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樟柯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一、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贾樟柯的电影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他借助极为真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很多作品中,贾樟柯常常借助道具来诠释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用具体的物品和场景来传达出人物生命体验的真实感受。
二、复杂的叙事结构
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多样,有的属于非线性叙事,有的则采用了诸如前后叙述、反复叙述等复杂的手法。
他善于利用前置和悬念等手法,通过叙事界面的变化,营造出一些玄妙而艺术的意象。
三、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贾樟柯是一个富有思考的电影人,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常常在他的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他会用极为细腻而见微知著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不足,比如《山河故人》中的人心险恶和利益膨胀,以及《天注定》中的贪欲和权力争斗。
四、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
贾樟柯偏爱现场拍摄,他喜欢去各种不同的地方实地取景。
同时,他也借助音乐来丰富电影的情感气氛。
声音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贾樟柯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
他通常喜欢选用音乐风格独特的作曲家来为电影配乐,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总之,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点是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他总是把关注现实问题和探索人性思考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引导方向,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一个富有思考的世界。
他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贡献。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导演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首先是贾樟柯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贾樟柯的电影刻画现实生活,关注贫困、剥削、失地等社会问题。
他用真实而直观的方式展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他往往选择非专业演员,用真实的表演风格来呈现故事,使得电影更具现实感。
其次是贾樟柯的电影结构特征。
他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展示故事情节。
贾樟柯擅长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故事,通过将不同的场景、时间和人物串联在一起,传达出复杂而多元的现实状态。
这种电影结构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第三是贾樟柯电影中的社会批判性。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探讨社会问题,对中国现实进行批判。
他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揭示社会中的不公和剥削,批判当下的社会环境。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使得他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是贾樟柯电影中的意识流的运用。
贾樟柯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方式来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个人化的视角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状态。
这种方式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是贾樟柯电影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注重时间和空间的切换和交错。
他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故事,使得观众在电影中体验到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和流动。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具艺术感和思考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有现实主义、非线性叙事、社会批判性、意识流的运用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等特征。
他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和视角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电影作品,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而备受好评。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诸多,包括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等。
下面将对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进行深入探析。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以真实主义为主要叙事手法。
他常常选择纪实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为基础,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相结合,用真实的影像记录下人们的生活。
这种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在他的代表作《山河无恙》、《乡村教师》以及《海上传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来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他注重对现实的呈现,以此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深入生活,深入人心,通过电影的形式,将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展现出来,以此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还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上。
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中国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人文关怀等。
在《山河无恙》中,他呈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在拆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留恋。
而在《24城记》中,他则通过对中国24个城市的纪实镜像,直面了中国快速发展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贾樟柯的作品围绕着社会议题展开,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还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上。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纠结和挣扎的描绘,使观众对人物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和共情。
在《海上传奇》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的描绘,反映了当代青年在城市中的艰难生存状态和内心迷茫。
而在《还有几天》中,他则深入刻画了一名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贾樟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使得观众在电影中不仅仅是看到了人物的命运,更是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包括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
论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

论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纪实美学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多以真实事件为背景,以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演员、真实的故事呈现出生活的细微之处。
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主要包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对人物内心的揭示和关注,以及对现实主义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是他纪实美学风格的重要特征。
他选择的故事题材多与中国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如《小武》揭示城乡差距问题,《山河故人》探讨政治运动对家庭关系的破坏,《生活秀》关注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
贾樟柯通过真实的场景和情节,以及真实的演员塑造出具有鲜活感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电影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对人物内心的揭示和关注也是他纪实美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演员表演,把对人物内心的观察和揭示做到了极致。
他关注边缘人物、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故事,并通过一种真实和深入的方式呈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渴望。
《还珠格格》中的秦宇晖就是一个努力追求心灵自由的边缘人物,《天注定》中的高剑父则是一个经历了巨大变故的人物,贾樟柯通过对这些角色内心的揭示,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处境,引发观众对人性、人道主义和公平正义的思考。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追求现实主义艺术的也注重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他在电影中运用一些独特的手法和技巧来打破传统的纪录片模式,创造出一种现实和梦幻相结合的独特视听效果。
《平原里的夏天》以全程长镜头的方式呈现,通过实时记录的方式来表达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山河故人》则通过多个时间线的叙事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演变。
贾樟柯通过这种创新手法,使得电影更加生动和丰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该片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情节与人物《三峡好人》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多个故事线索,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们的生活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发生巨变,他们或失去家园,或面临生活困境,但都在努力寻找生活的出路。
二、主题与故里变迁《三峡好人》的主题在于揭示故里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影中,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人们的家园被淹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电影,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在巨变中的人性光辉,如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关爱等。
三、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视角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一直以现实主义为特色,《三峡好人》也不例外。
他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巨变中如何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艺术特色《三峡好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电影的画面极具感染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中。
其次,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极具表现力,能够很好地烘托出故事情节的氛围和人物情感。
此外,电影的叙事结构也十分巧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五、总结《三峡好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它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都十分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风格特征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总体上可以分为现实主义风格和寓言式风格两种类型,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贯穿其中。
一、现实主义风格特征1.真实的题材:贾樟柯的作品多数选取了真实生活中的题材,通过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来揭示社会问题。
他以建筑工地、被迫流动的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为主要创作对象,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了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2.自然表演:贾樟柯倾向于采用非专业演员来表演,他注重真实的表演,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
在他的电影中,演员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剧本,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自由发挥。
这样的表演方式使得影片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3.手持摄影: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摄像机紧贴着人物,以一种跟随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这种拍摄手法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影片当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处境。
二、寓言式风格特征1.荒诞的情节:贾樟柯的一些作品采用了荒诞的情节,通过夸张和离奇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使观众在笑声中更容易接受电影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宏大的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常常不按照传统的线性结构进行,而是采用多线叙事方式,将多个主题和故事情节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电影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
他的电影多数以长镜头和宏大的场景为特点,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构架,使得观众在影片中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看体验。
3.哲学的思考: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在通过荒诞情节表达现实问题的也表达了对于人生、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社会关系的状况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承受和矛盾等问题,通过电影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辨和自审的机会。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和寓言式两种类型。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一位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并屡获佳评。
其电影风格总体倾向于现实主义,强调影片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带有浓重的社会批判色彩。
以下将从贾樟柯电影的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结构三个方面来探析其电影风格特征。
一、贾樟柯电影的题材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围绕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并且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比如,他的电影《山河故人》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小武》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青年无限》则记录了中国城市年轻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贾樟柯的题材选择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社会意义的,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同时也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贾樟柯的电影注重分镜表达和纪实感的呈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营造氛围,刻画角色性格,从而深化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
他的电影场景、服化道等各个细节非常精致,能够很好地构建故事的背景环境。
此外,贾樟柯的电影还非常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处理,采用跨时空的叙事方式,让影片更具有张力和魅力。
贾樟柯电影的故事结构通常较为复杂,暗示着多条故事线都在影片中被交织,这些故事线又常常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
在其中一个故事线的表层下,还会有许多不同的内在故事和细节,在影片内部逐渐展开,观众需要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明白。
随着影片的发展,故事里经常会出现奇妙的反转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对观众产生更大的震撼和反思。
综上可以看出,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体现在他的电影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结构上。
他的电影作品颇有代表性,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并通过强大的艺术手法吸引了观众的喜爱。
可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中国电影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导演。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风格独特,以其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影子。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舞台,以生动的细节为支撑,着力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的电影不会对社会现实进行美化或者渲染,而是选取了一种真实、朴实的视角,力图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代表作品《山河故人》中,通过记录一个农村村庄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沉浮。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
在他的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往往显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立体的性格和情感。
贾樟柯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出他们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
他也注重环境和背景的刻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和呈现,进一步加强了他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比如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他通过对一个乡村村庄的描绘,勾画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使之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呈现出超长镜头和静态画面。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表现。
他的电影往往少有快速的剪辑和镜头变换,更多的是以固定的镜头和缓慢的画面来逐渐揭示故事中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影片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例如在《天注定》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动态长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社会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冷幽默和讽刺来展现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往往以一种幽默而冷静的态度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可笑,以此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贾樟柯的导演风格【摘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独特的电影风格成为国内电影的另类,但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其作品在国际主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文章阐述贾樟柯个人生活经验对他的艺术倾向的影响,并结合巴赞纪实美学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对贾氏电影风格做了概括分析。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人文关怀纪实美学【正文】:1998年,因为一部叫《小武》的电影,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一个叫贾樟柯的导演,多年以后,当初的影坛新秀如今已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十多年中拍摄了“家乡三部曲”、《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并屡次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
他的电影不同于中国其他主流电影,他用镜头客观的记录着平民的生活,处处都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法国著名导演卡恩说:从1998年的《小武》开始,世界观众因为贾樟柯的电影开始了独特的了解人性之旅,他的目光和现实相交织的时候,总能有闪电般的发现,贾樟柯的电影清晰地描绘了人类近十年的遭遇。
贾樟柯电影中人文关怀和纪实风格成为他与众不同的个人标志。
一、人文关怀中国电影届对导演“代”的划分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导演已经到了第六代。
而早在1992年胡雪杨就迫不及待地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①主要代表诸如张元、贾樟柯、王小帅等。
整体来说,第六代导演风格较相似,边缘人物和题材,独立制作等,因为都市生活经验和县城生活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出生、成长于山西汾阳县城的贾樟柯与其他第六代导演有很大不同,他非常正视和珍惜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甚至戏称自己为“电影民工”。
在“文革”中贾樟柯的父亲因为出身问题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当老师,至今许多亲戚都是乡下,农业背景对他的价值取向影响极大,因此它的电影中主要是讲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故事。
如使他声名鹊起的“故乡三部曲”是以故乡汾阳为背景,展现了小城镇的风貌和漂泊无依的青春记忆;《世界》虽然场景是在都市,但关注的对象依旧是从故乡走出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二十四城记》则记录了几代工人的悲欢离合。
因此可以说,贾樟柯的作品更多地是他自己的人生经验的影像表达,在《小武》、《站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导演曾经的生活体验,小武的原型是贾樟柯青年时的玩伴,而贾樟柯曾经走穴跳芭蕾舞,这成了《站台》的灵感来源。
在这些小人物的背后,是中国九亿的农民,之所以说他充满了人文情怀,是因为他将电影真正做成了平民电影,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刻画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如在《小武》中,他用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和故事情节,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讲述了一个小城镇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陆小城镇的面貌。
小武虽然是个小偷,但他身上仍然有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他对父母孝顺,对女友体贴,对朋友仗义,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中,这些良好的品质并没有换回他所期待的结局。
影视作品中“小偷”的形象很多,《偷自行车的人》、《十七岁的单车》等均有涉及,但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身份的认定,而《小武》则不一样,《小武》中多次出现身份证,是想告诉观众,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换着身份,只有小武一直坚守自己过去的身份。
这里我们看到了导演对小武身份定位与认同。
法国《电影手册》分析《小武》时指出:“他们(贾樟柯和王宏伟)创造了当代中国电影中最不可能的角色:一个可笑、消沉的家伙,又很天真,随时会受到伤害,经受各种考验,他是这部充满智慧和欲望的电影里的一个理想人物。
这个小伙子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很理解那些悄然而来的变化,这种态度非常令人感动,但他仍然会被这些边变化所淹没。
”②即便这样,贾樟柯也要将将他呈现出来,虽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但作为一个电影人,他用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艺术的独特体会,将一部部良心电影呈献给观众。
电影中的小偷,三陪小姐,无业青年,民工,下岗工人等这些为主流电影所不齿的角色,被贾樟柯和他的非职业演员传神再现。
贾樟柯以电影这种大众媒介的载体关注关怀现实生活中的弱者,真切地展现了底层人生命深处的精神状态。
这种人文关怀是贾氏风格的一大特点。
二、纪实风格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加工的小县城街道,操着各种方言的人物角色,以及那刺耳的喇叭声、汽车声等各种噪音。
当所有这些出现在电影画面中时,观众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而这些纪录片所具有的种种特征,无一例外地都出现在贾樟柯的电影中。
贾樟柯曾说他上学时最喜欢的是《偷自行车的人》,而《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作,所以贾樟柯电影中多少受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著名电影评论家巴赞曾经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概括为“真实美学”。
真实美学的特点就是关注直接现实性问题,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社会问题。
这可能就是贾樟柯电影中用非职业演员的原因,他的演员从事各种职业,有他的大学同学,有警察,有商店售货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农村的生活经验,他们的生活经历与贾樟柯需要表达的东西完全契合,因此他们在剧中不是表演而是还原自己的真实生活。
“之所以用非职业演员是我的一种态度,是我对基层民间生活的一种真实实在的直接体验。
所以在电影中希望演员在表演上能够更加的自发,有更多不完全自觉的下意识流露。
譬如说,我选择王宏伟作主要演员,就是因为他能够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在镜头前保持他作为他这样一个人的特点,具有他作为他自己这样一个人的朴素的魅力。
他的形体语言特别的生动,这种生动是职业演员很难表达的。
”③每个导演都有自己对镜头的独特理解,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机位几乎紧贴地面,最多在不高于地面几十公分的位置上进行拍摄。
而贾樟柯惯用长镜头,这也是体现真实的重要手段。
而且他的电影中没有蒙太奇剪接,没有闪回、超时空等华丽的剪辑技巧,正是因为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巴赞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他追求镜头的客观性,缓慢的长镜头,演员静默的表演以及人物无所事事的烦闷状态,使他的电影具有一种特殊的效果,让我们在看清楚电影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会对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和评判。
贾樟柯常用实景拍摄,无论是县城杂乱的街道,拆得七零八落的楼房,还是九十年代的录像厅,恐怕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这些都再熟悉不过了。
这些被认为是丑陋的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而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这些不太“光明”的角落里。
这样的实景拍摄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在视像上机密联系起来。
正如新现实主义的口号: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去,在实际空间拍摄。
在贾樟柯看来,如何评判影像并不在于它的光打得多漂亮,运动有多复杂,最主要的是看他有没有表达出现时生活的质感,是否具有一种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
贾樟柯很反感电影造假,不尊重事实。
富丽堂皇的画面,光怪陆离的效果,是不能与观众在思想上形成共鸣的。
他认为中国电影应该为大多数的老百姓服务,而不是为极少数人服务,中国有九亿农民,电影要多反映他们的生活。
贾樟柯曾举例说他的电影中老百姓吃早餐的话绝不可能是牛奶和面包,而应该是豆浆和油条,这是他的尊重事实的原则,他的这种观点正如巴赞所言:“摄影的客观自然性赋予它一种所有其他画面创作都不具备的可信度质量。
”④贾氏纪实风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式结尾,这种结尾方式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当我们习惯于电影为我们安排人物的结局时,贾樟柯让我们有一点小不适应。
正是这种结局的作用,即使其他所谓大片已经被我们遗忘殆尽时,我们脑海中仍会为小武的出路揪心,为韩三明的未来焦虑,这就是开放式结局的魅力。
采用开放式结局主要源于他创作的态度,他想把生活的原生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因为生活本身是没有规矩可循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可复制,人物的命运和未来不可掌控,随意、放逐、莫名都时常发生在生活中,开放式结局更好地反映了原生态的生活本质。
可以说,纪实风格成就了贾樟柯,“他的作品能够在国外著名的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很好的吸收和消化了西方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特别是对巴赞的推崇和继承,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化语境下对于巴赞电影美学的强有力回应。
”⑤当然,深受西方新现实主义和巴赞美学理论影响的贾樟柯从骨子里还是流露出东方文化的情愫,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他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特别是具有中国文人的忧国忧民思想,在他貌似弱小的身躯里是一种不可名状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正如他自己的宣言:“我们的摄影机不再漂移不定,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我们将把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作为前提并且加以张扬。
我们关注人的状态,进而关注社会的状态。
我们还想文以载道,也想背负理想,我们忠实于事实,我们忠实于我们自己。
我们对于自己承诺——我不修改。
”⑥三、结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已成为历史,但在东方的中国,贾樟柯用他的作品将这种纪实美学完美呈现。
纵观贾樟柯的电影,无不是从他个人经验出发,用个人化记忆特征的影像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切地温暖了这个时代洪流下的平民阶层。
他对电影创作手段的大胆创新和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让我们今天能够在商业片充斥眼球的时代欣赏到真正的电影,并切实去体味酸甜苦辣的人生。
因此,贾樟柯是闪耀在中国电影界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①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9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0页.②电影手册.法国,2001年第九期.③贾樟柯.贾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58页.④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04页.⑤潘先伟.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苦难意识与文化意识[J].艺术评论,2007, 06.⑥林旭东、张亚璇、顾铮编:《故乡三部曲之<小武>》,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23页.姓名:刘飞班级:08级广编一班学号:11070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