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琨西村大院综合体建筑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当代建筑师刘家琨

当代建筑师刘家琨

室内两侧墙上陈列胡慧姗短促一生中留下的少许纪念品:照 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 会留下多少痕迹,她不是名人,她是个普通女孩,是父母的 心肝。

尽端墙上有一面屏幕,放 映我在聚源结识她父母后 拍下的一系列视频。这小 小的空间可以供几个人坐 下观看,因此它实际上有 点像一个家庭放映厅。这 里的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 宏大喧嚣,只是关于一个 花季少女的追忆,以及一 个悲伤绝望的家庭如何奋 力继续生活。
改变
• 1993年,刘家琨的大学同学汤桦在上海办建筑个 展。让刘家琨尴尬的是,他是作为朋友而不是建 筑师出席。这件事几乎触动了刘家琨敏锐的神经。 忽然 发现离开建筑很久了,激发了他的创造欲。 在设计院写完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月构 想》后,刘家琨离开了设计院,成立自己的工作 室。、意识到建筑的魅力。 • 火车路上从未注意过的几座房子,树等等形式感 触动了他
那些实际的物质困难,“都是身外之物”,对心 灵的安慰才是最深切的安慰。那么好吧,想到啥就做
啥,做一点是一点。
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为常 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作为原型, 采用框架结构及再生砖建造, 表面施以乡村最常见的抹灰, 像灾区常见的一样,室内外 均采用红砖铺地。单纯,朴 素,普通。 一个田边林间的小小的纯粹 空间。虽然小,但足以勾起 人们对地震的集体记忆;虽 然小,但却是我设计生涯中 最有意义的事情。
主要作品
• • • • • • • • • • • • • • • 艺术家工作是系列(何多苓工作室) 犀苑休闲营地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景度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浅析建筑师刘家琨的乡村写作和都市写作

浅析建筑师刘家琨的乡村写作和都市写作

浅析建筑师刘家琨的乡村写作和都市写作
石春初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8(034)018
【摘要】剖析了现代建筑师刘家琨在其个人实践生涯中的两个方向--乡村建筑与都市建筑,阐释了这些作品对叙事语言和文学化、低技策略、建构语言与功能性的探索,以及所体现的建筑师对建筑地域性、社会性的热忱关注,对资源等当代性问题的态度.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石春初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中国青年建筑师——刘家琨建筑设计的文学魅力 [J],
2."红色年代"——刘家琨的"都市写作" [J], 岑伟
3.批判地域主义潮流之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以刘家琨的实践为例 [J], 李超
4.安仁古镇新肌理——专访著名建筑师刘家琨 [J], 阿达
5.建筑师刘家琨在巴黎举办讲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琨

刘琨

一、文学之于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表达诗不是一个建筑,可以是一个亭子或高台,四面来风,八方招摇,自由进出小说,则犹如一座建筑,有体块、有容积、也有线条。

人们的进入有赖于从中心向外的层层推进。

--翟永明<sup>1</sup>对我个人而言,(设计建筑和写小说)是同一件事情,就想表达这个或表达那个,它们是一个整体。

文学和建筑只有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的问题。

比如你对一个人性格上的东西感兴趣,肯定无法以建筑来表述你的看法,而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又没法直接用文字表达。

--刘家琨<sup>2</sup>本文力图避免单纯地囿于建筑学学科领域来分析刘家琨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因为作为小说家的刘家琨和作为建筑师的刘家琨对于我们研究其建筑创作来说同等重要。

建筑和文学,不过是刘家琨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体验方式和对这些想像性关系所选择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

建筑,作为刘家琨个人的表述体系中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另一半,在本质上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建筑。

以此为基点,才能真正理解刘家琨建筑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文学性以及在文学作品中闪现的诸多建筑思想的片段。

(一)相对于建筑上的晚熟,刘家琨的文学创作可谓早慧。

早在他作为知青下乡到温江(1975-1978)的后期便开始了小说的写作,夹杂着青春期的些许伤感体验以及现实主义的叙述,这篇处女作闲置了几年后才在大三时被重新修改,并在大学毕业前夕发表于《花城》杂志。

<sup>3</sup>如果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习的四年(1978/2-1982/2)里,刘家琨建筑专业上的"懵懵懂懂",部分是因为"重建工的特色就是老师不怎么管"<sup>4</sup>,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教学传统,重建工的野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什么都玩,到毕业的时候一头雾水,就像《美国丽人》中的那个女孩子,其实什么都没有干,好像什么都干过了......"<sup>5</sup>,那么这一时期刘家琨的文学则早熟于建筑。

刘家琨西村大院综合体建筑案例分析(课堂PPT)

刘家琨西村大院综合体建筑案例分析(课堂PPT)

Model
Model
Building Material
Regeneration Brick It is made of construction waste. It is a new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material.
Advantage of the Project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Indoor Space
Location
Qingdao---Huangdao
2011 1986
2011
Train Station
Multi-Complex Case Study
Multi-Complex——HOPSCA
H:Hotel O:Office P:Park S:Shopping Mall C:Covention A:Apartment ……
1F Plan
2-3F Plan
4-5F Plan
Roof Plan
Public Space Commercial
Section
Courtyard
Courtyard
Office Commercial
Public Space Commercial Lobby
Office
Section Diagram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rge and many Buildings, A Lot of Functions 2. Access Tree(Underground& Ground& Sky etc.) (City Streets& Parking Lot& Subway& Buildings’ traffic core etc.) 3.Modern City Design& Landscape 4.High-tech Facilities&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浅析西村大院空间布局中的“传统”意象

浅析西村大院空间布局中的“传统”意象

浅析西村大院空间布局中的“传统”意象摘要:文章从合院式布局、廊坊式街、四川“院坝”三个方面分析了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空间布局,从中寻找西村大院设计中对中国建筑传统元素、四川地域特色的吸呐与再现。

关键词:西村大院合院廊坊院坝在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设计中,刘家琨秉承了“当代手法、历史记忆”的建筑理念1,在空间布局设计中不仅将集体记忆与现代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更是将多种传统元素、地域特色以抽象的、隐喻的方式进行拼贴、叠合,表现出意味深远的“传统”意象。

1.合院式布局“西村·贝森大院”这个名称中的“大院”二字表明西村在进行建筑布局时采用了院落式的布局。

从早期的院墙围合、廊庑围合到后期的合院,中国建筑的“院落式”布局的形式可谓多样。

至晚唐起,由建筑围合的合院式布局逐渐成为了居住建筑最常用的形式。

西村整个建筑沿着基地周边以围合的方式布置:东、南、西三边建筑实体连续不断,北边为保留原有游泳馆而采用由柱子支撑立交坡道(跑道)形成虚围。

这种围合的方式介于合院式的“三合院”与“四合院”之间:北边由坡道形成的边界可以理解成“三合院”漏空的院墙与门廊;由游泳馆改造而成的多功能厅又可看成“四合院”的门屋与倒座。

这种介于“三合院”与“四合院”之间的微妙状态,使得西村大院呈现出围合而不封闭的姿态。

中国式合院有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秩序性,这种秩序性通常以轴线的形式体现出来。

西村大院单从平面布置上来看轴线并不明显。

然而,北边界面双向坡道折线形式的对称性,配合着多功能厅及其南部延伸出的舞台,隐约的暗示了南北轴线的存在。

南边建筑的屋顶廊道形态与内院立面外挂楼梯的位置呼应并加强了轴线的存在。

暗藏的轴线,强调的是轴线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而不是通常由轴线所带来的对称性或等级差异性。

合院的“院”是一种向心型的空间,西村的向心性主要由屋顶的处理来体现。

屋顶上架起的步道将屋面分为两部分:朝向外侧的部分采用现代建筑喜爱的平屋顶,而朝向内院部分则略微向内倾斜,形成了“四水归堂”的感觉,体现了朝向内院的内聚力。

211093500_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域美学表达——以成都西村大院为例

211093500_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域美学表达——以成都西村大院为例
设计,在更新改造的 过 程 当 中 被 要 求 保 持 体 育 用 地 性
质的同时,又能够 带 来 一 定 的 商 业 价 值。 设 计 师 利 用
低矮的体量,设置一个反中心式的围合式大院布局(见
图2),更新后结构体量与庭院呼应四川盆地内低外高
图 2 周边街区之间的关系
主入口区域
慢跑廊桥
折线楼梯
变形缝
建筑中布置商业、艺 术 的 功 能,现 代 与 传 统 交 汇,激 发
产生呼应。建筑依据 规 范 设 置 的 变 形 缝,在 此 也 产 生
城市街区活力。
了另一种意义,设计 师 将 其 扩 大 至 能 够 隐 藏 一 定 的 设
3 成都西村大院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美
学分析
备管道,同时能够 呈 现 建 筑 生 长 的 断 层 式 痕 迹。 建 筑
t
i)等。改革开放后,我
g
国受到现代主义建筑 浪 潮 的 影 响,国 际 式 风 格 被 认 为
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标 志,城 乡 建 筑 迷 离 于 钢 筋 混 凝 土
建造的森林当中,失去原本的历史性格。近些年,许多
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城市中交通拥堵、绿
化少及城市街区风貌 混 乱 等 问 题 凸 显,城 市 向 扁 平 化
高的住宅也形成了对 话,大 院 也 成 为 了 一 个 汇 聚 多 种
功能的“火锅建筑”,无 论 在 结 构、材 料、空 间 布 局 及 植
物景观等 方 面 对 应 着 四 川 城 乡 的 构 造 技 艺 及 美 学 表
· 161 ·
Ce
r
ami
c
s
代旧,而是从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等角度唤起人们集
体记忆的一种延续,进而才能体现其地域美学特点,成

从封闭到开放现代城市语境下的“新集体”院子--以西村大院为例

从封闭到开放现代城市语境下的“新集体”院子--以西村大院为例

从封闭到开放:现代城市语境下的“新集体”院子——以西村大院为例From Closed to Open: The “New Collective” Courtyar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City — A Case Study of the West Village■ 叶家兴 YE Jiaxing摘 要:在中国特色的熟人社会语境中,院落常作为构建集体生活的空间载体。

从祠堂等古代传统建筑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单位大院,院落都表现出封闭内向的空间特性,并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特定“小共同体”内部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现代城市语境下的“集体院子”则趋于开放性空间与活动的复合多元化,形成全新鲜活的生活图景。

文章首先介绍熟人社会语境下集体空间的几种常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以西村大院为例,探究基于集体记忆而引发的城市文化认同感在“新集体”院子中的体现。

关键词:集体;院落;传统建筑;单位大院;西村大院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acquaintance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urtyards are often used as a space carri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life. From ancient traditional buildings such as ancestral halls to the Danwei compoun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ourtyard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closed and introverted spa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kind of collectively colored courtyard carries a variety of public activities, which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within the specific “small community”. However, the “collective yar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cities tends to be a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open space and activities, forming a fresh and lively picture of lif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West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urban 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 “new collective” courtyard.Keywords: collective; courtyard; traditional building; Danwei compound; the West Village1 概述西村大院位于四川成都,是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一个集运动休闲、文化艺术、时尚创意于一体的本土化生活集群空间,以“当代手法、历史记忆”为建筑理念,融合现代生活与集体记忆,体现出成都的地域文化特色[1]。

“此时此地”——刘家琨

“此时此地”——刘家琨

“此时此地”——刘家琨摘要:中国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创作受到全球化冲击。

因此,如何直面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做到既回应全球化的现实,又传承地域性的文脉,是当下建筑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对“此时此地“双重概念的阐述,由此引入写作背景和思路;第二部分紧系“此时”这条时间主线,论述刘家琨在启蒙、实践、上升、成熟四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第三部分紧贴“此地”这条地域主线,论述刘家琨在四川、上海、南京等地的地域实践。

由此构成本文写作的双重概念和两条主线。

关键词:时此地;刘家琨;全球化;地域性第一章“此时此地”1.1 “此时此地”“全球化”背景下,大批境外建筑师的参与使建筑“地域性”的淡化,这一现象促使许多本土建筑师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建筑,刘家坤的创作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刘家琨强调“此时此地”,“此时”指建筑创作“时代性”;“此地”针对建筑创作的“在地性”。

“此时”是一种时间观念,对应“全球化”;而“此地”是一种区域概念,对应“地域化”。

因此,以刘家琨建筑创作的时间轴线为“此时”的第一主线,以不同地区的地域建筑实践为“此地”的第二主线,且两条主线贯穿全文。

1.2 《此时此地》《此时此地》为刘家琨于2002年发表的一本书名,“此时此地”是书中提出的创作理念。

书中,刘家琨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他的主要的作品及核心的创作思想。

它包含基地、结构、细部、材料,同时又整合了空间、光线、视野、路径。

第二章“此时”“此时”从刘家琨建筑创作的时间角度,探讨刘家琨从业30多年的建筑实践。

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地域创作启蒙期(1982-1998);第二个阶段:地域创作实践期(1999-2002);第三阶段:地域创作上升期(2003-2009);第四个阶段地域创作成熟期(2010-至今)。

2.1地域创作启蒙期(1982-1998)①建筑与文学相结合在早期创作的时候,刘家琨试图寻找建筑和文学相结合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l
Model
Building Material
Regeneration Brick It is made of construction waste. It is a new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material.
Advantage of the Project
1F Plan
2-3F Plan
4-5F Plan
Roof Plan
Public Space Commercial
Section
Courtyard
Courtyard
Office Commercial
Public Space Commercial Lobby
Office
Section Diagram
West Village
Basis Yard
Architect: LIU Jiakun Location: Chengdu,China Project year: 2010-2015 Project Area: 135,552 m² Site Area: 41,863 m² Program: Playground, Stadium, Cinema, Exhibition Hall, Lecture Hall, Office, Commercial
Section Diagram
Section Diagram
Section Diagram
Function Diagram
n Diagram
Overlook
Overlook
Overlook
Overlook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Sichuan Fine Art Institute
Luyeyuan Buddhist Sculpture Museum
Location
Apartments Apartments
Apartments Apartments
New Photo
Old Photo
Site Plan
1. Lobby 2. Entrance 3. Commercial 4. Exhibition Hall 5.6.7.8. Bamboo Garden 9. Multi-Function Hall 10. Stage 11. Playground 12.13. View Room
1.Functions and circulations are designed well. (1 LevelCommercial& Lobby, 2 ~5 Level-Commercial& Office, Roof levelrunway& Cinema. 2.Conective bridges(corridor& stairway) are interesting (They are on the different levels in every buildings. People need to go up and down stairs in the bridges and they can enjoy the view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building.) ndscape design is pretty good. (Divide space by making different size courtyards. Sunken courtyards are in the garden near the buildings. People have interesting green space circulation.) 4.Materials of building are accord with local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Regeneration Brick is made of construction wast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Indoor Space
Location
Qingdao---Huangdao
2011 1986
2011
Train Station
Multi-Complex Case Study
Multi-Complex——HOPSCA
H:Hotel O:Office P:Park S:Shopping Mall C:Covention A:Apartment
LIU Jiakun
(born 1956) is a Chengdu-based Chinese architect.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Award: 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 Mostra di Architettura di Venezia (China)
Indoor Space
In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Stair Space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rge and many Buildings, A Lot of Functions 2. Access Tree(Underground& Ground& Sky etc.) (City Streets& Parking Lot& Subway& Buildings’ traffic core etc.) 3.Modern City Design& Landscape 4.High-tech Facilities&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