清扫承水槽淤泥并测含水量,确定承水槽土壤流失量,做好相关表格记录工作。

及时清理分(径)流桶,检查阀门闭合情况、分(径)流桶情况及其小区状况,做好下次观测准备。

3.3 水质与土壤含水量观测将水质分析样在48 h之内送到相关检测机构,进行水质化验(总磷、总氮、CODMn)。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水质分析样要严格按照水文观测要求进行保存和运送。

采用土钻取样烘干法或TDR快速测定法每10 d观测1次土壤含水量,产流后加测。

如采用土钻采样,则需要回填土壤,消除钻洞。

3.4 土壤理化及其他指标观测播前,汛前和汛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团粒结构和肥力分析。

秋后测定植物覆盖率、树木成活率、地径、树高、郁闭度、果品产量和粮食产量。

4 数据整编4.1 数据录入与上传完成各项现场观测和室内测定后,观测人员将各类数据按照一定次序录入测站客户端,通过局域网或拨号发送至区县水保站数据管理分中心,主管监测的业务人员会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审核和电子签名,通过局域网或拨号上传至水保总站监测中心数据管理系统。

4.2 数据整编观测数据整编就是将监测点测得的原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进行整编、分析和统计,提炼成系统、完整且具有一定精度的整编成果的过程。

整编数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原始观测数据,包括监测点各类观测数据,如降雨量及强度、集流桶径流深、水样含沙量、土壤含水量、水质化验结果、小区维护处理记录等所有相关数据;成果性数据,包括系统计算得出的小区土壤侵蚀模数、径流模数等分析测试结果数据及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数据等。

数据整编原则要求每场降雨后,要对所有记录数据进行校核,对所有成果性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做好编号和记录整理工作。

每年将所有原始记录表(如监测点年度的雨量纸、现场记录表)按照日期进行归类装订和存档,建议进行复印备份:将所有成果性数据从数据库导出,按日期和内容进行分类,进行纸质化装订,同时进行电子化备份管理。

4.3 数据管理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保总站统一管理。

未经总站同意,水保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数据。

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每年发布一次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根据情况不定期发布水土流失监测简报。

专题二:森林理水、保土效益监测一、实习目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实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的野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大气降水经过森林环境后表现为森林及其土壤对降水的蓄调过程,这种功能具有时空性、生长性、可变性、复杂性、耦合性和可预测性,各层次的贡献大小和方式随森林群落的生长发育及降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用地表径流、壤中流、土壤入渗,以及冠层、枯落物、树干截留理水能力和森林及土壤水库对降雨径流的蓄调量等指标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森林森林理水、保土效益。

二、实习时间2011年1月4日——1月10日三、实习地点福建农林大学后山、田家炳楼806#水土保持实验室四、实习主要内容(1)树冠截留量的测定林冠截留降水量:林冠上降雨-林内雨-树干径流林冠上降雨的观测方法:在林外设置雨量计,或在林内竖杆(铁塔),利用滑轮升降雨量筒观测大气净降雨量(自记雨量计)林内雨:在林内放置多个雨量筒,或放置降雨截留盘(长几m,宽15-50cm,深15-20cm,并设分流装置)观测林下降雨量。

树干径流:利用截引办法(剖开的聚乙烯塑料管环状缠绕树干基部,下设导管导入接水装置)测量沿树干下流雨量。

或:不同树叶持水特性的测定在校园周边选择10-30种树种,随机采每种树叶0.5kg 左右(2-3重复),称鲜重m鲜,后浸入水中,泡8小时,又称重m后,表示雨后树叶持水饱和后的重量。

称后,平铺于通风处,分别于1小时,3小时,15小时后再称重,表示雨后不同时间段的持水变化。

用树叶最大持水率P=(m后-m鲜)/m鲜表示不同树叶的最大持水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