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相关著作

合集下载

写近代社会史的书

写近代社会史的书

写近代社会史的书
1、《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本书从社会文化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变迁,包括城市与乡村、精英与大众、传统与现代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2、《近代中国八十年》:本书系统梳理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20年代的中国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史》:本书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4、《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本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观念的更新等多个方面,对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5、《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研究》:本书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近代中国城市的兴起、发展及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的独特魅力。

100本社会学好书

100本社会学好书

100本社会学好书,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重磅推荐| 世界读书日2015-04-21谢寿光灼见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本期推荐社会学经典好书,学会通过社会学去思考,提升社会学想象力!1. 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3.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4.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5.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法律出版社7.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上海人民出版社8.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10.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11.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2.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 李培林、渠敬东、杨雅彬主编《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4. 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5.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 林耀华《金翼:传统中国家庭的社会化过程》三联书店17. 陆学艺《“三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8.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 潘绥铭《存在与荒谬: 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群言出版社21.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2. 苏国勋《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3. 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孙本文文集》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4. 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5. 孙立平《重建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6. 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7. 谢宇《回归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8. 许烺光《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9.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30. 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31. 应星《“气”与抗争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2.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3. 张静《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4.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35. 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6.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7. 郑杭生《品味社会学》江苏人民出版社38.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9.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40.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1.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42. 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上海译文出版社43. 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44.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45. 齐尔格特•鲍曼《社会学之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6.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47. 霍华德•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48.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49. 卡尔•波兰尼《巨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0.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1.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52. 皮埃尔•布迪厄《单身者舞会》上海译文出版社53. 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商务印书馆54. 麦克•布洛维《公共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5. 让•德雷兹、阿马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6.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57.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58. 马克•格拉诺维特《镶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9.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60.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61.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2.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63.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64.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65.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6.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7. 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8. 埃里克•克里纳伯格《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商务印书馆69.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70. 古斯塔夫•勒《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71. 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72.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73. 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74. 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75.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76. 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77.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78. H.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9. 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80. 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三联书店81. 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大学出版社82. 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83. 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84. 格奥尔格•齐美尔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85. 伊万•塞勒尼《新古典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6. 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三联书店87.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8.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89.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商务印书馆90. 阿兰•图海纳《行动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1. 爱弥尔•涂尔干《自杀论》商务印书馆92.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真正的穷人》上海人民出版社93. 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社94.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5.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96.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7. 贝弗里•J.西尔弗《劳工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8. 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99.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100.吉尔•伊亚尔、伊万•塞勒尼、艾莉诺•汤斯利《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著作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著作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中国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城市的记忆》以人类视角描绘了中国城市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历程。

作者通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城市的繁荣与衰落、人们的欢乐与苦闷、社会关系的变迁与困惑。

本书不仅是一部深入浅出的社会学著作,更是一部富有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的文学作品。

《城市的记忆》一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城市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探讨。

第一章以独特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城市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通过对城市的历史变迁的描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城市居民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的观察和访谈,作者呈现了城市居民的繁忙、焦虑和压力,以及他们在城市中寻找快乐、追求自我实现的努力。

这一章节不仅揭示了城市生活的现实困境,还探讨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城市社会关系的变化。

作者通过对城市居民之间亲密关系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城市化进程对人际关系的冲击和改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们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宽广,但也愈发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

这一章节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警醒,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和建构社会关系的方式和目标。

最后一章以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主题。

作者通过对城市文化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城市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的中心,更是文化的聚集地。

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城市的记忆》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压力,并思考城市的未来。

这本著作不仅为社会学领域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更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城市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第三编中国社会史研究专着简介和书目-南开大学

第三编中国社会史研究专着简介和书目-南开大学

第三编中国社会史研究专著简介和书目一、中国社会史研究专著简介中国社会史专著,或虽非专著,但含有大量社会史内容的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政治史、民族史的著作,约有数百种,我们编选了要目,也有二百数十种,其中自然又有重要的著作,就我们所接触的,绍述十余种于下。

《中国风俗史》,张亮采著,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11年,后有几个版本。

中国古人向有将风俗与政治优劣联系观察的传统,作者宿有改良风俗之意,因考察风俗史,以备当政者采摘运用。

作者认为风俗应包含的内容是饮食、婚娶、丧葬、忠义、名节、风节、廉耻、诗歌、乡评、清议、淫祀、巫觋、氏族、游侠、佛道、美术、游宴、学风、士习、语言诸方面,相当广阔。

作者将风俗变异划为四个时代,即春秋以前的浑朴时代,春秋至两汉的杂驳时代,魏晋至五代的浮糜时代,宋明以降的由浮糜而趋敦朴时代,并以此分四编叙述。

作者在叙述风俗事实的同时,提出一些观点,如认为饮食重事,是民俗要端,太古时代的歌舞是颂歌帝王解决饮食问题。

认为战国时代所以说客之多,是因竞争剧烈,极需用人。

作者就两汉成年男子的析居,表示赞成小家庭,以利子弟之生计。

认为南北朝时民族混杂,衣冠之族为标异,政府为选举,故重视谱牒。

这些表现了作者的识见,不过是些零星观点。

作者由于是在清朝灭亡前夕写的书,许多看法是陈旧的,如宣传“教忠教孝”。

《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作,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

作者看到当时妇女希望有新生活,但不知如何获得的状况,因此研究妇女生活史,“把回头的路,现在的路,将来的路,系统的、深切的、明白指出,”(《自序》),使向上者得到勇进的力量,守旧者得以认清旧道德的虚伪性。

所以作者为妇女生活改善而作的目的很明确。

全书分十章,第一章绪论,以下按朝代分章节,叙述女子婚姻、家庭、社会诸方面的生活。

作者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视清朝以来的妇女生活史,最后三章,分别是清代的,维新时代的,近代的妇女生活,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

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绪论后,就看后三章,其余部分有时间再看,表示他为今日妇女作书的强烈愿望。

中国社会学史1

中国社会学史1

二、严复的社会思想
(一)论中西社会的不同 1. 社会方式不同 ► 中国:宗法社会 中国: ► 西方:军国社会 西方: 不同的原因: 不同的原因: ► (1)天时地利人为的不同 ► (2)政教结合的不同。 政教结合的不同。 ► (3)社会进化观念不同。“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社会进化观念不同。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西之人力今胜古” 西之人力今胜古”
(二)介绍西方的科学方法论 ► 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书本为研究 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对象 ► 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精神 以实际出发, 和创造性 ► 以实验和实践作为标准,一切假说都必须经 以实验和实践作为标准, 过实验和实践的检验。 过实验和实践的检验。西方自然科学的归纳 法和演绎法是使西方文明进步和科学创造层 出不穷的两种方法
第一节 维新运动与社会学的传入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生巨变 ► 出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一些 出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改良运动倡导者 ► 维新运动后开始萌生学习外国的意识,西方 维新运动后开始萌生学习外国的意识, 社会学传入中国
用科学的法则来研究人类 社会的历史进展, 社会的历史进展,以预测 将来
究其功用之所施, 究其功用之所施,提出所以 治之方
(三)《群学肄言》 群学肄言》 ► 根据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翻译的社会 根据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学著作 ► 强调了治群学之难 (1)客观困难 主观困难——思想障碍 思想障碍。 (2)主观困难——思想障碍。 主观困难——感情障碍 感情障碍。 (3)主观困难——感情障碍。
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康有为、梁启超、 与社会学的传入

《中国社会学史 第一卷,群学的形成:全2册》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社会学史 第一卷,群学的形成:全2册》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第一章群学创立的社 会基础
第二章群学创立的思 想基础
第三章群学的基础性 命题
第四章合群的基本命 题
第一节人文之本:群学与先秦中华文明高峰 第二节秩序重构:群学与春秋战国社会剧变 第三节事在人为:群学与先秦士阶层崛起 第四节天赐良机:稷下学宫与荀子际遇
第一节群聚与群分:从文字考古学考察群学的悠远源头 第二节交汇与争锋:从百家争鸣中的诸子之学梳理群学的思想资源 第三节积淀与传承:先秦诸子的“四群”论述 第四节集成与创新:荀子群学的体系建构
第一节 “一线四层”:群学元典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环环嵌套:群学命题体系的原本结构 第三节整合—贯通:群学命题体系的演进逻辑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社会学史.第一卷,群学的形成:全2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社会学史.第一卷,群学的形成:全2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第一节群:人类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伦:群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仁:群的建构理念 第四节中庸:群的和谐之道
第一节参天地:合群的前提 第二节修身为本:合群的根基 第三节修身以礼:合群的原则 第四节修身入群:合群的方法 第五节修身以学:合群的途径
第五章能群 的基本命题
第六章善群 的基本命题
第七章乐群 的基本命题
第八章总结: 论群学元典
第一节家:能群的基础 第二节各循其礼:能群的规则 第三节齐家有道:能群的方法 第四节家齐而国治:能群的归宿
第一节以民为本:善群的基础 第二节礼法并重:善群的方略 第三节尚贤使能:善群的关键 第四节富民强国:善群的手段 第五节修养政德:善群的保证
第一节公天下:乐群的理念 第二节和为贵:乐群的基础 第三节和而不同:乐群的原则 第四节兼爱相利:乐群的手段 第五节天下大同:乐群的理想

中国社会学史导论

中国社会学史导论
– 关注学派 – 关注标志性人物、事件和成果 – 关注具体的知识积累
三、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 方法原则:
– 以大传统解社会学在中国的发 展历程。中国社会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是中 国社会发展方式的非西化特色决定的。中国 社会的发展不是按照西方分工社会特色发展 起来的。
• 具体方法:
– 从社会实践(改良)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社会 理论
• 从理想类型的角度而言,小传统服从大 传统,但是实际研究过程中还是有交叉 混同。
• 孔德系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对立是中 国社会学史上大传统的对立,这种对立 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判断标 准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从小传统的角度而言,孔德系和马克思 主义社会学都只是社会学学科中的一种 研究角度,一般强调的是自然学派与人 文学派的对立。
– 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写作完成 – 学术性较强,注重细节,有亲西方倾向 • 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英文版
• 杨雅彬 《中国社会学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 韩明谟 《中国社会学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 张琢
《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百年史》 中华书局(香港)


一、关于教材和参考书的介绍和说明
• 教材: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中文版
– 根据党建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改编, 介绍了一些社会学基础知识,有一定政治倾向
– 相对其他教材,时间跨度最长,体例完整,有一定 特色
• “史”“论”结合 • 分为孔德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大传统 • 全景式展开与重点剖析交叉 • 社会学教育和社会学研究兼备 • 事实与评价相配

有关古代社会书籍

有关古代社会书籍

有关古代社会书籍
有关古代社会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著作: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侯外庐的处女作,他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学说民族化,探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特殊规律,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古代社会》: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创作的人类学著作,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写成的综合性人类学著作,也是学术史上第一部用人类学材料写成的原始社会的发展史。

此外,《史记》、《汉书》、《唐书》等二十四史以及《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也提供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
《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郑杭生李迎生等
《中国社会学史》汉明汉
《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
《中国社会学说史》杨善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史》孟航
《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闫明
《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郑杭生江立华
《中国社会史教程》邓初民
论文
1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追求》郑杭生; 童潇《河北学刊》2011-01-01 期刊
2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缑文学华中师范大学2015-03-01 博士
3 《新史学与中国早期社会理论的形成——以陈黻宸的“民史”观为例》侯俊丹《社会学研究》2014-07-20 期刊
4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陈劲松》《河北学刊》2009-01-20 期刊
5 《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韩明谟《社会学研究》1994-07-20 期刊
6 《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时限、分期及传统问题——与陈树德同志商榷》韩明谟《社会学研究》1991-03-02 期刊
7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再与韩明谟教授商榷》陈树德《社会学研究》1991-10-28 期刊
8 《再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答韩明谟教授的有关批评和质疑》陈树德《社会学研究》1993-03-02 期刊
9 《社会学本土化论题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反思》李宗克华东理工大学2013-05-31 博士
10 《也谈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再与陈树德同志商榷》韩明谟《社会学研究》1992-04-30 期刊
11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郑杭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6-30 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