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长素发现史知识点考题例析
《 植物生长素》相关知识解读及实例分析-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知识解读及实例分析(全国通用)

重复前三步 (缩小)
正式实验, 不要设空白对照
(5)实验数据
例析1、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
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乙、丙组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该实验所 用浓度的NAA抑制主根生长,KT促进主 根生长
点评:甲侧为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乙侧;对照组直立生 长;IAA先横向运输到背光侧,在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
例析6、下图表示叶柄离层细胞两侧(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
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____D____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
叶柄脱落。
A. 等于 C. 大于
B. b小于 D.等于或小于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2)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 (3)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即生长部位)--胚芽鞘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6、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1946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 就是吲哚乙酸(IAA)。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 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C.营养物质蔗糖的浓度过高会使燕麦胚芽鞘细胞失水 D.10μmol/L的生长素是促进大豆下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
点评:本实验自变量有培养时间和植物下胚轴种类;1小时内,生长素促进大豆 下胚轴伸长效果最好;本实验只有10μmol/L浓度下的生长素下胚轴伸长情况, 不能确定最适浓度。
生长素的发现(含详解)

生长素的发现一、单选题1.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B. 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C. 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D. 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解析:A、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1,因为无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A错误;B、乙组枝条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C、感光部位是顶芽,则单侧光刺激对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丙植株直立生长,C错误;D、甲、丙均无尖端,所以生长素的分布与单侧光刺激无关,因而照光和不照光对其实验结果无影响,D正确.故选:D.2.下图所示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生长状况一致的是A. ③④B. ①③C. ②④D. ①④解析:①垂直光照,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②燕麦胚芽鞘尖端下部右侧放上琼脂片,生长素可透过琼脂片,左侧光照,将向左弯曲生长;③燕麦胚芽鞘尖端放上琼脂块,没有生长素,燕麦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④燕麦胚芽鞘尖端下部放上云母片,生长素无法透过云母片,燕麦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一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B. 鲍森·詹森的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 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光照无关D. 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解析:A.实验一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尖端感光向光弯曲生长,否则直立生长,说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A错误;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隔断的胚芽鞘可以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D.实验四中,可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另外缺少空白对照,D错误。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5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组别 实验过程现象实验结论①向光弯曲生长Ⅰ.证明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生长快;Ⅱ.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②不生长,不弯曲 ③直立生长④向光弯曲生长(2①实验过程与现象切去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弯曲生长。
②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①实验过程与现象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②实验结论: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实验①实验过程与现象②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3)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考向一 植物生长方向的判断1.如图甲、乙、丙、丁、戊中,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A .甲、乙B .甲、丙C .甲、丁D .甲、戊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甲的胚芽鞘尖端罩有锡纸,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因此直立生长;乙的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用锡纸套住,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向光侧,所以向光弯曲生长;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由于云母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丙的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导致丙直立生长;云母片将丁的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部之间完全隔开,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导致丁的胚芽鞘尖端下部缺乏生长素,所以不生长;戊的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部的右侧之间插入云母片,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从右侧透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只能由左侧向下运输,因此戊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人教高二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综合分析含答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综合分析1.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2.如果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切除,代之以含有适当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单侧光照射下() A.生长素既可进行横向运输,又进行极性运输B.胚芽鞘弯曲生长C.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不相同D.与在均匀光照条件下,实验结果相同3.生长素发现史中,科学家温特做了燕麦胚芽鞘实验,该实验证明了()A.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4.用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适当长时间,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侧B.胚芽鞘的某些细胞内的酶能催化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C.胚芽鞘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速度不相同D.在生长素的运输过程中都不消耗A TP5.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发现及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C.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征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B.光能影响生长素的产生C.胚芽鞘生长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D.生长素是由下端运输到上端的极性运输7.为探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设计了图1、图2所示实验: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图1可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B.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将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C.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b=a<d,则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D.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起关键作用8.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
高考生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真题练习含答案1.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
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该实验证明了()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答案:B解析: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A错误;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B正确;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C 错误;该实验未提及光源问题,D错误。
2.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答案:A解析: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B错误;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C错误;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D错误。
3.根据如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A.a>b>c B.c>b>dC.b>a>c D.a=b>c答案:B解析:左图胚芽鞘尖端中间插入玻璃板,使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受阻,虽然存在单侧光照,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仍然是均匀的,即a=b;右图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照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因此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即c>d,因此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是:c>a=b>d。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习题(word解析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专题练习1.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对实验结果预测正确的是(甲~丙是在切去尖端后进行的处理A.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4B.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3C.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只有丙D.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答案】A【解析】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A、B错误;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是甲、丙,C错误;丁给以单侧光照,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甲、乙、丙不具有尖端,不能接受单侧光照,因此甲、乙、丙不能向光弯曲,D正确。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A.若探究苗尖端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答案】A3.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运输的方式属于A.主动运输B.极性运输C.自由扩散D.渗透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4.下图为达尔文进行的某植物向光性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结果说明尖端是该植物的感光部位B.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C.省略第⑤组实验,该实验仍可获得确切的实验结论D.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②、③的尖端以下部位生长高度相同【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①②实验说明尖端是该植物的感光部位,A正确;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发生弯曲的部位,B错误;省略第⑤组实验,则该实验不能获得确切的实验结论,C错误;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②由于没有尖端,不能生长,而③直立生长,D错误。
[来源:学,科,网Z,X,X,K]5.某小组利用同一种植物幼苗进行如下实验,几天后,预测幼苗的茎仍直立生长的是A.ⅠB.Ⅰ和ⅡC.Ⅱ和ⅢD.Ⅰ、Ⅱ和Ⅲ【答案】A【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装置Ⅰ中幼苗处于暗室中,没有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幼苗将直立生长;装置Ⅱ的右侧上方有单侧光刺激,此时单侧光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背光一侧生长快,从而弯向光源生长;装置Ⅲ的右上方和右下方均有单侧光,因此与装置Ⅱ相同,茎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而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生长,因此向光一侧生长快,使根背光生长,故A正确。
高考生物总复习知识讲解:专题20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❷ 分裂 ;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 叶绿素合成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油菜素内酯(第六 花粉、未成熟的种子和根 类植物激素)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 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 种子萌发等
高考生物总复习知识讲解
专题二十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础篇
考点一 植物生长素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19世纪末达尔文父子实验
1)分析:①为对照组,②③④为实验组。
2)推论: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 伸长区❶ 背光面 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3年鲍森·詹森实验 推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易错易混 环境影响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方式:“三不一调节” 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催化细胞代谢,只给细胞传达信息,调 节细胞生命活动。 2.作用机制
3.生理作用 1)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 2)器官水平: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A.自然生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 B.去掉顶芽:侧芽生长快,成为侧枝。 C.去掉顶芽,切口放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侧芽生长受抑制。
2)根的向地性
幼苗横放,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横向运输,近地侧浓度较高(即B侧>A 侧、D侧>C侧)。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低,使茎背地弯曲生长(生长素对C、 D侧细胞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根向地弯曲生长(生长 素促进A侧细胞生长,抑制B侧细胞生长,可体现生长素作用特点:较低浓 度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抑制生长)。 3)除草剂 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故在单子叶农田里施加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可除去双子叶杂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含答案解析)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880年达尔文的实验(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2)a.实验①和实验②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生长与弯曲。
实现现象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弯曲都与尖端有关。
b.实验③和实验④的自变量是接受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
实验现象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
(3)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的实验(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⑤切去胚芽鞘的尖端,然后给予单侧光照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放置琼脂薄片,然后把胚芽鞘的尖端放置在琼脂薄片的上面,然后给予单侧光照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提醒】 该实验缺少另一组对照实验。
除了设计对照实验⑤外,可再设计一组实验:尖端与下部用云母片(化学物质不能透过)阻断,会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2)实验现象分析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向下运输,实验⑥在尖端和尖端下面的一段中间隔了琼脂依然能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
(3)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部。
3.1914年拜尔的实验 (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⑦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左侧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实验⑧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右侧胚芽鞘向左侧弯曲生长【提醒】 拜尔的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完成的,排除光照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现象分析胚芽鞘都弯向了放置尖端切面的对侧,是因为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放置尖端的部位生长快,未放置尖端的部位生长慢。
这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3)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生长素发现史知识点考题例析
生长素的发现是经典生物学实验之一,它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通过分析有关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史,可以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和重要实验结论。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发现史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剖析,以期对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与“几个重要结论”有关的实验分析
1.要点把握:
⑴产生生长素及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仅该部位能感受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对单侧光的刺激无反应)。
⑵生长和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⑶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而光照不是生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
2.知识延伸:
胚芽鞘向光弯曲的五要点:⑴生长素在尖端有横向运输的能力;⑵生长素在尖端有极性运输的能力;
⑶生长素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⑷向光性的内因是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⑸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影响,胚芽鞘的生长素背光侧多→生长快,而向光侧少→生长慢。
例1.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渐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
下列各项中,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长素产生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引起植物向光性现象的原因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前提,即胚芽鞘尖端可以合成生长素。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感受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运输不均。
使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细胞生长得快,向光侧细胞生长的较慢,最后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D
二、与“几种常用材料”有关的实验分析
1.要点把握:
⑴锡箔:不透光,将其套在尖端或尖端的下方,通过影响单侧光对生长素的分布而影响植株的生长。
⑵琼脂或羊毛脂:具有通透性,通过喷洒、涂抹或借助于该材料等补充生长素,影响植物生长。
⑶云母片或玻璃片:具有不透水性,在植株的某些部位插入该材料影响生长素的转移。
2.知识延伸:
⑴选用的上述材料仅作为一种中介物,本身不产生生长素。
⑵通过变换这些材料的“插”、“收”或“套”位置和方式,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或运输。
⑶生长素极性运输:由内因──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
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由外因──单侧光或重力等引起
例2.如下图中A~O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有的会出现弯曲生长,有的会直立生长,有的不生长,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燕麦胚芽鞘中能够弯曲生长的有A、B、C、D、F、G、H、I、L、O,其中向左弯曲生长的有A、C
B.向右弯曲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比向左弯曲生长的多
C.直立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有E、K、M
D.不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有D、J、N、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常见材料对胚芽鞘的实验处理。
图A、B为含IAA的琼脂块,单侧光没有影响,故生长素无横向运输,但可以向下运输,都能弯向放琼脂块的对侧生长。
图C、D、E的琼脂块不含IAA,对生长素的运输(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无阻断,C、D弯向光源生长(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E直立生长
(只有极性运输)。
类似的图H、I都弯向光源生长,J不生长。
图F、G起主导作用是云母片对极性运输的阻断,而云母片阻断的一侧生长。
类似的图M直立生长、N不生长、O弯向插云母片的一侧生长。
图K、L胚芽鞘尖端可以感受单侧光刺激,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段,锡纸只遮挡了K的单侧光,无横向运输,L有横向运输,但对极性运输都没有影响,K直立生长,L弯向单侧光生长。
【答案】D
三、与“几个基本原则”有关的实验分析
1.要点把握:
⑴对照原则:整个生长素的实验史都贯穿着该原则,如温特实验中利用“未作任何处理空白琼脂块(对照组)”与“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实验组)”进行对照,以说明生长素来自胚芽鞘尖端而不是琼脂。
⑵单一变量原则:如实验中涉及的自变量:①胚芽鞘尖端的有无;②是否接受单侧光的刺激;③接受单侧光照射的部位;④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等等。
2.知识延伸:
⑴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确定:一般而言,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
⑵自变量的确定:一般可以针对实验目的所做出的假设来决定自变量。
例3.下列组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
B.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a对照
C.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c和e对照
D.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
【解析】本题以实验探究为载体,要求学生围绕影响向光性的内因和外因,来确定不同探究目的下的实验相关变量,进而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是尖端感光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应设置b和c进行对照,A项正确。
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照,所以应设置均匀光a与单侧光c进行对照,B正确。
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要么为尖端,要么为尖端下段,因此设置d和e进行对照,C项错误。
为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应选用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D项正确。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