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组建时各个山头和干部的来历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汇总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第一、新四军前身——内战时期: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和共产党血肉相关的、大部分团营连干部是共产党员、并且全部政治工作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部队,参加了北伐,卓著勋绩,功高威远。
大革命失败后,整个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投降了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独立的来领导这个革命,由叶挺、周恩来、贺龙等同志组织举行了南昌暴动——大革命退兵的一战,继续保持中国反帝传统。
从此,由国共合作进到共产党单独领导,继续深入这个革命到农村中去,进行深入的土地革命,并创建工农武装。
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失败以后,带一千多农民到井岗山与朱德同志会合.组织红军第四军,并建立根据地,高举红旗,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时代的游击战争(从一九二七年南昌暴动开始,到一九三O年彭德怀同志进攻长沙为止:嗣后即转为大规模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国内战争).一九三四年苏维埃运动和土地革命受着损失以后,红军主力部队举行万里长征,留在以江西为中心的各个游击区域单独奋斗,坚持阵地。
从一九三四年到抗战爆发二年零八个月,算三年,这就是新四军产生的最近的历史(主力部队九万八千人开始长征。
留下的主力师——二十四师三个团,每一连有一架机关枪。
每一个团有重机枪迫击炮,计留在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地方的武装游击队有三千多枝枪,以江西为中心)。
当时在江西组织了中央分局来主持。
长征军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离开,国民党于是年二月以大兵围剿,图彻底肃清中央苏区。
红二十四师主力被包围,游击队被歼灭,于是退出苏区,转到南岭山脉,重新组织游击战争。
当时方志敏负责赣东北游击区,黄道负责闽北区域,粟裕负责浙江区域,闽东由叶飞负责,闽西游击区域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负责,湘赣由谭云宝负责,湘鄂赣由傅秋涛,钟期光、张藩负责,赣南由陈毅、项英负责。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可是顽固派认为这个合作,只能是和西北朱毛率领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真正红军合作,而拒绝和南方游击队合作,并且进攻更加厉害;从一九三七年春天三月至五月,是清剿最严重的时候。
解放军历史上各个“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

解放军历史上各个“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
下面我把我军各山头的形成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爱好军史的朋友有所裨益。
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一、红军时期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
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1军团、3军团、5军团。
先说5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
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
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
下面详细说说1、3军团。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
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
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
这支部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个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6、7个上将。
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军,下辖3师8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
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
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
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军团。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db35135d01f69e314332945a.png)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新四军的由来阅读精选(1):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
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
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
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
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
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
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
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持续和皖南的联系。
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直抵上海郊区。
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
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
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
新四军的故事

新四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
以下是关于新四军故事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一、成立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省红军游击队正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打压和内部矛盾,这些游击队缺乏统一指挥和有效整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开始积极寻求改编和联合。
1937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以国民党军中的共产党员为骨干力量,同时吸收了许多原红军游击队员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
二、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迅速投入抗日战争中。
在战争初期,新四军在南方各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
随着战争的深入,新四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著名战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桥战役。
1940年春,国民党政府调集重兵进攻新四军在江苏泰兴黄桥的驻地。
新四军在陈毅等人的领导下,奋勇抵抗,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也使得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地位得以巩固。
三、国共合作与分裂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与国民党的军队曾有过一段时期的合作。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共关系的复杂化,国共合作逐渐破裂。
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得新四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后,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的限制和打压不断加剧,两党关系逐渐恶化。
尽管面临困境,新四军仍坚持抗战到底。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与国民党的军队展开了新一轮的斗争。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四、英雄人物和故事新四军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为掩护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
新四军编制的历史沿革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新四军编制的历史沿革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
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斗争中诞生的新四军1937年10月12日,是新四军成立的日子。
其实,10月12日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日。
新四军的诞生,有一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斗争过程。
新四军军长叶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从1937年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代表和国民党中央的代表在西安、杭州、庐山多次会晤,就两党合作抗日和红军改编举行谈判。
在谈判中,共产党方面就提出了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与此同时,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也分别向当地国民党军政当局发出了和平谈判的呼吁。
国民党却实行了所谓“北和南剿”的方针,在西北基本上停止了对红军主力的进攻,在南方则调集重兵加紧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共两党才达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议,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才得以进行。
谈判达成了协议,国民党还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消灭红军游击队。
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根据协议进驻漳浦县城后,1937年7月13日,国民党驻军以点名发饷为名,将红军游击队包围,缴去所有轻重武器。
与此类似的还有逮捕谭震林等40余人的“瑞金事件”和将闽中红军游击队包围缴械的“泉州事件等”。
八大山头到底是哪八大 他们凭什么能够震慑国外军力

八大山头到底是哪八大他们凭什么能够震慑国外军力很多人都听说过八大山头,特别是一些军事小说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八大山头下来的?但是,八大山头具体指的什么,到底为什么能够震慑外国军队呢?1、夜老虎--兰州军区特种兵大队原属21军的步兵第62师,其第184团被改编为兰州军区特种大队。
参加过1986-1987年老山地区防御作战,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
他们是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特种部队侦察兵竞赛,惟一赢得国际荣誉的中国特种部队。
2、南国利剑---广州军区特种兵大队广州军区特种兵大队成立于1988年,是解放军组建最早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由于部队个人素质和高科技装备含量都比其它军区的高,因此也被称为数字化战士。
基础课目包括越野、攀登、泅渡和射击,此外还要掌握GPS全球定位仪、微光夜视仪、照相侦察、传感等15种高科技特种侦察装备的操作使用。
3、西南猎鹰---成都军区特种大队成都军区特种大队1992年组建,官兵绝大多数来自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利用高科技装备,进行特种侦察作战。
电视剧《突出重围》中的数字化小分队,机降作战,战场信息电视传输,红、蓝双方的前沿侦察等很多镜头就是从西南猎鹰平常的训练资料中剪辑出来的。
4、东方神剑---北京军区特种大队北京军区特种大队,在资源分配和人员选拔上,有先天优势。
这支特种部队的兵源,是可以在38军和27军两个甲类集团军中无限制挑选。
而且,装备先进,除了精度达到3~5米的卫星定位系统,还可以使用地面雷达和无人机;单兵可以装备大威力爆破器和便携式激光致盲器。
5、东北虎---沈阳军区特种大队沈阳军区特种大队原直属于情报部,后来隶属于39集团军。
东北虎,兵如其名,其单兵野战自我生存保障十分强大。
部队每年都到丛林、高山、沙漠、草原等生疏恶劣环境,进行3至4个月的野战生存强化训练,不住民房,不带食物,先后探索出几十种野外自我生存方法,把单兵自我生存能力训练时间增加了2/3。
新四军组建时各个山头和干部的来历

新四军组建时各个山头和干部的来历国共合作时,中共方面的预案,是建立一个单一总指挥部,将所有中共的军队置于旗下统一指挥,但此方案未获国民党方面同意,反倒将南方红军单独建制为一个军,并以脱离中共很久的前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有资料显示,周恩来在上海见到叶挺时,曾向正找方向的叶提到过可参加南方红军的改编工作,叶于是通过保定军校的旧关系直接向国府方面疏通,时国共双方正为军长人选僵持,叶挺之事报到蒋那里后遂为国方创造契机,未向中共方确认而单方面发表叶为军长,这不能不引起延安方面极大的反弹,国府分而治之的意图明显,毛在当时给下属的电报中直接表述:蒋是使用叶来消灭我们;对南方谈判代表亦有所责备;幸好叶在中共上层还是有一定的人缘,又遵毛提议飞延安,保证日后将新四军军权交中共控制,这才解决了军长问题。
新四军的实际控制者当然以项英担纲,项的党内职务到位,又是当初撤退时定下的留守总指挥,虽然三年里他的实际指挥权不出赣粤边一区,可如此千难万险下爬过来,换将是决说不过去的,以后由国府的军委会按中共的意思任命项英为副军长。
参谋长的职务还是有一争的,项英的意见是油山的老搭挡陈毅、叶挺有意要老部下周士第,周子昆和刘英也曾在名单上,最后定了张云逸。
陈毅和刘英其实都与毛有很近的关系,陈的履历不用说了,刘英呐,是朱毛红军早期的帐房先生绝对是任职机要;但新四军正副军长都已不是延安派的,这参谋长恐怕就一定要从北方派来了,何况刘的军事资历还是差一点了,陈毅嘛,恐怕项越叫越做不了参座,但党内第二把交椅还是跑不掉,跟项的情况一样,不让坐是说不过去的,又兼了支队司令,实际是得福的;叶挺的面子要照顾,张周周都与叶有旧,当时又都在延安,结果派了相对关系最远的张,参谋长兼支队司令,周子昆资历低一头,当副参谋长,见了老上司敬而远之;周士弟与叶挺的关系最近了,叶挺后来又再次要求派周士弟来,从张云逸两个职务里匀一个给他,没有获准。
讲部队沿革吧,新四军成立之初,为一个军部辖四个支队的建制,战斗部队方面,一、二、三支队各辖两个团,四支队为四个团,军部直辖一个特务营,共十团一营,看上去单位不少,其实却远远不足编,各团的兵力装备,即使与八路军同级部队相比,也是差了一大截,故该军名为一军,在中共内部,只是与八路军的师齐肩,其兵力事实上也确实比不上八路军中任何一个师。
新四军

新四军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较大的红色部队,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政府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的指示,陈毅、邓子恢等游击区的领导积极展开统一战线工作。“铁军”名将叶挺出面与蒋介石进行联络,协商红军改编等问题。10月12日,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宣布,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军长为叶挺,副军长为项英,参谋长为张云逸,副参谋长为周子昆,政治部主任为袁国平,副主任为邓子恢,供给部长为宋裕和。为加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还决定成立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兼军分会书记为项英,军分会副书记为陈毅。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宣告成立。4月4日奉命着手改编部队,新四军共编为4个支队1个特务营。第1支队,司令员为陈毅,副司令员为博秋涛,参谋长为胡发坚,政治部主任为刘炎。分编为1、2两团,计2300余人。第2支队,司令员为张鼎丞,副司令员为粟裕,参谋长为罗忠毅,政治部主任为王集成。分编为3、4两团,计1800余人。第3支队,司令员为张云逸(兼),副司令员为谭震林,参谋长为赵凌波,政治部主任为胡荣,分编为5、6两团,计2100余人。第4支队,司令员为高敬亭,参谋长为林维先,政治部主任为肖望东,分编为7、8、9团和手枪团。军部特务营,由湖南、闽中等地游击队编成。全军共1.03万余人,6200多支枪。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坚持武装斗争,不屈不挠,队伍不断扩大,先后建立了以罗炳辉为司令员的第5支队,以彭雪峰为司令员的第6支队,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豫鄂挺进纵队,以及许多游击支队,创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苏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鄂中等游击根据地,为开辟苏北,继续发展华中打下基础。为适应斗争需要,194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总指挥部,任命叶挺、陈毅为正副总指挥。在叶挺抵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总指挥部指挥的部队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豫鄂挺进纵队;八路军第4纵 队;第5纵队。此时,新四军军部下辖第1支队:第1团、新1团;第2支队:第3团、新3团;第3支队:第5团、挺进团;江南指挥部:第1、2、3纵队。到1941年初,基本上完成了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项英、袁国平等领导同志牺牲,部队受到严重损失。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3日,新四军将领发布通电,宣誓就职。l月28日,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2月28日,新四军总部颁令,将全军扩大整编为7个正规师1个独立旅,连同抗大第5分校,全军共9万余人。整编后的新四军,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抗击敌伪的进攻,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1941年3月27日,中央决定组织新四军分会,由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赖传珠、饶漱石五人组成,以刘少奇为书记。7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原主任邓子恢调任为第四师政治委员。1942年 1月 3日,中央决定刘少奇回延安参加七大,新四军政委一职由饶漱石代理。11月1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任命谭震林为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4日,奉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实行精兵简政。精减后的新四军下辖:l师兼苏中军区;2师兼淮南军区;3师兼苏北军区;4师兼淮北军区;7师。新四军坚持了华中抗战阵地,全面深入地进行根据地建设。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代军长为陈毅,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为赖传珠,下辖苏浙军区、苏中军区、2师兼淮南军区、3师兼苏北军区、4师兼淮北军区、7师兼皖江军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华中我军在30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封锁、围攻下,抗击着敌伪强大兵力。对敌作战近两万次,毙伤俘敌31.7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五省的敌后根据地,我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31万余人,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四军组建时各个山头和干部的来历国共合作时,中共方面的预案,是建立一个单一总指挥部,将所有中共的军队置于旗下统一指挥,但此方案未获国民党方面同意,反倒将南方红军单独建制为一个军,并以脱离中共很久的前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有资料显示,周恩来在上海见到叶挺时,曾向正找方向的叶提到过可参加南方红军的改编工作,叶于是通过保定军校的旧关系直接向国府方面疏通,时国共双方正为军长人选僵持,叶挺之事报到蒋那里后遂为国方创造契机,未向中共方确认而单方面发表叶为军长,这不能不引起延安方面极大的反弹,国府分而治之的意图明显,毛在当时给下属的电报中直接表述:蒋是使用叶来消灭我们;对南方谈判代表亦有所责备;幸好叶在中共上层还是有一定的人缘,又遵毛提议飞延安,保证日后将新四军军权交中共控制,这才解决了军长问题。
新四军的实际控制者当然以项英担纲,项的党内职务到位,又是当初撤退时定下的留守总指挥,虽然三年里他的实际指挥权不出赣粤边一区,可如此千难万险下爬过来,换将是决说不过去的,以后由国府的军委会按中共的意思任命项英为副军长。
参谋长的职务还是有一争的,项英的意见是油山的老搭挡陈毅、叶挺有意要老部下周士第,周子昆和刘英也曾在名单上,最后定了张云逸。
陈毅和刘英其实都与毛有很近的关系,陈的履历不用说了,刘英呐,是朱毛红军早期的帐房先生绝对是任职机要;但新四军正副军长都已不是延安派的,这参谋长恐怕就一定要从北方派来了,何况刘的军事资历还是差一点了,陈毅嘛,恐怕项越叫越做不了参座,但党内第二把交椅还是跑不掉,跟项的情况一样,不让坐是说不过去的,又兼了支队司令,实际是得福的;叶挺的面子要照顾,张周周都与叶有旧,当时又都在延安,结果派了相对关系最远的张,参谋长兼支队司令,周子昆资历低一头,当副参谋长,见了老上司敬而远之;周士弟与叶挺的关系最近了,叶挺后来又再次要求派周士弟来,从张云逸两个职务里匀一个给他,没有获准。
讲部队沿革吧,新四军成立之初,为一个军部辖四个支队的建制,战斗部队方面,一、二、三支队各辖两个团,四支队为四个团,军部直辖一个特务营,共十团一营,看上去单位不少,其实却远远不足编,各团的兵力装备,即使与八路军同级部队相比,也是差了一大截,故该军名为一军,在中共内部,只是与八路军的师齐肩,其兵力事实上也确实比不上八路军中任何一个师。
可就是这万把人的部队,成员竟来自于南方八个省份,成军之前,都是分成几人、几十人、或者一二百人的小部队,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偏僻地域里顽强地生存活动着,是三年残酷游击战中幸存下来的种子。
据统计,到国共合作开始前,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坚定者还在南方保存了十六个游击区,分别是:赣粤边游击区、闽赣边游击区、闽西游击区、闽粤边游击区、闽中游击区、闽北游击区、闽东游击区、浙南游击区、皖浙赣边游击区、湘赣边游击区、湘鄂赣边游击区、鄂豫皖边游击区、鄂豫边游击区、湘南游击区、琼崖游击区和滇黔桂边游击区。
来自前面十四个区的游击部队,以后奉命组成了新四军。
新四军第一支队: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下辖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兼任,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处主任钟期光;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处主任肖国生。
组成第一支队的部队来自于赣粤边、湘赣边、湘鄂赣边、皖浙赣边、湘南五个游击区。
1.赣粤边游击区: 在江西的信丰、赣县、龙南、福建的上杭、广东的南雄、湖南的桂东等县,以油山为中心。
该区是新四军一、二号人物项英、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落脚之处,也是他们唯一能直接指挥的游击区。
中央军区最终陷落之时,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项英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在红二十四师七十团一部组成的两个大队护送下突围,试图遵中央命令进入福建上汀地区,失败,遂由陈毅建议转向他任红二十二军军长时的老土地赣粤边地区。
项陈离开护卫部队,由原代英县县委书记曾继才向导,由小路潜入赣粤边山区。
该区原就有刘符节、曾彪、叶明魁等部游击队,中央红军长征之后,项英下令设信康赣雄特委,划该区为赣粤军分区,派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率装备甚好的一个营,并机关干部共七百人前去该地与地方游击队会合;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率红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前往湘南途经油山时,又奉项英令留下毛泽东的大舅子,原二十四师代师长、七十一团参谋长贺敏学率领的两个连;赣南军区的独立营则奉命护送兵工厂,先期到达该区。
项、陈化装到达赣粤边区的蛤蟆岭后,赣粤特委闻讯派人将其接往油山。
不久,九路突围的另外一路、赣南省委、军区和独立六团的余部约三百余人在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的率领下也来到油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率江西军区独立二、四团突出,会合杨殷军分区的独立十三团后,亦曾计划进入粤赣边合队,但途中部队被基本打散,曾遣散剩下的人员,埋藏枪支后只身往南京、上海。
进入赣粤边的红军各部、地区游击队、收容的七十团零星突围人员及中央红军过路时安置的伤病员中的归队人员,加起来一共有一千四百余人,项、陈决定分散游击原则后,将粤赣边的部队统一整编为五个大队,由蔡会文率领其中的两个大队前往湘南地区游击,其他部队在李乐天、刘符节、张日清等人的率领下,在北山、信丰和三南各地活动。
国共合作达成时,赣粤边的游击队还剩下约三百多人,编成江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经收集失散人员,发展到七百人左右,湘南游击部队中的湘粤赣边游击支队的余部也到达池江合队(因该区其他部队以后编入特务营,湘南游击区的总体情况放在军部特务营一节中介绍),这些部队以后统一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二营,以及三营的一部。
2。
湘鄂赣边游击区:这里原是彭德怀的老土地,平江起义就发生在这里,起义的湘军独立五师一团起义之后,与平、浏、修、铜赤卫队合编,成为红五、八军的基础,后发展为红三军团。
本区内的主力,是三零年以修、合、铜游击队组成的红十六军和三三年以区内独立一、二师升编的红十八军,独立三师继续单列,活动于鄂东南。
红十六军、十八军以后遵令缩编为红十六、十八师,高咏生、严图阁分任师长,列入红六军团序列。
十八师随六军团长征而去,留下的十六师与湘鄂赣省委、军区机关在画坪苏区被围,高咏生率四十六、四十八团掩护,遭受严重损失,高咏生被俘,初冒作普通士兵,当夜乘夜黑逃出,慌不择路下,掉入深渊死难;两团余部与省委、军区机关所率四十七团会合,在龙门山区再次被合击,仅约一营部队脱险,湘鄂赣军区随后以军区司令员徐彦刚兼任师长,以突围部队和傅秋涛、严图阁从鄂东南带来的独立三师七团、咏生县独立营为基础,重建十六师,初仅建四十六团,依托黄金洞周围地区游击,后收编廖海清等武装,一度发展到五千余人,三个团全部恢复,遂树大招风,重兵围剿下失败,徐重伤后在藏身处被贪财农民杀死。
徐原是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的学生,该校学生组成的四军教导团(即以后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团)在九江被张发奎缴械时出逃,参加秋收起义,被毛派往井岗土著部队掺沙子,曾任红三十二团参谋长、红三军军长和红一军团参谋长,绝对的根正苗红,接替孔荷宠任军区司令,如活下来成为四哥,前途怕是无量啊。
徐死后,新任省委书记傅秋涛、军区司令员严图阁、十六师政委明安楼等人收集余部,建立以湖南平江为中心的平浏长游击区和江西修水为中心的修武游击区,第三次重建红十六师。
严图阁原是二十六路军季振同旅的营长,宁都起义的功臣之一,据说打仗有勇有谋,有小狐狸的外号,不幸在游击中因伤病而死,五军团出来的战将凋零,所剩无几,也是件值得浩叹的事情了。
国共合作开始,本区内红军尚余一千五百人左右,经武汉中共中央代表董老必武与国民党方面交涉,编成湘鄂赣人民抗日军第一游击支队,傅秋涛为司令员,随六军团长征,先后任十八师团长、师长、政委的张正坤也受命从陕北返回,任副司令员,该部编入新四军后,成为一支队第一团,傅以支队副司令员兼团长,张则调任第二团团长,皖南事变时,两人均在军部突围部队中任纵队司令,傅突围成功,五五年上将,张则死在了上饶集中营里。
3。
湘赣边游击区:上文以湘鄂赣边为彭德怀部老土地,这湘赣边当然就是朱毛部的老土地了,井岗山就在区内,但红四军离开后,井冈旧人被错杀,朱毛发祥之地就此陷敌,一直无法规复。
四、五军离开后,湘赣边根据地的主力是肖克、王震的红八军,以后缩编为红十七师,是红六军团的主力。
三四年七月,红六军团长征,留下的湘赣军区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团等地方部队当然无法阻挡白军的进攻,十月,湘赣省委、政府、军区及独立五团离开永新进入武功山,独立一团基本散失,独二、三团遭严重损失,独二团所余百人并入独三团,后与独五团会合,独四团则进入湘南游击区(军部独立营一节中叙述)。
中央军区九路突围时,中央独立三团奉命在团长徐洪和政委张凯率领下向湘赣边、湘鄂赣边方向突围,陈正人随行,途中屡受阻截,部队损失严重,余部折向寻乌一带。
顺便交代一下,进入寻乌一带的还有中央军区二十四师交汪金祥、李天柱所率各四个连的余部,约二、三十人,红二十四师师长周建屏率七十团一部编成的一个大队突围,部队几乎完全损失,贺昌战死,周带少数人脱险亦到达寻乌,后与陈正人一起潜往香港,寻乌一带各部队基本损失,湘赣红军的元老级人物李天柱阵亡,李是黄埔生,贺龙暂二十军的连长,以后转入朱德部,当过红二十八团的营长,绝对的老资格了,以后代理过红八军的军长,湘赣红军的副总指挥,是肖克的前手,因莫须有的罪名,调去瑞金坐冷板凳,九路突围前被项英起用,带队去东江找古大存,终在赣粤边光荣。
回头说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等大部分骨干牺牲,彭是海陆丰出身的老革命了,当过红八军二十三师政委、六军团十八师副师长,死时只有二十七岁。
湘赣红军余部后在新的临时省委书记谭余保的带领下,成立湘赣游击司令部和湘赣独立团,在莲花、安福边界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一直坚持到国共合作开始,由陈毅亲自出马劝说下山,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营,独立团团长段焕竞任一营营长。
(谭余保险些杀了陈毅)。
4。
皖浙赣边游击区: 这个游击区承续于闽浙赣根据地,亦即方志敏的老土地。
闽浙赣先后创造过两支红十军,第一支红十军由军长周建屏带入中央苏区后改称红十一军,后扩编为红七军团,长征前奉命调敌,一路作战,重回闽浙赣根据地,缩编为一个师,与新红十军合组为红十军团,在方志敏、刘畴西、寻淮洲等人率领下继续执行调敌任务直至怀玉山失败,十军团大部损失,仅刘英、粟裕带八百人返回闽浙赣根据地,闽浙赣省委、军区从仅剩的红三十师(全师不过三百人)中抽调一团补充刘粟部新组之挺进师,出击浙南;其余部队和机关干部、赤卫队组合成游击队,坚持于磨盘山地区,军区司令唐在刚、参谋长邹琦先后牺牲,省委书记关英带机关和剩余部队的大部于三五年中转入皖南,在鄣公山会合由皖南暴动余部、十军团侦查营及该军团其他留散小部队发展而来的皖南独立团,次年改闽浙赣省委为皖浙赣省委,成立皖浙赣独立团,开展皖浙赣边的游击战,时有部队约一千二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