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分析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
本文以“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对贾樟柯的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探讨贾樟柯电影的创作理念、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二、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底层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绘,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以故乡为背景,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叙事风格贾樟柯的叙事风格以写实为主,善于运用长镜头、跟拍等手法,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
他的电影往往没有明显的情节冲突和戏剧性高潮,而是通过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和事件。
在“故乡三部曲”中,这种叙事风格得以充分体现,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
四、人物塑造贾樟柯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属性。
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坚韧和无奈。
在“故乡三部曲”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下人们的心理变化。
通过人物塑造,贾樟柯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五、社会背景贾樟柯的电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故乡三部曲”中,电影以故乡为背景,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贾樟柯揭示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同时,他的电影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六、结论综上所述,贾樟柯的电影以写实的手法、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一、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贾樟柯的电影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他借助极为真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很多作品中,贾樟柯常常借助道具来诠释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用具体的物品和场景来传达出人物生命体验的真实感受。
二、复杂的叙事结构
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多样,有的属于非线性叙事,有的则采用了诸如前后叙述、反复叙述等复杂的手法。
他善于利用前置和悬念等手法,通过叙事界面的变化,营造出一些玄妙而艺术的意象。
三、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贾樟柯是一个富有思考的电影人,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常常在他的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他会用极为细腻而见微知著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不足,比如《山河故人》中的人心险恶和利益膨胀,以及《天注定》中的贪欲和权力争斗。
四、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
贾樟柯偏爱现场拍摄,他喜欢去各种不同的地方实地取景。
同时,他也借助音乐来丰富电影的情感气氛。
声音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贾樟柯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
他通常喜欢选用音乐风格独特的作曲家来为电影配乐,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总之,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点是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他总是把关注现实问题和探索人性思考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引导方向,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一个富有思考的世界。
他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贡献。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导演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首先是贾樟柯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贾樟柯的电影刻画现实生活,关注贫困、剥削、失地等社会问题。
他用真实而直观的方式展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他往往选择非专业演员,用真实的表演风格来呈现故事,使得电影更具现实感。
其次是贾樟柯的电影结构特征。
他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展示故事情节。
贾樟柯擅长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故事,通过将不同的场景、时间和人物串联在一起,传达出复杂而多元的现实状态。
这种电影结构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第三是贾樟柯电影中的社会批判性。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探讨社会问题,对中国现实进行批判。
他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揭示社会中的不公和剥削,批判当下的社会环境。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使得他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是贾樟柯电影中的意识流的运用。
贾樟柯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方式来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个人化的视角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状态。
这种方式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是贾樟柯电影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注重时间和空间的切换和交错。
他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故事,使得观众在电影中体验到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和流动。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具艺术感和思考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有现实主义、非线性叙事、社会批判性、意识流的运用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等特征。
他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和视角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电影作品,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范文

《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符号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任逍遥》作为其代表作之一,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符号,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任逍遥》的深入分析,探讨贾樟柯电影的视听语言符号及其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贾樟柯电影的视听语言符号(一)画面构图贾樟柯的电影画面常常采用对称、重复、对比等构图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任逍遥》中,画面常常呈现出一种都市与自然的对比,城市的高楼大厦与旷野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都市人的孤独和迷茫。
同时,画面中还经常出现重复的元素,如同一场景多次出现,呈现出一种时间上的重复和空间上的无序,反映出人物的内心状态和生活的无序性。
(二)音乐与音效贾樟柯的电影音乐常常以民间音乐和原创音乐为主,音乐与画面的配合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在《任逍遥》中,电影中的音效也极具特色,如街头嘈杂的声音、车水马龙的声音等,都让人感受到都市生活的喧嚣和复杂性。
同时,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也凸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和社会的时代特征。
(三)摄影手法贾樟柯的摄影手法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捕捉和情感的传达。
在《任逍遥》中,摄影镜头常常游走在人物和场景之间,以多角度、多视角的方式呈现人物的情感和社会现实。
摄影还常常采用追踪、静止、近景等手法,让人感受到电影的真实性和冲击力。
三、《任逍遥》的视听语言符号解读(一)都市与自然的对比在《任逍遥》中,都市与自然的对比成为重要的视听语言符号。
都市代表着现代文明和社会的复杂性,而自然则代表着原始和自由。
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孤独和迷茫。
(二)重复与无序的视觉效果在电影中,重复和无序的视觉效果也极为突出。
如同一场景多次出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也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
这种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序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而备受好评。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诸多,包括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等。
下面将对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进行深入探析。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以真实主义为主要叙事手法。
他常常选择纪实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为基础,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相结合,用真实的影像记录下人们的生活。
这种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在他的代表作《山河无恙》、《乡村教师》以及《海上传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来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他注重对现实的呈现,以此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深入生活,深入人心,通过电影的形式,将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展现出来,以此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还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上。
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中国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人文关怀等。
在《山河无恙》中,他呈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在拆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留恋。
而在《24城记》中,他则通过对中国24个城市的纪实镜像,直面了中国快速发展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贾樟柯的作品围绕着社会议题展开,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还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上。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纠结和挣扎的描绘,使观众对人物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和共情。
在《海上传奇》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的描绘,反映了当代青年在城市中的艰难生存状态和内心迷茫。
而在《还有几天》中,他则深入刻画了一名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贾樟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使得观众在电影中不仅仅是看到了人物的命运,更是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包括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风格特征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总体上可以分为现实主义风格和寓言式风格两种类型,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贯穿其中。
一、现实主义风格特征1.真实的题材:贾樟柯的作品多数选取了真实生活中的题材,通过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来揭示社会问题。
他以建筑工地、被迫流动的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为主要创作对象,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了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2.自然表演:贾樟柯倾向于采用非专业演员来表演,他注重真实的表演,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
在他的电影中,演员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剧本,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自由发挥。
这样的表演方式使得影片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3.手持摄影: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摄像机紧贴着人物,以一种跟随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这种拍摄手法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影片当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处境。
二、寓言式风格特征1.荒诞的情节:贾樟柯的一些作品采用了荒诞的情节,通过夸张和离奇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使观众在笑声中更容易接受电影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宏大的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常常不按照传统的线性结构进行,而是采用多线叙事方式,将多个主题和故事情节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电影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
他的电影多数以长镜头和宏大的场景为特点,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构架,使得观众在影片中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看体验。
3.哲学的思考: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在通过荒诞情节表达现实问题的也表达了对于人生、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社会关系的状况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承受和矛盾等问题,通过电影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辨和自审的机会。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和寓言式两种类型。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一位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并屡获佳评。
其电影风格总体倾向于现实主义,强调影片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带有浓重的社会批判色彩。
以下将从贾樟柯电影的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结构三个方面来探析其电影风格特征。
一、贾樟柯电影的题材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围绕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并且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比如,他的电影《山河故人》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小武》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青年无限》则记录了中国城市年轻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贾樟柯的题材选择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社会意义的,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同时也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贾樟柯的电影注重分镜表达和纪实感的呈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营造氛围,刻画角色性格,从而深化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
他的电影场景、服化道等各个细节非常精致,能够很好地构建故事的背景环境。
此外,贾樟柯的电影还非常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处理,采用跨时空的叙事方式,让影片更具有张力和魅力。
贾樟柯电影的故事结构通常较为复杂,暗示着多条故事线都在影片中被交织,这些故事线又常常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
在其中一个故事线的表层下,还会有许多不同的内在故事和细节,在影片内部逐渐展开,观众需要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明白。
随着影片的发展,故事里经常会出现奇妙的反转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对观众产生更大的震撼和反思。
综上可以看出,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体现在他的电影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结构上。
他的电影作品颇有代表性,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并通过强大的艺术手法吸引了观众的喜爱。
可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中国电影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导演。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风格独特,以其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影子。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舞台,以生动的细节为支撑,着力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的电影不会对社会现实进行美化或者渲染,而是选取了一种真实、朴实的视角,力图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代表作品《山河故人》中,通过记录一个农村村庄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沉浮。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
在他的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往往显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立体的性格和情感。
贾樟柯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出他们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
他也注重环境和背景的刻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和呈现,进一步加强了他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比如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他通过对一个乡村村庄的描绘,勾画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使之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呈现出超长镜头和静态画面。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表现。
他的电影往往少有快速的剪辑和镜头变换,更多的是以固定的镜头和缓慢的画面来逐渐揭示故事中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影片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例如在《天注定》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动态长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社会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冷幽默和讽刺来展现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往往以一种幽默而冷静的态度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可笑,以此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人物---大世界》------浅谈贾樟柯电影很喜欢贾樟柯的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诠释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变革的冲击下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
贾樟柯用犀利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我们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画面,勾起了我们心灵对历史某一瞬间定格的触动。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充斥全球的今天,电影更多的是扮演娱乐化功能以及在娱乐背后的经济逻辑。
为了票房,很多商业化电影套路视乎异曲同工:名气演员+奇观。
电影更多的是在人为造梦和制造浪漫。
电影发展到今天,现在的电影逻辑的形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是不是电影发展的合理化道路值得商榷。
电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文化具有多样性,电影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商业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是,艺术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冲击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很多对艺术电影有着执着追求的导演也开始涉足商业电影,在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艺术电影由于很强的作者个人色彩,在影片的表现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关注对影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下,观众似乎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电影作者的表现意图。
不过,我觉得艺术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无论是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上讲还是从艺术电影的思想性上来讲。
电影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舶来品,幸运的是电影的一产生便很快传入中国。
中国电影在起步上没有落后。
在好莱坞强势电影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尤其是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看好莱坞商业大片。
中国的电影商业化趋势迅速扩张,从陈凯歌的《秦颂》到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冯小刚的《夜宴》《集结号》,投资越来越多,明星阵容越来越强大,影片的过分宣传越来越严重。
商业化大片似乎成了中国目前电影的主流。
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他就是贾樟柯。
出生在山西汾阳的贾樟柯把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搬上了电影的银幕,他把电影的功能恢复到电影诞生之初的记录和再现。
只不过贾樟柯的电影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再现,而是,有结构的以独特化的视角去剖析时代的变化。
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在艺术化道路上走了12个年头,在商业化电影充斥我们眼球的今天,贾樟柯能够顶住票房失利的压力坚持自己的电影理想一步步走到今天确实让人敬佩,无论以后贾樟柯会选择什么样的电影道路,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贾樟柯对艺术电影的执着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一脉相承。
正如题目所写‘小人物—大世界’。
在贾樟柯的镜头中展现给我们的是在大的变革背景下小人物的起起伏伏,命运的坎坷与不幸。
镜头中的场景没有显性的批评社会,而是静静的记录着小人物的行动。
镜头之外体现的是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
透过镜头画面和场景激发我们对现实的的思考和评述。
《小武》讲述的是一个最低微的“东西”追求其个人尊严的故事。
小武是汾阳的一个手工业者(小偷),他戴着粗黑框眼镜,寡言,不怎么笑,头时刻歪斜着,舌头总是顶着腮帮。
他常常抚摸着石头墙壁,在澡堂里练习卡拉OK,与从前的“同事"现在的大款说几句闲言淡语,他穿着大两号的西装,在大兴土木的小镇上晃来晃去。
他很清楚自己必然要被淘汰,这与他的职业无关,可能是他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
他去找以前的“战友”小勇,可是小勇如今已经是县里著名的企业家,是纳税大户,两人在屋里坐了半天,话却寥寥无几。
在小勇结婚时,小武遵照以前的誓言送钱去给他,却因小勇说钱脏而退回。
在被朋友拒绝之后,小武经常去唱歌,认识了歌女胡梅梅。
有空的时候,小武经常陪胡梅梅去逛街、打电话。
后来小武的徒弟倒谈了一个女朋友,而小武自己没多久却被胡梅梅无情抛弃。
小武回到了家,可是家里的任何人都不接受他。
他经常在拆建的破败的县城里晃荡,最后被父亲赶出家门。
最后小武在一次例行“工作”的时候,被公安干警抓获并被铐在电线杆上。
小武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悲剧,他试图去向社会靠拢,去融入社会,可是他的挣扎是徒劳的。
小武本质并不坏,小勇结婚时,他遵照以前的誓言去送礼钱,说明他明事理,讲义气。
追求胡梅梅,说明他渴望得到爱情,渴望回归社会。
因为爱情的结晶意味着家庭,责任和义务。
家里人的冷落使小武与社会渐行渐远,在朋友和爱情的权利被剥夺后,小武的唯一的寄托便是家庭,家庭的冷落使他彻底对自己绝望。
影片最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场景,街上的行人冷漠地看着他,他冷漠地看着街上的行人。
冷漠意味着置身事外,甚至于绝望,这时行人与他是二元对立的。
行人可以看成社会的代表,行人的冷漠意味着他彻底的被主流社会抛弃啦!小武的冷漠意味他对社会绝望啦!《站台》是贾樟柯第二部比较成熟的片子。
首先,我觉得影片名称很有寓意,影片之所以站台命名,我的个人理解为:《站台》这部影片以贾樟柯独特的视角,即一种旁观者观察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的变革中命运发生的变化,而见证变化的正是站台这一相对固定的东西。
穿梭于站台中的人们,经受了变革的洗礼,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衣着服饰,他们的个人行为和价值选择随着变革的推进而变化,而站台以其特殊的存在目睹了时代的巨变,我相信变化的时代中,不变的站台才是永恒的,更能激起我们对往事的怀念和沧海桑田的感慨。
站台的第二层含义,我认为是:站台是人流和物流的中转站,影片中的汾阳本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物资交换比较贫乏,而站台在无意之中充当了交流的媒介作用,落后地区的人们通过站台走向外面的世界,带回来了新鲜的气息,外部世界的物资通过站台流通到汾阳。
时代的变革中思想的变化和丰富的物质通过站台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之中。
其次,长镜头的记录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自始自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强烈的记录风格,很难看到导演的个人主观作用。
汾阳的人们从改革开放初期过渡到新时期,这一历史巨变显然打上了党和政府政策的痕迹。
但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着。
贾樟柯以观察者的视角默默的记录着时代的变化,而时代变化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普通人。
因此,贾樟柯把摄像机瞄准了催明亮,张军,钟萍和尹芮娟四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
说他们普通回归到人本身上,他们是偏僻地区的普通人,他们脱离于时代变革的前沿阵地,他们的信息渠道是闭塞的。
进一步说他们是有爱恨情仇的自然人,有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对物质的追求,有着属于他们的烦恼。
说道他们不普通,是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和基层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可以清晰的嗅到时代变化的气息,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很转变,他们可以很自然接受新事物。
在镜头运用上,《站台》中人物的景别多以全景和远景为主;在镜头运动上,基本上没有花哨的镜头运动多以固定镜头为主,镜头的运动只是简单的模拟剧中人的主观视角横向运动或者是扮演着第三者观察者的视角横向运动。
我想贾樟柯以全景和远景作为人物景别,目的是想给观众造成一种不介入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偷窥的感觉,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
而镜头的简单运动,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引导观众的视线关自然的注导演所要展现给观众看的东西。
同时,在《站台》中多运用长镜头,场景中没有复杂的场面调度。
不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影片中还是注入了贾樟柯的场面调度,多以纵向调度为主,不过,在纵向调度中贾樟柯巧妙的把镜头机位固定着,放佛一双眼睛探视着人物的行动。
第三,通过富有时代印记的意象展现时代的特征和变化。
影片中有许多“意象”巧妙的揭示了时代的特征和凸显了时代的变化。
比如,开篇中文艺团的表演《火车想着韶山跑》对领袖的歌颂赞扬,让我们清晰的看出文革随结束,人们对于领袖的崇拜依然不减。
同时,舞台上方的标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又明显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对于新社会的憧憬和所达到的目标。
不过,在表演中表现火车,导演贾樟柯让演员们做着板凳向前行,又似乎富有调侃的意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汾阳地区的落后,从后面几个主人公听到火车时急忙跑去看更印证了这一点。
在影片的正式开头,催明亮和母亲的那场戏,母亲用缝纫机为催明亮缝制衣服,缝纫机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以及墙壁上周恩来的画像生动的展现了80年代初期一个普通家庭的摆设。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开放沿海城市。
沿海地区的前沿文化对内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人公催明亮身穿喇叭库体现了年轻人对于沿海地区时尚的追求,不过保守的家人及同事还是对新兴文化不能接受。
而剧中有一细节,大家兴致勃勃聚在一起看关于性爱的录像,反映出文革时期对于人性的压抑,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娱乐方式的单一化亦或是没有娱乐。
钟萍在张军的劝说下烫头发,以及文艺团的承包及斗牛士舞蹈的表演,反映出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对流行文化的追逐。
剧中众多人聚集在一起,等待电的来临的场景,更深刻反映出80年代初期时代的进步在农村的体现。
另外,张明敏歌的流行,摇滚歌曲的流行,以及张军从广州买来录音机并带来张帝的歌曲正面反映出80年代初期流行文化的时兴。
有意思的是,剧中人物服装颜色的变化,从单一的蓝,白,灰等逐渐变得五颜六色更深刻的展现时代的变革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时代的变化也从颜色的变化中得到清晰的印证。
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特别有意思,主人公催明亮躺在沙发上安逸的睡觉,尹芮娟在逗孩子玩,一家人其乐融融。
当火车的汽笛声隆隆的响起时,催明亮还是静静的躺在沙发上睡觉,尹芮娟也是无动于衷,这与当初他们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声急忙跑去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强有力的展现时代的进步。
第四,对于中下层人物的展现,激发我们对真情的感伤,在《站台》中,贾樟柯用不少的篇幅塑造催命亮的表弟三明这个下层的小人物。
三明是一个个头不高,长相普通,没有文化,沉默寡言的形象。
他为了妹妹能上大学,出去找工作,干的正是挖煤这个充满高度危险的工作。
尤其是,当催明亮给他读了煤窑主的生死状之后,他更是毅然决然的签下了合同,突出了三明作为普通的下层劳动人民人格的伟大。
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能让妹妹上大学,尽管自己的生命始终在死亡线上挣扎。
尤其是,他让催明亮将五块钱交给妹妹时,更让我们肃然起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劳朴实,用行动诠释亲情的伟岸形象。
正如贾樟柯所说,“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或许,在这个时代变革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像三明这样的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
但是,他们为社会的进步亦或是人们文明的进步作了最好的诠释。
他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他们的淳朴想法和真切的行动,激发了我们生命的尊重,激起了我们生命中最原始的情愫。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享誉欧洲的一部作品,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这一部电影更是将大世界与小人物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人的寻找故事,韩三明寻找16年没有见面的妻子,沈红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
两个人只为一个目的就是见到自己的亲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