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三峡好人

影评《三峡好人》之美学特征分析《三峡好人》这部影片是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全片分为“烟、酒、茶、糖”四个部分讲述了两个来自山西的韩三明、沈红来奉节寻找自己另一半的故事,以及当时正在迁移的三峡人民的生活,体现三峡移民的真实景象。
现就其美学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影片以边缘的视角关注普通人,对生命本身体验的还原。
韩三明千里迢迢的来寻找自己曾经的另一半以及自己的女儿,最终可以再一次在一起;沈红千辛万苦的寻找已两年没联系的丈夫,但最后却分道扬镳;两个充满苦涩的生命原态的诉说穿插在故事之中。
影片以3分25秒得长镜头作为开篇。
“横幅式”的移动镜头拍摄,展现三峡底层民众的魄落生活,给观众以浏览。
长镜头得得叙述完整与生活中的真实同步,刻画出三峡民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连贯、自然、流畅,加强生活氛围的渲染,最后将镜头落脚于主人公韩三明的身上,以开始影片的讲述。
影片运用的事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如影片中一个个拆房子的工人,他们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显得更为真实。
在化妆上影片也不多增添色彩,不追求华丽。
拆迁工人手臂上的肌肉,脸上的皱纹,在阳光下晒得油亮的黑黝的皮肤都是那么的自然,没有任何的化妆;每个演员的服装都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穿着。
影片的运动多以平移和摇镜头为主,很少有纵深上的变化,例如影片中对三峡移民工程的横移镜头,镜头随着船移动的拍摄,都给观众以展示而非调度,再配合俯拍的三峡工程的大远景,更能将这样记录式的拍摄展现在观众眼前。
其次,影片在光效上多采用自然光,实景拍摄,其色调都比较暗,就好像片中韩三明在租的房子里,外面射进的太阳光在房间强弱、明暗分布不均,也让观众感到更真实具有极强的自然感染力,我想这也符合奉节天时常都是阴天的客观事实。
音乐可谓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影片在音乐方面导演多使用自然音响。
如片中拆迁房子的敲打声,船鸣声多次响起,摩托的特别鸣声等等,这一系列的声音还原,给观众一种逼真的感觉,好像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就是自己认识的人所发生的,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生活感。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该片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情节与人物《三峡好人》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多个故事线索,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们的生活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发生巨变,他们或失去家园,或面临生活困境,但都在努力寻找生活的出路。
二、主题与故里变迁《三峡好人》的主题在于揭示故里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影中,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人们的家园被淹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电影,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在巨变中的人性光辉,如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关爱等。
三、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视角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一直以现实主义为特色,《三峡好人》也不例外。
他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巨变中如何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艺术特色《三峡好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电影的画面极具感染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中。
其次,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极具表现力,能够很好地烘托出故事情节的氛围和人物情感。
此外,电影的叙事结构也十分巧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五、总结《三峡好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它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都十分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故乡的原风景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景观

导演研究RUESEARCHO ND -REC TO RS故乡的原风景: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景观®路春艳何鹏“我一直觉得我的故乡山西汾阳有着独特的光线,或许因为地处黄土高原,每天下午都有浓烈的 阳光,在没有遮拦的直射下,将山川小城包裹在温暖的颜色中。
人在其中,心里也便升起几分诗情画意。
”[1]----贾樟柯对地理特征进行认知、分析和解读,是我们 阐释电影的另一种角度。
其中,景观是认知这些 地理特征的重要元素。
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在著作《景观社会》中最早提出了 “景观社会”的 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由物质社会转变为景观的庞大堆积,一切曾经直接被经历的事物,都 成为再现而已。
”切同时他指出:“景观不是影像 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 系。
”⑷由此说明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景观来确立,景观成为衡量社会关系的方式,但景观 的意义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不断通过后来人将其观点赋予给景观,逐渐被建构而成的。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环境的认知、心理 和思维的体验,从而成为构建景观意义的中介。
“原乡” 一词最早出现在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自传体小说《原乡人》中,“原乡人”是日据时期台湾人对大陆同胞的称呼,表达出作者对 祖国大陆的眷恋和怀念,有追根溯源的强烈寓意。
“原”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源头”,也是思想文 化上的“源头”。
对于青年时期离开汾阳去太原学画,后来到北京学习电影的贾樟柯来说,对故乡的 认识和理解随着与故乡距离的远近和年龄阅历的增长不断变化与加深,甚至当功成名就之后在世界各地旅行,贾樟柯对汾阳的热爱和怀恋始终在作品中被深深书写,形成他电影中重要的“原乡”情结。
对他来说,故乡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是生命经验 的记忆之地,更是他离乡之后屡屡回望的圣地。
他曾说:“多年之后我想,我之所以到现在还热爱所 有的远行,一定跟故乡曾经的封闭有关。
而所有远行,最终都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乡。
论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内涵

铐 在马路 边 的电线 杆上 , 来来 往往 的行 人慢 慢 聚拢 ,
围观并议论小武被铐的缘 由。这场戏中
演 员和 非演 员 同时 被 摄 入 画 面 中 , 弭 消 了艺 术 和真 实 生 活 的 距 离感 , 观 众 以 给
11 5
维普资讯
宙 钡画外音
和景深镜 头 , 使影像 自动地 、 受人 为 干预地 拍摄 下 不
来, 获得一种毕似现实生活本身的审美效果 , 使电影 看 起来 和现实 生活合 而 为一 , 难分 表里 , 大大 增强 了 电影 的客 观性 和可 信 度 , 如 巴赞 所 言 : 摄 影 的 客 正 “ 观 自然性 赋予 它一种 所 有其他 画面创作 都不 具备 的
因 , 樟柯 的前 几 部 电影 都 是 以碟 贾 片 的方式 被 电影 市 场 所 接受 , 其 尤
.
一
害, 他本想去酒吧发泄一下没参加婚礼的郁 闷, 却对 个低等酒吧的侍者梅梅产生了爱欲和依恋。在梅
梅生病时他表现出难得 的温情与关爱, 等他再次去 找她的时候 , 梅梅却跟一个有钱人离开此地 , 销声匿
强烈的震撼 。《 小武》 这部 具有超级现 实主义色彩的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 面的, 中国电影一般 以工农兵学商等 新
社会 大众 型 的人 物 为 主 角 , 少 以边 缘 很
化的、 另类 的人物充当主角 , 即使以另类 的人 物 为主角 , 一般 也是 以批 判性 、 揭露 性、 猎奇性 、 戏噱性 的视角去演绎故事。 但在 贾樟柯 的电影 中 , 取 消了好 坏 、 他 对 错、 真假、 善恶等简单 的道德判断 , 让镜 头前的生活本身说话 , 多地 去关注生 更 命本身的复杂性 和多种可能性 , 呈现生 活的原始状态, 尽量以平等、 平视的眼光 去关 注他 电影 中的人 物 。这种视 角 与其 他一些导演的仰视视角 ( 把主人公 当做 歌 颂 和崇拜 的对 象 )俯 视视 角 ( 主人 、 把 公当做启蒙 和拯 救对 象) 同, 不 它要求 导演以平等、 悲悯 的眼光去对待他所要 再现和表现的一切, 自己当做芸芸众 把 生中的一员 , 去发现现实生活 中真实 的 喜与 悲 、 和 愁 , 忧 回到 生 活 的 现场 , 回到 民间的真实生活 中去体验、 观察、 思考、 展现一切。贾 樟柯 电影《 小武》 在影片 中的还原性再现 , 观众几 乎忘记 了摄 使 像机的存在 , 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自然, 观众历历在 目 地 看 到 了生活在 内陆小 镇 上 的最 边缘 化 的人群 的生 活状态 。电影本身没有先人为主地设置明显的倾 向 性和批判性 , 影片中的生活像现实 中的生活一样真 实、 自然、 混沌。贾樟柯 完全隐匿掉导演 的阐释功 能 , 看似没 有加 工 和 剪辑 的痕 迹 中 , 对 人 物 、 在 把 对 生活、 对存在的思考和评判完全交给了观众 , 显示 出 他 的 电影特殊 的叙事 魅 力 。 显然贾樟柯电影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和巴赞 、 克拉考尔现实主义理论 的影响, 他追求镜头 的客观性 , 很少使用蒙太奇的拼贴 , 大量应用长镜头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2006年上映的电影《三峡好人》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讲述了一个以三峡人民的生活为背景的故事。
该片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对三峡人民生存状态的真实描绘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探讨《三峡好人》这部电影中融合的故里情怀、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三峡好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峡大坝建设之后的一个村庄。
电影以一个三峡人民的小故事为线索,通过讲述一位老人的生活与遭遇,展现了三峡人民在三峡大坝建设后,面临的生活变化和挑战。
这位老人在建大坝时失去了家园,随着大坝的修建,他的生活从贫困、劳作,到生活困境的日益加深。
电影透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三峡人民在巨大发展背后所遭受的困境,表达了对大坝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思考。
贾樟柯的现实主义风格在《三峡好人》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他以纪实的手法还原了三峡人民的生活,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三峡人民所面临的生活困境。
电影中充满了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真实的环境,每一个角色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
贾樟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让观众了解到他们的愿望和挣扎,同时也传递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而电影中的场景设置和摄影手法更是突出了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用冷峻的视角展示了三峡人民遭受的痛苦和困顿。
电影中的三峡人民生存状态的真实描绘反映了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
贾樟柯通过描绘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小事,展现了他们生活的真实性和困境。
他展示了人们如何在极端贫困、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生存和奋斗。
贾樟柯用真实的方式展示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苦难,呼吁观众对他们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通过展现三峡人民对正义的坚守和渴望,贾樟柯也传递了对人性尊严的尊重和追求。
变迁是《三峡好人》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大坝的建设和生活的改变,电影展示了三峡地区的巨大变革,呈现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困扰。
大坝的建设给人们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也造成了部分人群的贫困和失去家园。
“非狭隘”的现实主义:论贾樟柯与中国电影学派

2022出生于山西汾阳的贾樟柯,因为一部《黄土地》立定心志搞电影,由此改变了其人生轨迹。
从成立“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初涉短片制作,再到享誉世界的“独立影人”,无论身处何种阶段的贾樟柯,都孜孜不倦地用电影目击社会、凝视生活、记录中国。
他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民,用一种温和的态度捕捉时代情绪,并保持对电影艺术的自觉追求,形成了“非狭隘”的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他的电影创作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主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以包容的胸怀吸收世界电影的光辉,并同他的作品一起由汾阳走向世界。
细数中国电影导演,很少能有将“电影”二字冠之导演姓名之后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电影导演都可以拥有这种标识,而“贾樟柯电影”的表述方式就代表了人们对于贾樟柯电影的学术评价与高度认可。
贾樟柯电影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被业界乃至学界确认,是国家电影品牌的代名词之一。
现代社会,众多的青年电影工作者将贾樟柯的电影视为效仿的对象,涌现了一大批追随者,这为促进中国电影学派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中国正处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机遇期,中国日趋丰富复杂的电影产业实践、电影市场现象不仅需要开放包容的建设性电影话语、电影观念,以及基于中国电影发展实践的、科学的、差异化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而且需要引领理论潮流的学术成果和大师级人物。
[1]其中,集电影理论学习、电影创作实践于一体的贾樟柯,连同他与时俱进的电影精神为中国电影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对于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守促进了中国电影事业的新发展。
一、中国电影的忠实记录者贾樟柯秉承“当代人应该讲当代事”的原则,记录了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中被遮蔽的现状及被忽视的群体。
自从与电影结缘,贾樟柯以每年近乎1部影片的产量创作了30余部作品。
他不拘泥于影片的时长,也不被片种样式所束缚,而是拿起摄像机直观地记录下时代和时代洪流中的人,“就像康、梁的晚清,就像革命之于孙文一代,白话之于胡适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每代人都有他们的任务。
走不出的“城中村”:贾樟柯电影中真实与想象的空间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一、故土难离(一)想象中的故乡想象中的故乡是美好的,那是贾樟柯电影中远离家乡多年的象征青年对于故乡的怀思,这所谓的故乡显然是这些青年们脑海的臆想而已,正因为他们没有身处真实的故乡中,才能够把故乡作为一个纯粹的“审美客体”的空间来想象和观赏。
首先,我们分析下贾樟柯电影中对于想象中故乡景色的描绘。
贾樟柯在电影中不断地透过镜头展现乡镇青年们想象中美好又无缺的故乡,这些故乡幻境之所以如此美好,恰恰是因为缺少了真实的人的存在,缺少了真实人际关系而只展现故乡美景的“空镜头”隔绝了现实中故乡环境环境的丑陋与荒凉。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故乡总是仿若加入了柔光滤镜般地存在,而这种美往往是只对已经挣脱了故乡束缚的人们所展现的。
电影中“风景是安详的,呈现为一幅稳定的、永恒的意向……正在工作的人物形象支持了这种稳定和秩序的思想”①,但是贾樟柯显然不是想要突出这种闲适的生活环境,在他的镜头背后,这些劳作的人们“只不过是工人,冷酷的、没完没了的和无个性的工业象征”②。
很显然将这些乡镇青年们真实的面部特征“溶解”化是贾樟柯“狡猾”的创作手法,这样一来大家一眼看到的就是乡村的美貌,却忽略了现实中劳作的艰辛。
贾樟柯一直努力营造这种故乡“镜像”:《站台》里崔明亮和张军坐在自行车上,打开双臂拥抱着故乡的风,好像在80年代末期的汾阳县城里自由飞驰,那是他们的一方小天地。
然而很快这份宁静就会被时代的发展打破,不管以后他们去了什么地方,回头再看故乡,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留在他们脑中的也只有“乌托邦”。
其次,贾樟柯还不遗余力地展现了在外打工的乡镇青年们对于故乡深深的眷恋。
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体现在他们对于故乡的纠结态度,每年春节的回乡潮是对这种复杂情绪的最好注脚。
“吉登斯指出了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的断裂,春运这一现象无疑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一方面是蕴涵着深厚意义的‘家’的概念与春节期间朝圣般的回归,另一方面是现代工具理性扩展对安土重迁观念的扬弃和对利益的无可阻挡的追求”③。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诗意呈现的三层建构

2024/1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诗意呈现的三层建构阴房文迪摘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作为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是导演贾樟柯“诗意现实主义”自觉追求的重要体现。
文章以诗意呈现为切入点,结合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从叙事内容、空间设置、视听语言三个方面探索诗意呈现的三种建构策略,并对贾樟柯电影中的诗意美学进行深入研究,揭示诗意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探索诗意呈现背后的价值。
关键词:诗意呈现列斐伏尔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的空间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由四代作家接力讲述长达70年的新中国历史,探讨中国社会变迁下个人与家庭、文学与现实、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变迁是贾樟柯电影中不变的主题,在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梁鸿儿子这五代人中,尽管都有对贫穷与饥饿的描绘,但每一代人的感悟又有所不同。
变迁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孔中,虽然镜头可能只是一扫而过,但无论是街边的人群、村里的老人和小孩,他们身上都有变迁的影子。
影片的18个章节就如18章乐谱,以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推进叙事,在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揭示人生哲理,并呈现出诗意。
空间实践:内容的诗意“从影像的还原到影像的变异再到影像的虚构,形成了纪录片诗意化表达的三个层次。
”[1]《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第一层诗意的建构是通过内容表达的诗意性来决定整体的诗意性。
导演选取四代作家共同谈及自己与文学往事的密切联系,对细节进行细腻勾画,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丰富隽永的诗意,使得空间中自然的、物质的一切相互流动与传输,构成了列斐伏尔所言的空间实践,即感知空间。
长镜头: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捕捉。
在巴赞看来,长镜头是“复现”现实最有力的工具。
虽然长镜头似乎成了纪录片的代名词,但影片中的长镜头不单单只是记录日常,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记录呈现生活中的诗意。
影片开篇,贾樟柯用一组移动镜头将观众拉入沉思中。
镜头先展现了象征着为新中国解决“吃饭难”问题付出辛劳的人们的石雕,随后通过养老院老人们打饭的场景引出第一篇章“吃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 2009年4月 凯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V01.27 No.2
Apr.2009
论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强军红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 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 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 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纪实;个人化;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Jg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329(2009)02-0078-03
贾樟柯作为20世纪90年代初登影坛的年轻 导演,和张元、娄烨、王小帅、何建军、路学长、李欣 等第六代电影人一样,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 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 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 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 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质朴的纪实风格 贾樟柯电影以一种纪实性风格呈现出个体化 的生存状态。同许多第六代电影人一样,他使用同 期录音、固定镜头、实景拍摄、长镜头等手法,强化 了影片的纪实风格。随意截取一段日常生活流程, 片段化的叙事风格,影片呈现出一种琐屑、杂乱、13常 的生活状态。可以说,他的影片是在中国特殊的文化 视域和语境下对巴赞纪实美学的一种历史回应。 贾樟柯曾说:“我觉得我在进电影学院这几年 里,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影片,大致不外乎两种,一类 是完全商业化的,消费性的;再一类就是完全意识 形态化的。真正老老实实的态度来记录这个年代 变化的影片实在是太少了!”_l 强调真实的记录, 追求一种纪实的影像风格和一种素朴、自然之美, 用镜头展示时代变迁中的真实变化以及个体的心 灵轨迹,是他一直致力于实践的。 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就 彰显了他的这一美学风格。一方面,长镜头、固定 镜头的大量使用。《小武》的镜头平均时长有33 秒,《站台》的平均时长更达到76秒。长镜头和固 定镜头的运用,有助于观众参与到影片的思索中 来,从以往的被导演被画面支配的被动地位转化到 个主体的地位。此时的导演已经退居观众身后。 这正是巴赞所倡导的电影的写实特点,让事物自为 和自由地存在,使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不只是被电 影手段先验地选择和确定的现实及其含义。另一 方面,非职业演员参与演出。《小武》中的梁小武、 小勇都不是演员出身。这是贾樟柯喜爱的选择,同 时也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 影的模仿。有的影片直接将镜头对准街头人群,在 人们完全不觉的情况下进行偷拍,极为客观地记录 下当时的场景,因此影片中偶尔也会有直愣愣地看 着镜头的群众。此外,还有《小山回家》、《嘟嘟》、 《世界》等故事片,《有一天,在北京》、《公共场 所》、《狗的状况》等纪录片。 贾樟柯的电影,用镜头作笔来记录时代的变化 和人生的体验:“我的电影就是我的表达,就像说 话和写作一样,只不过我用的是镜头。”强调的就 是电影对于生活真实感受的记录。但我们也必须 看到,和他一起的第六代电影人所谓的电影的“纪 实”不同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也不 同于宁瀛导演的《民警故事》、《找乐》等纪实风格 的影片。不是纯粹地客观纪实,而是明显带有创作 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彰显了他们独特的艺术追求。 章明就指出,在新的视域和语境中,“纪实风格的 出现,并不是对创作者主体意识的消解,而是相反, 他要求创作者具有更清醒的主体意识,表现为一种 独立的人格和艺术品格”_2 J。换句话说,他们采取 的是一种隐蔽自我但又不完全放弃自我的客观化
收稿日期:2008一l2一lO 作者简介:强军红(1981一),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 第2期 强军红:论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策略。这样的结果是大幅度向纪实性和客观化靠 拢,但是并不放弃自我的体验和个人经验的传达。 《小武》就是一部“虚构的纪实影片”,它的故事、人 物是虚构的,但手法是纪实的,生活与社会环境是 真实的。影片最能打动人的正是一种不虚饰的纪 实精神,在客观冷静中尊重现实和现实生活中的小 人物的人道力量,以及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影片 的镜头语言体现了贾樟柯忠实于生活的客观纪实 态度。 二、真诚的现实关注 贾樟柯的电影始终把镜头对准城市边缘人,关 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给社会弱势群体以 人道主义关怀。在实际创作中,影片多取材于当下 社会现实中最普通的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小 武》中渴望象正常人一样得到社会的尊重,却连连 受到感情重挫,友情、爱情、亲情逐一幻灭的小偷; 《站台》中有因文艺团体解散而跟随草台班子到处 走穴演出,却在漫长的等待中将生活热情消磨殆尽 的流浪艺人;《任逍遥》中因为爱情和发财的幻想 无法实现,在幼稚的冲动中模仿心目中的黑社会 “英雄”上演了抢劫银行闹剧的城镇无业青年。即 便在《世界》里设置了世界公园这一具有象征意味 的场景,其中的人物也并未融入都市社会,实质上 仍然是现代社会中未能找到立足之地的外来弱势 群体。 不同于以往的经典现实主义影片力图构建以 社会事件为中心的宏大叙事,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人物,贾樟柯更注重个体的或细节的真实。 为了给现代世俗人生以原生态描绘,他的影片以大 量琐屑的、平凡的、充满偶然性的生活事件或生活 片断为中心,以边缘人为主体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表面上与同样展现底层社会灰色人生的意大利新 现实主义电影颇为接近,但以严峻的场景展示残酷 的现实和苦难的人生,却意在揭露社会的弊端,呼 唤社会的变革,表现一种强烈的社会批判姿态。章 明指出:“像生活本来一样真实——这不是我想要 的。像真实的事物那样质朴可信才是《巫山云雨》 想要的。” 从这一点上看,他们这一代影人承担 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边缘的人物,底层的生活,贾樟柯以一种执著 和热情去贴近、关怀这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来都 是被忽视的失语的角落。面对“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这代影人因为有着相似的处境,会有共同的隐 痛,并且对这种最原初的苦难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正如他所说:“我们要拍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事情,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伸手可触的世界之中。在我 们置身其中的太平盛世,许许多多的人的简单的情 感欲求不获。这部电影更关心这些基本的生命存 在。” 电影人的真诚由此可见。在传达和表现这 份关怀和热情的时候,贾樟柯电影又表现得非常 节制和冷静,无论是在剧情设计、人物语言还是在 影像声音的表现上都显得客观。贾樟柯电影正是 以客观、真诚、冷静的态度为边缘人物的青春存档, 悬置本质意义的探寻、启蒙价值的追求,消解崇高、 激情和理想,已明显游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 三、个人化的影像创作 第六代作为“个人艺术家的第一代”(郑洞天 语),摈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回到个体化的叙事 上来。他们徘徊于“艺术电影”与商业片的两难境 地,一时间还难以适应需兼顾市场、考虑大众消费 的创作状态,影片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立场和视 角,偏于对个体经验的传达。他们大多出生于2O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O年代初,贾樟柯出生于 1970年,与“知青一代”(第五代)相比,他们的生 命少了沉重的政治历史记忆。他们成长于改革开 放的当代社会,面临一个体制转型、传统价值逐渐 失范、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特殊时代,纷繁复杂的 社会环境和多元变动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了一 个更为宽松的生存空间。因而,这一代影人较少受 到既成观念和艺术陈规的束缚,又缺乏与主流社会 的沟通,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特别强调个人经验和立 场的传达。如果说第五代电影人是站立在亘古而 空旷的黄土高原上孤独地沉思,那么,第六代电影 人就是站立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感受每个平淡生 命的喜悦或沉重。这就不难理解在多元文化的今 天,他们对20世纪80年代的群体化、社会化、精英 化创作常持的反拨态度,对“第五代”创造的电影 神话保有的解构精神。 贾樟柯自觉地放弃为大众代言,追求真实的个 人化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方式去 表现对时代和社会的感知。因而,与主流电影从正 面建构现代化的光明历程不同,也与“第五代”远 离现实社会的民俗展示和寓言化人生不同,他的镜 头对准的是都市中那些迷茫、困惑的个体:“电影 就是一种个人记忆,而主流电影则是人民记忆。 《小武》倾向于民间的、私人的、对时代的记忆。”_4 J 小武的痛楚、无奈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城市灰色 人群共有的,同时也融入了贾樟柯自己的生命体 验,完成了对时代变迁中普通人心灵创痛的个人化 书写。 第六代电影一度曾被视为中国影坛的“另 类”。他们独特的视角选择,决定了在中国影坛的 边缘性创作,又使他们从边缘对位于中心的主流电 影构成了解构性的颠覆,小成本制作、独立制片成 8O· 凯里学院学报 第27卷 了他们的特有运作方式。“独立电影”、“个人电 影”、“地下电影”的称呼正由此而来。得不到主流 社会的认可,他们拍摄的许多影片在国内大都没有 公映的机会,只能流亡于国外。然国外却是另一番 风景,贾樟柯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仅 《小武》就获得了柏林、南特等国际影展六项大奖, 娄烨、王小帅等人也不例外。受到国外欢迎和推崇 的原因,一方面,因为他们被看作“创新电影语言 的新潮流人物”;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的创作努 力吻合了一种预设的前提:在西方看来,体制外独 立拍片的行为与个人化的电影表达方式是一种反 抗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志。这其中多少包含了误读 的成分。 贾樟柯以自身的生命体验融入被主流社会所 忽视的边缘人物,用影像来表述这些通常被遮蔽的 人群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轨迹,以此来弥补他们在主 流影像中的某种缺失。 四、开放性的叙事模式 与消解了叙事的时间和空间确定性的第五代 电影不同,贾的电影向观众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叙 事模式。对任何一种叙事艺术来说,时空的重要性 都是不言而喻的。康德认为,空间是人类的“外经 验”形式,而与之相对,时间则是人类的“内经验” 形式。因此,对时间的哲理追问就是对人类内在世 界的一种感知体认,一次深人勘探。由此可见,时 间在叙事作品中不仅具有经典叙事学所研究的叙 述时态、频率等等诸多外在形式,而且集中浓缩了 人物的内在经验,以彰显艺术的人文关怀 J。贾 樟柯的影片就反复实践着“艺术就是记忆”的理念 信条。从他的影片中,我们清晰地触摸到边缘生存 的状态与时代的脉搏。 《站台》叙述着刚刚走过20世纪80年代,却 总在有意无意中张扬着的一份稚嫩、酸楚的年轻。 同时崔明亮与尹慧娟在城墙上交替不断地出入画 面,形象地表达了两人虽处于情窦初开却又相互试 探的心理状态。镜头的跳接表现在《公共场所》 中:郊外的火车站,一位穿大衣的男子暗自徘徊。 深夜,火车上下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女子和一只沉重 的袋子。接下来镜头转到黄昏,汽车站的候车室, 废弃的候车大厅流露出曾经被改作舞厅的痕迹。 缓慢的全景镜头充分地表现了候车厅的物理外观 状态和它的历史痕迹,从这些细节变化中可以触摸 到一个城市的兴衰与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 常态的公共空间都是不具名的,或者由于过去空间 与现在空间命名的不断叠加,从而使其变成了一处 能指意义极其暖昧的场所。影片有意摒弃了传统 纪录片的选景、定机位和写台词等程序,反而显得 更加真实可信。与此同时,犹疑的镜头恰恰表明了 生活在这一空间内人们的难言心态,如同g/J,武》中 的抱怨:“旧的都拆了,新的又在哪里呢?”这种开放性 的叙事模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生动的世 界,从而扩展了中国电影对现实反映的广度。 五、结语 贾樟柯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尝试了一种新的 美学追求,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学风格:强调纪实、 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 式。他的影片给大众以焕然一新的感觉,使观众从 森严封闭的封建大院走向平凡的市井人生,不再描 述冷漠专横的封建家长,不再制造循环、单调、曲折 的命运轨迹,叙述自然的生活状态,一切皆在观众 的视野之内,一切皆可以使观众参与其中,导演只 是侧面突出了历史的参照和现实的确指,引导观众 去关注时代的变化,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同时关注 自身的生存。 贾樟柯以客观、真诚的态度进行创作,以沉着、 冷静的勇气直面现实,显示了一代电影人的执著追 求。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追求艺术电影的同时, 他的电影还比较粗糙、生涩,对大众的观影心理是 种挑战。从电影的本性层面上说,影片还存在着 某种程度的缺憾,缺少艺术性与通俗性的有力结 合,在表现个人化立场时,忽视了“普遍性的诉 求”,缺少一种审美判断。但这毕竟是一种新的尝 试,要克服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总之,我国电影 的发展的确需要有创新思维的导演,我们殷切期盼着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影人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 世,在国内外打造一片更为广阔的影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