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第1课时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教学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复习1. 我们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老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这些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每个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四条边长相等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对边平行,对角线平分彼此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梯形:有四条边,两条对边平行2. 示圆片图形: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老师:圆是用曲线围成的图形。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圆形的物体,比如: 球形的足球、篮球等运动器材圆形的钟表圆柱形的水杯、花瓶等圆形的镜子圆形的硬币、纽扣等二、认识圆的特征1. 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老师:现在,同学们请在准备好的纸上自己画一个圆,然后剪下来。
我们接下来将通过对这个圆的观察来认识它的特点。
2. 动手折一折(1)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学生:折过2次之后,我发现两个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也就是圆心。
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
老师:很好,你发现了圆心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圆心用字母O来标记。
(2) 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学生:我又折出了另外两条折痕,发现它们的交点也正好是之前圆心的位置,也就是字母O。
老师:对,不管你再折出多少条折痕,它们的交点都会在同一个位置,也就是圆心。
这说明圆心是圆形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3. 认识直径和半径(1) 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学生:我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发现这些线段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第1课时 圆的认识(1)

5 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理解圆周率“π”,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会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教学指导】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工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
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圆的对称性,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这些内容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学习圆的进一步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特殊性质,如对称性和周长、面积的计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圆的特点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概念,了解圆的对称性,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如硬币、圆桌等。
2.课件: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圆?圆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圆的定义和性质,如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以及圆的对称性。
同时,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硬币的半径和直径,加深对圆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每组给出一种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出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4.巩固(10分钟)利用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1)》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1)》是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要素,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圆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识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要素,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实践,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我成就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要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性质的探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动手实践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圆规、直尺等教具,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1)介绍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圆的特征。
(2)讲解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要素,并通过实例演示。
(3)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课时 圆的认识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概念,了解圆的定义;2.掌握圆的相关术语:半径、直径、圆心;3.能够用圆规画圆及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4.了解圆的性质:等圆周长对应的弧相等,等弧对应的圆周长相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圆的定义和相关术语的掌握;2. 用圆规画圆及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
难点: 1. 等圆周长对应的弧相等的概念理解; 2. 等弧对应的圆周长相等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圆形物体,例如硬币、橙子等,让学生感受到圆形的形状,引出圆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到一个确定点的距离等于一个已知正常数的点的集合。
将圆的定义呈现给学生,并进行解释。
2.圆的相关术语:半径、直径、圆心。
分别解释这三个概念,并展示图示让学生更好理解。
3. 练习1.让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测量出圆的半径和直径。
引导学生掌握圆的测量方法。
2.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
4. 深化1.圆的性质:等圆周长对应的弧相等,等弧对应的圆周长相等的概念。
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圆的概念、相关术语和性质。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认真学习,掌握好数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自主练习画圆及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3.思考圆的性质,尝试证明等圆周长对应的弧相等的性质。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圆的定义、相关术语和性质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圆形,掌握圆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圆的其他性质,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的《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3页的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以及第104页的圆的特征。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来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直径和半径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和半径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定义、直径和半径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直径和半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圆形的实物、直尺、铅笔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圆形物体,如篮球、地球仪等,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点。
2. 圆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是一个闭合的曲线,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3. 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会用实际的圆形物体来展示直径和半径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定义。
4. 圆的特征:通过PPT展示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5. 例题讲解:我会用实际的例题来讲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7.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圆的直径和半径的计算和应用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圆的定义、直径和半径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圆的特征。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直尺和铅笔画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并标注出半径。
答案:画出的圆直径为10厘米,半径为5厘米。
2. 一个圆的直径是12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周长=3.14×12=37.68厘米,面积=3.14×(12÷2)²=113.04平方厘米。
第1课时 圆的认识 (1)

第1课时圆的认识教学内容: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半径、直径的关系,掌握画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经历小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学准备:圆规、多媒体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指名交流。
生活中处处都是圆,引入新课——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1. 教学例1。
(1)初步认识圆。
师:谁来说一说:你觉得圆与以前学过的多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分享交流师生小结(板书:圆的认识)(2)圆的画法。
师: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学生尝试画圆,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圆的。
师:如何能画出一个指定大小的圆呢?我们可以借助工具画圆,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圆规。
(圆规画圆)师:你能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先试着画一画,再和同学说说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圆后进行同桌交流活动,全班交流:画圆步骤:a把圆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两脚叉开)b有针尖的脚要固定在一点上(圆心)。
(固定针尖)c旋转圆规时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
(旋转成圆)(3)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圆的各部分名称:圆中间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如OA)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如BC)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你能在圆中画出另一条半径、直径吗?指名板演。
2. 教学例2。
(1)圆的特征师:小组合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画一个圆,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说你的发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第1课时 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第1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课时,圆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107页至第109页,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圆的特征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特征,并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而难点则是理解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圆的模型、直尺、圆规等教具,同时,也请同学们带来了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轮子等,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是圆形的?圆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3. 例题讲解:在讲解完圆的概念后,我会通过一些例题,向同学们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的周长等于2πr,圆的面积等于πr²。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小组讨论:在同学们掌握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会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列出圆的定义、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一些关键的术语,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计算一个半径为5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并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圆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拓展延伸,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圆形物品,并探索圆形的更多性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一、圆的定义和特征圆的定义是本节课的基础,理解圆的概念对于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
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具体内容
、复习导课。
(5分)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
圆心一般用字母0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圆的认识》第1课时 审核人 主备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学习重难点
识圆的特征。
方法指导
教法: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操作法、
激趣导入 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 J 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
(约5分钟)
出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 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
自主学习
(约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