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环境、艺术手法
小说知识点整理

小说知识点整理一、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
二、环境(一)社会环境 ——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二)自然环境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作品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方法: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 象征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渲染、烘托、对比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三、故事情节(一)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情节构思1 、叙述方法:①顺叙:按时间 ( 空间 ) 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 情节安排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4 、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 设疑法 ( 悬念法 ) 。
小说三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神态、外貌);②抓语言(对话/独白);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④抓心理;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⑥白描⑦对比突出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二)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③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预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烘托、暗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①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②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暗示主题(三)小说的情节及结构安排:(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结尾来说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行动。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2)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小说创作的基本结构模式(摘录)

小说最基本的结构是:开头 —— 发展 —— 高潮 —— 结尾 .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 “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
,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情节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
而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首先是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人物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也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
其次,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
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性格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创造人物,人物也创造环境。
我们分析小说,一般应是从这三大要素入手。
在教《变色龙》这篇课文主要就是从这三要素来入手的。
首先进行情节分析。
从小说发展的顺顺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个特点要求学生将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
(开端)第二部分(6—23段)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发展)第三部分(24—27段)最后确定狗的身份是将军哥哥家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相应的做出最后的判决。
(高潮)第四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恐吓。
(结局)其次对课文进行环境分析:学生齐读文章第1段。
提问:文章头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明确:头一段写了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出场,交代了他的身份,“警官”,“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二是描写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1)警官奥楚蔑洛夫,外貌:“穿着新的军大衣”。
动作:“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后面跟的是巡警,外貌:“火红色头发”,动作:“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注意:“盛满”“没收”,这意味着沙皇政府的这两个小爪牙刚刚对人民进行了敲诈勒索。
这一笔初步勾画出这两个家伙欺压人民的形象。
【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法

【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法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法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二、考点解读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一)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
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
例:初到鲁镇家做工——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家做工——眼角带着泪,眼光也没有那样精神了——经受丧子之痛,打击沉重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不理会镇上人冷冷的笑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表示自己的愤怒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有了生存的希望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生命之火已经接近熄灭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生命的微光突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的变化看出生命之火日渐熄灭。
鲁迅高超的文学手法之一“画眼法”,深刻地惟妙惟肖地活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高考小说阅读常考考点分析精华版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7)深化作品的主题。
• 《祝福》结尾写道:
•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 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 这里的环境描写具有象征和暗示作用,深化了小说的主 旨。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 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 为自己来年的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 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二者形成了强烈的 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 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6)推动情节的发展。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 雪来。
• 这个环境体现出风高雪猛。正因风雪有如此之势,所以才让本已 “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厅“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场风 雪对草厅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而草屋破败,摇摇欲坠,又促使 林冲产生担心:“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 水匠来修理。”草厅难抵严寒,于是林冲才有“向了一回火”的 举动,但仍“觉得身上寒冷”,又令林冲产生心理活动:“寻思 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可见, 小说中风雪、草厅等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先是共同带动人 物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进而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 人物心理、行为——故事情节。
因此,对于那些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小说,环境描写的自 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不容忽视。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空,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 特征。小说里的环境描写,不是无缘无故空洞的 文字,往往有暗示性。
• 鲁迅《祝福》开头
•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一、 叙事人称(一、二、三人称) 叙事的身份(儿童、伙计、知识分子等) 叙事视角(全知、有限制)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一、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 “我”
(一)非“主人公”类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 与者。
1.旁观者:旁观者置身在事件之外,
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她的心理活动了。
注意:谈作用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 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故事是谁讲的——叙述视角
《孔乙已》: ——限知视角“我” ——“我”的身份: ——咸亨酒店里十几岁的小伙计 为什么要由一个少不更事的小伙计来叙述故事呢?假 如让酒店老板来讲这个故事不好吗? 1.“我”作为酒店中人,方便以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 察孔乙己的可悲和可笑和“看客” 的麻木与残酷。 2.少年的“我”的精神境界也逐步向麻木冷酷的酒 客靠拢、并被同化,就构筑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悲剧。
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也更真
实客观。
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各样的人物,
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2.参与者:参与事件中,与主人公保有某种程度的联
系,(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
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
可以衬托主人公,
可以对事件、对人物产生影响等。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故事是谁讲的——叙述视角
《祝福》: ——限知视角“我” ——“我”的身份:受新思潮影响的返乡的知识青年 (游子、 “异己者” ) 由“我”来讲故事的特点?若换成鲁镇的其他人不好吗? 1.“我”是一个返乡的青年,对祥林嫂有更多关注的兴趣, 如果是鲁四老爷,则不屑于关注这样的小人物。 2.我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同情, 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如果是柳妈的叙述,则无 法达到这个高度。 3.我回答的模棱两可也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突出了小资产加 阶级知识分子的懦弱,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考点综合(实用)

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考点综合一、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一般从五个方面思考:(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在但在分析时要全面,注意区别主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可以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2.人物形象的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
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2、次要人物作用①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
②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
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环境描写1.环境特点概括解答步骤: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 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 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描写手法
作用
细节描写 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正面描写 作者从自己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判断 (直接描写) 来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 作者借助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动作、语言、 (间接描写) 神态、心理及评论来描写所要描写的人物,
4.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1)小说常用的开头 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
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 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 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 氛,烘托人物心情。
(2)小说常用的结局
类型
作用
出人意 料的结
局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 在情理之中
(4)巧合: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之一,它应当 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 势)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 节效果。
(5)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 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 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 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 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从而起到衬托的作用
二、小说的情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 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 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 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1.小说情节的构成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尾声两个部分。
2.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1)节奏: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 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2)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 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 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 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 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3)悬念: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 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 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 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 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戛然而止 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三、小说的主题 1.含义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作品描绘的形象、情节和生 活画面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核心。 2.分析归纳小说主题的途径
【点睛】概括小说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
(1)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 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照应上下文。
(4)补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 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6)并联: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 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 相成的复杂关联。
3.线索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
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 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 中的空间、时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阅读 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表现手法
4.几种特殊表现手法
定义
用渲染描绘其他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衬托或渲染 的特点,营造氛围
3.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一、小说的环境描写
1.含义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
2.分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 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 景,主要是指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 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
二、小说的艺术手法(含语言) 1.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令人伤 感的悲 剧结局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此种 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类型
作用
令人喜 悦的大 团圆结
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 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 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 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称的种类
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 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 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及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 清楚地进行记叙。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运用 了顺叙的方法,眉目清楚地介绍了林黛玉的行程。 (2)倒叙: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使小 说波澜起伏。如《祝福》的开头先交代祥林嫂的 死,就是运用此法。鉴赏时须说明倒叙情况,指 出强调的内容,分析倒叙的好处。
3.描写方法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 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 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 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 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 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
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1.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征及作用 (1)
(2)
2.人物描写的方法
3.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 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 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