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
17~18世纪欧洲人眼里的中国人形象

17~18世纪欧洲人眼里的中国人形象去年10月,为了筹备“16~19世纪中国与欧洲――欧洲人眼里的中国和中国人眼里的欧洲”展览,笔者应展览的主要合作单位――德国穗累斯顿国家艺术馆的邀请,前往德国进行为期lo天的考察;主要任务是为展览挑选展品,并考察与展览有关的“不可移动文物”。
考察的重点是德累斯顿国家艺术馆陶瓷分馆。
在16~19世纪的几个世纪中,欧洲从中国进口了数以千万计的瓷器。
[1]由于岁月的溅逝和战争的摧毁,这些“外销瓷”存世的已经不是很多。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馆陶瓷分馆是欧洲比较知名的收藏中国“夕>销瓷”的单位之一。
它有幸躲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德累斯顿大轰炸”,得以完整保存自17世纪以来收藏的中国瓷器以及由仿制中国瓷器而发展起来的欧洲瓷器。
其中最让笔者感兴趣的是该馆收藏的欧洲人自己生产的陶瓷。
17世纪,受中国瓷器高额利润的诱惑,欧洲也尝试着自己生产瓷器。
但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德国)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1670―1733)的支持下,德国成功地研制出硬质瓷,并在迈森地区形成了一个制瓷中心,圆直到现在。
迈森瓷器与中国瓷器相比,有一些显著的特色;其中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把西方的雕塑艺术融入到陶瓷制品中,烧制出的瓷器乍看起来很像雕塑。
图一、图二是该馆常设陈列中展示的―组人物造型瓷,说明牌上赫然写着:“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
我们中国人见此,恐怕没有人会不忍俊不禁的。
不是说明牌的错误,也不是我们看错,亲自陪同我们的陶瓷馆馆长肯定地说,这就是“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不过,是18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
在l7~18世纪,由于东西方的隔阂,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
他们或是根据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寄回的文字描写,或是根据去过中国南部沿海经商的欧洲商人、水手的描述,或是根据中国漆器、瓷器、手工艺品和绘画作品上的图案,甚至仅仅根据《马可?波罗游记》来了解中国;因此,对中国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甚至把近东、中东的许多因素误加在中国人身上。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相同点
背景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发生在西欧的一些封建国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具体来说是:
都反专制王权,追求自由平等,都强调理性,4都强调民主和法制。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没有直接引发中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倡导者
新兴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17-20世纪初中西对比

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
中国: 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 渡,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1)政治上,腐败的清王朝继续实行专制 )政治上, 统治,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 统治,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 民族危机日益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 )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随着列强的入侵开始逐渐解体, 随着列强的入侵开始逐渐解体,中国开始卷 入整个世界市场。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 入整个世界市场。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和世界
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转型期” 空前严重,“转型期” (1)政治上,腐败的清王朝垂死挣扎,相继开展 )政治上,腐败的清王朝垂死挣扎, 了一系列挽救统治的改革均以失败告终( 了一系列挽救统治的改革均以失败告终(戊戌变 清末新政),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法、清末新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 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中国近代历 史第一次巨变。民国建立后, 史第一次巨变。民国建立后,反专制的斗争十分 激烈,先后有“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激烈,先后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张勋复 辟和护法运动。 辟和护法运动。
西方: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 (1)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和巩固资产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阶级统治,实行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 阶级统治,实行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资本主义一统 天下。 天下。 (2)经济,欧美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成为 )经济,欧美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世界工厂” 人类进入到蒸汽机时代。 “世界工厂”,人类进入到蒸汽机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初步形成。 场初步形成。 (3)思想文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进一步向世界传播; )思想文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进一步向世界传播; 三股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并行, 三股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并行,自由 主义为主流。 主义为主流。
浅谈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谈明清时期xx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拉丁文明时代“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
其鲜明的特质为后世中外学术界所瞩目,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西方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文化又一次带到欧洲,对欧洲的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思想教育、文献、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看一看这一时期即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方面:中学xx与儒家教育流传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东来,另一方面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西传。
中国要“借远西为郯子”,而18世纪的西方,特别是启蒙运动与其自然神论的思想,也是以中国为郯子的。
在中学西渐中,很多传教士如利玛窦等为中国儒家思想向西方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通过这些著作为欧洲人提供了一幅中国社会的图影。
传教士们不仅系统表达了东西方政权在权利及高贵上的某种相似之处,还描述了中国稳定良好的政治秩序,并对它进行了考察。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很快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并开始效仿。
此外,传教士们还介绍了中国对公德的极度重视,他们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中是不教“纯粹的”科学的,而只是在一些与公德有关的范围里才对科学发生兴趣。
在传教士的眼中,中国的道德不仅超过了科学,而且也优于宗教信仰。
但是,传教士们所描绘的中国儒学教育的背景,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实际上没能深入到中国各种思潮中去,他们提供的画面带有很大的“乌托邦”成分,而且其论述中也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尽管如此,传教士们对中国儒学教育的介绍仍然功不可没,因为他们向西方提供了大量真正关于中国的信息,使发生“信仰危机”的欧洲人看到了一个理想国度的存在。
从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儒家文化比较大的影响。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
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
17-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中 国 清 代 前 期
清初 崇实 学风 继续 发展
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 用”。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 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 害”。 王夫之:认为每个朝代都必
明末清初三大 反封建思想家
科学社团的出现 欧洲近 代自然 科学兴 起
英国皇家学会 法兰西科学院
柏林科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
欧 洲
法国启 蒙运动
近代物理学(特 别是力学)、化学 理论体系的建立
牛顿奠定经典力学体,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拉瓦锡否定燃素说,奠 定近代化学科学的基础。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 说。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
须根据实际,兴利除弊;主 张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文网严密,中西交往断绝 乾嘉考证学一枝独秀 仍有一些鞭挞封建 制度的文艺作品 曹雪芹的《红楼梦》 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文化
项目
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微弱, 自然经济为主体
西方
资本主义发展,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经济基础
阶级力量对比
封建地主掌握统治权,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没有产生新兴资产阶 开始掌握统治权 级
政治体制 统治政策
封建君主专制 高度强化
强调程朱理学; 沿用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断绝中西交往
资本主义制度 诞生
兴办科学社团, 倡导科学研究
1.有人打趣地说,古代中国人爱生命胜过爱 金钱,期盼长生不老,因此炼丹术盛行;而 古代西方人爱金钱胜过爱生命,因此炼金术 盛行。炼丹术和炼金术都是迷信,但却与科 学有着不解之缘。请以具体史实说明这两种 迷信与科学的关系。 2.简要比较明清崇实学风的不同表现。 3.比较康熙与彼得一世政绩的异同。 4.简述明清两代经济文化新气象的主要表现。 5.简述17、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趋势的不同 点及其原因。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趋势比较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学院:历史学院班级:世界史班学号:**********姓名:***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摘要16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方。
但到了18世纪中叶,中国最终在社会发展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
中国逐渐走向衰落;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长足发展。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为何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17-18世纪;中国;西方;发展变化正文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朝和唐朝的封建帝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明之邦。
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当中国仍然在封建的传统制度下蹒跚踱步的时候,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成长起来,西方随即用剑与火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腐朽愚昧的中国封建统治者面对新时代的浪潮和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企图用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政策保住自己的天朝。
然而,历史无情地证明:闭关并不能阻止外来侵略,落后只能导致挨打的命运。
一、中国的“皇权”与西方的“王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皇权至上,到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更是达到了顶峰。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皇帝直接控制中枢机构;此外,为加强皇权,明朝还设置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至此,中国君主专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其腐朽性也日益显露。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这是不无道理的。
宦官专权就是明代腐朽统治的一个重要表现。
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废丞相,建内阁,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一旦皇帝年幼或昏庸无能,就会把处理政务的权力交给朝夕伴随身边的宦官,从而导致宦官掌权。
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对不受明朝政权控制的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7-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

(08广东单)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 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 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 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 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 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 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and the chinese1840—— 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 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 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 (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 1949)⑥敌对阶段(1949——)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 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 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 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 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 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⑴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 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⑵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 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 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⑷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国外的中式建筑一览

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
1980年后,中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
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建筑17至18世纪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个词语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chinoiserie(中国风)。
当时中国的瓷器、壁纸、刺绣、服装、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园林,它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大陆上兴建了不少中式建筑。
古典中国18世纪的欧洲花园多为庄园府邸的附属花园,供主人游览观赏之用,多数为私家,如瑞典的“中国宫”,法国的“红楼”。
瑞典“中国宫”瑞典“中国宫”位于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上。
由于王后乌尔利卡非常喜爱中国文化,1753年,国王腓特烈一世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专门为她修建了中国式楼阁。
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装饰并刻意雕龙,但无琉璃瓦。
法国红楼法国红楼位于巴黎富人区蒙梭公园附近一座赭红色的中式楼房,这是巴黎城内极少出现与城市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建筑。
建造者卢芹斋,是19世纪末来到法国的中国人。
这座中式建筑,最初使命原本是装载中国古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建筑本身已经成为进入巴黎文化遗产之列的古董。
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色。
由于部分花园是从古典式改建而来,还在局部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手法,东西合璧的做法比较多见。
总的来说,这时的欧洲中国园林,多数是在局部模仿,手法比较简单。
自然风致园相对中国传统园林而言,处理过于粗糙,类似荒野的景色,缺乏中国园林的精心布置。
图画式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国建筑,不过模仿得不太地道。
比如德国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
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Chinesischer Turm)这是德国人按照自己对中国木塔的想象建成的塔,美名曰“中国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广东单)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 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 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 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 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 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 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and the chinese1840—— 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 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 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 (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 1949)⑥敌对阶段(1949——)
(1)18世纪中后期,清朝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国力强盛;文 化思想高度专制。(2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已经成 为重要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掀起了启蒙运动。(2分) (2)编撰《四库全书》的目的是未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2分)编撰 《百科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2分) (3)《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 宏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 识形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使法国 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3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 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 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 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 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 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⑴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 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⑵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 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 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⑷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07广东卷)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 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 (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 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 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 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 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 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09福建卷(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 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 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 “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 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 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 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 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 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 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 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 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 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以德治国。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2)抽鸦片的国家。,鸦片战争后,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 鸦片;西方列强希望扩大鸦片贸易;西方舆论的宣传;中西力量对比发生 变化等。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第⑥阶段:新中国成立,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爆发。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1) 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 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 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 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 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 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 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 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欧洲: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1)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精神控 制
(2)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主要是 重商主义。 (3)思想文化上,掀起了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发展到 理性主义时代;近代科学兴起。 (4)对外政策:殖民扩张
(广东06高考第29题14分)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 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 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请回答: (1)分别简述这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4分) (2)编撰(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4 分) (3)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小专题:17-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
时代特征: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并有向近代转型的趋向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空前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2)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政府仍采取重农轻商政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 慢发展。 (3)思想文化上,封建理学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但出现了反封建 的民主思想。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实用科技发达,还开始了中西 文化交流。 (4)对外政策上,总体上保守落后,闭关锁国 (5)阶级结构上,非贵族地主的数量空前提高,市民阶层进一步 壮大。 (6)社会风气上,一方面出现了普遍重商、拜金主义和追求享乐 的风气,另一方面士大夫敢言之风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