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声音的真实性表达手法——以《天注定》影片声音分析为例分析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一、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贾樟柯的电影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他借助极为真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很多作品中,贾樟柯常常借助道具来诠释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用具体的物品和场景来传达出人物生命体验的真实感受。
二、复杂的叙事结构
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多样,有的属于非线性叙事,有的则采用了诸如前后叙述、反复叙述等复杂的手法。
他善于利用前置和悬念等手法,通过叙事界面的变化,营造出一些玄妙而艺术的意象。
三、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贾樟柯是一个富有思考的电影人,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常常在他的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他会用极为细腻而见微知著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不足,比如《山河故人》中的人心险恶和利益膨胀,以及《天注定》中的贪欲和权力争斗。
四、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
贾樟柯偏爱现场拍摄,他喜欢去各种不同的地方实地取景。
同时,他也借助音乐来丰富电影的情感气氛。
声音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贾樟柯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
他通常喜欢选用音乐风格独特的作曲家来为电影配乐,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总之,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点是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他总是把关注现实问题和探索人性思考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引导方向,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一个富有思考的世界。
他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贡献。
从《天注定》《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电影形态的转变

从《天注定》《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电影形态的转变作者:郭锐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摘要:从2013年的《天注定》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贾樟柯仍然在影片创作上坚持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是在具体的影片结构和表现上有了新的质变。
在社会进程急速变化的当下,他影片当中的故事性和节奏性都有了显性展现。
文章从叙事结构、镜头运用和叙事视野三个方面来分析贾樟柯电影形态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形态叙事结构叙事视野电影形态主要是从电影系统内部来探寻不同电影类别所具有的具体外部特征、结构方法及其功能作用。
借以奠定电影艺术形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电影形态的结构和思维方法。
贾樟柯的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状态电影。
展现人在某种生活情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之前的作品都具有松散的叙事结构和平缓的镜头运用特点。
2015年他的《山河故人》在中国院线上映,这是他从事电影事业以来最“商业化”运作的一部影片,相较于2006年《三峡好人》上映时的“悲情”,他对《山河故人》好像在票房上更有信心。
而从2013年的《天注定》开始,贾樟柯似乎走上了“转型”之路,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些新鲜的变化。
他的电影中开始有了所谓的“故事性”,故事的讲述也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介入,故事的叙事视野从“曾经的中国”转化为“当下的中国”。
这些变化,构成了他的电影形态的转变。
(一)流动的人生询唤叙事结构的故事性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这种询唤机制对电影同样适用,所以电影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
询唤是使得个体变为主体的一种转变机制,在分析贾樟柯电影形态的转变上,这种转变机制依然适用。
叙事结构的故事性先于贾樟柯的电影而存在,在这种故事性的询唤下,他的电影呈现出了以往没有的故事性。
在中国迅速城镇化的当下,很多人失去了“故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无根的漂泊者,生命的自然状态就是无止境的流动。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国际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共鸣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我要强调《天注定》所传达的核心主题,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这部电影以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为背景,通过展示他们与低层社会人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揭示了社会阶级差异的严重性。
导演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场景,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社会不公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我要称赞电影的演员表现。
贾樟柯选择了一群非专业演员来扮演电影中的角色,他们的表演自然真实,给人一种仿佛在现实生活中目睹这些事件的感觉。
特别是王小帅饰演的商人父亲,他的表演充满了细腻和情感,让观众对他的角色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樟柯以其独特的摄影风格,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农村的贫困景象和城市的繁华景象,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与情节相得益彰,增强了观众对电影情感的共鸣。
最后,我要提到电影的结尾。
《天注定》以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结束,这个结局既让观众对故事的发展感到意外,又让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冷酷性感到震撼。
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让人们反思社会的不公平,并呼吁改变。
总的来说,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对《天注定》这部电影的感受和共鸣点非常深刻。
它通过深刻的主题、出色的演员表现、精美的摄影和音乐,以及令人震撼的结尾,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艺术品。
天注定 影评

天注定影评电影《天注定》,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震撼之作。
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一直寻找那种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电影。
而《天注定》无疑是一部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
这部由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的剧情,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首先,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贾樟柯以纪实主义的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
他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以真实的镜头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变革。
通过多个角色的命运交织,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这种真实感让我仿佛亲临现场,与角色们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电影在情感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共鸣。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命运的无奈。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渴望,然而他们却常常被现实所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无力改变命运的感觉,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奈。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引发了我对现实的思考。
它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而引发了对社会公正与人权的思考。
最后,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是无可挑剔的。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静态镜头,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同时,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每一个场景都被精心构图,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相得益彰。
这种精细的艺术呈现让我对电影的情节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天注定》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震撼之作。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它让我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同时也让我对电影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影评《天注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于2003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天注定》进行影评,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它所传递的深刻信息。
影片《天注定》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一个富有家族的生活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扭曲、道德沦丧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
贾樟柯以其真实而深入的刻画,将这些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影片的叙事方式颇具独特之处。
贾樟柯采用了无剪辑的手持摄像机拍摄手法,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到了角色们所经历的一切。
这种直观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贴近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对电影的主题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
在影片中,贾樟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中国社会阶级的分化和道德的沦丧。
在一个富有的家族中,人们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地争夺利益。
观众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钱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是对人性的侵蚀。
这些画面让人不禁思考,当一个社会集体追求利益的时候,将会失去了什么?同时,贾樟柯也通过影片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困境。
从主角家族中的贵族到失业工人,从跨国公司老板到农民工,这些形象将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电影中见证了这场社会变革中的复杂纷扰,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种种变化感到深思。
《天注定》并不仅仅是一部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它更是对人性的追问。
影片中角色们的行动和选择引发了观众对个体与命运的思考。
贾樟柯通过这些形象和情节,探讨了人们是否真的能够摆脱社会环境的限制,追求自己的真正梦想和意愿。
在技术层面上,影片的摄影和音效都相当出色。
摄影师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和特写,透过镜头刻画出了中国社会的繁华和底层的贫困。
配乐与影片情节相呼应,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悲剧性。
总的来说,电影《天注定》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社会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注定》声音运用分析

《天注定》声音运用分析
《天注定》的声音运用,不仅更能够深刻的传达出作者的思想,还一次又一次
的洗涤着我们内心的思绪。
作者在《天注定》一文中,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以充满抒情的语调把祖国的繁荣景象描绘的淋淋绝尘。
它把思想中热烈的华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从低微的嘹亮之声,到高贵闪耀
的画卷;从纤巧玲珑的文句,到清新醇美的句子,更是一改往日无垠的空白,将文
中那份洋溢的情感,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一见如是,顿感心融,于是不自禁的唱起一曲绝美的歌。
当然,如此绝美的艺术也需要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与法则来运用,因为艺术的关
键在于把情意融入语言中。
《天注定》在表达过程中,极具特色的语言工具与手段,如语气词、代词、拟声词、比喻等,都更能够将作者一份真情的运用至文中,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及,文中的文字流畅到那份通畅,使人感受到一种豁然若失的自由,它极大
的程度激发出读者对作品最初的瞩目与期待。
另外,对比手法和对称技巧也运用的恰到好处。
它之所以能更好的表达作者思想,是因为它运用了文言文的优美的语言和正确的文采。
总的来说,《天注定》的声音运用中表现了思想的卓越作用与生动感染力,通
过文字、语调、语气等不同的手法,为文章增添了深刻的感染力,令人津津乐道。
贾樟柯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风格的影响因素探析

贾樟柯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风格的影响因素探析作者:张珂来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贾樟柯是我国当代影坛的知名导演,他的电影往往采用新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声音设计上形成独特的风格。
本文试图阐析其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上形成独特风格的主客观原因。
[关键词]贾樟柯声音风格成因主客观因素[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2-0043-04DOI:10.19499/ki.45-1267/c.2020.02.009贾樟柯是我国第六代颇有影响的导演,国内学界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主要沿着其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主线加以展开,从作者电影、述事手法、美学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来阐述,而关于贾樟柯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风格形成因素的研究,则颇为鲜见。
笔者试图通过主、客观两个角度对这一方面加以研究、阐析。
一、影响贾樟柯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的客观因素客观上的因素主要分为三点,分别是难以复制的个人学习与成长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特质、艺术思潮借鉴、创新与体制下“电影梦”的艰辛经历。
(一)贾樟柯个人学习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我国誉之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它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贾樟柯直到23岁(1993年)才离开土生土长的山西,这23年里他经历了“三晋”大地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转型,这些都深深地熔铸在他的情怀与记忆里,伴随他走在从影的路上。
1.成长于社会转型中的动荡与变化时期,深受生活環境声音对他的“浸染”。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最直观变化的是市场上的消费品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活不断改善。
以家庭财富象征的更新换代为例,从城乡的“三转一响”四大件到新一代四大件“电视(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再到“手机、电脑、相机、摩托车”,紧接着时尚家具、公寓套房、汽车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1993年我国城乡告别了“以票证为标志的短缺经济”时代,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更为深刻的变化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与时俱进,思想观念、文化生活多元化,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物。
贾樟柯电影中的人文关怀——以《小武》《天注定》《江湖儿女》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19.11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同时,它也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多元思想百花齐放,电影由宏大叙事转向了多元化叙事。
与此同时,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陆续亮相,使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现实题材、关注社会边缘人物的电影作品,这些电影真实地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真实地表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时代情绪。
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是当时电影创作的一个新动向,贾樟柯则是这方面的代表导演。
《小武》《天注定》《江湖儿女》是贾樟柯不同时期的作品,它们都体现了贾樟柯电影中独特的人文关怀。
一、边缘人物的复杂人性在电影《小武》中,贾樟柯将人文关怀的触角放在了“小偷”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群中。
从世界电影史来看,以小偷这样的身份进行电影叙事的,贾樟柯并不是第一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布莱松的《扒手》等影片都是以小偷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群作为电影主体,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突出了影片主人公作为“人”身上的人性光芒。
小武是个小偷,这样的人物身份首先脱离了主流电影的形象标准,观众对其也有着特定的刻板印象。
从主流的社会视角来看,小武属于典型的被抛弃在社会正常轨道之外的边缘人物。
贾樟柯以小偷为影片的主要人物,并不是为了强化这一刻板印象,而是通过对人物生存困境的描绘来挖掘其人性价值的一面,消解观众对这一群体所持的刻板印象,从中体现出贾樟柯对社会边缘群体独特的人文关怀。
电影《小武》沿友情、爱情和亲情三条线索进行叙事。
小武的社会角色是小偷,平日里总是游走在汾阳街头做一些手零脚碎的事情,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但在这三条感情线索中,小武也会像普通人那样坚守承诺、重视兄弟情义,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向往幸福的家庭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
于每一次演出,台下的观众都会 方取了出来,不觉得使我们精神
手
发出由衷的赞叹。
为之一振,较之放在全剧中读来,
青春版《牡丹亭》在道具上 只有更为精神上渐渐的少演‘全本剧’,我认
昕
丽娘与柳梦梅在《惊梦》中,这个 为这是一种进步,并不是退步。”
幡是绿色的,代表的是爱情与青春 确实如此,人们对《牡丹亭》关注,
常由非职业演员扮演,影片往往 的期待,就是把我们目击的真实 音表达手法。当然,电影是戏剧,
取材于真实事件。本文分析贾樟 说出来。同时,用一种真实的方 和纪录片不同,其中必然少不了戏
柯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作品《天注 式说出来。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比 剧性的表现手法,笔者只是着重分
定》中声音的纪实性特点,阐述 电影更真实,可是,在三十年来 析真实和纪实性的方面。
现实主义电影最早产生于意 大 利, 以 展 现 现 实 社 会 生 活、 批 判 社 会 不 良 现 象 为 标 志。 其 具 体 拍 摄 手 法 是 采 用 自 然 光, 运 用 简 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 现实主义电影要求纪录片的真实 准 确 性, 展 示 人 们 的 真 实 生 活, 表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的美好;到了杜丽娘去世的那一出 时,所用的是白色的幡,表示了对 伊人逝去的伤痛;最后到了杜丽娘 回生时,又换成了红色的幡,表示 对伊人回来的喜悦。这样不仅使舞 美效果达到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也 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主旨。
四、结语 《牡丹亭》自诞生以来就受 到 了 许 多 关 注, 对 它 的 评 价 也 是
其电影声音的“真实性”以及客 的中国电影中,真实仍然极度匮
二、《 天 注 定 》 的 部 分 电 影
观重现与主观选择之间的关系, 乏。”从这段话中,人们可以看 声音分析
剖析电影声音三要素——语言、 出导演对于通过电影表达内容的
(一)《天注定》电影概述
音乐、音响的听感特点,探寻叙 迫切冲动。
《天注定》是 2013 年贾樟柯
贾
樟
柯 电
以 《
影
天 注
声 音
定 》 影
的
片 声
﹃
音 分
真 实
析 为 例
性
分 析
去的花神在出场时都是手捧鲜花, 传达原著的情感,并将表演提升
﹄
而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花神把 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郑振铎 各个月的花绣在大披风上,把花 在《中国戏曲的选本》一文中说:
表
穿在身上,舞台效果很美,以至 “在选本中,则把这些精华的地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风格形成
(二)现实主义电影的声音 清有胡金铨、张彻仿古的电影间
虽然源于综合性因素,但是就影片 表述
接 呈 现, 而 这 次 贾 樟 柯 以 传 统 戏
本身而言,部分特征比较契合上述
□
——
25
纸 贵
候,花神在严肃地唱歌,在这时, 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窜。《牡丹亭》 就会让人感到一股庄重的气氛, 也借由当时昆腔的影响力而获得 显示出来的是汤显祖所强调的那 了更多的观众,获得了更深远的 种人情即天理的庄严感。而换成 影响。众多改编本的出现,也从 了女花神之后,更多渲染的可能 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牡丹亭》在 是情的美好。因此,女花神的表 当时受到各个阶层的读者和观众 演也受到了后世的传承。在张继 的喜爱。从最初从改“曲文”向 青的版本中,花神由一个大花神 改“剧戏”转化,其中,舞台本 和 16 位女花神组成,他兼顾了汤 折子戏的改动是最为重要的,改 显祖原版当中的花神和梅兰芳版 编的主体也从最初的文人变成参 本的花神。而到了青春版《牡丹亭》 与演出实践的戏曲演员,他们着 就更不一样,剧中用了十二位花 眼于舞台,面向观众,凭借自己 神,代表十二月花神,其中还有 多年的演出经验,对原本进行加 三位花神是由男性来扮演的。其 工提炼,注入丰富的表演技巧, 在装扮上也与过去大有不同,过 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更准确地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中国
既拒绝粉饰、浮夸的程式,也摒 录片。
电影似乎对电影的纪实性投入了极
弃 好 莱 坞 陈 腐 的 商 业 模 式。 影 片
贾樟柯着眼于“真实”,他 大的关注。本文重点从声音角度,
通常采用自然实景,主要角色经 曾经在采访中说过:“我对文艺 分析现实主义电影《天注定》的声
事 和 情 绪 表 达 功 能、 声 画 对 位 的
关于《天注定》这部电影, 编剧、导演的中国电影,影片围
手法,对纪实性声音设计理念服 贾樟柯曾说:“我不喜欢戏剧性, 绕四个人物、四个故事逐个展开,
务现实主义电影的具体表现手法 在我的理解里面戏剧性是小概率 每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不同地区,
进行研究,为现实主义电影声音 事件,我喜欢日常生活。”虽然 它们通过一些叙述的线索和形式
26
历史的具体处理,对当时生活条 把镜头对准小人物、县城、农村等, 还可以丰富影片的层次。真实的
件进行尖锐的批评,对百姓的苦 并平等地、不带道德评判、不带 声音,展现出来的是接近自然的
难表示真诚的同情。
主观色彩地记录人的不确定性, 音响、朴实的语言等。
现实主义电影语言精练严谨, 其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法借鉴了纪
提供创作思路。
影片描述的是少数人,但他们是 上的整体感彼此相连。
一、贾樟柯与现实主义电影 日常生活另一种可能性的折射。
《天注定》是对于当代暴力
概述
《天注定》中,四个少数人的故事, 事件以及其中人的生活处境的直
(一)贾樟柯的现实主义风格 让他产生巨大的创作冲动。
接 理 解, 宋 代 有《 水 浒 传》, 明
从 最 初 的“ 曲 辞”“ 曲 律” 到 演 唱,再到现在的舞台表演。而《牡 丹 亭》 也 经 历 了 从 结 构、 宾 白、 格 律 等 诸 多 方 面 的 改 订, 到 现 在 的唱念做打等综合性舞台技巧再 加 工。 四 百 年 来,《 牡 丹 亭》 不 断自我完善,在舞台上常演常新, 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福建师范大学) 创作者往往比较关注社会问题,
作者简介:谢晶(1991-),女, 并借助影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
褒贬不一。为了适应昆曲舞台的 福建漳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 剖析。新现实主义导演的影片有
需要,文人们开始对《牡丹亭》 民族音乐学。
一 些 共 同 之 处 —— 对 现 实 生 活 做
纸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