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而备受好评。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诸多,包括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等。
下面将对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进行深入探析。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以真实主义为主要叙事手法。
他常常选择纪实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为基础,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相结合,用真实的影像记录下人们的生活。
这种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在他的代表作《山河无恙》、《乡村教师》以及《海上传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来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他注重对现实的呈现,以此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深入生活,深入人心,通过电影的形式,将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展现出来,以此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还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上。
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中国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人文关怀等。
在《山河无恙》中,他呈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在拆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留恋。
而在《24城记》中,他则通过对中国24个城市的纪实镜像,直面了中国快速发展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贾樟柯的作品围绕着社会议题展开,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还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上。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纠结和挣扎的描绘,使观众对人物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和共情。
在《海上传奇》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的描绘,反映了当代青年在城市中的艰难生存状态和内心迷茫。
而在《还有几天》中,他则深入刻画了一名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贾樟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使得观众在电影中不仅仅是看到了人物的命运,更是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包括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该片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情节与人物《三峡好人》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多个故事线索,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们的生活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发生巨变,他们或失去家园,或面临生活困境,但都在努力寻找生活的出路。
二、主题与故里变迁《三峡好人》的主题在于揭示故里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影中,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人们的家园被淹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电影,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在巨变中的人性光辉,如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关爱等。
三、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视角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一直以现实主义为特色,《三峡好人》也不例外。
他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巨变中如何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艺术特色《三峡好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电影的画面极具感染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中。
其次,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极具表现力,能够很好地烘托出故事情节的氛围和人物情感。
此外,电影的叙事结构也十分巧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五、总结《三峡好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它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都十分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贾樟柯的20部影片

贾樟柯的20部影片
贾樟柯,导演、制片人、作家。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
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
1.《小山回家》(1996,50分钟,故事片)
2.《小武》(1998,107分钟,故事片)
3.《站台》(2000,193分钟,故事片)
4.《公共场所》(2001,31分钟,纪录片)
5.《狗的状况》(2001,5分钟,纪录片)
6.《任逍遥》(2002,113分钟,故事片)
7.《世界》(2004,108分钟,故事片)
8.《东》(2006,70分钟,纪录片)
9.《三峡好人》(2006,105分钟,故事片)
10.《无用》(2007,80分钟,纪录片)
11.《我们的十年》(2007,8分钟,故事片)
12.《二十四城记》(2008,103分钟,故事片)
13.《河上的爱情》(2008,19分钟,故事片)
14.《黑色早餐》(2008,3分钟,故事片)
15.《海上传奇》(2010,119分钟,纪录片)
16.《家的感觉》(2011,3分11秒,故事片)
17.《天注定》(2013,129分钟,故事片)
18.《万象》(2013,2分钟,故事片)
19.《山河故人》(2015,126分钟,故事片)
20.《营生》(2016,26分钟,故事片)。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一位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并屡获佳评。
其电影风格总体倾向于现实主义,强调影片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带有浓重的社会批判色彩。
以下将从贾樟柯电影的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结构三个方面来探析其电影风格特征。
一、贾樟柯电影的题材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围绕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并且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比如,他的电影《山河故人》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小武》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青年无限》则记录了中国城市年轻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贾樟柯的题材选择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社会意义的,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同时也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贾樟柯的电影注重分镜表达和纪实感的呈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营造氛围,刻画角色性格,从而深化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
他的电影场景、服化道等各个细节非常精致,能够很好地构建故事的背景环境。
此外,贾樟柯的电影还非常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处理,采用跨时空的叙事方式,让影片更具有张力和魅力。
贾樟柯电影的故事结构通常较为复杂,暗示着多条故事线都在影片中被交织,这些故事线又常常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
在其中一个故事线的表层下,还会有许多不同的内在故事和细节,在影片内部逐渐展开,观众需要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明白。
随着影片的发展,故事里经常会出现奇妙的反转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对观众产生更大的震撼和反思。
综上可以看出,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体现在他的电影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结构上。
他的电影作品颇有代表性,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并通过强大的艺术手法吸引了观众的喜爱。
可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中国电影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导演。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多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其电影风格特征鲜明,独具特色,深受影迷和评论家的赞誉。
本文从故事情节、拍摄手法、视听语言等方面来探索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以中国现实的小人物和普通民众为主题,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如《还有爱就别走》、《山河故人》等影片。
贾樟柯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深刻的历史视角。
他常常通过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怀旧元素,展现出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充满了悲壮的气氛,呈现出了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困境,表现出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从拍摄手法方面来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采用多种叙事手法,以展现出故事情节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
贾樟柯擅长运用叙事艺术,将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揭示出故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他对影像的处理也非常注重细节和真实感,善于运用自然光线和自然环境来表现故事情感,以此来加强电影的真实感和观众的沉浸感。
贾樟柯的影片中,镜头语言的表现非常独特,他注重通过对镜头的运用,来切实呈现出故事中的情感细节和内心抉择,使观众更加贴近故事,感同身受。
从视听语言方面来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通常使用简洁的对白和细腻的画面语言,以此来表现出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交流。
他擅长运用音乐和声音来加强影片的氛围感和情感共鸣,使得影片更加生动感人。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经常运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他的电影音乐往往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元素,结合现代音乐的处理手法,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独特的中国风味,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贾樟柯

2005年3月,担任第27届法国真实电影节国际评委 ;同年,担任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委 。
商业经历
2006年8月,联合周强、余力为等人共同创立电影投资制作公司——北京西河星汇影业有限公司 。 2012年,成立意汇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并担任第二大股东 。 2015年,与曹国熊、王宏、吴晓波等人成立主做商业电影开发的上海暖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担任第一大 股东 ,次年完成3000万融资 。 2016年,入股李径宇创办的北京以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并以法定代表人身份一口气在汾阳老家注册三 个公司:汾阳市贾樟柯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汾阳市种子影院有限公司、山西山河故人餐饮有限公司 。 2019年5月9日,在山西吕梁汾阳贾家庄村,由贾樟柯筹建的种子影院正式开业 。 2021年,为刘健执导的动画电影《艺术家1994》担任配音 。 贾樟柯导演
2020年10月18日,贾樟柯突然宣布将“告别”他一手创立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他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群访 中表示,从第五届开始平遥影展将交给平遥政府。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
2009年6月,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2012年7月,受邀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影像语言研究专业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5年5月5日,特邀当选为山西省青联副主席 ;10月20日,担任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 长。
贾樟柯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特立独行,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 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显得尤为 可贵 。他的电影一般被定义在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范畴内,但在某些作品中也加入了超现实主义元素,这些 元素的加入是为了将观众从过去电影完全表现现实、复述现实的规律中解脱出来,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读解角度, 带有些许后现代意味。(东方早报网、《今日影评》综合评)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风格独特,以其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影子。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舞台,以生动的细节为支撑,着力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的电影不会对社会现实进行美化或者渲染,而是选取了一种真实、朴实的视角,力图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代表作品《山河故人》中,通过记录一个农村村庄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沉浮。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
在他的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往往显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立体的性格和情感。
贾樟柯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出他们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
他也注重环境和背景的刻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和呈现,进一步加强了他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比如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他通过对一个乡村村庄的描绘,勾画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使之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呈现出超长镜头和静态画面。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表现。
他的电影往往少有快速的剪辑和镜头变换,更多的是以固定的镜头和缓慢的画面来逐渐揭示故事中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影片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例如在《天注定》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动态长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社会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冷幽默和讽刺来展现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往往以一种幽默而冷静的态度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可笑,以此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1. 引言1.1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观察。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十七岁》、《未来》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融入电影情节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震撼力。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面对社会困境和压力时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令观众为之动容。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反思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发。
通过对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1.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贾樟柯擅长运用镜头语言来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他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
他的电影作品也充满着对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深入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让人震撼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独特而深刻,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他常常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贾樟柯深刻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工权益等。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来讲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城记》:纪实与虚构
• 《二十四城记》的故事主 线围绕一个国营老工厂的 三代“厂花”展开,通过 60年代、80年代以及现 在三代“厂花”的人生经 历和情感历程,反映中国 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 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给 普通人带来的影响和体验。 • 采用纪录片和故事片双片 同拍的结构,用访谈对话 形式展开叙述,和观众产 生了距离感。
大巧若拙的叙事手法
本片讲述手法简单朴实,将叙事重点放在故事的每一个小 细节上,却又饱含了寓意。
贾樟柯个人荣誉成就
• 2010年,当选新世纪十年全球最佳导演、获威尼斯马可波罗奖、获洛迦诺影 节金豹奖 • 2010年,获得第13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kino pen奖) • 2010年,获得《手机报-电影爱好者》金π 奖“读者最喜爱的导演”奖 • 2011年,获得“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
最终《小武》这部电影也使贾樟柯一夜成名
1998 1998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
1998
1998
第20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沃尔福冈· 施多德奖
贾樟柯的影像背后都有着共同的 影视姿态: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
生存状态及其生活空间,平等的观察和再 现底层百姓生活。贾樟柯的平等在于再现 底层百姓生活。贾樟柯的平等在于再现的 同时也挖掘出了底层百姓的尊严,这是最 难能可贵的,这也是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外 获得好评与肯定的原因。 《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 《三峡好人》这些影片都深刻的说明了这 点。
风格流畅平实: 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 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 流淌着的情绪。 但是影片最后,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 冲而上消失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种荒 诞的感觉,与之前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给人的 感觉就好像是一个煤矿工人被强行换上了朋克装束, 有些手足无措的茫然在里面。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十六年未见 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 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支舞后黯然分 手,决定离婚;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 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31
镜头展现内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静物”,三峡在变化,房 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中 国的各个地方,旧的生活被改变了,但新的生活还 要继续。 在《三峡好人》里,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 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 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 静。
2015年《山河故人》
贾樟柯导演作品获奖
• 《小武》获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等八项国际奖。 • 《站台》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作品最佳亚洲电影奖等六项国际 奖。 • 《世界》多伦多影评人协会主办的年度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5项奖。 • 2006年,《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等40项。 并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选的史上最佳的18部亚洲影片中名列第6.
拍摄小武的艰难,作为拍摄的余力为感到 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作为香港人的他面对 着黄土地上的汾阳,他试图从他对大陆
1970年代的记忆里找到拍摄的感觉。他曾
说:“1972年我跟父母到广州,那里的灯 光给我的感觉是黄绿黄绿的,于是镜
头下的汾阳也是黄绿黄绿的。
剧照
在这部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其实没有什么很大的 亮点,毕竟都是非专业演员。但贾樟柯导演的功力依 然是这部电影走向了成功。影片的细节处理在塑造人 物形象和表达影片主题的时候起来关键作用。 小武自 称是个手艺人,身为小偷的小武每次偷完钱包后,总 会把里面存放的居民身份证放到邮箱里面,由此间接 地还给别人,人总是有两面性,不能一辈子都是坏人, 也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好人,小武是一个人,还原了一 个真实的人,也道出一点人的光辉,盗亦有道,尽管 那样微不足道。 被抓后,小武想得还是女友,主人公 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没有对爱情破灭感到绝望,一 切就这样平平常常的发生,平平常常的接受了,在现 实面前,更多的人们选择的是低下头。这是悲哀的做 法,但是这正是现实中存在的,没有美化,没有扭曲, 没有丑化,这令整部影片充满人文关怀,让人们感同 身受。小武,一个在现实中称自己英雄的人。
影片一开头,就用了一个惊艳的长镜头,从船头一直 拍到船尾,将船上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脏, 乱,粗鄙,庸俗,自娱自乐,直到男主人公的出现。
长镜头:强调电 影的真实,倡导 “纪实主义”
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 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贾樟柯
1993年他开始拍摄自己的作品
1993《小山回家》 1997《小武》 2000《站台》
2002《任逍遥》
2004《世界》 2006《东》(纪录片)
2006《三峡好人》
2007《无用》(纪录片) 2008《二十四城记》 2010《海上传奇》(纪录片) 2011《语路》(纪录片) 2011《黑色早餐》(公益片) 2013《天注定》
《小武》:一个最像知识分子的小偷
• 有人说,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 个人尊严。除去家族内部,在 大多数的社会环境里,人通常 只是作为一个“东西”存在, 而《小武》讲述的便是一个最 低微的“东西”追求其个人尊 严的故事。 • 在《小武》中,环境造型真正 体现了贾樟柯还原生活再现生 活的目的。实景拍摄,长镜头, 自然音响的全面引入,再加上 摄影机机位总是与人眼持平的 位置,没有特效镜头,使观众 在观影过程中真正如同亲临现 场。
三峡好人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十 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 望,决定复婚;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 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 拥相抱,一支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老县 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 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影片伊始近五分钟的长镜头,给我们观众不小 的震撼,镜头随音乐和淡出淡入的字幕从一张张鲜 活的民工上身掠过,直至定格在男主角韩三明的身 上,宛如一把印画中国当代“清明上河图”的折扇, 缓缓展开,用全知视角扎实地揭示:《三峡好人》 将给人一个“中国底层平民”的故事,而且相当的 严肃。
王小帅
路学长
阿年
中 国 第 六 代 导 演
娄烨
Hale Waihona Puke 张元陆川贾樟柯虽然是在第六代导演 中出现的较迟的一个,但却是后 来居上的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为什么贾樟柯会成为领军人物,他
有什么的过人之处?
贾樟柯,一个生在山西汾阳
的孩子,他自小就常去学校附近的 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从 那以后他迷恋上了电影,他的梦开 始了。 他自1991年开始考北京电影学 院,直到199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 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 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 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
小武
《小武》贾樟柯电影,叙述了中国中部某小 县城一个叫梁小武的小偷的故事。故事可以分作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小武和小勇曾经是一同闯北京的哥们,因盗窃两人兄弟情谊深 厚。小勇后来发达了,结婚时因为面子没通知小武。结果在好 友的迟疑中,小武感到了友谊的消失。后来,他认识了歌厅里 的小姐:梅梅,在这个年轻的漂亮的生活弱势的女孩身上,小 武找到感情的寄托。 第二部分 小武相信梅梅对小武有眷恋情谊的,但是后来梅梅跟着一个大 款走了。小武把曾经送给梅梅戒指送给了母亲,而却因为母亲 把戒指转送给要结婚的二哥而和家中吵了起来。这次,他失去 了亲情。在绝望中,小武再次偷盗,却因call机响起被抓,被 捕后小武坚信是梅梅发来的信息,恳求警察让他查看call机, 发现那只是天气预报。 第三部分 再次沮丧,最终梅梅发来一条信息,只有四个字:万事如意! 四个字的祝福包括了梅梅的歉疚和放弃,影片的最后,小武被 手铐铐在街边的电线杆上,路边站满了路人,眼神里各种鄙弃、 责骂、好奇情绪,终于,小武失去了社会生活的自尊。
贾樟柯电影艺术特色
• • • • • 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故事取材的城镇情结。 纪实性的电影风格。 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对长镜头的偏爱。
• 赵涛(1978年1月28 日-)国际影星,中 国电影女演员,山西
太原人。毕业于北京
舞蹈学院民舞系。
2000年因参演贾樟柯
导演的电影《站台》
而一举成名。
《世界》:缩微景观中的无望飞翔
• 小桃、太生等在北 京工作的汾阳人, 对于外面的未知的 世界的强烈渴望以 及无法获得正常满 足的难堪。 • 封闭的世界,孤寂 的心灵。
《三峡好人》:静物
• 影片以烟酒糖茶作为叙事 线索,以纪实手法讲述了 两对普通中国夫妻的爱情 故事,影像和节奏从容而 抒情。 •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 “静物”,三峡在变化, 房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 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 中国的各个地方。那些尚 未清除的废墟、新居里的 摆设、看旅店的老人,都 已经从最初的纷乱里安静 了下来,在三峡的阳光里 透出了生活的气息。
《站台》:普通人的尴尬史诗
• 《站台》写一个县城文 工团80年代的事情。用 一种深沉缓慢的镜头, 记录下崔明亮尹瑞娟等 青年人曾经激情燃烧的 流浪生活,最后他们又 回归了故乡,回到了凡 庸的生活中。 • 正如导演所言:"在缓慢 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 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 沉重。"
《任逍遥》:无知少年的末日狂欢
贾樟柯个人荣誉成就
• • • • • 2010年8月5日,获得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12年度亚洲电影学院院长 2014年第38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14年第39届国际新现实主义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15年获戛纳影节金马车奖,成首位获奖华人导演。
贾樟柯1993开始拍摄,《小 山回家》于1995年获得了香港映 像节的大奖,这给了贾樟柯一次机 会,也给了他动力,后来他便开始 创作自己的成名作 ——《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