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合集下载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保温材料(墙体和屋面)(征求意见稿)1 总则1.0.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我国绿色保温材料评价与标识工作,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支撑绿色建筑选材,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建筑用墙体和屋面用保温材料的绿色建材评价。

1.0.3绿色保温材料评价时在符合本导则的要求和各地域特征的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墙体保温材料附着在建筑墙体外侧、内侧或中间用于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建筑保温产品。

2.0.2屋面保温材料附着在建筑屋面外侧、内侧或中间用于提高屋面保温性能的建筑保温产品。

3 基本规定3.0.1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

控制项为进行绿色保温材料评价必须满足的指标,参评产品及其企业必须全部满足控制项要求。

评分项总分为100分,加分项总分为5分。

总得分按照式3.0.1-1和式3.0.1-2计算。

权重见表3.0.1。

Q总= Q评+ Q加(3.0.1-1)Q评=Σw i Q i(3.0.1-2)式中:Q总——总分;Q评——评分项得分;Q加——加分项得分;w i——评分项各指标权重;Q i——评分项各指标得分。

表3.0.1 评分项各指标权重指标权重具体条文权重节能0.42 5.1.1 降低产品生产能耗0.15 5.1.2 降低原材料运输能耗0.10 5.1.3降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0.10 5.1.4降低保温材料的节能设计修正系数0.05 5.1.5能源管理体系认证0.02减排0.20 5.2.1减少厂区大气污染物和污水排放0.105.2.2 减少施工工程的环境影响0.055.2.3提高保温材料的使用率0.05安全0.18 5.3.1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0.055.3.2提高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0.105.3.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03便利0.10 5.4.1 提高保温材料的易施工性0.05 5.4.2 提高保温材料的0.05适用性与经济性可循环0.105.5.1通过产品认证或提交环境产品声明报告0.055.5.2保温材料易回收再利用0.053.0.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获得分值或不得分。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专家意见和建议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专家意见和建议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专家意见和建议专家姓名所在单位职务熊芳宁夏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雷震宁夏中测计量测试检验院有限公司院长李静华宁夏筑之信检测有限公司站长武恒宁夏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院长一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保温材料(墙体和屋面)序号原文意见或建议备注1 4.0.4保温材料的基本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行业标准要求。

4.0.4保温材料的基本性能应满足现行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要求。

2 1.0.3绿色保温材料评价时在符合本导则的要求和各地域特征的……将“时”删掉3 3.0.3绿色保温材料由低到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三个等级的都应满足本导则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将“的”删掉4 4.0.5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规定的B2级的要求。

将“防火”改为“燃烧”5 5.3.2 提高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

按所达到的最高防火等级评分:1 防火性能符合B1(C)级的要求,得40分;2 防火性能符合B1(B)级的要求,得60分;3 防火性能符合A(A2)级的要求,得80分;4 防火性能符合A(A1)级的要求,得100分5.3.2 提高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

按所达到的最高燃烧性能级别评分:1 燃烧性能符合B1(C)级的要求,得40分;2 燃烧性能符合B1(B)级的要求,得60分;3 燃烧性能符合A(A2)级的要求,得80分;4 燃烧性能符合A(A1)级的要求,得100分。

6 5.5.1 通过产品认证或提交环境产品声明(EPD)报告。

评分为以下两条得分之和:“通过产品认证”不明确是什么认证75.3 安全中5.3.2 当不低于GB 8624中B2级时考虑给一定的分值,这样与4.0.5能够对应起来8 5.1.2 ……5.1.2 对某些品种的保温材料不适用,如EPS、XPS、聚氨酯等,原材料的运输基本都是远距离运输。

序号原文意见或建议备注9 4.0.1条中的内容控制项中要求必须通过质量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本身这两个认证是自愿性的认证,这样要求就成了强制性的,建议放在评分项。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前言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

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二OO七年六月1 总则1.1 基本规定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

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四川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四川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四川省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主编部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14年x月x日2014 成都前言根据国家关于发展绿色建材和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和规范四川地区绿色建材的评价和标识,促进绿色建材的研发和应用,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绿色建材分类;5评价及等级划分。

本导则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55号,邮政编码:610081)。

本导则编写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于忠秦钢江成贵韦延年吕萍袁艳平黎力余南阳刘承韩舜赵飞余恒鹏袁磊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卢忠远冯雅任荣赵建华罗进元张仕忠金晓西目次1 总则 (4)2 术语 (5)3 基本规定 (6)4 绿色建材分类 (7)5 评价及等级划分 (8)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针,指导和规范绿色建材的评价,促进绿色建材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现行相关政策和标准,结合本省特点,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建设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的评价,不包括用于建筑中的设备及照明系统。

1.0.3绿色建材评价时,应在满足其使用功能以及安全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0.4 绿色建材评价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材料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能源、环境等特点进行评价。

1.0.5 绿色建材的评价,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四川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s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满足使用要求的优异性能以及“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绿色建材评价

绿色建材评价

重庆市绿色建材评价技术细则(试行)(预拌混凝土)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2016年5月前言 (1)一、绿色建材评价统一技术要求 (2)1 总则 (3)2 术语 (4)3 一般规定 (5)4 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 (6)5 评价方法 (8)6 评价程序 (10)7 评价资料 (11)二、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要求 (12)预拌混凝土 (12)1 基本规定 (13)2 环境保护 (14)3 人体健康保护 (19)4 能源利用 (23)5 资源利用 (26)6 产品性能 (30)7 加分项 (36)附录A控制项、评分项评价表 (38)附录B加分项评价表 (39)附录C绿色建材评价汇总表 (40)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材评价标准》DBJ50/T-230-2015于2016年4月1日起实施。

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材评价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评价技术依据和工作要求,方便企业申报和评价组织,更好地实施《绿色建材评价标准》DBJ50/T-230-2015,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和推动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市城乡建委委托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了《重庆市绿色建材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本《技术细则》作为重庆市地方标准《绿色建材评价标准》DBJ50/T-230-2015的补充,是在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人体健康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近年来我市绿色建材发展成果及认定管理经验,根据《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及《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导则》内容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条文说明,制定了评价具体要求,明确每个条文评价的支撑材料及具体要求、评分规则和判定要点,并在广泛征求行业意见和专题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形成《技术细则》,主要目的是提高评价标准和评价技术要点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质量效率。

本《技术细则》主要包括绿色建材评价统一技术要求和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要求两部分,其中绿色建材评价统一要求主要包含了总则、术语、一般规定、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资料等绿色建材评价通用规定;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要求主要包含了预拌混凝土评价的具体要求。

四川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四川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四川省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主编部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14年x月x日2014 成都前言根据国家关于发展绿色建材和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和规范四川地区绿色建材的评价和标识,促进绿色建材的研发和应用,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绿色建材分类;5评价及等级划分。

本导则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55号,邮政编码:610081)。

本导则编写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于忠秦钢江成贵韦延年吕萍袁艳平黎力余南阳刘承韩舜赵飞余恒鹏袁磊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卢忠远冯雅任荣赵建华罗进元张仕忠金晓西目次1 总则 (4)2 术语 (5)3 基本规定 (6)4 绿色建材分类 (7)5 评价及等级划分 (8)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针,指导和规范绿色建材的评价,促进绿色建材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现行相关政策和标准,结合本省特点,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建设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的评价,不包括用于建筑中的设备及照明系统。

1.0.3绿色建材评价时,应在满足其使用功能以及安全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0.4 绿色建材评价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材料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能源、环境等特点进行评价。

1.0.5 绿色建材的评价,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四川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s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满足使用要求的优异性能以及“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前言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

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二OO七年六月1 总则1.1 基本规定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

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解读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解读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解读
韩光辉;尹靖宇;管辰;谷岩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2015年10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制定了涵盖砌体材料、保温材料、预拌混凝土、建筑节能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和预拌砂浆等七类建材产品的评价技术要求。

为使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本文围绕《导则》,从控制项、评分项及加分项三个方面对绿色建材相关定义和术语、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解读。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韩光辉;尹靖宇;管辰;谷岩
【作者单位】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
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促进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应用——《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试行)》解读 [J], 宋波;刘晶;张景;于声远
2.两部门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评价技术导则 [J],
3.天津市建材和建筑设备行业的绿色革命——天津市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配套评价技术导则发布实施 [J], 赵海波
4.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 [J], 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5.绿色建材《新风热回收及净化系统评价技术导则》及《建筑门窗评价技术导则》工作研讨会召开 [J], 孙峙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与太阳能总透射比的比值。 3.0.5 一般显色指数 general color rendering index
光源对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第 1~8 种标准颜色样品显色指数的 平均值。 3.0.6 低质原料 low quality raw material
铁、钛和锰等着色元素含量较高,以及各种工业尾矿、废渣、废料等用作 陶瓷生产的原料。 3.0.7 灰料 ash material
由水泥、骨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 比例,在搅拌站(楼)生产的、通过运输设备送至使用地点的、交货时为拌合 物的混凝土建筑材料,包括常规品和特质品。 2.0.6 建筑节能玻璃 building energy-saving glass
由普通平板玻璃经过深加工后,用于建筑透明围护结构用的玻璃制品,包 括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等。 2.0.7 陶瓷砖 ceramic tile
- 15 -
2定义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建筑。 2.0.2 绿色建材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 “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3 保温材料 heat insulating material
由粘土和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经成形、高温烧成等生产工艺制成的实心或 空心板状建筑用陶瓷制品,包含建筑陶瓷砖、陶瓷板、陶板、瓷板等。 2.0.8 卫生陶瓷 sanitary pottery
由粘土或其他无机物质经混炼、成形、高温烧制而成的用作卫生设施的陶 瓷制品,包括便器、水箱、洗面器等。 2.0.9 预拌砂浆 premixed mortar
煤灰、矿粉、外加剂、砂等组分的可以回收利用的悬浊液。 3.0.2 污水 effluent
预拌混凝土企业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不能够回收利用的水的总称。 3.0.3 报废混凝土 scrapped concrete
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检验过程中收集下来,已经无法直接调制后降低 设计等级使用的剩余混凝土拌合物和硬化体。 3.0.4 光热比 light to solar gain ratio
用于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建筑材料和产品,包括有机保温、无机 保温建筑材料。 2.0.4 砌体材料 masonry material
由烧结或非烧结生产工艺制成的实(空)心或多孔直角六面体块状建筑材 料和产品,包括除复合砌块外的所有砌体材料。 2.0.5 预拌混凝土 premixed concrete
附件2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Assessment guidelines for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试行) 第一版
二零一五年十月
- 13 -
目次
1 总 则.............................................................................................................. - 15 2 定 义.............................................................................................................. - 16 3 术 语.............................................................................................................. - 17 4 基 本 规 定.................................................................................................... - 18 5 砌 体 材 料.................................................................................................... - 19 -
- 14 -
1总则
1.0.1 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我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加快绿色建材推广 应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第一版制定了砌体材料、保温材料、预拌混凝土、建筑节能玻璃、 陶瓷砖、卫生陶瓷、预拌砂浆等七类建材产品的评价技术要求,适用于上述七 类产品的绿色建材评价。今后将逐步扩展其他种类建材产品的评价技术要求, 不断修订和完善。 1.0.3 绿色建材评价在符合本导则的要求和各地域特征的同时,还应符合国家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由水泥、砂、水、粉煤灰及其他矿物掺合料和根据需要添加的保水增稠材 料、外加剂组分按一定比例,在集中搅拌站(厂)计量、拌制后,用搅拌运输 车运至使用地点,放入专用容器储存,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的砂浆拌合物, 包括普通砂浆、特种砂浆、.0.1 废水 waste water 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清洗生产设备和运输设备时产生的含有水泥、粉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单位产品消耗的能源,折算成标准煤。 3.0.10 单位产品碳排放 carbon emission per unit product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单位产品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折算成二氧化碳。 3.0.11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指在预拌砂浆各工段,通过收尘、清扫所收集的材料。 3.0.8 环境产品声明(EPD)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提供基于预设参数的量化环境数据的环境声明,必要时包括附加环境信息。 3.0.9 单位产品能耗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product
5.1 控 制 项................................................................................................ - 19 5.2 评 分 项................................................................................................ - 19 6 保 温 材 料.................................................................................................... - 23 6.1 控 制 项................................................................................................ - 23 6.2 评 分 项................................................................................................ - 23 7 预 拌 混 凝 土.............................................................................................. - 26 7.1 控 制 项................................................................................................ - 26 7.2 评 分 项................................................................................................ - 26 8 建 筑 节 能 玻 璃........................................................................................ - 29 8.1 控 制 项................................................................................................ - 29 8.2 评 分 项................................................................................................ - 29 9 陶 瓷 砖.......................................................................................................... - 32 9.1 控 制 项................................................................................................ - 32 9.2 评 分 项................................................................................................ - 32 10 卫 生 陶 瓷.................................................................................................. - 35 10.1 控 制 项.............................................................................................. - 35 10.2 评 分 项.............................................................................................. - 35 11 预 拌 砂 浆.................................................................................................. - 38 11.1 控 制 项.............................................................................................. - 38 11.2 评 分 项.............................................................................................. - 38 12 其 他............................................................................................................ - 42 13 加 分 项........................................................................................................ - 4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