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樟柯作品的浅析

合集下载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

本文以“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对贾樟柯的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探讨贾樟柯电影的创作理念、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二、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底层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绘,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以故乡为背景,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叙事风格贾樟柯的叙事风格以写实为主,善于运用长镜头、跟拍等手法,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

他的电影往往没有明显的情节冲突和戏剧性高潮,而是通过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和事件。

在“故乡三部曲”中,这种叙事风格得以充分体现,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

四、人物塑造贾樟柯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属性。

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坚韧和无奈。

在“故乡三部曲”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下人们的心理变化。

通过人物塑造,贾樟柯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五、社会背景贾樟柯的电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故乡三部曲”中,电影以故乡为背景,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贾樟柯揭示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同时,他的电影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六、结论综上所述,贾樟柯的电影以写实的手法、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而备受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纪实主义的手法呈现,真实而直观地展示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以下将对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进行浅析。

贾樟柯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跳跃的时间和空间来构建故事的逻辑。

他常常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行的方式,通过多个时间段和不同的视角来展现一个故事的多面性。

这种叙事方式带给观众一种错综复杂的感觉,使得观众能够通过片中人物的命运纠葛和社会矛盾的多重表达,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复杂性。

贾樟柯的电影注重通过观察和细节来展示故事。

他善于用静默和镜头语言来传递信息,通过细腻的捕捉和描绘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的电影中往往充满了真实的生活片段和细微的情感细节,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电影《山河故人》中,他将镜头对准了细小的身体细节和日常生活细碎的瞬间,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的困境。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一种纪实的方式来展现故事。

他的电影往往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观众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他往往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不同的故事角度和细节的展示来还原真实的场景和人物。

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纪实手法和真实情境的表现,将观众带入到电影所描绘的现实生活中,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也常常采用一种边缘性的视角来展示故事。

他很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和生活状态,在他的电影中,往往能够看到社会底层人士的真实生活和命运的边缘化。

贾樟柯通过这种边缘性的视角来呈现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让观众更加关注和思考真实生活中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风格特征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总体上可以分为现实主义风格和寓言式风格两种类型,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贯穿其中。

一、现实主义风格特征1.真实的题材:贾樟柯的作品多数选取了真实生活中的题材,通过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来揭示社会问题。

他以建筑工地、被迫流动的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为主要创作对象,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了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2.自然表演:贾樟柯倾向于采用非专业演员来表演,他注重真实的表演,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

在他的电影中,演员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剧本,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自由发挥。

这样的表演方式使得影片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3.手持摄影: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摄像机紧贴着人物,以一种跟随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这种拍摄手法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影片当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处境。

二、寓言式风格特征1.荒诞的情节:贾樟柯的一些作品采用了荒诞的情节,通过夸张和离奇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使观众在笑声中更容易接受电影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宏大的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常常不按照传统的线性结构进行,而是采用多线叙事方式,将多个主题和故事情节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电影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

他的电影多数以长镜头和宏大的场景为特点,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构架,使得观众在影片中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看体验。

3.哲学的思考: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在通过荒诞情节表达现实问题的也表达了对于人生、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社会关系的状况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承受和矛盾等问题,通过电影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辨和自审的机会。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和寓言式两种类型。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以其细腻而准确的画面语言和鲜明的叙事风格著称。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非线性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他不按照时间的顺序呈现故事,而是通过闪回和回忆的形式来呈现。

例如,《山河故人》中,故事从一个现代的场景开始,但在接下来的片段中我们却看到了过去数十年中的片段。

贾樟柯运用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激起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同时使电影更具有现代感。

二、启示式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往往是启示式的。

他往往不会给出所有的答案,而是在虚无飘渺的场景中引导观众去自己发掘答案。

例如《青春》中的结尾,观众无法确定男主人公是否死亡。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使观众更好地参与电影和故事,与电影达到更深层次的对话。

三、跨界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常常涉及到其他资源的融合,比如音乐、绘画、纪录片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或“纯科技”的区分,使电影更具有信息量和多元性。

四、社会性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总是注重社会性。

他在描述个体命运的同时,也同时强调了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沉淀。

例如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并没有限制主角身份深入到一个人的内心,而是通过展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来揭示中国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伤痛和定位。

总体来说,贾樟柯的叙事方式高度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媒介的特点,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哲学性。

他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既莫名的温暖又让人触目惊心,欲令人流泪而又厌倦无味。

这种复杂的感觉正是他电影中叙事的主要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1. 引言1.1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观察。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十七岁》、《未来》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融入电影情节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震撼力。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面对社会困境和压力时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令观众为之动容。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反思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发。

通过对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1.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贾樟柯擅长运用镜头语言来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他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

他的电影作品也充满着对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深入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让人震撼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独特而深刻,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他常常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贾樟柯深刻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工权益等。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来讲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2024年贾樟柯纪实影像的美学探析》范文

《2024年贾樟柯纪实影像的美学探析》范文

《贾樟柯纪实影像的美学探析》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中国当代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纪实影像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层面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文化和社会意义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析贾樟柯纪实影像的美学特征,从其影像风格、叙事手法、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观众和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解。

二、贾樟柯纪实影像的影像风格贾樟柯的纪实影像风格以真实、自然、质朴为主要特征。

他善于运用长镜头、跟拍等手法,捕捉生活中的真实瞬间,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此外,他的画面构图简洁明了,色彩运用自然真实,使得影像更具质感和张力。

这种纪实风格使得贾樟柯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三、贾樟柯纪实影像的叙事手法贾樟柯的叙事手法以非线性、多线索为主要特征。

他善于运用交叉叙事、回忆叙事等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贾樟柯在叙事过程中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使得作品更具人性和社会意义。

四、贾樟柯纪实影像的主题表达贾樟柯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历程。

他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表达了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他的作品既具有地域性特点,也具有全球性视野,将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国际环境相联系,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困境。

此外,贾樟柯的作品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表达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五、贾樟柯纪实影像的美学价值贾樟柯的纪实影像风格、叙事手法和主题表达等美学特征相互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更在心灵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他的作品以真实、自然、质朴的影像语言,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思考,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观念深受影迷的喜爱和追捧。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探讨社会现实和人性为主题,他的叙事方式也常常在电影界引起热议。

本文将从贾樟柯电影叙事方式的特点、影响因素和代表作进行浅析。

一、叙事方式的特点贾樟柯的叙事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超现实主义叙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超现实主义的叙事形式呈现,他擅长切入社会现实的痛点,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揭示现实的扭曲和不公。

比如他在《一九四二》中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战争时期的一段荒诞的爱情故事,通过超现实的叙事方式,极具震撼力地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

2. 非线性叙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片段的跳跃和交织,来揭示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故事的复杂性。

《山河水》中贾樟柯以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人物的内在情感和社会现实相交织,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3. 长镜头叙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以长镜头闻名,他擅长运用长镜头的手法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他将观众带入人物内心的世界,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生活和真实。

4. 纪实主义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风格也深受纪实主义的影响,他常常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记录和呈现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天注定》中,他以纪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二、影响因素贾樟柯电影叙事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多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文化传统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也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他常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素材,通过叙事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复杂性。

他善于运用长镜头和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性的丰富。

3. 艺术观念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还受到其独特的艺术观念的影响,他对电影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解,常常以前卫的叙事方式来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使得他的电影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2024年贾樟柯电影作品美学特征研究》范文

《2024年贾樟柯电影作品美学特征研究》范文

《贾樟柯电影作品美学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中国当代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美学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层面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在社会文化层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人民的生活状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贾樟柯电影作品的美学特征,从导演的创作手法、视觉风格、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二、贾樟柯电影的视觉美学特征1. 现实主义与纪录风的画面表现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中,常常采用现实主义的视角,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腻观察和记录,呈现出一种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他的镜头往往直面社会底层,捕捉那些被忽视的细节,用影像语言描绘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这种纪实风格的画面表现,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一种独特的纪实美。

2. 色彩与光影的运用在色彩与光影的运用上,贾樟柯的电影常常采用暖色调和暗淡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忧郁而深沉的氛围。

这种色彩与光影的搭配,不仅使得电影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也使得电影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三、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特征1. 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贾樟柯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空的跳跃和交叉,将多个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得电影情节更加丰富和多样,也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解读。

2. 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普通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和命运的刻画,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性关怀。

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而真实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命运往往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四、贾樟柯电影的导演手法与创作理念1. 导演手法:注重细节与情感表达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中,常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饱满的表演,将情感融入细节之中,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导演的情感表达。

2. 创作理念: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通过电影的方式将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樟柯浅析夏达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对中国大陆电影一直保有排斥和莫名的歧视。

觉得除了费穆,顶多还有个谢晋,除了谢晋,顶多还有个袁牧之,除了袁牧之,就还有田壮壮。

而至于陈凯歌,要不是张艺谋担当摄影,《黄土地》也不一定会怎么样。

(其实,个人认为,《黄土地》里大量的早已过时的日本式长镜头让人很不舒服。

)至于他的《霸王别姬》,那种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商业电影。

而张艺谋,作为在中国知名度可能最高的导演,《红高粱》确实是达到了很难逾越的高度,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也让中国电影再次得到全面的国际认可。

除《红高粱》之外,《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也减缓了他衰退的步伐,至于《一个也不能少》,对于张艺谋,这种表现主义的导演来说,只是一次纪实性的尝试。

想来想去,还可以说说娄烨的《苏州河》。

其他的,很难让我感到太多的感动。

直到贾樟柯的出现。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尽量弱化关于涉及政治、意识形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和私人化的表达,是一种个人生存体验的阐述。

而表达物质时代的精神荒芜与道德沦丧、劳苦大众的惘然与痛楚是贾樟柯一贯坚持的主题。

正如陈丹青所说的“我们这代人,口口声声说是在追求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必须活生生表达这个时代。

其实我们都没有做到: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没有做到,我们的上一代更没有做到,因为不允许。

上一代是国家政策不允许,你不能说真话;我们的原因是长期不让你说真话,一旦可以说了,你未必知道怎么说真话。

“但到了贾樟柯那里,他是真的把那代青年的失落感,说了出来。

贾樟柯这个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尔里希•格雷戈尔称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的青年导演中的佼佼者,他在用他的整个灵魂去创作电影。

在他的电影里没有高昂的调子,我们看到的是平民阶层的真善美,贾樟柯作为一位平民导演,将所谓的地下电影成功的带入了主流影院,在大片当道的今天,使得中国各种意识形态的电影类型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个人认为,他是与小津安二郎、侯孝贤,甚至与布莱松、德西卡是一脉相承的。

他的《小武》,不断地让我想起《偷自行车的人》。

他的画面朴实无华,背后的精神世界却是深邃清澈。

他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以错落有致的叙事结构阐述生活。

在他的电影中,看不到激烈,又处处充斥着刚猛;表面粗糙,但情感极其细腻。

他把内心置于历史中,又袒露在时代下,真诚地记录中国社会的点滴。

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一个行走着的生命个体都能给我们一份真挚的感动,甚至一缕疏散的阳光,或者几声沉重的呼吸”。

拍电影,是他接近自由的方式,他用电影,来感受每一个平淡生命的喜悦与沉重。

他愿意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努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

在这一点上,与王家卫相比,贾樟柯表现的更加积极,至少贾樟柯愿意去打破隔阂,尽力交流。

而王家卫表现出来的疏离与沟通障碍,竟是很有美感的。

说到贾樟柯,在我的心里,有几点是非常耀眼的。

美学价值所谓的“真实美学”是安德烈•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系统化概括,具有关注直接现实性主题、强调镜头段落、提倡非表演性的特点,贾樟柯的电影美学价值正在于现实主义的美感。

可以说,现实主义电影的“缺席”,在中国电影发展的道路中,是一个不和谐、不健康的因素。

而贾樟柯的出现,正是弥补了这一空缺。

例如《三峡好人》,摆脱流行和大众的视角,去描述了当下生活中的那些很容易被遮蔽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小众”视角和强烈的情绪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用自己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去捕捉那些独特的哪怕是边缘性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采用一些特殊的叙述元素,使用非职业演员、自然光效、真实环境音,以及固定拍摄、长镜头等技术,表现现实发生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

但正是这种平淡,才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深刻。

在这种平淡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人与环境、与时代、与历史进程之间关系的敏感程度。

这种真实,让人心痛,又让人心醉。

另外,《三峡好人》中那个腾空而起的建筑正是时代的隐喻,一切似乎都被施了魔法一般,完全无法用理性来解释。

还有,影片中出现的UFO,可以说唐突地增加了电影的荒诞感,但是在三峡,在这个时代,荒诞本来就是一种真实。

又如《站台》中,人们的冲动,与环境的封闭,理想与现实因空间的约束而产生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一种青春的躁动与现实的压抑。

但真的东西,往往又是美的,这让我想起《站台》里面钟萍和张军从崔明亮表弟家中走出来,钟萍说想大喊几声,但面对四面的山谷,封闭,压抑,她最终选择蹲下来,捂住头,尖利地喊了几声,而回应她的,也只有连绵而严肃的山谷。

梦想的狂放,与被迫的控制同时存在于影片中。

从1998年的《小武》一路走来,贾樟柯在对待电影执著的态度上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他坚持: “电影让我们冲破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去关注更多的人群。

电影创作不可以‘去理想’,如果为了娱乐而放弃思想,终有一天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将承受泛娱乐化的后果,在这些重要的观念上,我不能迁就观众。

”贾樟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的电影对现实的批判是微观的、非理性、非概念式的,它通常表现为一种平静而深刻的现实体察,通过这种方式,他能够准确的“表达自我的感情,表达中国社会的变迁”。

另外,怀旧也是贾樟柯电影的一种情怀,极具美感。

《三峡好人》中的小流氓学着《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以超出他年龄的口气说“知道我们为什么不适应这个时代吗?因为我们太怀旧”,这句话,正好可以拿来说贾樟柯自己。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无论是城镇外部景观,还是人心内部,几乎翻天覆地。

这种变化叫人猝不及防,甚至产生眩晕感和荒诞感,可能某些记忆也将随着“发展”而消失。

贾樟柯担心这种“遗忘”,决心用镜头记录下来,因此,出现在贾樟柯镜头中的,是一个正在消逝的、贮满了回忆的世界。

这种怀旧情绪较之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里飘渺而令人心醉的感觉,更加真挚,更加让人踏实。

如果说王家卫是李白或者李商隐的话,贾樟柯就是杜甫。

我认为,贾樟柯本来就像诗人。

时光的流转总是能给多愁善感的诗人带来无限的感喟,贾樟柯也总是在时代更迭的背后发现逝去和失去的东西,他借助电影,试图去唤回每个人遗留在时代深处的最值得记忆的东西。

正如贾樟柯自己所说,在他“时刻怀念的一段时光”里,“在自然的生、老、病、死背后,蕴藏着生命的感伤”。

同时,诗人又是自由的,在现在大家都不敢去接近现实的时候,贾樟柯实现了真正电影艺术应该实现的东西。

虽然《小武》在国外获得如潮的盛赞,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大陆电影的复兴之作”,而因为所谓的“影响中外文化正常交流”的罪名而被禁,同时贾樟柯被剥夺拍电影的权利,但是他没有像个别导演,摒弃艺术价值,而投身到商业烂片的无尽海洋中来,而是坚守自己,坚守自由,坚守电影艺术的本质与美。

剪辑与镜头在谈到贾樟柯的镜头语言时,我总爱说,贾樟柯总爱让镜头“发呆”。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

其实就是贾樟柯特别嗜好用固定镜头,即使在画面中人物已经出画,镜头也不会立即随之转动,或者立马剪辑。

这往往是用镜头平视边缘人物,即使真实中包含人性深处的弱点、龌龊。

在影片《小武》中,“胡梅梅在歌厅唱《心雨》”一个长镜头过后,紧接着一个手的特写把话筒递给小武,他犹豫了好久才拿话筒,之后又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两人就那么坐着。

这样剪辑的话,镜头停留时间很长,说明小武第一次去歌厅这种地方有点不知所措。

小武和胡梅梅第一次出去,先是一个跟拍镜头,之后接的一个过肩镜头,一个大的全景镜头过后,镜头切到了一个工人在锯木头声音很大这是一个转场的镜头,说明胡梅梅已经在打电话了,噪音很大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但胡梅梅却骗父母说在北京,这样就有一种很大的反差,给人以很强的讽刺感。

在《偷自行车的人》中还是能够看到剪辑的痕迹,特写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如当里奇的自行车丢了之后,到自行车市场寻找自行车那场戏,镜头虽然多为中景全景为主,但是景别的变化、自行车的特写镜头、里奇和他儿子焦虑的来回走动的特写镜头,接下来接的是他们所看到的自行车的空镜头,这在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中是有差别的。

符号美感贾樟柯电影由于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实。

这就要求采用原生态的色彩符号作为主色调。

没有张艺谋、陈凯歌电影的浓烈与张扬、夸饰与虚拟,而是朴实的自然色彩,甚至是昏暗的。

第五代导演的代表张艺谋最初是从事电影摄影工作,以后转向导演,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个性,注重色彩符号在表达主题和传递中华文明的作用。

喜欢用浓烈的色彩,比如红色、黄色等,最初的《红高粱》的色彩就有鲜明的色调,主人公的鲜红的衣服、鲜红的落日、鲜红的天空,极大的渲染了电影主题。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中张艺谋用了鲜红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大红的灯笼、鲜红的背景、鲜红的服饰,可以说张艺谋是非常注重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陈凯歌的《黄土地》是较早运用色彩的导演,影片以黄土地的黄色为色彩基调,并且加上黄河的滚滚黄流,给人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黄色奠定了该片凝重厚实的感情基调,很好地配合了影片的整个有机体的和谐与统一。

贾樟柯电影从《小武》出发到《二十四城记》为止,给出的几乎全一色的自然色调,这正是贾樟柯电影的独特性。

《小武》的背景是北方的山西汾阳,灰黄的土地,灰暗的汾阳小县城,街道两边是排满了各色广告牌匾的小商店,但是主色调是灰色的墙壁,墙壁上堆满了歪三斜扭的小广告,还有灰色的水泥电线杆突兀地立着,小武木然地、低着头、夹着烟晃晃悠悠地走在这样的小街上,映照着草根们的灰色调的生活。

“家”在贾樟柯电影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故乡三部曲”中,年轻一代总是试图冲出这一传统的象征,而被迫返回“家”中则是充满无奈的表现。

在到了近期作品《世界》之后,“家”又成为主人公极力找回的一个象征符号,当然它是漂泊的情感、信念需要寻找的一种寄托。

《小武》是对家的厌倦,《站台》是躁动的离家出走,《任逍遥》是无家可归的漂泊;到了《三峡好人》是对家的再度渴望,《世界》是对家的极力寻找。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出走”到“回归”的轨迹,与“五四”运动后的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的人物历程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这也与贾樟柯出身文学的背景有一定关系。

结语可以说,张艺谋的成功,几乎是站在一代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之上完成的。

原作好,改编容易,起点高,张艺谋的电影就容易出色。

完全由张艺谋的创作班子写出的《英雄》和《十面埋伏》虽然在拍摄上也很美,但却成为了他落得骂名最多的电影。

公平地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对《雷雨》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

当然,这个相对成功的参照系是,同年有一部糟糕得多的,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夜宴》。

就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而言,根据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红高粱》、《高粱酒》两部小说改编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