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
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课件)-六年级语文上册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

理解词语
不朽: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识字解词
dāng (当时) 当
dàng (上当)
乌鸦听了狐狸夸奖的话,开口一唱歌,当( dāng )时 嘴里的肉就掉下来,狐狸骗到肉就跑了,乌鸦知道上 当( dàng )为时已晚。
识字解词
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背景资料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
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 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 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 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 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28. 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学习任务一 回忆鲁迅 导入新课
走进鲁迅
《少年闰土》 鲁迅的文章
《好的故事》 鲁迅的文章
《我的伯父 《有的人——纪念
鲁迅先生》
鲁迅有感》
他人的文章
他人的文章
01
02
03
04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 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先 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 的人》。这节课,让我们一 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第一部分(1)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
第二部分(2-4)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
第三部分(5—7)写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 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有节奏朗读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后题及答案(阅读题)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后习题及答案活在人类的心里(节选)王鲁彦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xī 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
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
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
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
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
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
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
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选自《秋夜》)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面孔()的头发()的胡须()的工作2.第一自然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告诉我们。
3.用“”画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互相照应的句子。
说说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4.短文第五自然段是对鲁迅的描写。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苍白粗长浓密伟大2.鲁迅逝世的时间;也写出了鲁迅的逝世使天地为之动容。
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课堂笔记

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课堂笔记他虽已离去一百多年,但是,人们始终记着他。
有的人,他活在世上时,我不认识他;但当他死后,我与他成为同路人。
有的人,他活着的时候,我却没有发现他;但是,他死后,我才感到无比地哀痛。
他就是——鲁迅先生。
他是什么人?鲁迅,一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就像高高的山峰耸立在我的面前,我仰望着他,他的形象好高大啊!有的人说:“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一个小说家,一个杂文作家。
”错了,这是不对的,其实,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勇敢的革命家。
他对那些反动派和黑暗势力深恶痛绝,并且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所以,鲁迅是一位彻底的爱国者。
有人说:“鲁迅太过分了,骂那些反动派和黑暗势力,这会惹祸的,鲁迅怕惹祸。
”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对祖国、对人民充满了热爱之情,他的心里充满了爱。
鲁迅虽不幸于生了一副病弱身躯,但他始终是一个伟大的斗士,而且他是一个站在斗争最前列的战士。
他有远大的理想,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他在民族解放斗争的前夜奋笔疾书,投入到这场壮烈的战斗中,写出了《呐喊》《彷徨》等著名篇章。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向敌人射出了愤怒的子弹,痛斥反动派的罪行。
他正气凛然,大义凛然,在斗争中从容地走向了死亡,也许他的战友们也会这样做的,他们抱着必胜的信念和坚定的决心走向了战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换来了祖国的解放。
他是伟大的,所以我敬仰他,敬仰他那崇高的品德。
我看见,在课堂上,在回答问题时,他总是非常认真,并不是草率地敷衍了事,而是详细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把每一件事情的原委都解释清楚,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增长了知识。
鲁迅,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作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范文一提起鲁迅先生,在座的各位都不陌生吧!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共同追忆那个有着强大的内心和坚强意志的人——鲁迅先生。
一个是勇敢的战士,一个是杰出的思想家。
鲁迅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一生。
《有的人》读后感范文

《有的人》读后感范文《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年周年写的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的人》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有的人》读后感范文臧克家所作《有的人》是一首让人读后经久难忘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而作。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他,是一头耕牛;他,是一株野草;他,更是一位英雄。
他,见证历史巨变;他,目睹风起云涌;他,更重燃了中国人上进的心火。
面对黑暗的社会,面对麻木的民众,他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种.种罪恶。
反动派的凶残行径并没有吓倒他。
常道英雄,何为英雄?此即英雄!正如诗中所写,“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他在心中勾勒出两个大字——“天下”。
天地苍茫,万物混沌。
只有他,宠辱不惊,威武不屈;只有他,用洞察一切的眼光直视社会。
而如今,我们,面对已故的鲁迅先生,有几人能不汗颜?名利,金钱,荣誉,哪一样不诱惑人心?又有几人能定心忍性?又有多少人会站出来呵斥社会上种.种恶习?再看那些手握大权、自私自利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人民是公正的,孰优孰劣他们内心十分清楚。
尽管他们有时也会上当受骗,但那只能欺骗一时而决不会永远欺骗。
无论“有的人”曾经如何权倾一时,如何处心积虑追求“不朽”,其下场都不会如愿以偿。
将自己“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骑在人民头上”的,终有一天“人民把他摔垮”。
这些虽生犹死的人,就如行尸走肉,灵魂丧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无法体现。
人格的伟大,决不因有权有势而体现。
人生的价值,决不是索取,而是对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而怎样处理好自己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则成为每个人一生必修的课题。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当我们融入社会、融入世界时,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在个人与世界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有的人》读后感(通用11篇)

《有的人》读后感(通用11篇)《有的人》读后感篇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的人》这首臧克家写的纪念鲁迅先生死去的一道诗,读了这首诗我,感慨万千。
是啊,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在人们心中,这不是鲁迅的写照吗?他虽然死了,但是他却永远的被人们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鲁迅这一生都在为人民着想,连他的遗言都是“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连他死了都不让人们沉浸在对他的悲伤之中,可见鲁迅有多么伟大。
有的人,身体苟活而灵魂已死,而有的人,身体已灭但是精神不灭。
鲁迅,不就是属于后者吗?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献身,捍卫他人利益,虽死犹生,永垂不朽!鲁迅,他是人民的公仆,为解放人民而战斗的战士!他死的是肉体,而他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在所有的中国人心中永驻!他是一位英雄,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英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记住他的名字!《有的人》读后感篇2《有的人》这篇__写了两种截然不一样的人,也写了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最后写了人民对他们的看法,态度和他们的下场。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全文用了比较的手法,先反后正,让__更加鲜明生动。
而且写出鲁迅和那些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革命者,他们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品质。
让我们佩服不已。
读了这篇__,我领悟到:做人,要真诚懂得为他人奉献,这样你会流芳百世。
如果做自私,欺软怕硬的人,那你会遗臭万年只要你对他人尊敬,礼让,那他也会尊重对你的。
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吃亏,很难,那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奉献的快乐,永远得不到别人看你那坚定的目光,要相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想让别人在你死后还惦记你吗?你想让有的人提起你的名字的时候感到自豪吗?你想不把名字刻入石头也不朽吗?那就用你自我最大的力量去帮忙他人。
我想这首诗就应让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看一下,让那些为了势力,名誉,地位而失去本质的人改过自新。
仿写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

仿写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
默默无闻地耕耘,
像鲁迅一样用笔墨铸就历史。
他们不求名利,
只为了那真理与正义的火焰燃烧不息。
有的人,
活在世上匆匆忙忙,
追逐着浮华与虚荣。
他们忘记了思考,
忘记了那曾经照亮他们道路的明灯与指南。
有的人,
忘记了鲁迅的名字,
忘记了那些为民族呐喊的文字。
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
却忘记了那永恒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然而,
鲁迅的精神永存,
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真理而战的人们。
他们用笔墨铸就了历史,
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店铺在此整理了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原文——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xiǔ)”;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kuǎ);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同步练习温故知新1、“情愿做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①《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③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含英咀华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有的人_纪念鲁迅有感

——俱往矣,数风 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 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 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 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 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 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 众。
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 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 奸臣, 你能联系具体人物以及本文所学 知识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爱国诗人——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抗金名将— 岳飞
壮士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爱国将领—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伟大领袖毛泽东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对比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人官 民僚 头地 上主 的阶 反级 动和 派一 切 骑 在
做象 贡鲁 献迅 的一 人样 。的 为 人 民
_______
纪 念 鲁 迅 有 感
臧克家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收 在《臧克家文集》中。1949年10月19日,是 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 开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诗人参加了首都 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的故居,于11 月1日写下了这首诗。 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 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 《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 等十多部。
默读后思考: 1、把《有的人》前四节中八处“有的 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 人。
被人民憎恶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被人民爱戴的人
为人民服务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处处为他人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自主学习(15分钟)
1、自读: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读懂: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前面的“有的人”是指欺压人民的人,后面的“有的人”是指热爱人民的人。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而献身的崇高品格。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的反动阶级与之对比,体现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目的。
(3)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从侵害别人的利益,捍卫别人的利益两方面对两种人不同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学生评价
通过谈话,娓娓道来,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
设置情景,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
(教什么)
落实方式
(方法或手段)
设计意图
(为什么这样教)
二、研读目标(3分钟)
1、能用普通话正确、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并能流利、融入赞扬和批判的感情朗诵诗歌。
2、通过朗读,能找出诗中两种人对比的句子,并理解对比手法衬托、突出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提高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锻炼学生的记诵能力,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巩固所学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当堂检测(6分钟)
1、学生完成练习册50页1,2,,4题;
2、有感情背诵这首诗。
七、课堂小结(3分钟)
八、布置作业(1分钟)
课后题:一、二、题
九、板书设计:
虽死犹生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沽名钓誉
无私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为人民所唾弃
十、教学反思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解读本课应该掌握的内容。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4、听范读,自由朗读
A请同学们听范读。
B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学生自读,让学生都能读准字音,学生自查自评。
读熟读通顺,读准诗句节奏,读懂诗意。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独立思考作答。
学生适时做笔记。
学生仔细倾听,认真评价。(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到
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自由朗读。
结合自己的生活认识以及对所掌握材料的把握对诗歌进行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c我们齐读这首诗,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五、合作探究(15分钟)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使鲁迅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形象跃然眼前,也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的反动阶级丑恶揭露出来,体现出他们对人民群众截然不同的态度。
学生积累诗句,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
小组互动合作探究,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并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成果交流。(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发言)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
1、学生代表结合学习目标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对桌互谈本节课的收获及感想。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
学
重
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
学
难
点
学习鲁迅先生甘为奉献的伟大精神。
解决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源自设计教学内容(教什么)
落实方式
(方法或手段)
设计意图
(为什么这样教)
一、激情导入(2分钟)
通过对鲁迅的自我评价和世人对鲁迅的看法的了解,你对鲁迅有了怎样的印象呢?这样一个伟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仍留在我们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语文学科授课时间任课教师
课题
有的人
臧克家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并能流利、融入赞扬和批判的感情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两种人对比的句子,并理解对比手法衬托、突出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