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2005年

合集下载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一览(2004-2012)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一览(2004-2012)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一览2004年-2012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支出、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同时将推进水价改革,稳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力争未来10年水利年均投入较2010年高出一倍,并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农村需求,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三农”,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措施。

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新土改,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权。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明确了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一系列措施。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出财政支农投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唐文芳财政支农资金是政府惠农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促进我市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几年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项检查发现,这些专项资金在使用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

因此,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

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从我市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而且对农业的投入缺乏增长机制。

如我市近三年预算内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均为380万元,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且比例失调,部分有潜力的农业项目因资金投入不足而进展缓慢。

二、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不严谨。

一是随意安排项目资金。

一些农业项目在审批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调研论证报告。

有些项目甚至以多个名目重复申报,或一个项目多个部门同时申报,因而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

二是资金分散,存在“撒胡椒粉”的现象。

从近几年审计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项目点多、面广,资金分散。

如2005年度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380万元,用于22个农业项目,其中安排市水利局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发展项目资金10万元,而市水利局将此资金却分散用于11个农业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安排资金不到1万元,虽然照顾了多数项目,但资金的使用效益却难以体现。

三是项目结构安排不合理,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

如2005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22个农业项目中,用于生产性的投入为10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7%,主要为重点基地建设等项目;用于非生产性的投入为28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73%,主要为专项补助经费和奖励等支出。

第章时间序列预测习题答案

第章时间序列预测习题答案

第10章时间序列预测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额大体上呈指数上升趋势。

(2)年平均增长率为:。

(3)。

10.2 下表是1981年—2000年我国油彩油菜籽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单位:kg / hm2)年份单位面积产量年份单位面积产量1981 1451 1991 12151982 1372 1992 12811983 1168 1993 13091984 1232 1994 12961985 1245 1995 14161986 1200 1996 13671987 1260 1997 14791988 1020 1998 12721989 1095 1999 14691990 1260 2000 1519(1)绘制时间序列图描述其形态。

(2)用5期移动平均法预测2001年的单位面积产量。

(3)采用指数平滑法,分别用平滑系数a=0.3和a=0.5预测2001年的单位面积产量,分析预测误差,说明用哪一个平滑系数预测更合适?详细答案:(1)时间序列图如下:(2)2001年的预测值为:|(3)由Excel输出的指数平滑预测值如下表:2001年a=0.3时的预测值为:a=0.5时的预测值为:比较误差平方可知,a=0.5更合适。

10.3 下面是一家旅馆过去18个月的营业额数据月份营业额(万元)月份营业额(万元)1 295 10 4732 283 11 4703 322 12 4814 355 13 4495 286 14 5446 379 15 6017 381 16 5878 431 17 6449 424 18 660(1)用3期移动平均法预测第19个月的营业额。

(2)采用指数平滑法,分别用平滑系数a=0.3、a=0.4和a=0.5预测各月的营业额,分析预测误差,说明用哪一个平滑系数预测更合适?(3)建立一个趋势方程预测各月的营业额,计算出估计标准误差。

详细答案:(1)第19个月的3期移动平均预测值为:(2)月份营业额预测a=0.3误差平方预测a=0.4误差平方预测a=0.5误差平方1 2952 283 295.0 144.0 295.0 144.0 295.0 144.03 322 291.4 936.4 290.2 1011.2 289.0 1089.04 355 300.6 2961.5 302.9 2712.3 305.5 2450.35 286 316.9 955.2 323.8 1425.2 330.3 1958.16 379 307.6 5093.1 308.7 4949.0 308.1 5023.37 381 329.0 2699.4 336.8 1954.5 343.6 1401.68 431 344.6 7459.6 354.5 5856.2 362.3 4722.39 424 370.5 2857.8 385.1 1514.4 396.6 748.510 473 386.6 7468.6 400.7 5234.4 410.3 3928.711 470 412.5 3305.6 429.6 1632.9 441.7 803.112 481 429.8 2626.2 445.8 1242.3 455.8 633.513 449 445.1 15.0 459.9 117.8 468.4 376.914 544 446.3 9547.4 455.5 7830.2 458.7 7274.815 601 475.6 15724.5 490.9 12120.5 501.4 9929.416 587 513.2 5443.2 534.9 2709.8 551.2 1283.317 644 535.4 11803.7 555.8 7785.2 569.1 5611.718 660 567.9 8473.4 591.1 4752.7 606.5 2857.5合计——87514.7—62992.5—50236由Excel输出的指数平滑预测值如下表:a=0.3时的预测值:,误差均方=87514.7。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标签:自然农业生态环保康泊庄园杂谈作者所在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摘要: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文章认为,应当充分估计在城市化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并采取系统的、综合的措施予以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有了农业这个行业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而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也就形成了农村。

因而可以说,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发端,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过去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2.4倍多(从1949年的5.4亿增加到2006年的13亿),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多t,增加到1998年的4.9亿t以上,增产粮食近4亿t,年均增产800多万t;1952年,粮食人均产量仅有288kg,1978年为319kg,1998年达到400kg以上。

同时,人均食物能量摄入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7117kJ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10 885kJ,营养不良人口总数从1990--1992年的1.93亿下降到1997~1999年的1.16亿,农村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2148万,创造了用占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人口的奇迹。

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变成农产品净出口国,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1949年中国粮食亩产水平(1亩=l/15hm,下同)只有68.6kg,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kg。

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kg,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了3.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8月17日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第三条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第五条农业综合开发应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投资政策。

第六条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三)集中投入,不留缺口;第二章扶持重点第九条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

农业主产区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商品量以省为单位确定。

非农业主产区的省应确定本地区重点扶持的农业主产县(包括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及农场,下同)。

第十条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

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品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缺陷之一,为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社会保障应主要由政府财政供应。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持的现实依据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之一。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规模不 断扩大,这样就使得其抚养系数逐年加大,传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受到严峻挑战,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它始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1992 年,民政部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制订并下发后,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就在各地展开。但是,由于刚刚起步,此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 工作发展缓慢,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 步伐,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 2006 年 1 月大规模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 设试点工作,此工作的首度展开以北京市为中心覆盖了大兴区等 8 个县市,到目前, 全国 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00 多个县市区旗都开展了新农保试点工作。按照 中央的部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 这种缴费方式 ,就要求必须有财政的资金支持投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中,这也就要求财政部门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政策,在各级财政的资金管
政府不承担直接财力支持与兜底的责任,很难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在这种养老 保险中农民要冒很多风险,例如投资失败的风险、物价变动的风险、基金被侵占的 风险等,国家不仅从这种不公正的保险方式中得到一大笔投资基金,还让农民出钱 养活了一大批管理人员,村集体大多数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独立的资产,集体补助根 本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乡镇政府是通过财政资金拨款维持运行的。在这种缺乏国家 财政支持和集体补助落空的情况下,农民对投保已经失去信心,所以根本不会自愿 投保,这一重又一重的困难阻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脚步,现行制度也难以 为继。 三、对财政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推进制度建设

第三章-财政投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第三章-财政投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在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中,减税的额度 为1500亿美元,所占比例超过20% 美国的7000亿美元并采取注资、减税等方式来 实现。简单地说,出钱的是政府,真正花钱的还 是企业。 2009年的8000多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中,针对个 人和家庭减税规模逾2500亿美元,是整个减税 计划的重心,未来两年将有95%的美国家庭从中 享受税收减免,而享受税收减免的企业只占很小 比例。这个计划为95%的就业者提供“劳者有其 酬”的减税福利,平均每人每年可减税400美元, 相当于每周实发工资多了13美元。
56.3
28.2
27.7
17.8
11.6
13.2
13.3
14.1
13.9
12.1
1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年份 1981 1985 预算内 28.1 16.0 国内贷款 12.7 20.1 利用外资 3.8 3.6 自筹及其他 55.4 60.3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四、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财政投资的特点 (1)不以营利为目的,注重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一般投资于大型、长期项目。
(3)主要从事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好而经济效益 一般的投资。如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 通讯、交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
2、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投入产出比 最大化) 依据:资源稀缺性 投入产出分析 资本投入较小,产出较大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 依据: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密集型项目)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 经济增长越快。 (3)就业创造标准 依据:政府投资创造现实和潜在就业机会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PPT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PPT

❖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 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 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 它,冲击它。” ——邓小平
❖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 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社会保障发展滞后
2008年,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支出 6684亿元, 占财政预算支出60786亿元的 10.99%,北欧国家税收80%—90%用于社会 福利,而美国税收30%—35%用于福利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从1990年的 48.8%降为2006年的36.3%。各国消费率大致 在60%~80%之间
——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七一”讲话
▪ 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 了人民;
▪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 我们执政的权力,归根结底是人民授予; ▪ 正确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必须始终高度
重视的大课题; ▪ 新形势下要特别注意做好群众工作; ▪ 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通过每一个党员、每一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怎样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 统筹城乡发展
▪ 内涵:
➢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经 济社会加快发展。
个领导干部来体现。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紧密的 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 “民本”、“和谐”、“人与自然和睦相 处”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代价值,也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提 出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