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行文思路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

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

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分析一、一模考题回顾: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5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宿山寺项斯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

(5分)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

(每点1分)(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

(4分)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

(2分)二、高考真题引路: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2011高考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知识讲解】“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

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

【解题分析】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

第(1)题已经暗示你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李白诗的高度评价;第(2)题也暗示你这两句诗是一层,是借写景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剩下的两句当然是一层,盼望与李白相见讨论诗歌。

我们要关注的是“构思”特点:首尾相应,以评诗起始,以盼望论诗作结,全诗立足“诗”来构思。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怎样写诗歌鉴赏文

怎样写诗歌鉴赏文

怎样写诗歌鉴赏文篇一:怎样写诗歌赏析文章怎样写诗歌赏析文章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那么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局部。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那么不管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怎样评析诗歌的艺术特点意境的鉴赏:宏伟壮丽、雄浑阔大、雄奇壮丽、清新明丽,雅静秀丽、宁静淡泊、悠闲平和、柔婉幽深、含蓄深远、迷离恍惚、奇伟诡谲语言的鉴赏:赏析评论诗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从品味语言入手。

语言的鉴赏可以注释含义,词语的解释要注意什么:既要考虑词语的本身意义,又要注意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原意,进入诗的境界。

语言的特点:朴素通俗、自然平淡、〔平淡之中现出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意蕴〕清新优美、华美奇谲、语言富有节奏感:音乐性、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朗朗上口。

语言的作用:1〕形象性作用――在叙事写人,绘景状物中语言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形象性作用;2〕情感性作用――语言有表达作者对作品中的人和事的鲜明的情感作用,包括表扬或贬斥等;3〕结构性作用――语言还有过渡照应作用4〕精确性作用――主要是指在表达概念时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方面的精确、严密;使用典故的作用:典故可以使作品含意丰富,蕴藉深厚,语言精炼,还有一些作品借史抒怀,托古见志。

诗歌、小说、散文行文思路

诗歌、小说、散文行文思路
【解答】A.“深受市民所喜爱”句式杂糅,改为“深受市民喜爱”; B.成分残缺,在“进入了应用发展”后面加上“的阶段”; C.语序不当,“滋生”和“泛滥”位置互换; D.正确; 故选:D
论述类文本
1、议论文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三段式”结构模式。本文一共9个自然段,先从中国人一贯的 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接着指出“捧” 的实质,而后揭示“捧”的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最后回 到批判现实中来,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由此我们便 可清晰地把握本文的论述思路:提出论题-分析原因及后果- 提出正确做法。
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 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 诗歌的行文思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这首绝句是先议论,后写景,给议论提供依据。 绝句开篇提出观点,即六月的西湖风光特别美丽,与四季的 其它季节不同。然后描写荷叶一片碧绿,远与天接;再在荷花, 与日光相映,鲜艳如火,自有别样的美丽。整首绝句议论与描 写相结合,浑然一体。
姿竖绰起约来地,(常站用/立于)书于面大语地;之上;
,辽阔的褴褛倏忽消隐在旷野深处。那些高
举①着前手“臂在的一杨个树漫,漫将长枝夜干后遥的遥清指晨向,广能袤有沧一穹树,树旗…帜”一后般文引“领…着的春春天花不降断临前人行间。遮蔽大地的荒芜与
1.突文兀中”加可点知的此词处语强,调没的有是错“别色字彩的繁一多项”是,(应用“)色彩斑斓”
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⑴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3分)
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 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题型及解答思路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题型及解答思路

2013届高三语文鉴赏阅读宝典(二)编辑整理:邱为将使用时间: 3∕18-24班级姓名【编者按】阅读鉴赏能力,除了多读多练,还得了解相关文体考向,了解相关文体的术语。

特别在二轮,还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题型以及与之相应的建模。

一个题目出来,我们知道它考我们什么,是什么题型,用什么模式,那么,得分率会大大提高,认真看,认真实践,可提高5-10分。

不信?试试!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题型及解答思路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二、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有时还要关注该字是否用修辞,或有其他什么表达效果:化静为动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诗歌、小说、散文写景以及行文思路

诗歌、小说、散文写景以及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 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二、方法探究: 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掌握格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
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例1】分析《江汉》的行文思路
江汉
【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斛斯山人:隐士,作者的朋友。②翠微:青翠的山坡。③松风:指古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西畔, 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 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1分),接着写 “忍泪”的原因(1分),再写前路的艰险(1分),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 “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 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 巩固训练1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 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 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 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 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天上的街市行文思路

天上的街市行文思路

天上的街市行文思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行文思路如下:
首先,诗人将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描绘出一幅繁华明亮的夜景。

接着,诗人通过改造牛郎织女的传说,将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以此寄托着他们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

然后,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世界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

最后,诗人用轻快柔美的语调描绘出天上“美丽的街市”,表现出一种恬淡平和的意境。

整首诗的行文思路清晰明了,通过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光明幸福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式二:分析诗歌的写法
例(2013盐城二模)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 “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 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 解题分析:
▪ 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李白 诗的高度评价;颈联是第二层,是借写景表达对李白的思念; 尾联是第三层,盼望与李白相见讨论诗歌。我们还要关注 “构思”特点:首尾相应,以评诗起始,以盼望论诗作结, 全诗立足“诗”来构思。
例一 【 2011年高考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 巩固训练1(南通2012二模)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 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 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 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 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 尤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说清逻辑思路。 ▪ 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
词语。
变式一:分析诗歌的线索
例 (2011南通高三二模)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 三城设戍。
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3分)
▪ ☺答案: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
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 境遇。
▪ 评分建议:若答案中缺失了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 即便概括出相关内容,在正常赋分基础上,扣1分。
▪ 巩固训练2(南通2013一模 )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西畔, 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分析】诚如题目所示: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写 “旅夜”;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写“书怀”。 “旅夜”的景物明细而壮阔,寄寓了自己的孤寂而 落寞;而“书怀”则蕴藉着诗人的牢骚和悲愤:报 国无门。两层合起来是:用羁旅月夜中的景物寄寓 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
2015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 项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5分)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宿山寺 项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 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 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 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 感想。(每点1分)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 联的表达效果。(4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一起来练一练吧!
基本题型:分析构思脉络
【分析】首联点题,交待登楼。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洞 庭景象,景中亦寓情感。颈联转入人事,诉说自己 的孤微身世:亲朋音断,老病无依。尾联总括一篇 之情感,为个人的身世和国家的战乱而伤怀。全诗 的思路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归纳】本诗体现了律诗的最基本结构,起承转合式 结构,自然分成四层。
旅夜书怀 杜甫
知识积累
1、律诗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式结构。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
尾联是第二层。 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
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 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1分),接着写 “忍泪”的原因(1分),再写前路的艰险(1分), 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1分)。
▪ 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 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 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 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 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 (2分)
一起来看真题吧!
例【 2011年高考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归纳】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 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2、 绝句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
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 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 切磋诗艺作结。
方法探究
▪ 1、从前面的考题来看,分析脉络要从划分 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 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 层次。
▪ 2、掌握诗歌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 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 扣住“望”来写的。(4分)
▪ 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
▪ 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 望”引发的忧虑。
【小结】 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或者是人或物,或者是事,或者是景,或者 是情,或者时间或方位。抓住了线索,概括 诗歌的行文思路就很容易了。而线索往往体 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
例 2012苏北四市高三语文三模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 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 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1分)
【小结】
▪ 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 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 归类,切分出层次。
【归纳】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 联是第二层。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分析】第一层是首联,总说江村长夏“事事幽”;第二层 是颔联和颈联:从事物和人事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说 明;第三层是尾联,又表达一层意思:隐含了自己的忧悒 和感慨。三个层次综合起来:乡村生活虽然那么自在自得, 但我就不能为国家再做一点事情吗?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 感慨。第一层用“事事幽”总起,第二层从眼前的事物和 周围的亲人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具体的说明,最后一 层进一步深化,对“事事幽”的忧悒和感慨。类似于散文 中的“总——分——总”一类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