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动荡与变革的时代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2018)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4张PPT)

北师大版(2018)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4张PPT)

符合本国的国情, 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开辟新时代
三年内战 制度不同! (1917——1921) 不甘失败! 苏俄单独退出 一战!
主 其国 义他 外 国的 家资 本
联合起来
沙主俄 国皇 、 国 内军 资 国 官本内 家的 和地
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 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 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提示:不可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 自由贸易,且农民余粮必须上缴。
⑵7日晚,攻占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装 列宁秘 起义取得胜利。
密住宅
冬宫
斯莫尔 尼宫
彼 得 格 勒 起 义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晚9点钟打响向 冬宫进攻的炮声
1917年11月7日,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了进攻
全俄第二次苏维 埃代表大会上列宁宣 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全俄第二次苏维 埃代表大会上列宁当 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5、新目标的确立:1917列宁回国《四月提纲》 确立了将民主革命推进至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 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列宁 秘密 住宅 彼 得 格 斯莫 勒 尔尼 起 宫 义
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 兵7日晚攻打冬宫
武装起义者攻打冬宫后的留影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4、性质: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 皇专制制度,历史上 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口号:“打倒沙皇”“打倒战争” 统称民主革命;它又 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所以,二月革命的性 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
革命后的形势:国内形势严峻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共32张PPT)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共32张PPT)

“阿芙乐尔”号巡洋 舰 ,于 1917 年 11 月 7 日 21 时 45 分,用炮声发出进攻 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 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 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 为革命纪念物,是涅瓦河 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意义
笔 记
①是世界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 理论变为现实。(理论:马克思主义; 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②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独特之路。(以无产阶级领导走社会 主义道路) ③为世界上的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榜样。(如中国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 ④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打破了近代世界资 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进入到现代史,是世界现代 史的开端)
2、二月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3、列宁:《四月提纲》(向社会 主义革命过渡)
你知道什么是苏维埃吗? 苏维埃是俄文COBeT的音译,意为“会议”或 “代表会议”。1905年,俄国革命中出现了工人 苏维埃。工人苏维埃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列 宁认为它是革命政权的萌芽。1917 年二月革命中 建立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工农政权。十月革命后 建立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成为国家政权的组织 形式。苏联最高苏维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 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各地 建立的政权也称苏维埃政权。
损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 社会稳定。
新经济政策
内 工业 容 商业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害
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 粮食征集。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 1921年的播种面积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农民中反苏维 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 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 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十月革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十月革命的大致背景、过程及结果,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

同时,这一课内容以列宁的经历贯穿,所以可以设计师生互动活动,教师在灵活运用书本的材料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承上一课目的过渡教师呈现高尔基的照片以及《海燕》的诗歌: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学生阅读并感受其中蕴含的感情,并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会爆发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子目的教学可以进行讲授法、自主学习的方法,此处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请学生观看大量历史图片与资料,从而让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预设问题和设计活动,牵引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环节一:二月革命教师出示图片:沙皇专制制度的结束。

简要介绍二月革命的大致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二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并思考当时出现的复杂情况,布尔什维克党该如何处理?设计意图:用“沙皇专制制度的结束”一图,学生直观感受二月革命的结果同时,也激发学生对革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的探索欲望。

最终引出图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并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要回到彼得格勒,他回来又做了什么呢?”环节二: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十月革命的“功臣”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之后展示11月7日晚9点,向东宫发起总攻的照片。

向学生讲解十月革命胜利的结果,让学生了解十月革命战斗的大致情况。

环节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出示图片: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来思考。

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十月革命有何重要的成果?又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回答,小组间相互补充,得出结论: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九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教案九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教案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前,1917年3月爆发了二月革命,革命的结果是产生了两个并存的局面,但政权却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政权所掌握。

在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围绕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学习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一册书我们共同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共产主义的理想蓝图,巴黎公社进行了一次由理想到实践的伟大尝试,但却是昙花一现。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下第1课,走进那场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绝望的年代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展示:材料一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0%;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

按人均计算,俄国的钢产量仅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5。

1861年改革后,俄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世界现代史》材料二1914年-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4课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4课

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
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D)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同步训练
8. 根据“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的农业生产
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
“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
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
笑话意在说明
(C )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苏联物资短缺的状态
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
13.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说明了
( A)
们,或者说,做到有行国家调节。”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 C )
A.农奴制的废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7. 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
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
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
同步训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 代后期农村经济体制发生的重大变化。与苏联的经济体 制进行对比,指出该变化的创新之处。
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注 意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等。(言之有理即可)
强化训练
1. “政府完全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在当时粮食匮乏的情
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级下册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级下册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级(下册)第1课俄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领导人:斯大林。

九下历史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九下历史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人民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2)开始时间: 1921年
(3)作用: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政权得到巩固
(4)评价: 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
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1921—1922年收购粮食3800万担。 1925—1926年收购8900万担。 19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战前的水平。 1921—1924年国有大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一倍,保存 了工人的基干力量。 1925年,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工业中占到 81%,资 本主义成分受到排挤。
列宁的社会 主义探索
斯大林的社 会主义探索
“两个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 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 形成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特点 政治 方面
高度集中
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 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 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 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 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 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 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苏联人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 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速的工作效率以及 领导者英明的领导思路促使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二月 革命
十月 革命
三年内战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 (恢复了国 民经济) 苏联建立 (政权扩展)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政府。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三历史下册《俄国十月革命》的复习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914年4月列宁回国。

——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后的主要任务: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新经济政策:①时间:21年3月,②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民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成立:时间:22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仅有4个加加盟共和国加入,后来扩大到15个。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4年列宁逝世。

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①时间:28——37年,②领导人:斯大林,③主要成就: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农业集体化步伐加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3、通过学习列宁在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了解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

4、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思考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预习自测】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二月革命:_____ 年_月8日,俄国人民推翻 ___________________ ,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面:____ 代表苏维埃与 __________________ 。

2、十月革命:
(1)时间: ________;政党:___________ ;领导人:____________ 。

(2)结果: _______ 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
成立,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 政权诞生。

(3)意义:是世界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______________ 的理论变为现实,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1918-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 _____________ ”政策,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2、_____ 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实行_____________ ,退还一部分收归 ________ 的企业,让________________经营,在一定范围进行________________ ,允许_________ 生产,恢复
关系。

3、新经济政策允许________________ 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_ ,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
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4、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__________ 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5、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___________ ”。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在___________ 的领导下于1925年底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济建设总路线,确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

年一
年,实施一五计划,1933年一1937年,实施二五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___________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1927年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

1929年,苏联在全国
范围内实行“ ___________________ ”,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_______ 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 ____________ 创建的苏联模式形成。

【课堂导学】
一、展示预习成果:二、探究交流:
1、想一想:为什么十月革命被认为是“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
2、材料分析:
材料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

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或者我们做到 这一点,或者我们被敌人打倒。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 。

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 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读后自主或者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怎样的国内外背景? 1928 年开始苏联通过什么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什么工
3)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在农业方面实行什么方针?
4)说一说你或者你所在的小组收集到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就的图片或者表格资料。

5)议一议这一时期苏联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

2、活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 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 贸
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 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列宁
材料二: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 ... 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
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 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 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 1)材料一中是哪一种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分析,当时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2)材料二是哪一种经济政策?你的依据是什么?请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

3) 材料三中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哪一政策?为什么说这一“思路”比较好?
4) 材料三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弊端?
(5)说一说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如何变化的?根据你的认识, 请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
么?
6)议一议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对我们有何启示?
【课后练习】
1、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所 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 ,因为它是( ) A.
十月革命的发生地 B •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从 业化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C.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D •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2、下列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B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C.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D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农民伊凡将自己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

这件事
不可能发生于()
A1917—1918 年B . 1918 —1920 年C . 1921 —1927 年D . 1917 年以前
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 .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5、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重要意义是()
A. 认识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 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C. 明确了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
D. 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制度的革命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二月革命
7、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之处为()
①革命性质不同(2)革命结果不同㊂革命方式不同的革命对象不同
A、① 2 B 、2 2 C、2 2 D2 2 2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1919年俄国的是()
2苏维埃政权已在俄国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2农民到集市上卖余粮
2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2在西线继续和德国军队作战
A2222 B 、222 C、222 D、2 2
9、下表所示,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1928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0、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 .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 .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11、下列事件与列宁无关的是()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 .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D .苏联的建立
12、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 B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D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1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下列哪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A.农、轻、重发展的比例协调 B .应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14、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 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学习感悟】:
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