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意义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遗产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艺术和美感,也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意义,包括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文化遗址、赏析传统艺术和参与传统节日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同时,旅游业的需求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戏曲演出等,这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撑。
经济发展的推动旅游业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旅游业的兴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文化景点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激发了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旅游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来到中国。
通过旅游,外国游客有机会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了中外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旅游目的地的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多样旅游目的地的国家。
从长城到故宫,从丽江到西湖,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景名胜。
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目的地,体验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通过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增进了中外之间的友谊和文化多样性的繁荣。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通过旅游发展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
中国旅游景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旅游景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旅游景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旅游景点不仅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旅游景区中,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传统文化艺术表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同时,旅游景区还能向游客展示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积极促进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政府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下了大力气,传统文化艺术、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同时,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也日益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等结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中国旅游景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促进的。
旅游景区的定位与发展,必须紧密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打造更具特色、更接地气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国的一种迷人的文化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也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路。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史之一,这使得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中国的古建筑、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游客可以在中国的古城镇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欣赏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也为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中国的茶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等都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元素。
通过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业的收入。
此外,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提升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一方面,旅游业的商业化倾向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使其失去原有的纯粹性和独特性。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兴趣的减少和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减少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在旅游业发展中注重平衡,同时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为了创新旅游业发展,中国可以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力,将其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
例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传统文化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相结合,打造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旅游产品。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的联系旅游泛指旅行和游览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
雄、奇、秀、幽的自然景观和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可以使游览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愉悦精神,同时,旅游者在浏览中的一些文化活动,诸如吟诗作画、题写匾额楹联,建造楼台亭阁,修建寺院宫观,又进而充实了自然景观,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胜。
所以,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属于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
旅游活动在中国有悠久的发展史,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较起西方学者就旅游所下的定义及阐释,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旅游;而中国的旅游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佛教文化对我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佛教旅游资源历史之久,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是中外驰名的。
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兵荒马乱,苦海无边。
佛教以其大慈大悲、普济众生、因果报应、彰善惩恶的教义赢得了各层次人群的信仰。
加之上层社会人士出于"家弃章句,人重异术"的文化心态,所以也乐于交游佛教徒。
玄学与佛学共向交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峨眉山就是以佛的圣地闻名于天下,成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从某种意义讲,峨眉山佛教文化已成为峨眉山文化旅游魅力所在。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藏传佛教中,峨眉山被称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顶华藏寺普贤菩萨的坐像是面向西方。
因此,在诸山中,峨眉山特别受到西藏僧众的青睐。
佛教徒认为普贤菩萨将会以他无边的法力来庇佑西藏人民。
国潮与旅游结合的例子

国潮与旅游结合的例子国潮与旅游结合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主题,通过将国潮元素融入旅游体验中,可以为游客带来更加独特和丰富的旅行体验。
下面列举了10个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国潮与旅游的结合。
1. 传统手工艺品体验:在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体验店中,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国潮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例如剪纸、刺绣、陶艺等。
通过亲手制作,游客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还可以切身感受到国潮的魅力。
2. 文化主题餐厅:将国潮元素融入餐厅的装修和菜品中,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用餐体验。
例如,可以在餐厅中设置传统的红木家具、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并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品,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3. 国潮时尚秀:在旅游目的地举办国潮时尚秀,展示国内设计师的作品,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这不仅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种新颖的文化体验。
4. 传统文化表演:在旅游景点举办传统文化表演,如京剧、昆曲、杂技等,为游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表演中加入国潮元素,如服饰、音乐等,可以使表演更加吸引人。
5. 国潮主题民宿:在旅游目的地建立国潮主题的民宿,以传统建筑风格和装饰为基础,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住宿体验。
例如,在古镇上建立传统的四合院民宿,内部设有现代化的设施和国潮装饰品。
6. 国潮文化展览:在旅游目的地举办国潮文化展览,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的国潮文化艺术品。
通过展览,游客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现代化的发展。
7. 国潮音乐节:在旅游目的地举办国潮音乐节,邀请国内外的音乐人参与演出。
音乐节中可以融入传统乐器的演奏和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使音乐节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8. 国潮时尚购物街区:在旅游目的地打造一个国潮时尚购物街区,集合了国内外知名品牌和设计师的店铺。
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单品,并感受到国潮的魅力。
9. 传统节日体验:在旅游目的地举办传统的中国节日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其中。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例如,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中秋节的赏月习俗,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都成为了游客们体验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风情的热门选择。
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品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
例如,一些地区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还有一些景区开展了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也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的各类国际旅游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在看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传统技艺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在推广文化旅游产品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导致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流于表面。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为旅游业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深入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传统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关系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旅行的乐趣。
然而,在旅游的背后,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旅游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传统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旨在引发大家对旅游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深思。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在旅游活动中,传统文化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民间习俗还是传统节日,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给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比如,在中国的旅游景点中,许多都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为特色,如故宫、长城、黄山等等。
这些景点通过展示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许多国外游客也渴望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客源。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得到了旅游的助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较为偏远或者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和社会投入了更多的资源,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
通过旅游的推动,这些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机会,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寻求多元化的发展。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演绎,为这些地区带来了经济收益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使得这些被传承的文化更加完整和丰富。
然而,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仅仅只靠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力量和措施。
旅游业往往注重商业化,追求经济效益,而非物质的文化传承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和专门的保护机构来进行研究和传承。
同时,由于旅游业的推动,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也存在商业化和功利化的问题。
一些节日和传统活动变成了旅游演出,失去了原有的民俗性质和内涵。
这是传统文化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和保护。
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历史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历史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历史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旅游文化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旅游主要是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享受。
他们通过游览名山大川、观赏名胜古迹来增长见识和修养。
古代中国的旅游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这种旅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扎根深深,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和热爱。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旅游文化逐渐向普通民众开放。
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交通工具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旅游的机会。
这时期的旅游文化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人们开始以游览和观光为目的,欣赏名胜古迹,感受自然风光。
这种旅游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近代以来,中国旅游文化经历了更加深远的变革。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旅游业成为了中国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的旅游文化也逐渐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们开始注重旅游的体验和感受,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旅游方式。
同时,传统文化也成为了旅游的一大亮点。
许多古镇、古村落、文化遗址等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中国旅游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灵魂和根基。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注重人文精神的修养和追求。
这种传统文化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旅游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近代的旅游文化注重实践和体验,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践为本”的思想。
中国的旅游文化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文化传承,这使得中国的旅游文化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治、经济状况以及技术、艺术发展水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分为宫殿、陵墓、纪念建筑(塔、碑、堂、陵园等)、工程建筑、宗教和礼制建筑等大类。
宫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从秦代开始,宫殿规模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
皇帝倾国家之财力,集域内之能工巧匠,聚稀世之珍宝,务必使其宫殿恢弘壮丽。
我国历史上曾建过许多极为豪华的王宫。
现在可供旅游参观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初故宫。
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使人们不仅学习到一些建筑文化和艺术,还了解到封建的宗法礼制。
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宗法礼制思想,作为伦理道德的规范,并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利用,起着愚民和维护统治的作用。
与此相应地出现了不少的礼制建筑,如今便成了了解礼教的历史书。
像坛庙、祠堂,这类建筑无论从规模、形制和建筑技术而言,都是高标准的。
应该指出,除了祭天、祭地等纯粹迷信活动外,礼制建筑往往与礼制代表人物,甚至历代名人的纪念有关,这就成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祠和庙。
“祠”和“庙”是同义词,就是“纪念名人的场所”。
“庙”的级别比“祠”要高,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纪念地才能称“庙”,如岳飞庙、孔庙、关庙等。
“寺”则是佛教寺院的简称。
这些礼制建筑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像北京有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
旅游过程中,通过导游人员的介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对于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园林是人文旅游资源系统中最能反映我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类型。
皇家园林与帝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私家园林也多于历史名人有关。
慈禧发动政变于避暑山庄,陆游、唐琬洒泪于绍兴沈园,李清照与济南漱玉泉,薛涛与成都望江楼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园林之中建筑物多有匾额、楹联,山石多有题刻,表达园主志趣,启发游人思想。
其文多源于名人名篇,常含典故,言辞隽永、耐人寻味。
其书法艺术精湛,令人倾倒。
它们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古建筑的范畴是广义的,像传统民居、古陵墓以及少数民族的古建筑都属于此类。
古建筑是一门艺术,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建筑是发展现代旅游业重要的物质基础。
它不仅起着博物馆的作用,也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场所。
名山胜迹、亭台楼阁、园林花圃、店堂寺庙等对游人访古探幽、欣赏艺术、考察研究、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跟旅游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管理层面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上。
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培养我国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一)传统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备的特点第一,文化旅游具有的非物质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文化旅游行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具备服务行业所共有的特点,服务仅仅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行为,是可以被交换的无形产品。
这点体现在文化旅游当中,就表现出旅游文化产品中服务所占据的巨大比重,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服务就是文化旅游中的灵魂所在;第三,文化旅游体现出了明显的创新性和稳定性,旅游文化资源是处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但是一旦成为了旅游产品,基本上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旅游市场。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管理理念中的以人为本。
正是由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旅游管理上都离不开的人的因素,因此,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上首先体现出来的必然是人。
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作用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重视对人的尊严以及人自身价值重视和关注,因此就出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而这个理念运用到旅游管理上,则必然更加的突出。
近年来的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参与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每个旅游企业中的员工都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和精神去参与到管理工作。
企业发展中的以和为贵。
由于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内容,一条旅游线路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休闲娱乐、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上无论是哪一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旅游行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只有每个环节都能做好相互配合,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旅游行业在管理中的最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管理者的人格力量。
在旅游企业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在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环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依靠一个管理者的人格力量。
一个企业管理者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风格,这也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体现。
儒家所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彰显出圣人的人格魅力,利用圣人的各人道德来做榜样从而去影响他人,这也就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重视榜样的作用,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人格力量。
(三)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虽然传统文化同我国的旅游管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在旅游上缺乏管理,盲目开发,其旅游事业的发展给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旅游活动肯定不会仅仅局限为自然景物的观光旅游,而是要朝向专门的文化旅游等高层次、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发展,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对精神消费以及文化感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在相关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深入开发一些具有深厚传统精神文化底蕴的新产品和新项目。
具体来说,我国的广大风景旅游区首先要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者的客观需求进行及时研究,同时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资源上的特点,在不断完成创新的基础上推出各方面都让游客满意的传统文化旅游。
2、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传统文化旅游形式。
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一般都需要用心灵去感悟,需要在旅游管理过程中让旅游者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仅仅是浅层次上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物形态的单纯展示。
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追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具备了极为独特的精神价值。
比如在旅游中经常提到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不仅仅是通过旅游所能体现出来的,而是几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伟人和历史事件的敬仰和缅怀。
3、实现文化旅游地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
首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中,需要根据居住、商贸、金融、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差异,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文化旅游区布局调整力度。
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
在古城改造和扩建中,把生态项目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在建设项目内部,区域内部和城市周边区域要按照要求留足留够并建设好生态用地,严格“绿线”管理制度,确保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率达到国家绿色园林城市标准。
其次,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规划必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区、跨年度的中长期计划,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进行。
4、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理念的基础教育工作。
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传统文化教育。
今后,需要通过文化教育来普及文化传统知识,使国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遗产地居民和旅游者、遗产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期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有效保存和永续传承。
同时,各文化旅游区需要把传统文化作为旅游宣传中的重点之一。
通过举行文化旅游新闻发布会、推介会,散发精美的宣传册、制作光盘,在各旅游网站中专门开辟文化旅游栏目,策划文化旅游系列重大节事活动和传统文化主题的文艺节目,结合中秋、国庆以及党建等重大纪念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好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使我国传统文化旅游深入人心。
附件: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县级)预备名单云南——通海县、会泽县、腾冲县、盐津县、宁洱县、巍山县、沧源县、丽江市古城区、广南县、建水县、剑川县、大姚县、孟连县、祥云县、石屏县、勐海县、香格里拉县、瑞丽市贵州——平坝县、江口县、独山县、贞丰县、剑河县、德江县、三都县、织金县、雷山县、大方县、石阡县、赫章县、仁怀市、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西秀区、福泉市四川——大邑县、荣县、剑阁县、南溪县、蓬安县、名山县、康定县、广汉市、阆中市、西昌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福建——福州市鼓楼区、泰宁县、上杭县、惠安县、漳浦县、南靖县、长汀县、德化县、屏南县、武夷山市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南海区、大埔县、遂溪县、德庆县、饶平县、始兴县、新兴县、博罗县、梅县、龙川县、封开县、惠来县、郁南县、雷州市、开平市广西——宾阳县、三江县、兴安县、忻城县、昭平县、田阳县、平乐县、苍梧县浙江——嘉善县、桐庐县、湖州市南浔区、东阳市、龙游县、宁海县、永嘉县、江舟山普陀区、玉环县、景宁县、海盐县、绍兴县江苏——高淳县、沛县、盱眙县、苏州市吴中区、昆山市、句容市、高邮市、宜兴市江西——进贤县、浮梁县、余江县、龙南县、信丰县、玉山县、万载县、吉安县、南城县、弋阳县、樟树市安徽——青阳县、绩溪县、亳州市谯城区、无为县、和县、灵壁县、凤阳县、黄山市徽州区、黟县、潜山县、怀远县、蒙城县、寿县、当涂县湖南——宁乡县、炎陵县、湘潭县、衡山县、隆回县、汩罗市、安化县、桂阳县、江永县、怀化市洪江区、凤凰县湖北——黄梅县、监利县、长阳县、钟祥市、恩施市河南——登封市、孟津县、南乐县、禹州市、灵宝市、社旗县、夏邑县、永城市、商城县、鹿邑县、上蔡县、新密市、沁阳市、浚县、河北——正定县、遵化市、永年县、青龙县、磁县、安国市、易县、涿鹿县、吴桥县、内丘县山东——章丘市、淄博市周村区、汶上县、滕州市、广饶县、龙口市、荣成市、曲阜市、邹城市、沂南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县、东阿县、单县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浑源县、平定县、长子县、阳城县、晋中榆次区、太谷县、祁县、灵石县、平遥县、洪洞县、寿阳县、五台县、夏县、芮城县、方山县、高平市陕西——扶风县、乾县、凤翔县、户县、蒲城县、丹凤县、旬阳县、黄陵县、神木县、米脂县、佳县、宁强县、韩城市甘肃——靖远县、秦安县、古浪县、清水县、静宁县、宕昌县、和政县、环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巴林右旗、满洲里市、凉城县、正蓝旗宁夏——隆德县、贺兰县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兴城市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农安县黑龙江——海林市、饶河县青海——湟中县、同仁县新疆——霍城县、鄯善县西藏——乃东县、江孜县海南——文昌市、定安县重庆——永川区、丰都县北京——通州区天津——西青区上海——青浦区参考文献:1、《中国文化胜迹故事》朱一飞、汪涵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2、《中国传统文化旅游系列推荐活动专栏》3、中国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4、《旅游与中国文化》沈祖祥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5、《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