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行政区划之淮南道

合集下载

唐朝行政区划简表

唐朝行政区划简表

唐朝行政区划
初唐十道
开元十五道
凡351州(府、都护府)
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

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县一千五百七十三。

另:
京畿道,治京城内。

关内道,以京官领。

都畿道,治东都城内。

河南道,治汴州。

河东道,治蒲州。

河北道,治魏州。

山南东道,治襄州。

山南西道,治梁州。

陇右道,治鄯州。

淮南道,治扬州。

江南东道,治苏州。

江南西道,治洪州。

黔中道,治黔州。

剑南道,治益州。

岭南道,治广州。

元和藩镇
羁縻府州
府州,郡对比。

唐朝概要

唐朝概要

唐朝简史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占领长安,篡隋称帝,定国号唐。

贞观之治(627—649)太宗李世民:三省六部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武周代唐(690-705)为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如狄仁杰等。

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相对,大力推崇佛教。

武三思、武承嗣。

韦后当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朝政权。

中宗受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等影响,张柬之等全被流放或诛杀。

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

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712—756)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即玄宗,又称唐明皇。

713年,玄宗杀太平公主,结束混乱政局。

安史之乱玄宗好大喜功,因此边将常挑战事以邀战功;募兵制也使得军镇节度使专军。

天宝十四年(755—763),安史之乱。

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

杨玉环、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

自此以后,宦官掌权。

节度使独立管理地方,藩镇割据形势形成。

元和中兴宪宗继位,依靠禁军兵力令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名义上归服朝廷。

会昌中兴会昌灭佛宪宗末年,牛李党争(牛僧孺和李德裕),使宦官更加得势。

武宗继位,重用李德裕,削减宦官权力,振兴朝廷。

唐朝灭亡859年,黄巢起义。

907年,朱温(朱全忠)逼哀帝禅位,改国号梁,定都开封。

社会状况行政区划:10道—州府—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

中央官制:荣职: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散官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令、门下省(侍从、谏议)侍中、尚书省(行政)令六部:吏部、户部(户口、财政)、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工程、水利);御史台(监察)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与六部分工);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地方官制:道:观察使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乡耆老—五里里正—五邻保长—四家邻长军事体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

唐朝的道州县资料

唐朝的道州县资料

唐朝的道州县资料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武德令。

三万户已上为上州。

永徽令。

二万户已上为上州。

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

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

二万已上为中州。

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

仍旧。

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

太平时久。

户口日殷。

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

二万五千户为中州。

不满二万户为下州。

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

及别敕同上州都督。

及畿内州并同上州。

缘边州三万户已上为上州。

二万户已上为中州。

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

亦为上州。

王去任后。

仍旧。

武德令。

户五千已上为上县。

二千户已上为中县。

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

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

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

三千户已上为中县。

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

其赤畿望紧等县。

不限户数。

并为上县。

去京五百里内。

并缘边州县。

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

二千已上为中县。

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州县分望道贞观元年三月十日。

并省州县。

始因关河近便。

分为十道。

一曰关内道。

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

古兖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东道。

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

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

古荆梁二州之地。

六曰陇右道。

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

古扬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

古扬州之地。

九曰剑南道。

古梁州之地。

十曰岭南道。

古荆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

自后并省。

迄于天宝。

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

而羁縻之州八百。

京兆府尹有三。

京兆。

河南。

太原。

大都督有五。

潞。

扬。

益。

荆。

幽。

都护府有六。

单于。

安西。

安北。

安南。

安东。

北庭。

为大都护。

又有上中下都督府。

凡天下军有四十。

府有六百三十四。

镇有四百五十。

戍五百九十。

守捉有三十五。

景云二年五月。

出使者以山南控带江山。

疆界阔远。

于是分为山南东西两道。

又自黄河已西。

分为河西道。

关内道新升都督府。

盐州。

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

宁州。

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

原州。

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

宁州。

元州。

并会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

会州。

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丹州。

大历六年五月升。

宥州。

元和九年五月复置。

隶夏州。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道州列表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京畿道京城京城[1] ——————雍州京兆府京城20华州兴德府[2] 郑县 4同州冯翊郡冯翊县8商州上洛郡上洛县 6岐州凤翔府雍县9邠州新平郡新平县 4关内道京城陇州汧阳郡汧源县 3泾州保定郡安定县 5原州平凉郡平高县 2渭州——襄武县 1武州[3] ——萧关县 1宁州彭原郡定安县 5庆州顺化郡安化县10鄜州洛交郡洛交县 5坊州中部郡中部县 4丹州咸宁郡义川县 4延州延安郡肤施县10灵州灵武郡回乐县 4威州[4] ——鸣沙县 2会州会宁郡会宁县 2盐州五原郡五原县 2夏州朔方郡朔方县 3绥州上郡上县 5银州银川郡儒林县 4宥州宁朔郡延恩县 2麟州新秦郡新秦县 3胜州榆林郡榆林县 2丰州九原郡九原县 2单于大都护府云中都护府—— 1安北大都护府燕然都护府—— 2镇北大都护府———— 2都畿道东都[5] 东都——————洛州河南府东都20汝州临汝郡梁县7河南道汴州陕州陕郡陕县 6虢州弘农郡弘农县 6滑州灵昌郡白马县7郑州荥阳郡管城县7颍州汝阴郡汝阴县 4许州颍川郡长社县9陈州淮阳郡宛丘县 6蔡州[6] 汝南郡汝阳县10汴州陈留郡浚仪县 6宋州睢阳郡宋城10亳州谯郡谯县7徐州彭城郡彭城县7泗州临淮郡临淮县 4濠州钟离郡钟离县 3宿州——符离县 4郓州东平郡须昌县9齐州济南郡历城县 6曹州济阴郡济阴县 6濮州濮阳郡鄄城县 5青州北海郡益都县7淄州淄川郡淄川县 4登州东牟郡蓬莱县 4莱州东莱郡掖县 4棣州乐安郡厌次县 5兖州鲁郡瑕丘县10海州东海郡朐山县 4沂州琅邪郡临沂县 5密州高密郡诸城县 4河东道蒲州蒲州河中府河东县13 晋州平阳郡临汾县8绛州绛郡正平县7慈州文城郡吉昌县 5隰州大宁郡隰川县 6并州太原府[7] 晋阳县13汾州西河郡西河县[8] 5沁州阳城郡沁源县 3辽州乐平郡辽山县 3岚州楼烦郡宜芳县 4宪州[9] ——楼烦县 3石州昌化郡离石县 5忻州定襄郡秀容县 2代州雁门郡雁门县 5云州云中郡云中县 1朔州马邑郡善阳县 2蔚州兴唐郡灵丘县 3武州——文德县 1新州——永兴县 4潞州上党郡上党县10泽州高平郡晋城县 6河北道魏州孟州[10] ——河阳县 5 怀州河内郡河内县 5魏州魏郡贵乡县14博州博平郡聊城县 6相州邺郡安阳县 6卫州汲郡汲县 5贝州清河郡清河县8澶州[11] ——顿丘县 4邢州钜鹿郡龙冈县8洺州广平郡永年县 6惠州[12] ——滏阳 4镇州[13] 常山郡[14] 真定县11冀州信都郡信都县9深州饶阳郡陆泽县7赵州赵郡平棘县8沧州景城郡清池县7景州[15] ——弓高县 4德州平原郡安德县 6定州博陵郡安喜县10易州上谷郡易县 6幽州范阳郡蓟县9涿州——范阳县 5瀛洲河间郡河间县 5莫州文安郡莫县 6平州北平郡卢龙县 3妫州妫川郡怀戎县 1檀州密云郡密云县 2蓟州渔阳郡渔阳县 3营州柳城郡柳城县 1安东都护府——————山南东道襄州荆州江陵府[16] 江陵县8 峡州夷陵郡夷陵县 4归州巴东郡秭归县 3夔州云安郡奉节县 4澧州澧阳郡澧阳县 4朗州武陵郡武陵县 2忠州南宾郡临江县 5涪州涪陵郡涪陵县 5万州南浦郡南浦县 3襄州襄阳郡襄阳县7泌州[17] 淮安郡泌阳县7隋州汉东郡隋县 4邓州南阳郡穰县 6均州武当郡武当县 3房州房陵郡房陵县 4复州竟陵郡沔阳县 3金州汉阴郡西城县 6山南西道梁州梁州兴元府[18] 南郑县 5 洋州洋川郡西乡县 4利州益昌郡绵谷县 6凤州河池郡梁泉县 3兴州顺政郡顺政县 2成州同谷郡上禄县 3文州阴平郡曲水县 1扶州同昌郡同昌县 4集州符阳郡难江县 3壁州始宁郡诺水县 5巴州清化郡化城县9蓬州蓬山郡大寅县7通州通川郡通川县9开州盛山郡盛山县 3阆州阆中郡阆中县9果州南充郡南充县 5渠州潾山郡[19] 流江县 3陇右道鄯州秦州天水郡成纪县[20] 6河州安昌郡枹罕县 3渭州陇西郡襄武县 4鄯州西平郡湟水县 3兰州金城郡金城县 2临州狄道郡[21] 狄道县 2阶州[22] 武都郡将利县 3洮州[23] 临洮郡临潭县 1岷州和政郡溢乐县 3廓州宁塞郡广威县[24] 3叠州合川郡合川县 2宕州怀道郡怀道县 2凉州武威郡姑臧县 5沙州敦煌郡敦煌县 2瓜州晋昌郡晋昌县 2甘州张掖郡张掖县 2肃州酒泉郡酒泉县 3伊州伊吾郡伊吾县 3西州交河郡前庭县[25] 5庭州北庭大都护府金满县 4安西大都护府————[26] ——淮南道扬州扬州广陵郡江都县7楚州淮阴郡山阳县 4滁州永阳郡清流县 3和州历阳郡历阳县 3庐州庐江郡合肥县 5舒州同安郡怀宁县 5光州弋阳郡定城县 5蕲州蕲春郡蕲春县 4安州安陆郡安陆县 6黄州齐安郡黄冈县 3申州义阳郡义阳县 3江南东道苏州润州丹杨郡丹徒县 4 升州江宁郡上元县[27] 4常州晋陵郡晋陵县 5苏州吴郡吴县7湖州吴兴郡乌程县 5杭州馀杭郡钱塘县8睦州新定郡建德县 6越州会稽郡会稽县7明州馀姚郡鄮县 4衢州信安郡信安县[28] 4处州[29] 缙云郡[30] 丽水县[31] 6婺州东阳郡金华县7温州[32] 永嘉郡永嘉县 4台州临海郡临海县 5福州长乐郡闽县10建州建安郡建安县 5泉州清源郡晋江县 4汀州临汀郡长汀县 3漳州漳浦郡漳浦县 3江南西道洪州宣州宣城郡宣城县8 歙州新安郡歙县 6池州[33] ——秋浦县 4洪州豫章郡豫章县7江州浔阳郡浔阳县 3鄂州江夏郡江夏县7岳州巴陵郡巴陵县 5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4虔州南康郡赣县7吉州庐陵郡庐陵县 5袁州宜春郡宜春县 3信州[34] ——弋阳县 4抚州临川郡临川县 4潭州长沙郡长沙县 6衡州衡阳郡衡阳县 6永州零陵郡零陵县 4道州江华郡营道县 5郴州桂阳郡郴县8邵州邵阳郡邵阳县 2黔中道黔州黔州黔中郡彭水县 6辰州卢溪郡沅陵县 5锦州卢阳郡卢阳县 5施州清化郡清江县 2叙州[35] 潭阳郡龙标县 3奖州龙溪郡夜郎县[36] 3夷州义泉郡绥阳县 5播州播川郡遵义县 3思州宁夷郡务川县 3费州涪川郡涪川县 4南州南川郡南川县 2溪州灵溪郡大乡县 2溱州溱溪郡荣懿县 5剑南道益州益州成都府[37] 蜀县10 彭州蒙阳郡九陇县 4蜀州唐安郡晋原县 4汉州德阳郡雒县 5嘉州犍为郡龙游县8眉州通义郡通义县 5邛州临邛郡临邛县7简州阳安郡阳安县 3资州资阳郡盘石县8巂州越巂郡越巂县9雅州卢山郡严道县 5黎州洪源郡汉源县 3茂州通化郡汶山县 4翼州临翼郡卫山县[38] 3维州维川郡薛城县 3戎州南溪郡僰道县 5姚州云南郡姚城县 3松州交川郡嘉诚县 4当州江源郡通轨县 3悉州归诚郡左封县 2静州静川郡悉唐县 3柘州蓬山郡柘县 2恭州恭化郡和集县[39] 3保州[40] 天保郡[41] 定廉县 4真州昭德郡真符县 4霸州静戎郡—— 4乾州———— 2梓州梓潼郡郪县9遂州遂宁郡方义县 5绵州巴西郡巴西县8剑州普安郡普安县8合州巴中郡石镜县 6龙州应灵郡江油县 2普州安岳郡安岳县 6渝州南平郡巴县 5陵州仁寿郡仁寿县 5荣州和义郡旭川县 6昌州——昌元县 4泸州泸川郡泸川县 5保宁都护府——————岭南道广州广州南海郡南海县10 冈州新会郡新会县 3韶州始兴郡曲江县 6循州海丰郡[42] 归善县 6潮州潮阳郡海阳县 3康州晋康郡端溪县 4泷州开阳郡泷水县 4端州高要郡高要县 2新州新兴郡新兴县 2封州临封郡封川县 2潘州南潘郡茂名县 3春州南陵郡阳春县 2勤州云浮郡富林县 2罗州招义郡石城县 4辩州陵水郡石龙县 2高州高凉郡良德县 3恩州恩平郡齐安县 3雷州海康郡海康县 3崖州珠崖郡舍城县 3琼州琼山郡琼山县 5振州延德郡宁远县 5儋州昌化郡义伦县 5万安州万安郡陵水县 4邕州朗宁郡宣化县7澄州贺水郡上林县 4宾州岭方郡岭方县 3横州宁浦郡宁浦县 3浔州浔江郡桂平县 3峦州[43] 永定郡永定县 3钦州宁越郡钦江县 5贵州[44] 怀泽郡[45] 郁林县 4龚州临江郡平南县 5象州象郡[46] 武化县 3藤州感义郡镡津县 4岩州常乐郡常乐县 4宜州龙水郡龙水县 4瀼州临潭郡瀼江县 4笼州扶南郡武勤县7田州横山郡横山县 5环州整平郡正平县8桂州始安郡始安县11梧州苍梧郡苍梧县 3贺州临贺郡临贺县 6连州连山郡桂阳县 3柳州龙城郡马平县 5富州开江郡龙平县 3昭州平乐郡平乐县 3蒙州蒙山郡立山县 3严州循德郡来宾县 3融州融水郡融水县 2思唐州[47] 武郎郡武郎县 2古州乐兴郡乐兴县 3容州普宁郡北流县 6牢州定川郡南流县 3白州南昌郡博白县 4顺州顺义郡—— 4绣州常林郡常林县 3郁林州郁林郡石南县 4党州宁仁郡善劳县8窦州怀德郡信义县 4禺州温水郡峨石县 4廉州合浦郡合浦县 4义州连城郡龙城县 3交州安南中都护府[48] 宋平县[49] 8 陆州玉山郡乌雷县 3峰州承化郡新昌县 5爱州九真郡九真县 6驩州日南郡九德县 4长州文杨郡文阳县 4福禄州唐林郡安远县 3汤州汤泉郡汤泉县 3芝州忻城郡忻城县7武峨州武峨郡武峨县7演州龙池郡[50] 忠义县7武安州武曲郡武安县 2参见[编辑]《旧唐书》《新唐书》《中国历史地图集》注释[编辑]^ 历称京城、西京、中京、西京、上都^ 原称华阴郡。

中国唐朝741年图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唐朝741年图说地图及其说明

1.全图2. 京畿道关内道3. 都畿道河南道4. 河东道5. 河北道6.山南东道山南西道7. 淮南道8. 江南东道9. 江南西道10. 黔中道11. 陇右道12. 剑南道13。

岭南道14. 吐蕃15. 突厥16. 回鹘17. 渤海18. 南诏唐时期图说(741)Array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是唐代的国势全盛时期。

开元仍初唐之旧用州县制,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郡为州。

唐290年中仅十六年称郡,故本图不用天宝郡制而用开元州制,定以开元最后一年即二十九年(741)为准。

据两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八年有州328,县1573,羁縻府州不在此数。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有州331,县1528,羁縻州820。

兹据两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九年见在之州列表于后,总数不足328之数,志文殆稍有脱漏。

天宝初所改郡名附见,以便检阅。

长安、洛阳、晋阳三都所在之雍、洛、并三州,开元初已升为京兆、河南、太原三府。

都护府已增为六:安西、单于仍旧治,北庭治庭州,安北内徙治中受降城;安东内徙治平州,安南治交州。

开元二十年(732)置十道采访处置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定为常制。

次年,分十道为十五道:分关内为京畿、关内,分河南为都畿、河南,山南为东、西,江南为东、西,黔中。

诸道采访处置使京畿治京城内,关内以京官领,都畿治东都城内,河南治汴州,河东治蒲州,河北治魏州,山南东治襄州,山南西治梁州,陇右治部州,淮南治扬州,江南东治苏州,江南西治洪州,黔中治黔州,剑南治益州,岭南治广州。

图中画出道治及道界。

景云二年(711)始于边境置节度使以防御四裔,开元天宝之际增至十节度。

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

河西节度使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

朔方节度使捍御突厥,治灵州。

河东节度使犄角朔方以御突厥,治太原府。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

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秣貉,治营州。

转帖唐代行政行政划分与江南道

转帖唐代行政行政划分与江南道

转帖唐代行政行政划分与江南道/f?z=562101433&ct=335544320&lm =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9%C3%CB %D5&pn=0唐朝行政区划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1.关内道(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2.河南道(洛阳,汴州、今河南洛阳,河南开封)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3.河东道(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4。

河北道(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1]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5。

唐代淮南道研究

唐代淮南道研究

唐代淮南道研究唐代淮南道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代,淮南道成为了道教在中国南方广泛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地区。

本文将对唐代淮南道的发展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道教在唐代的传承和影响。

首先,我们要了解淮南道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淮南道位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淮河流域,地处现今的江苏、安徽、江西等省份,是当时地理位置重要的交通要道。

这里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又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在唐代,道教在淮南道的发展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道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大。

许多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与道教密切相关,如王勃、杨炯等。

他们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和文人,也是虔诚的道士。

他们以自己的杰出才华和道家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加强了道教在淮南道的传播。

其次,淮南道在唐代的宗教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众多道教寺庙和道观在淮南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些寺庙和道观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成为了艺术、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

在这些场所,人们可以参与仪式、祈福求愿,也可以学习文化和修炼道德。

另外,淮南道在唐代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淮南道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来,与当地的道士和学者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道教在淮南道的发展,也对唐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淮南道在唐代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繁荣的经济活动,淮南道成为了当时中国南方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道教在这种背景下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唐代淮南道的发展在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和影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淮南道在政治、宗教、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

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以州、县为基本单位的三级行政管理体系。

下面是对唐朝行政区划制度的简要介绍:
1.都城和道:唐朝的首都是长安,作为中央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此外,国家被分为多
个道,每个道下辖数个州,主要负责交通、治安和监察等事务。

2.州:道下面划分为若干州,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

每个州设有州府,由一位州
刺史或知州负责统治和管理。

在州的层级下,还可以设立一些特殊的郡。

州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军事、税收等职能。

3.县:州下面划分为若干县,县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每个县由一位县令或县长管理,负
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稳定。

县主要负责土地管理、民生事务、法律执行等。

在行政区划制度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单位,如属于皇室的行宫、驿站、渡口、关卡等,它们承担着与交通、边防、邮件传递等相关的职能。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制度相对完善,为统一的国家管理提供了基础。

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系保证了中央政权的有效控制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平衡,并且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行政区划制度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