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形成原因探析
珠玑

广东第一巷——珠玑古巷08计算机网络技术3班陈时贤简介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原名敬宗巷。
珠玑巷全长1500米,路面用鹅卵石铺就,宽约3-4米,古驿道穿巷而过,巷内三座门楼为清初所建。
南门内一座元代古塔,叫"胡妃塔"。
这是广东有年代可考的唯一元代古塔,建于1350年。
塔高3.5米,七层八角,由17块精雕细刻的红砂岩砌成。
塔旁有一古井,传说当年胡妃就是投此井自尽。
1一、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和祖居据学者考察,历史上南迁的珠玑移民现今共有141姓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各地,并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移居国外。
近几年来,随着大批珠玑巷后裔回来寻根问祖,修建宗祠,珠玑巷已成为韶关观光旅游的新热点。
珠玑古巷位于韶关市南雄城北九公里处的梅关古驿道上。
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
古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珠玑巷北面出口处的沙角。
珠玑巷是大部分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和祖居。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
据史书和地方志记载,珠玑巷得名有两种说法。
一说唐敬宗宝历年间,巷内有一家叫张昌的家族七代同居,朝廷特赐予珠玑绦环表彰这种孝义,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一说宋祥符年间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亦号其地为“珠玑巷”。
不论哪一种说法,珠玑巷得名也有近千年历史,因此人们称珠玑巷为珠玑古巷。
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
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环境好,土地肥沃,宜农宜牧,风景优美,交通方便,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在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古镇。
明朝黄公辅《过沙水珠玑村诗》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
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
”就是一个生动而真切的写照。
1/view/141528.htm?fr=ala0_1广东第一巷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巷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珠玑古巷——广府人的发祥地

珠玑古巷——广府人的发祥地岭南有四大古镇,这些古镇都有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每座古镇都有它的传奇和故事,这四大古镇分别是:梅县松口、潮汕澄海、顺德杏坛、南雄珠玑。
今天趁前往南雄观赏银杏的机会,专程到珠玑古巷走走,了解这座号称“广府人的发祥地”的千年小巷。
通过半天的游玩我搞清楚了有关“珠玑古巷”的几个故事,它们分别是:梅关古道与珠玑古巷的关系:珠玑古巷位于南雄市的珠玑村,始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玄宗时期。
当时为了打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唐玄宗命丞相张九龄率人开凿大庾岭梅关道。
在现在江西和广东交界的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一条能通马车的大道,使岭南地区与北方沟通,这条大道就是“梅关古道”,它的开通成为了岭南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著名的“粤赣走廊”。
珠玑巷距离古县城15公里,大庾岭2.5公里,处于梅关古道夹道上,所以无论从梅关南下或者从古镇北上,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必须在此歇脚下榻。
于是在现代交通形成之前珠玑古巷就成了古代岭南主要的驿站。
据说当时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夜夜笙歌”。
唐末和北宋末年以及以后的若干年,若干朝代,因为战乱,中原的百姓通过梅关古道逃离战火,来到岭南的人们越来越多,梅关古道和珠玑古巷这些地方又成了逃难人们的集散地。
当然在修建“梅关古道”之前,这里是一条羊肠小道,也是北方人进入岭南的主要道路。
珠玑巷名称的来历:“珠玑巷”以前叫“敬宗巷”而不叫珠玑巷,是唐敬宗去世之后为了避讳而改名的。
它的名字来源也有一段故事,故事要从“张昌”这个人说起。
据《直隶南雄州志》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堂。
敬宗宝历因有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帝李湛闻听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就是说唐代名相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丞相)第八代孙进士张辙世居南雄敬宗巷,他的妻子是韩愈之孙女,他的儿子张兴因“七代同堂”,母慈子孝,世代兴旺。
故事传到皇帝李湛的耳朵里,皇帝感动之余就赐予张兴的儿子张昌珠玑绦环。
珠玑古巷来历

公元1350年),塔旁有一古井传说当年胡妃就投井自尽于此。
关于胡妃,宋史上一段记载:胡妃原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当朝宰相贾似道陷害,被令出宫为尼。
后胡妃逃出寺庙,在杭州被南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纳为妾。
不料此事被家仆告发,朝廷派兵前来围剿,于是珠玑巷连同周围数十里的民从纷纷逃离家园,大举南迁。
而胡妃自感连累大家,就投井自尽。
后人为纪念胡妃就在井旁建了“胡妃塔”。
这是广东有年代可考的唯一元代古塔,塔高3.5米,实心,七层八角,由17块精雕细刻的红砂岩砌成。
这次也是珠玑巷内居民最大的一次迁移,共有97户人、141个姓。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汉族,今浙江苎萝村人(在诸暨城南)。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于春秋末越国苎萝。
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
又闻“据说范蠡一是喜欢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践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样杀掉自己,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地区)。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
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

[ 摘 要 ]珠 江三角洲 的广府 族群 中,广泛流传着 罗责等 九十七人从珠玑巷避祸 南迁的 故事 。此前许 多学者的研 究成果都认为该故 事产 生于明代 ,是 少数 民族为 了取得正统文化 身
份或 隐藏身份编造 的故事。本文以 集体记忆理论 和新发 现的材料对故事的文本和流传进行分 析 ,认 为该故事产 生于宋末 ,是行朝随扈 军民和珠 三角勤王义 民入元后为避祸 而编造的 身份
定居。
族谱中还 附有 《 赴始兴县 ( 作保 昌县 )迁徙词》 、9 人名单 、 《 一 7 珠玑村三十三姓九 十七人 流徙铭 》、
一
O 一 4
《 赴南雄府 告案给引词》、 《 知府钟文达批词 》、 《 本府文 引》, 以及 到达珠江三角洲后向官府 申报户籍的 《 冈州 告案立 籍缀 引词》、 《 赴 冈州知县李丛芳批词 》、 《 罗贵等之供 结》、 《 单开供状 》等文书 。
牧野巽 留意 到梁启超 的见解 ,从汉化这一视角来探讨珠玑巷 传说。认为宋代从南雄方面而来 的方言相异 的若干移 民,向珠江三 角洲移动 ,定居于逐渐汉化 了的傣族土人之 中,以致这个传说在周围的土人中得到广 泛传播 ,南雄传说可 以为 “ 人 ”的汉化做 出某些贡献 。 土
谭棣华认为珠玑巷传说 与明朝实施的里 甲制有关系 ,在土著 民族glL  ̄ 方移 民相融合 的过程 中,珠玑巷传 l
据 日本学者井上彻 的综述 :牧野巽推断大约 明代 中叶就 已经存在 ;陈乐素也认为产生于 明代 ,以后逐渐 盛行 ;谭棣华认 为里 甲制实施 的明初是传说成立 的时期 ;井上彻 则猜测 它在 明代中叶 以前,作为 民间承传而 得到流传 ,明代 中叶以后被记载 于文 集和族 谱之中 ,得到 了普及 。
03 人口:为什么广东人常常自称“来自珠玑巷”?

03 人口:为什么广东人常常自称“来自珠玑巷”?陈丹阳中科院博士欢迎来到我的《中国地理必修课》,和我一起好好认识一下我们所在的这个伟大国家。
今天我要跟你说的是人口。
中国的人口很多,而且在各个地区之间,一直都有人口的迁移,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移民。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现在住的地方,不一定是他祖先生活的地方。
比方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人,常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而四川人呢,常常说自己来自“麻城”。
最有意思的是广东人,相当一部分的广东人都会说自己来自一个叫“南雄珠玑巷”的地方。
那你仔细想一想,这个事好像还挺有意思的。
一条巷子里能住多少人啊?两三百人不得了了吧。
难道说整个广东的人,都是“南雄珠玑巷”这两三百人的后代吗?| 珠玑巷移民的传说南雄位于现在广东省跟江西省交界的地方。
南雄附近有一座山,叫做大庾岭。
古时候,如果人们想从北方南下到广东,都要经过江西,再翻越大庾岭,过了南雄,这才算进入广东了。
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在南雄和大庾岭之间开辟出了一条交通要道。
而古时候的珠玑巷,差不多就在这条交通要道的正中间。
它是北方移民进入到广东之后,所经过的第一个比较大的村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站。
很多广东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祖先到了南雄珠玑巷,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最后才到达现在的居住地——珠三角。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广东人的祖先是什么时候来到了珠玑巷的呢?他们的家谱上大都是这样写的:原先,他们的祖先生活在中原地区。
北宋末年局势动荡的时候,原先生活在北方的老百姓开始纷纷地向南方迁移,其中一部分人翻越大庾岭之后来到了南雄,并在珠玑巷定居下来了。
那么,为什么他们又要再次向南迁移到珠三角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在南宋末年,元朝的军队攻陷了南雄,珠玑巷附近的人就继续南迁了。
这个说法跟历史上的情况能比较好地衔接起来。
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听起来就比较像是民间的故事了。
说是在南宋末年,有一位姓苏的妃子从皇宫里逃了出来,遇到了一位从南雄来的富商,这两人情投意合,于是富商就偷偷地把这个妃子带回了家乡。
珠玑巷

历史文化
珠玑移民
珠玑得名
传说轶事
珠玑巷本叫敬宗巷。据《直隶南雄州志》、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和中山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的 记载所述,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张昌家族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廷为表彰其孝义,赐 珠玑绦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珠玑巷得名有近千年历史,因此人们称之“珠玑古 巷”。
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00多米,巷道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 砌而成。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古建筑遗址、湖水、池塘、小河等文物古迹。珠玑古巷是国家AAAA级 景区,1982年,珠玑巷被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珠玑巷对于了解、学习我国民族迁徙、客家文化、宗祠文化及寻根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珠玑巷人向南迁移的史事从唐朝开始,但重要的迁移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大 规模的有三次,陆续个别南迁的有一百多次。根据众多的岭南姓氏族谱记载,从珠玑古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然 后又迁徙到港澳和海外的共有150多姓。
风凰桥的由来
民间传说,古时里仁田心村有位聪明伶俐的少女,姓钟,名凤妹。她父母早年病亡,与长兄相依为命,跟着 长兄在桥头古榕下卖茶和小食。有次见一人家娶亲路过这里,看到鼓乐队吹吹打打,热闹非常。她从花轿红布帘 缝隙中,看见俊俏的新人戴上漂亮的凤冠,象美丽的凤凰十分羡慕。她心底里想,自己名为凤,如果能成为凤凰 该多好啊。从此以后,她不顾家人反对,决心终身不嫁,省吃俭用,把节省的钱存起来。在柏岁那年,她请来石 匠,在凤凰桥头竖一牌坊,嘱咐石匠精雕细凿一只石凤凰,置放在牌坊顶端上。牌坊石和凤凰都雕凿好了,钟凤 妹请人择日落成。这天,黄道吉日来临,凤妹为竖牌坊心切,很早起床,盛装打扮,亲到现场主持竖牌坊仪式。 碑坊刚竖起来,突然倒塌,钟凤妹被压死在牌坊之下。在牌坊倒塌之时,只见一道闪光,石凤凰腾空而起,往南 方飞去。乡人认为,钟凤妹已变成凤凰,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故把这座桥称为凤凰桥。距桥边较近那个村庄, 人们称为“凤凰桥村”。
千年传说——珠玑古巷

千年传说——珠玑古巷珠玑古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城北9公里的梅关古驿道上,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海内外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共5000多万居民的发祥地和祖居地。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时,张昌一家人七代同居,非常和睦,朝廷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名“珠玑巷”。
珠玑巷得名距今有1100多年。
是过去南来北往商贾游览胜地,古时文人赴试多由此经古道、过梅关、入赣上京,至唐代以后,便十分繁荣。
现在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巷风貌依稀可辨。
珠玑古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
许多珠江三角洲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为发展岭南经济和文化乃至昌兴世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玑巷后裔,跨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各地。
今天的珠玑巷后裔繁衍达5000万之众,遍布海内外。
珠玑一脉,可以说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在当今寻根问祖热潮中,珠玑巷成为旅游、观瞻、怀旧、思乡、敬祖的圣地,是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其田园风光足以使人回归自然,古朴的民俗民风,是地方乡土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珠玑巷人珍藏的一本本族谱,记载着姓氏的渊源;保存完好和修茸一新的座座宗祠,蕴藏着历史的轨迹,人们喜爱的舞龙、舞狮,飘色等民间艺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为便于珠玑巷后裔回乡寻根问祖和海内外人士到珠玑巷观光旅游,更好地了解珠玑巷的历史,多年来,南雄市政府拨款重修了南、中、北三座清代门楼和巷道。
1995年11月,南雄市通过召开珠玑巷后裔首次联谊大会,筹措资金数千万元,建成了沙水湖、张昌故居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
现在,漫游珠玑古巷,可以看到驷马桥、硅门牌坊、南门楼、黄贮万故居遗址、贵妃塔、千年古榕、沙水湖、胡妃玉像、中门楼、张昌纪念馆、北门楼、祖居纪念区、珠玑巷博物馆、罗贵纪念馆、胡妃纪念馆、大雄禅寺和珠玑新村等。
珠玑巷与岭南移民的历史联系

珠玑巷与岭南移民的历史联系考古资料证实,在远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遗迹。
1958年在曲江马坝发现的“马坝人”,为一个中年男性头骨化石,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属于“古人”的早期类型,是已知最早的岭南古人类;经测定,其年代距今12.9万年左右。
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西樵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细石器,而在粤北、粤西现的与西樵山文化同期的一些洞穴文化遗址中,出土一批粤属年代最早的陶器残片。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曲江“石峡文化”遗迹中,出土了人工载培稻品种以及石斧、石锛、石铲等磨制精良的农业生产工具,这被考古学家视为当时岭南锄耕农业趋于发达的标志。
考古发现不仅反映了“百粤杂处”的岭南一直生存着被称为“越(粤)人”或“越(粤)民族先民”这一基本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了在多元的中华文明之源中,岭南文明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源。
在中国古代,岭南地区是为一个偏远荒服的地方。
北有五岭与中原相隔,南有汪洋与海外相分,因而非常封闭。
但是,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岭南地区的安稳平和的环境,中原的大量移民进入到岭南地区,对岭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隋唐两代,中原人南迁的势头逐渐减弱,已不再有类似秦汉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现象。
到了北宋末年,由于北方烽火连天,土民纷纷难逃避难,出现了历史上第三次移民高潮。
这次高潮在南宋灭亡时达到空前规模。
在两宋移民高潮中,南雄州保昌县(今南雄市)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昌县位于粤北,是由大庾岭路进入岭南,前往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交通要冲。
保昌县沙水村有一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先选择的定居地。
在宋代历史变迁中,迁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又陆续流徙岭南腹地,落籍珠江三角洲一带,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珠玑巷是中原人开拓南疆的一个中转站,它因此也成为联系中原和岭南,具有民族南迁的象征意义的地方。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也叫朱杞巷。
唐代以前就已存在。
唐敬宗时改为珠玑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形成原因探析作者:芦敏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09期摘要:珠玑巷移民传说反映了宋元明清时期由黄淮、江淮等内地中心区域或人口稠密区域向南、向西迁入珠三角、河湟、桂东南等边疆区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它的广泛传布是社会认同的结果,基于生存竞争,移民提取了代表中原正统血脉的珠玑巷移民身份作为维度进行范畴化,当珠玑巷移民成为支配群体后,许多原住民和非珠玑巷移民也接受了珠玑巷移民认同。
由于传播媒介和豫、粤两地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在珠玑巷移民群体的集体记忆里,祥符珠玑巷被遗忘,南雄珠玑巷被凸显为祖源地。
关键词:珠玑巷;移民;群体认同;集体记忆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9-0122-05有关珠玑巷移民传说,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汇编 ;①以及以珠玑巷移民为基础所进行的人口迁移史研究 ;②方面,多元化地探索了其背后的文化和思想意义 ;③。
本文拟在梳理流各地珠玑巷移民传说的基础上,尝试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珠玑巷移民传说被移民群体认同的原因和过程。
一、散布各地的珠玑巷移民传说珠玑巷移民传说主要流传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东南部、青海河湟地区、河南开封等地。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珠玑巷移民传说以陈乐素、谭棣华、牧野巽、井上彻、刘志伟等为代表的学者均认为,今广府人多言其家族自南雄珠玑巷而来的说法在明代即已形成。
;④《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所收录的69姓共77种族谱、家谱序暴露出:构成南雄珠玑巷移民历史叙事的要件“宦游”“避乱”“胡(或作苏)妃之变”均于明代获得社会认可。
“在这一时期,有关中原士族因避乱而由珠玑巷南迁这一混杂着历史与想象、事实与虚构的历史叙事的主要结构性要件开始逐渐在民间形成并普及化,成为珠三角各族姓关于自身历史渊源叙事的关键一环。
” ;⑤如明末清初,屈大钧言:“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来。
” ;⑥清人黄培芳、李星辉也在诗作中有类似提法 ;⑦。
不仅家谱如此,方志也多此类记载。
明嘉靖《广东通志》引《南雄府图经》曰:“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
;⑧清乾隆《南雄府志》“珠玑巷”条云:“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
” ;⑨道光《广东通志》“南雄州”言:珠玑巷,“相传广州诸望族俱发源于此”。
;⑩2.广西东南部珠玑巷移民传说广西珠玑巷移民传说流传于梧州、贵港、玉林、钦州一带。
容县黄泥塘《彭氏族谱》载,弘公、应霄公、益公三兄弟与母亲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白石社画井村迁来;《兴业泉江村彭氏家谱》载其远祖彭真一郎来自福建汀州府武平县朱基巷;钦州、廉江《彭氏本宗支情况》载,第一代念一公自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朱紫街瓦子巷迁来;平南县彭元祥公后裔也称其祖先从广东南海朱衣巷迁来。
;(11)“珠玑巷”“朱基巷”“朱紫街瓦子巷”“朱衣巷”等多个近似名称以及指涉地点的不同,反映了珠玑巷传说在桂东南一带长期通过口耳相传,以至具体内容模糊,却仍然顽强留下了珠玑巷这个核心文化符号的事实。
3.青海河湟地区珠玑巷移民传说在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汉族人中,也流传着其祖先来自“南京珠玑巷”的说法。
乐都峰堆瞿县的李姓、老鸦的谢姓、亲仁的张姓、马营大仓李姓等大姓,都在谱牒中记载其先祖于明初自南京珠玑巷迁来。
;(12)这种情况在方志中也存在,如《民和县志》载《石氏源流》碑文:“石氏祖籍南京主司巷人,洪武年间来西域。
” ;(13)《平安县志》载:“民间多传南京苎丝巷。
” ;(14)西宁市《城西区志》在记载本地的明朝外来移民时,也写道:“还有从陕西凤翔、宝鸡迁入河湟的汉民和来自于南京珠玑巷的汉民。
” ;(15)与广西的情况一样,“珠玑巷”在长期的流传中被写作了“主司巷”“珠市巷”“竹子巷”“苎丝巷”“竹丝巷”“猪屎巷”等。
至于珠玑巷的位置所在,绝大多数的河湟人都认为是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理由是青海的方言中保留着一些南京的方言词汇和语音、青海汉族的婚丧习俗与南京人有惊人的相似处、青海汉人为了纪念“南京竹子巷”而在庭院中栽种竹子。
;(16)4.开封珠玑巷移民传说开封珠玑巷来源于《广东新语》,内载:“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
” ;(17)屈大钧在追述先祖时,亦如此记载:“予与翁同祖翰林诚斋公,当宋南渡时,公从祥符珠玑巷来,止南雄,其巷亦名珠玑。
” ;(18)除此之外,目前已发现的文献中再无关于开封珠玑巷的记载。
一般来说,移民传说对迁入地的影响更大一些,故总在迁入地广泛传播。
北宋时,南迁移民在一路跋涉过程中,愈加思念故乡,遂将珠玑巷“作为中原和江南的象征,代表南迁人的故乡” ;(19),以为他们的“精神归宿、心灵家园” ;(20)。
以上散布于各地的珠玑巷移民传说,多依据家谱、族谱和地方志而来。
虽然家谱、族谱常常蕴含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存在较多不准确的情况,但是,它們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需要正确解读,在解读时,“不能只以其所记述事实本身是否可靠来评价,而应考虑到有关历代祖先故事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所包含的历史背景,应该从分析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入手,把宗族历史的文本放到当地的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解释” ;(21)。
因此,结合其他史料记载,对涉及珠玑巷的家谱、族谱进行解读,可以窥探当时的移民史实和移民的内在社会心理。
二、珠玑巷移民传说是移民活动的反映各地的珠玑巷传说,共同反映了这些移民活动的起点在开封。
北宋末年局势动荡,贵族、官员、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汴京民众,纷纷选择南渡,“男子妇人老幼,相携出东水门沿河而走者数万” ;(22)。
靖康元年,当高宗从淮南泗州南赴镇江时,“京师士民来者日夕继踵” ;(23)。
建炎三年,金军进入淮南,高宗匆忙渡过长江,“民之从者如归市” ;(24)。
绍兴九年,一批归附刘豫政权的将领复归宋廷,在郭仲旬的带领下,驻守东京的军人约5700人迁往镇江。
;(25)此类移民活动汇聚形成了大规模的南迁移民浪潮。
由于广东相对地广人稀,便于生存,“食足无叛民,闾里得安枕” ;(26)。
于是,部分民众迁往广东,他们辗转到达南雄珠玑巷。
南雄是进入岭南的首县,珠玑巷位于南雄县北,凡越岭进入岭南的民众遇到的第一个较大村镇就是这里,因此南雄珠玑巷就成为移民进入广东的中转站。
例如,“石头陈族,其先汴梁人,金人陷汴,迁南雄珠玑里”,“又有陈珠者,亦于南宋初自汴迁南雄,再迁新会凌村”。
;(27)“雷复,字阳升,河南祥符人。
父潮翁,当宁宗时,以进士同知南雄府事。
复少习庭训,由乡贡登进士第”,“因丁母忧,遂来南雄”,“隐于南雄沙水村珠玑巷(自是缄口不言世事)”,“子震南”,“震龙”,“后迁于广州新会之古博里”。
;(28)可见,汴京移民到达南雄珠玑巷后,子孙后代再散居各地,“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玑巷的后人更跨出中国大陆的版图,越过南中国海,越过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走向世界各地去” ;(29)。
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南雄,南雄人纷纷外迁,其中大部分迁到珠三角地区。
在《中國移民史》一书中,吴松弟先生依据《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和一些家谱、墓志铭,整理出211个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中部和西南部的氏族移民资料,其中191族都显示是从南雄珠玑巷迁入的。
;(30)除了上述珠三角地区之外,一部分南雄珠玑巷民众还向西迁入了桂东南地区。
民国《广西通志稿》写道:“两粤氏族,尤其梧、肇诸郡,多传宋代自珠玑巷迁来。
珠玑巷所在,或以为南雄,或以为南京,又或以为广州”,“则南雄之说较可征信。
” ;(31)明朝时,因留戍、流放、经商等原因,很多广东人迁入广西。
明初定制:“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
” ;(32)在军籍制的限定下,平定各地后留戍的军士与其家眷一般均被编入军户,不得随意迁徙。
永乐、宣德间,明与安南发生战事,故而从外省调动了不少官军进入广西。
战事结束后,有些军队就留戍当地。
同时,广西也是一个重要的流放地。
广东曾明确规定:凡广东官民,“罪当立功嘹哨者,例发广西沿边” ;(33)。
因两广接壤,很多广东客商也进入广西,“专事生息,什一而出,什九而归” ;(34)。
遇到灾荒,湖广和广东流民还涌入广西,承耕荒田,尤其是雍正朝,在朝廷劝民垦荒政策的鼓励下,许多广东人迁入广西定居,仅桂东南的玉林地区就出现了“自城邑以至乡遂,凡闾党井廛,度地而居” ;(35)的现象。
因此,桂东南的汉人,十之八九来自于明清两代的广东地区。
;(36)为了巩固边防,明政府在边疆设置卫所,万历年间西宁军户人口就为二万六千余户 ;(37)。
很多青海移民就是卫所军事移民,如《湟中县志》载清顺治三年编《张氏宗谱》:“张氏本是南京凤阳府凤阳县人,明洪武初有一祖从军征剿西番有功,补升百户,后奉朝旨与十八家迁户共防边地。
” ;(38)西宁市《城北区志》载《王氏家谱》:“始祖政孝公,系南京凤阳府凤阳县人,明隆庆初年从军西征,补为指挥使,至晚年弃武就农定居。
” ;(39)综上所述,“珠玑巷移民传说”虽然有很多不准确的内容,然而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却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若干移民史实。
第一,珠玑巷移民传说反映的是宋元明清时期由战乱、政府移民实边导致的较大规模或较有影响的移民活动;第二,珠玑巷移民传说反映了当时移民迁移的方向,由黄淮、江淮等内地中心区域或人口稠密区域向南、向西迁入珠三角、河湟、桂东南等边疆区域,这与当时移民活动的历史背景相吻合;第三,珠玑巷移民传说体现了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关联,反映了中华核心文化由中心向边陲扩散,并与边疆文化融合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珠玑巷移民传说认同的社会心理路径如果说珠玑巷移民传说是移民活动的后果,那么为什么移民经过的其他地区没有这样的传说,为什么珠玑巷移民数量远多于实际的数字,为什么“南雄珠玑巷”而非“祥符珠玑巷”成为众多移民记忆中的祖源地?这些问题无疑都与移民认同有关,因此有必要借助社会心理学对其进行解释。
弗雷德里克·巴斯在《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一书的导言部分曾强调:“‘族群’是由组成它的个体自我归属和认同的范畴,定义族群最重要的是族群边界,而不是群体所附带的文化特质;族群的边界,不等于地理边界,而主要指‘社会边界’。
” ;(40)无论是珠三角,还是桂东南、河湟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均处于族群认同的边缘地带。
在珠玑巷传说形成的明代,国内移民迁移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从内地中心区域或人口稠密区域向山区、边远地区进行“填空式”迁移。
这些偏僻的地区往往是少数族群的集聚区。
当移民进入这些偏僻之地,不同族群之间便会产生互动,由此导致“我族”与“异族”意识的显现和强化。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是由社会范畴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