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自考外国文学史知识点4-8章

自考外国文学史知识点4-8章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17世纪文学概括(巴洛克文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向启蒙主义文学过渡的重要中介与桥梁。

巴洛克文学:1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

2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

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意大利:“马里诺诗派”,代表人物马里诺,《阿都尼斯》西班牙:“贡哥拉诗派”,贡哥拉卡尔德隆,剧作《人生如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约翰.弥尔顿三部著名作品分别为长诗《失乐园》(撒旦)《复乐园》(耶稣)和诗剧《力士参孙》约翰.班扬讽喻小说《天路历程》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的成就主要在法国。

(一)古典主义:1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2 基本特征:(1) 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2)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3) 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

(主张“三一律”)三一律:1 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创作法规。

2 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

)优点:使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具有了明晰、精炼、紧凑的优点缺点:人物类型化,过分拘泥于形式、不够真实和自然,尤其与现实的距离较远。

主人公:(二)古典主义文学创作戏剧成就最高,寓言和文艺理论次之。

戏剧主要表现在喜剧和悲剧两大方面。

喜剧以莫里哀的创作为代表,悲剧主要体现在高乃依和拉辛的创作中。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熙德》最具代表性,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也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奠基作。

主人公是罗狄克、施曼娜,当个人感情与封建家庭发生利益冲突产生矛盾时,封建义务让位于国家利益。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
20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太太学堂》海报
1659-1663,是莫里哀开 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 时期。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 《可笑的女才子》 (1659)、《丈夫学堂》 (1661)和《太太学堂》 (1662)。
《太太学堂》的上演标 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 的诞生。
.
21
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 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 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 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
7
让·拉辛(1639—1699)
让·拉辛的创作代表 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刻》和《费得尔》。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 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 怒,他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 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 性。
.
4
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
1.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 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
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名词解释:三一律)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
.

6
高乃依(1606—1684)
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成 熟期和“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 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 水平。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 尔杜弗》,1664)、《唐璜》 (一译《石宴》,1665)、《恨 世者》(1666)、《悭吝人》 (1668)和《乔治·唐丹》 (1668)等名作。
.
22
《悭吝人》(1668)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一、概述(一)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创作和理论上都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因此得名古典主义。

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是它的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其中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为发达,法国古典文学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思想特征(1)强烈的政治倾向,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歌剧,歌颂英明的国王。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以理性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辱观念的矛盾,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抨击贵族的骄奢淫逸、堕落腐化,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揭露社会的恶习和弊端。

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4)古典主义悲剧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艺术特征(1)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古典主义文学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继承诗歌、散文,而且继承戏剧并进行创新,使其具备现代剧的基础: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

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标准和规范遵守三一律:时间,情节,地点必须保持整一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民间文学。

【补充】三一律: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艺术上体现了时间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

外国文学讲义3·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讲义3·十七世纪文学

弥尔顿的《失乐园》
• 第五、六卷写上帝派遣拉菲尔天使来到乐 园,警告亚当所面临的危险,同时对他讲 述了原是大天使的撒旦如何因骄矜自满, 纠合天上三分之一的天使与圣子交战的经 过。第七、八卷写拉菲尔天使继续对亚当 讲述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第九卷 写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潜入蛇身的撒 旦引诱,违背上帝的指令,偷吃了知识树 上的禁果。第十卷写上帝决定惩罚他们。 第十一、十二卷写上帝派迈克尔天使把他 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天使向他 们揭示了人类将要经受的灾难和考验。
约翰· 德莱顿
• (3)德莱顿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剧场重新开放以后 开始他的戏剧创作,在约30年间写下了近30部戏剧。剧 作有:《疯狂的豪侠》(1663)和《时髦婚姻》(1672) 等喜剧,《女情敌》(1664)和《阿菲忒里翁》(1690) 等悲喜剧,《一切为了爱情》(1677)和《堂· 塞巴斯 特安》(1689)等悲剧,《阿尔比翁与阿尔巴尼俄斯》 (1685)和《亚瑟王》(1691)等歌剧。德莱顿的戏剧 成就主要在英雄悲剧方面。《印度皇后》(1664)和 《印度皇帝》(1665)。 • 《论戏剧诗》中,德莱顿以溢于言表的爱国热情赞美了 英国戏剧的成就。他对莎士比亚的评价被18世纪文豪约 翰逊称为是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千古定论。 • (4)德莱顿被约翰逊博士却称为“英国文学评论文 父”。德莱顿的文学评论主要特点有:1)量大2)方法 灵活、实用
古典主义特点
(1)提倡摹仿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把古希腊古罗 马文学奉为创作典范。 (2)强调所描写人物性格的单一性、普遍性而忽 视其个性。 (3)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 的最高标准。 (4)除上述三个特点外,古典主义还十分重视艺 术形式的完美,如要求戏剧结构谨严单一,文学 语言准确明晰等。对文学体裁作等级划分并制定 各种体裁应当遵循的规则,如悲剧属于高级体裁, 应从古代取材,写王公贵族,用亚历山大诗体, 严格遵守三一律等。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旳女婿,一 边又向奥尔贡旳妻子求婚;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二分之一已 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时,他没说半个“多”字。
• 2. 进一步揭发答尔丢夫伪装虔诚旳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么一种障碍”。当他旳罪行面临
•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旳寡妻)、
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布瓦洛: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布瓦洛 • 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最大成就: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旳艺术》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旳最高准则。全 方面系统得论述了古典主义旳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作者由此而取得“古典主义立 法者”旳称号。
• 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旳反封建反教会旳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旳同义
语,是个不朽旳艺术经典。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1遵照了古典主义旳“三一律”原则。 • 情节单纯集中:都是体现答尔丢夫旳虚伪与欺骗;时间:二十四小时之内;
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种布景,就是奥尔贡旳客厅。
旳现实主义手法。
• 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 2.反拨 • 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旳过分强调,造成了否定一切秩
序旳倾向。
• 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旳创始人
• 高乃依《熙德》(被公以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
范性作品)
• 《熙德》主人公:罗狄克、 施曼娜。 • 作品经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旳冲突
分雕琢和华丽旳建筑。
• 2. 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旳生死、
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 梦幻手法、并体现出华丽纤巧旳风格。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国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以克伦威 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 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被称为 太阳王"的路易十四, "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建立了欧洲最 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 动荡纷争已过去, 动荡纷争已过去,代之以相对安定的生 人心思定, 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 占据上风, 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 围.
太 阳 王 路 易 十 四
二,文学概况
17世纪的欧洲文学以英法的成就最为突 17世纪的欧洲文学以英法的成就最为突 出.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一,古典主义文学 二,巴罗克文学 三,清教徒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 17 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 妥胁的产物. 妥胁的产物.
贝尼尼: 贝尼尼:彼得大教堂祭坛上的青铜华盖
巴洛克美术将建 雕刻, 筑,雕刻,绘画融为 一体, 一体,造成一种特殊 的舞台幻觉效果. 的舞台幻觉效果.贝 尼尼为彼得大教堂祭 坛创作的青铜华盖 1624-1633) (1624-1633)具有 巴洛克美术的突出特 点.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兴盛于法国
贝尼尼: 贝尼尼:圣彼得广场
贝尼尼(1598-1680) 贝尼尼(1598-1680)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首席 代表.1655年 代表.1655年,他受教皇 之托, 之托,在圣彼得大教堂前 修建一个与教堂雄伟气势 相称的广场. 相称的广场.广场由两个 四列柱子的柱廊围成, 四列柱子的柱廊围成,造 型奔放而具有动感, 型奔放而具有动感,彷佛 环抱着的手臂, 环抱着的手臂,象征天主 教对信徒的庇护. 教对信徒的庇护.气势恢 光影效果强烈. 弘,光影效果强烈.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

是清教徒派的作家,主 要思想和作品内容都是 宣传清教徒思想的。
《天路历程》



在第二次入狱之前,班杨已开始写他的名著《天 路历程》(第一部1678年,第二部1684 )。 描写主人公“基督徒”逃出“将亡城”,途径 “失望”泥潭、“名利场”、“疑惑”城堡,历 经磨难,终于到达“愉快山”。 《天路历程》采用 “梦境寓意”的故事结构和将 抽象概念形象化、拟人化的方法进行创作。
(2)三个部分:
“两个高大挺秀的华贵形象 俨然神的挺立 以本身原有的光彩,披在庄重的 裸体上, 那神样的容颜,映照出 造物主的光辉影子:真理、智慧、 严肃、清纯的神圣 ……”
(2)三个部分:

第四章中撒旦到达地球,看到了人的形象。撒旦 看了美好的人类形象,也曾动过恻隐之心,但马 上又坚定了复仇的信念。已经知道撒旦计划的上 帝派来天使,把撒旦赶跑了。
《失乐园》

《失乐园》(1667)根 据《圣经》题材改编,诗 中塑造了撒旦形象,他是 世界文学中刻画得最为成 功的人物之一。
(1)创作过程


《失乐园》(1667,12卷)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人类始祖的原罪史。借用了 《旧约· 创世纪》第2、3章,魔鬼撒旦引诱人类始 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天条,被上帝逐出伊甸 园的神话故事。 第二条线索是撒旦的斗争史。是弥尔顿根据《新 约· 启示录》第20章第1至10节的故事所创作。
《熙德》中的理性与感情冲突


人物:男主角罗狄克、女主角施曼娜、罗父杰 葛、施父高迈斯、施曼娜的追求者桑士、国王。 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与伯爵女儿施曼娜相爱。 施曼娜的父亲因忌妒打了罗狄克父亲的耳光, 罗狄克有为父报仇的义务。他的内心充满痛苦:
罗狄克的内心矛盾

17世纪文学概述

17世纪文学概述

英雄悲剧
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 性与感情的冲突,悲剧英雄的性格 在于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 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把爱 情摆在次要地位。情节动人重于心 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 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悲剧的庄严,要求诗人描写 一些重要的国家利益,一些比爱情 更崇高更有男儿气概的激情,比如 雄心壮志或血海深仇,使我们看到 比情人之死更重大的不幸。” (《诗剧艺术谈》)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流行的 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系统, 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伦理道德的建 设,都是从理性主义出发。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古希腊 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 文主义者为了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独断性,又主 张用理性来衡量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 宙的真理,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 17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继承了这两个时代的精神, 拜倒在理性之前。
男性俱乐部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院士都是 男性。 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票选举一名 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国作家罗歇•卡约瓦 (1913—1979)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力很 大,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接纳女作 家、翻译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玛格丽特•尤尔 瑟娜尔(1903—)为新院士,这是具有345年历 史,被称为“男性俱乐部”的法兰西学士院第一 次接纳女院士。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由法兰西学士院 最年轻的院士,《费加罗杂志》专栏作家让•多 尔梅松(1925—)多方奔走策划,最后成功。
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 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 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17世纪法国古 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古典主义 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为流行,它是17 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 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 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 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理性至上⏹巴罗克文学:与感觉论思潮相通⏹清教徒文学:革命的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名称由来⏹产生背景⏹哲学基础:唯理主义⏹思想特征:①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②宣扬理性③批判上层,揭露弊端④继承古希腊的悲剧传统⏹艺术特征:①从古代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②严格的规范:“三一律”③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④人物塑造类型化⏹代表作家古典主义文学⏹之所以称古典主义,是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

自文艺复兴后,欧洲思潮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向往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这种热情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对17世纪的学者来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那种对形式和理性的强调,代表着人类最美好的理想。

换言之,在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他们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化井井有条的理性。

⏹如果说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学侧重于古希腊,那么古典主义则侧重于古罗马。

产生背景⏹文艺复兴的科学研究精神创造了一大批知识巨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笛卡尔、帕斯卡等等,他们所发现的“定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同时,他们也影响了17世纪的时代精神,即:将宇宙视为一个组织完好的理性世界的精神。

对物质世界规律的探求,逐步转向对人类社会普遍原则的探求,“情感”让位给“理性”,这也客观影响了一代文风。

唯理主义⏹勒内·笛卡尔: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方法论》4条规则:除了清楚明白的观念外,绝不接受其他任何东西;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心灵情感论》主张意志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情感.我思故我在⏹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是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即良知,它先于感性而存在,是一切认识的根源,人凭理性认识万物的真伪,明辨是非。

代表作家⏹皮埃尔•高乃依:庄严崇高⏹让•拉辛⏹让•德•拉封丹:《寓言诗》:动物教化人⏹尼古拉•布瓦洛《熙德》:理智战胜情感⏹堂•罗德可克—熙德(将军,首领)⏹堂•狄哀格(罗德可克之父)⏹堂•高迈斯(施曼娜之父)⏹施曼娜:心灵彷徨得到了细致的呈现《安德洛玛刻》⏹安德洛玛刻:临危镇定,理智清醒,成为城邦统治者。

⏹国王庇吕斯(被杀)⏹特使奥莱斯特(疯狂)⏹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自杀)费德尔⏹雅典国王继后费德尔⏹国王前妻之子希波吕希斯⏹国王忒修斯⏹作者在序言中说,费德尔是个“既非完全有罪,亦非完全无罪”的人物。

说她“有罪”,因为她乱伦的情感是悲剧的根源,说她“无罪”,因为是维纳斯为报复她的母亲而使她产生了这种罪恶的感情,人无力左右。

⏹事实上,神的因素在剧中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神秘的非理性的力量——疯狂情感,所具有的毁灭力和破坏力。

(非正面情绪如嫉妒等等)⏹费德尔的悲剧不仅在于她被危险的激情所控制,而且在于她清醒地认识到了激情的毁灭性,而一切解脱的努力都归于枉然。

⏹对于费德尔怜悯自己又鄙夷自己的尴尬心态,剧本做了细致的、相当深刻的描述。

拉辛创作特点⏹善于刻画女性心理和思想发展过程⏹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如果说高乃依力图把荣誉感和责任感描写为崇高情感的话,那么拉辛的作品里,崇高情感很罕见,在多数情况下,激情和欲望是悲剧的根源。

⏹沿袭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挖掘更为本质的悲剧元素。

艺术特色⏹讲故事的天才⏹诗句节奏分明,音韵浑然一体⏹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抒情意味浓郁。

《诗的艺术》⏹全书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总论,叙述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第二章论“次要”的诗类,如牧歌、颂歌、悲歌等。

第三章论“主要”的诗体,如悲剧、史剧等。

第四章对作家提出一些道德修养上的忠告。

⏹他认为“理性”是艺术的最高价值,他把模仿“自然”作为文艺的基本任务,此处的自然指自然人性。

⏹他按照封建等级观念,把文学体裁分成等级,肯定史诗、悲剧是高级的,而认定喜剧是低级的,至于寓言、闹剧等民间体裁更被排斥在外。

⏹他力主效仿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认为古代作品已经达到尽善尽美,模仿古人是成功的捷径。

古今之争⏹古典主义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一场“古今之争”,这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一次挑战。

⏹沙尔•贝洛等人认为今人应该胜过古人,他们从文学需要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变革和摆脱禁锢。

布瓦洛充当了维护古典主义原则的角色。

这场争论直到19世纪才得出结论。

⏹巴罗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把这种感受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

⏹它拒绝严格的理性原则,拒绝接受古典主义规则,风格夸张,语言雕琢,追求怪异。

⏹在叙事手法上巴罗克文学多依靠意外事件的插入改变叙事的方向和线索,以造成复杂感和丰富感,为此,它常常把生活的偶然性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巴罗克文学⏹意大利“马里诺诗派”:《阿多尼斯》⏹西班牙“贡戈拉主义(夸饰主义)”:《孤独》⏹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人生如梦》⏹对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对十九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的非理性理解和描绘,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人生如梦》清教徒⏹17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

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敌视戏剧娱乐活动,提倡勤俭节约,以利资本积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这场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清教之间展开。

主要作家⏹约翰•班扬弥尔顿天路历程⏹班扬的《天路历程》同但丁的《神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一起并列为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教题材文学名著⏹离开“毁灭城”——路遇“圆通先生”和“固执先生”——“消沉泥沼”——“怀疑城堡”——“死亡之河”——“天国城”⏹“名利场”成为广为人知的片段《名利场》V a n i t y F a i r政论文⏹《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偶像破坏者》⏹《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弥尔顿《失乐园》⏹《失乐园》(1667)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旧约》。

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

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5、6),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卷1、2)。

他这时已无力反攻天堂,才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

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对他的信仰,便不阻挠撒旦。

撒旦冲过混沌,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居住的乐园(卷3、4)。

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卷7、8)。

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9)。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10),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卷11、12)。

撒旦(作为反抗者的形象)⏹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复乐园》⏹《复乐园》(1671)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被诱惑的故事。

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准备公开布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

这考验就是撒旦对他的引诱。

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

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他也毫不畏惧。

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他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失乐园》与《复乐园》⏹在题材上并无联系,主题上密切相关。

⏹两部史诗要说明的都是生活的引诱,真正的英雄品质和内心的乐园问题。

⏹《失乐园》说明信仰不坚、理性受情欲支配而不能抵制诱惑,最终失去乐园。

《复乐园》歌颂理性战胜情欲,强调依靠信仰而复得灵魂的乐园。

⏹诗中歌颂耶稣体现的坚定意志和真正的英雄品质,同时批判古典史诗中追求感官享乐、世俗荣誉、财富、权利和学问等异教英雄模式,肯定基督教品质高于异教理想。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

参孙是以色列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敌人,眼珠被挖掉,每日给敌人推磨。

一个节日,非利士人庆祝对参孙的胜利;参孙痛苦万分,这时他父亲劝他和解,大利拉的忏悔更给他以刺激,敌人赫拉发对他威胁和侮辱,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

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之后,他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整个大厦坝塌,他和敌人同归于尽。

思考题⏹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复兴古代文化”有何不同?⏹谈谈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的异同。

⏹谈谈你对巴罗克文学的看法。

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相同点:都强调理性至上,强调克制。

用理性战胜情感,战胜诱惑。

⏹不同点:古典主义强调政治理性,拥护王权,从古典文学中提取题材;清教徒文学强调宗教理性,反对王权,认为基督教品质高于异教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