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循环肿瘤DNA中ESR1突变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_叶长生

合集下载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崔淑彦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5(7)2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8月~2006年3月我院的63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SGF值进行测量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中接受治疗之后其血清TSGF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观察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SGF值变化情况可以起到病情监测的效果,对治疗后的随访评估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崔淑彦
【作者单位】163712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检测循环肿瘤DNA中ESR1突变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 [J], 叶长生;姚广裕
2.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J], 高勇;张春梅;李治国;张迪迪
3.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
义 [J], 刘睿
4.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J], 杨现松;褚磊;刘杰;李萱
5.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恩替卡韦对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中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影响 [J], 李珣;张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DNA中ESR1的突变检测--反应乳腺癌治疗进化

ctDNA中ESR1的突变检测--反应乳腺癌治疗进化

Analysis of ESR1 mutation in circulating tumor DNA demonstrates evolution during therapy for metastatic breastcancerSci Transl Med, 2015IF:16.26摘要获得性ESR1突变是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耐药的主要机制。

作者运用多重数字PCR检测了17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ctDNA中ESR1突变状态,并探讨其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

1.ctDNA中的ESR1突变状态与配对的组织活检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2.ESR1突变仅能在ER阳性且接受过AI治疗的患者中检测到;3.含有ESR1突变的患者在随后的AI治疗中显示出更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4.与首次在辅助治疗时行AI治疗的患者相比,转移后才行AI治疗者的ctDNA中检测到ESR1突变的患者比率更高(36.4% vs. 5.8%, P=0.0002)。

意义ctDNA分析能够成功检测ESR1的突变状态并预测AI的耐药情况,从临床角度证明检测ctDNA中ESR1突变的临床实用价值。

ER+乳腺癌患者ctDNA中的ESR1突变检出情况●多重数字PCR对ctDNA中ESR1突变的检出具有高度灵敏性和准确性(A图);●比较了31例患者ctDNA与组织活检中ESR1的检出情况,一致性高达97% (30/31),ctDNA中的ESR1阳性预测值达到100% (B图);●EDTA管和Streck管收集的血液样本的检出率具有100%的一致性,检出结果(copies/ml)也高度一致(C,D)。

可见,运用多重数字PCR检测ctDNA中ESR1的突变状态具有临床分析价值。

血浆中ESR1突变检出提示AI耐药●ESR1突变仅能在ER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浆中检测到(A);●79%的ESR1突变以单克隆的形式存在(B);●含有ESR1突变的患者在随后的AI治疗中显示出更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
需要开发更高效的检测方法,以便更早、更准确 地检测出pdgfra基因突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 疗机会。
未来研究方向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之间的关联,探索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
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以验证针对pdgfra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与其他治 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VS
监测指标
该基因突变可以作为监测乳腺癌复发的潜 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复 发。
04
CHAPTER
当前研究进展与挑战
当前研究进展
01
已发现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02
已有研究显示,pdgfra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乳腺癌细
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02
CHAPTER
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 的表达
基因突变概述
突变类型
点突变、插入、缺失、倒位、易位等 。
突变频率
每个细胞分裂时约有10^-8-10^-10 的突变率。
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
PDGFR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受体α)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较为罕见, 但与特定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
02
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 切相关。
03
目前关于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 临床意义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讨。
研究目的
01 探讨PDGFR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02 分析PDGFR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 预后的关系。
03
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循环肿瘤细胞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检测对乳腺癌诊治意义的研究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检测对乳腺癌诊治意义的研究进展
目虽然 大于 5个 , 在 长 期 随 访 中并 未 观察 到 复 但
床, 但是 , 织学 HE . 组 R2检测 存 在 一些 缺 点 , 需 如 要对 原发灶 标本 进行 良好 的处 理 、 存 ; 于转 移 保 对
灶 的 HE . 测需要 进 行有 创 的病 理穿 刺 , 适 R 2检 不
时调整 患者 治疗 。在此 需求 的推 动下 外 周血 循 环
肿瘤 细胞 ( i ua n u o e s C C ) H R 2 Cr l igT m rC l , T s 的 E - c t l
检 测 的技 术 已逐 步 开 展 , 对 于 C C 现 T s的 H R 2 E -
检 测对乳 腺 癌诊治 意 义 的研 究进 展进 行综述 。
发 转移 。因此 , T s 子 表 达谱 的 变 化 可 能 CC 分
具 有更 为重要 的生 物学 意义 , 有必 要对 C C T s的分 子 表 型特征 进行 深入研 究 。
2 C C T s中 HE 2状 态检 测的 技术方 法 R-
2 1 C l S ac . e erh系 统 可 以 准 确 地 检 测 C C l T s中 H R 2蛋 白表 达 E一
这个 患者 可 以作 为 H R E 2靶 向治疗 候选 人 的可 能
性, 在他 的研究 中截断 水平 也 是 5 % 。在 其他 研 0
究报 道 中 , 原发 灶 H R 2阴性 的患 者按 照 这个 截 E一
胞进行分离富集 。具体 内容包括移液器 吸取 75r . l I l
外周 血和 6 5m 缓 冲液 放入 锥 形 管 中 , 置 5次 . l 倒 混匀 , 吊桶式 离心 机 ,0  ̄ 用 8 0 g离心 1 n 0mi。通过

晚期乳腺癌ESR1基因突变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晚期乳腺癌ESR1基因突变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晚期乳腺癌ESR1基因突变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孔启超;王伏生【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4(32)1【摘要】乳腺癌最常见的分子类型是管腔亚型,它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一般通过手术和辅助内分泌治疗(endocrine therapy,ET)进行治疗。

乳腺癌的主要治疗包括剥夺雌激素和使用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或降解剂,这些方法在早期和晚期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功效。

在雌激素受体阳性(ER^(+))晚期乳腺癌的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治疗期间获得不依赖配体的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基因突变是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常见机制。

临床研究表明,ESR1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原发肿瘤中,并且在晚期乳腺癌转移过程中突变频率增加,大多数是通过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后引起的。

近年来已经有研究探索了ESR1突变作为乳腺癌潜在的预后和预测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并表明ESR1突变可能与乳腺癌的进一步侵袭性有关。

针对ESR1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开发是对晚期乳腺癌的一个重要探索,本文主要阐明内分泌抵抗的适应机制,并重点讨论ESR1基因突变后如何为新的治疗提供信息,以改善乳腺癌未来的临床疗效。

【总页数】5页(P189-193)【作者】孔启超;王伏生【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ESR1基因改变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的研究进展2.循环肿瘤DNA中ESR1突变在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价值研究3.ESR1基因突变与雌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关系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4.赤峰地区蒙古族与汉族女性晚期乳腺癌ER/PR+患者内分泌治疗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5.ESR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沈叶;徐梅玉;盛友华【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 MVD)及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腺瘤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计数MVD ,分析二者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合随访资料分析TGF‐β1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及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

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MVD计数均明显高于乳腺腺瘤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随肿瘤直径的增加、临床分期增高及淋巴结转移而增高(P<0.05),且MVD计数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

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MVD计数呈正相关(r=0.705,P<0.05)。

术后5年,TGF‐β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

结论:TGF‐β1在乳腺癌组织中呈过表达状态且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乳腺癌抗血管形成治疗的生物靶点。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the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 in breast cancer tissues with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in breast cancer tissues ,as well as the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in the tissues of breast cancer (n=62) and breastfibroadenoma(n=30) were detect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 ,and the MVD was counte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two factors with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GF‐β1 on recurrence ,metastasis and survival rate we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the follow‐up data .Results: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TGF‐β1 protein and the count of MVD in breast cancer tiss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breast fibroadenoma tissues (P< 0 .05)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TGF‐β1 protein in breast cancer tissues increased as the increase of tumor diameter ,clinical stage ,lymph nodemetastasis(P<0 .05) ,and the count of MVD was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stag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P<0 .05)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GF‐β1 protei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unt of MVD in breast cancer tissues (r=0 .705 ,P<0 .05) .The 5‐y ear survival rate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 of TGF‐β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with negative expression of TGF‐β1 ( P< 0 .05 ) . Conclusions :TGF‐β1 is overexpressed in breast cancer tissues 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unt ofMVD .TGF‐β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in breast cancer ,and it is a potential biological target for anti‐angiogenesis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乳腺癌;转化生长因子β1;微血管密度;预后【作者】沈叶;徐梅玉;盛友华【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普外科,上海 201400;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普外科,上海 201400;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病理科,上海 20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外科手术治疗乳腺癌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影响着全球范围内大量女性的身心健康。

然而,乳腺癌的病因复杂多样,不同基因的突变与预后评估关系密切,为科学预防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因此,本文将探讨乳腺癌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乳腺癌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影响1. BRCA基因突变BRCA基因是BRCA1和BRCA2两个不可或缺的乳腺癌抑制基因,其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联。

BRCA基因突变可导致DNA损伤修复功能异常,进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同时,乳腺癌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还与较年轻的发病年龄、家族病史以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等特征相关。

2. PIK3CA基因突变PIK3CA基因突变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之一,其突变频率高达30%至40%。

PIK3CA基因编码的蛋白激酶与PI3K信号通路相关,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存活和凋亡等功能对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过程发挥作用。

PIK3CA基因突变可导致PI3K信号通路过度活化,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存活,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3. TP53基因突变TP53基因被称为“癌症的守门人”,其突变在多种肿瘤中发生频率较高,包括乳腺癌。

TP53基因突变导致了p53蛋白功能的丧失,进而增加了肿瘤细胞抵抗凋亡、增殖和侵袭的能力,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二、乳腺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1. 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全基因组水平的突变分析成为可能。

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发现乳腺癌基因的突变,并进行预后评估。

这种方法能够全面观察乳腺癌基因的突变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的依据。

2. PCR扩增和测序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是常用的突变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PCR扩增乳腺癌相关基因的特定区域,然后使用测序技术进行突变检测。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常用于临床实践中的乳腺癌突变检测。

三、乳腺癌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乳腺癌基因突变的类型和频率与患者的预后评估密切相关。

循环肿瘤干细胞与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循环肿瘤干细胞与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30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41
·临床研究·
循环肿瘤干细胞与原发性乳腺癌患者 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2 2 李卉 1,王珏 1,何敏 1, ,巴雅力格 1, ,张翠英 1*
(1.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2.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48 例乳 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初治患者, 并且经过相关 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平 均年龄为 (41.32±3.58) 岁。
3 结论
1.2 方法
首先抽取 48 例患者的外周血作为血液样本, 各 10ml, 将 样本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收集血浆层和淋巴细胞分 离液交界面的白膜层, 也就是环状乳白色单个核细胞层, 吸 出单个核细胞则加入 5ml 的 PBS(磷酸缓冲盐溶液) , 离心管 洗 2 次, 将上清去除弹开。接着使用 CTSC 免疫荧光染色试 剂盒来对肿瘤细胞进行标记。
乳腺癌属于一种全身性的疾病 [1], 在其早期就有可能出现 肿瘤细胞扩散至全身的情况, 而且乳腺癌治疗不成功的主要原 因都是转移和复发, 其转移的主要途径是血行播散, 可达到任何 器官和组织, 并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转移灶。所以为了更好地 为乳腺癌的诊治提供有效依据和帮助, 本研究分析了循环肿瘤 干细胞与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 现报道如下。
0 引言
2.2 乳腺癌组织中循环 CSC 与 C-erbB-2 的表达情况比较
48 例血液样本中, 26 例患者出现 C-erbB-2 高表达率, 其 癌 组 织 中 CK19 +/CD44 +/CD24 -/LOW 表 达 呈 阳 性 共 有 22 例 (84.62%) , 22 例 出 现 低 表 达 率 的 癌 组 织 中 CK19 +/CD44 +/ -/LOW 表达呈阳性共有 9 例 (40.91%) , 且 CK19 +/CD44 +/ CD24 -/LOW 阳性率增加, C-erbB-2 的表达强度也会随之增加。 CD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6月第16卷第3期循证医学The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Jun.2016Vol.16No.3[关键词]晚期乳腺癌;循环肿瘤DNA ;ESR1[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DOI :10.12019/j.issn.1671⁃5144.2016.03.006Analysis of ESR1Mutation in Circulating Tumor DNA Demonstrates Evolution during Therapy for Advanced Breast Cancer//Reviewers :YE Chang⁃sheng ,YAO Guang⁃yu,Literature Co⁃worker :ZHOU Wen⁃qi Key words :advanced breast cancer ;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 );ESR1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Breast Surgery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China1文献来源Schiavon G ,Hrebien S ,Garcia⁃Murillas I ,et al.Analysis of ESR1mutation in circulating tumor DNA demonstrates evolution during therapy for metastaticbreast cancer [J ].Sci Transl Med ,2015,7(313):313ra182.2证据水平3b 。

3背景癌症是由一系列基因维持其生存和进展的。

癌症的基因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肿瘤的微环境,特别是肿瘤的治疗诱发的。

在治疗过程中,随着肿瘤基因的演变和突变,随时可能产生耐药克隆。

穿刺肿瘤转移病灶的基因检测可以预测耐药的信处,但是这种操作创伤大、有一定的危险,并且患者常常不愿意接受。

科学家们已发现复发的肿瘤患者可在血浆中检测到循环肿瘤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ctDNA 高通量分析可检测到肿瘤特定的检测循环肿瘤DNA 中ESR1突变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者:叶长生,姚广裕文献合成者:周文琪(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乳腺科,广州510515)叶长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方医院乳腺中心主任。

1988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1992-1995年在第一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一直在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工作,2009年任南方医院乳腺中心主任。

擅长乳腺疾病的诊断、外科手术,尤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乳房术后重建有深入的研究。

较早开展了乳腺超细乳管镜、微创旋切术、立体定位治疗等先进技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包括早期乳腺癌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目前担任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级项目多项,军队十五青年基金,南方医院新业务新技术基金等。

·循证评价·基因突变信息,这是一种简单、无创而且可以多次重复的检验方式,非常容易追踪肿瘤整个治疗过程中内在的基因突变事件,但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需要临床的不断验证和实践。

4目的验证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浆中ctDNA的ESR1突变与肿瘤组织中ESR1突变的一致性,评估血浆中ctDNA的ESR1突变是否能够预测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耐药,探讨检测血浆中ctDNA的ESR1突变的临床价值。

5研究设计•研究条件:英国马斯登皇家医院(Royal Marsden Hospital)。

•研究对象:马斯登皇家医院的17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

•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

(1)根据入组患者首次使用AI治疗时间不同分为转移前首次AI治疗组和转移后首次AI治疗组,从外周血、肿瘤病灶(亚组)取样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采用高敏感性的数字化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和肿瘤组织的DNA的ESR1突变。

•评价指标:(1)无进展生存期,定义为接受AI治疗起到疾病进展或死亡;(2)分析ctDNA检测ESR1突变与肿瘤组织DNA检测的一致性;(3)ctDNA检测ESR1突变与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

6主要结果(1)ER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ctDNA中可以检测到ESR1突变,大约10.5%的患者存在这种突变。

与肿瘤组织DNA的ESR1突变结果的一致性为97%。

所有有ESR1突变的患者均有使用AI的治疗史。

(2)无论是转移后首次行AI治疗(风险比3.7,95%可信区间1.9~79.6,P=0.008),还是转移前已行AI治疗(风险比3.1,95%可信区间1.9~23.1,P= 0.0041)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存在ESR1突变者在后续的基于AI的治疗中,无进展生存期均较短。

(3)AI治疗中一旦存在ERS1突变,在后续肿瘤治疗过程中该突变将持续存在,与AI治疗的时间段无关(22%vs.41%,P=0.12)。

与PIK3CA突变、PTEN突变等相比,ESR1突变也许可作为癌症的主要克隆突变,在ER突变患者靶向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7结论外周血ctDNA无创检测方式可检测到ESR1突变,且与肿瘤组织DNA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对于存在ESR1突变的晚期乳腺癌患者,ESR1可以预测AI治疗的耐药性,且转移后首次行AI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ESR1突变率更高,提示微转移和宏转移乳腺癌患者对AI治疗的耐药机制不同。

8评论自从1977年Leon等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ctDNA的浓度比非转移患者高很多以来,人们对于ctDNA的研究热情不断升温。

ctDNA 就是存在于肿瘤患者血浆中的游离肿瘤来源的核酸片段。

这种探测和量化血液中的ctDNA的方法,称为“液态活检技术”,很有可能为肿瘤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多年来,ctDNA的研究在肿瘤的诊断、预后、疗效评价等方面均有大量的探索。

本文即是通过检测外周血ctDNA的ESR1突变来预测AI治疗耐药问题的研究。

该研究收集了来自英国马斯登皇家医院的17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资料,采用高敏感性的数字化PCR技术检测外周血ctDNA的ESR1的突变。

作者发现,晚期乳腺癌血浆中不仅能够检测到ESR1的突变,而且与同期肿瘤组织中的ESR1的突变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既往接受过AI治疗的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的ctDNA中检测到ESR1突变,大多数为单克隆突变;与肿瘤组织DNA的检测结果相比,有97%的一致性,并且基因无创管保存后检测ctDNA所得的突变结果具有再现性。

相比于在转移前就使用AI治疗的患者,宏转移后才行AI治疗者ctDNA中检测到ESR1突变的频率更高(36.4%vs.5.8%,P=0.0002)。

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检测外周血中游离DNA片段ESR1的突变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并且能够代表肿瘤中ESR1的实际突变情况,有高度的一致性。

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外周血ctDNA的ESR1突变是否能够在临床上反应AI的耐药情况。

作者发现,无论是转移后首次行AI治疗(风险比3.7,95%可信区间1.9~79.6,P=0.008),还是转移前已行AI 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风险比3.1,95%可信区间1.9~23.1,P=0.0041),存在ESR1突(下转第148页)前新辅助治疗,可提高临床反应率,且明显降低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

Casanovas等在既往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的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表明,与单用他莫昔芬相比,联合依维莫司可将临床获益率提高45%,死亡风险降低55%(风险比0.45,95%可信区间0.24~0.81)并将PFS由4.5个月延长到8.6个月(风险比0.54,95%可信区间0.36~0.81),较常见和值得特殊关注的不良反应包括:口腔炎(59%)、皮疹(39%)、疲劳(37%)、非感染性肺炎(16%)和高血糖(14%)等。

提示用药前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告知十分必要。

有报道显示,早期干预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同时减少辣、酸、咸食物的过度摄入也有益处。

症状轻微时可选用0.9%生理盐水漱口,症状较重时需服镇痛药或激素,必要时要减低药量或停药,症状更为严重时应马上停药,必要时加用抗病毒或抗真菌药物[4]。

而BOLERO⁃2研究中关于生活质量的分析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评分为依据,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影响[5]。

mTOR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治疗中的疗效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联合内分泌用药并未增加不良反应,证明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稳固,BOLERO⁃2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实现了从耐药机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过程。

为HR 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1]Yardley DA,Noguchi S,Pritchard KI,et al.Everolimus plus Exemestane in post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HR(+)breastcancer:BOLERO⁃2fin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nalysis[J].Adv Ther,2013,30(10):870-884.[2]Rugo HS,Pritchard KI,Gnant M,et al.Incidence and time course of Everolimus⁃related adverse events in postmenopausalwomen with hormone recepto⁃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Insights from BOLERO⁃2[J].Ann Oncol,2014,25(4):808-815.[3]Baselga J,Campone M,Piccart M,et al.Everolimus in postmenopausal hormone⁃receptor⁃positive advanced breastcancer[J].N Engl J Med,2012,366(6):520-529.[4]Porta C,Osanto S,Ravaud A,et al.Management of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Everolimus in patients with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J].Eur J Cancer,2011,47(9):1287-1298.[5]Burris HA3rd,Lebrun F,Rugo HS,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treatedwith Everolimus plus Exemestane versus placebo plusExemestane in the phase3,randomized,controlled,BOLERO⁃2trial[J].Cancer,2013,119(10):1908-1915.[收稿日期]2016-06-13变者在后续基于AI的治疗中,无进展生存期较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