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江北水城——聊城介绍

江北水城——聊城介绍
东省聊城市许营镇特 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 许营西瓜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是经历代选优汰劣选育出的优良品 种。许营西瓜果实为圆球形,果面 平滑,表皮墨绿,间有细网纹或条 带。该西瓜的果肉淡红,肉质为紧 肉型,汁多味甜、口感好的品质特 征。
特色美食
沙镇呱嗒
• 呱嗒,是聊城市的传统名吃,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尤以沙 镇呱嗒最为有名。该小吃色泽金黄,内外有油,皮酥里嫩。加 肉、蛋馅的味更佳。呱嗒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已被收入《中国名吃谱》一书。馅料有肉类馅、鸡蛋馅、肉蛋 混合馅(又名“风搅雪”)等多种。
山陕会馆
• 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城区的南 部,运河西岸,始建于乾隆 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 四年(1809年)。是乾隆八 年(1743年)山陕商人集资 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 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 筑群。
• 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 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 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 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 160多间。1988年,国务院 将它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琅环之府、群玉之山”……众多学
界泰斗,给予中国藏书史上久负盛
名的海源阁高度评价。
孔繁森纪念馆
•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聊城市东昌湖西北隅。为纪念领导干部的 楷模孔繁森、弘扬孔繁森精神,馆占地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1400平方米。馆高15米,外形为双重檐、四周为换廊式结构。
• 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口味极佳,老少皆谊。山东人早
豆 腐
餐时常食用烧饼和老豆腐。其中
山东聊城高唐县的老豆腐最出名,
故名高唐老豆腐。

聊城市历史沿革

聊城市历史沿革

聊城1.历史沿革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东汉以后分属东郡、平原、济北等郡国。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博州,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聊城。

元改东昌路,明洪武初改东昌府,领高唐、茌平、临清、冠、莘诸州县,东阿、阳谷县别属兖州府。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

聊城、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县、莘县、高唐、寿张及聊城城关区(县级)隶属该区,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镇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区改属山东省。

1967年更名聊城地区。

1997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设立地级聊城市和东昌府区。

辖冠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莘县6县和东昌府区,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

市政府驻东昌府区。

全市总面积8590平方千米,人口543.3万人,其中汉族占99.04%(数据根据《中国政区大典》)。

1998年3月,地级聊城市挂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聊城市总人口5412115人。

其中:东昌府区950319人,阳谷县722863人,莘县921225人,茌平县546125人,东阿县413735人,冠县707131人,高唐县456464人,临清市694247人。

2002年末,全市辖8个县(市、区),共有12个街道、74个镇、42个乡。

2007年底,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千米。

总人口580.7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39.6%。

有少数民族42个,6.7万人。

辖8个县(市、区),134个乡(镇、办事处)。

2010年,将东阿县顾官屯镇,茌平县广平乡、韩集乡划归聊城市经济开发区管理。

东昌府区撤销许营乡、朱老庄乡,设立许营镇、朱老庄镇。

阳谷县撤销郭店屯乡、西湖乡,设立郭店屯镇、西湖镇。

莘县撤销魏庄乡、张寨乡,设立魏庄镇、张寨镇。

茌平县撤销温陈乡,设立温陈街道;撤销胡屯乡,设立胡屯镇。

东阿县撤销鱼山乡,设立鱼山镇。

聊城市历史

聊城市历史

聊城市历史聊城市历史悠久。

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聊城属兖州之域。

(古代分中国为九州。

《书·禹贡》作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洲)。

聊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聊城诸部落,是众多东夷部落中的一员,这一时期属战争阶段。

在这一时期,阳谷景阳冈曾是少昊登帝之处。

少昊在穷桑封官,附属部落大多以鸟命名,出现了原始官制。

后来蚩尤打败少昊部落占据阳谷、茌平等地,聊城诸部落成为蚩尤聚兵基地,聊城诸部落还卷入了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大规模的战争之中,部落成员参加了“涿鹿之战”。

大战之后,中原平定,中国以华夏集团为核心,中华民族开始大融合。

聊城也进入了和平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黄帝战败蚩尤后在穷桑登帝,聊城属华夏集团管理范围。

汉字始祖、黄帝史官仓颉(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有属于龙山文化遗址的仓颉墓)在聊城活动和造字,很显然,聊城市境的政治文化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从41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器物和9座龙山文化城的气势上也能够看出,其中还出现了文字。

黄帝在位之时,其第五子清阳氏封于“清”(东昌府区堂邑镇),黄帝让清来治理聊城。

后来,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

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

传说颛顼曾莅临聊城(东昌府区阎寺镇申李庄附近有聊古庙)。

三代之时,古代帝王的交替,传说为“禅让制”。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

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

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

聊城县治曾移此。

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聊城名称的由来据2001年出版的《地方史志资料丛书•聊城》中所记载,“聊城”名称之由来有两种不同版本的传说。

一曰,春秋为齐国西境聊摄地,即《春秋左传》所载的“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

聊城的历史遗迹

聊城的历史遗迹

聊城的历史遗迹
聊城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聊城市重要的历史遗迹:
聊城古城墙
聊城古城墙是聊城市的重要象征之一。

古城墙修建于明代,长
约3公里,高约10米。

这座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聊城市的美景。

聊城博物馆
聊城博物馆是聊城市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
物和艺术品。

馆内展示了聊城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让人们
更好地了解聊城的历史和文化。

郑文公庙
郑文公庙位于聊城市城区东北部,是纪念春秋时期的鲁国君主
郑文公的庙宇。

庙内供奉着郑文公的神像,是聊城地区历史最悠久
的祠庙之一。

每年的郑文公庙庙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参观和祭拜。

孟庙
孟庙位于聊城市东南部的东昌府区,是纪念孟子的庙宇。

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古代教育的重要研究场所。

以上是聊城市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每个遗迹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游览这些遗迹,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聊城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公开可确认的信息,并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

聊城的历史背景

聊城的历史背景

聊城的历史背景
古代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周边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聊城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这一地区是鲁国的一部分,并且处于齐、鲁两国的交界处。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聊城地区成为齐国的一部分。

齐国的首都曲阜就在聊城附近,因此该地区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近代历史
在近代历史中,聊城曾是中国的农业重镇。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聊城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谷物的种植和粮食生产。

在20世纪初,聊城成为山东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

中国在聊城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和革命斗争。

当代聊城
如今的聊城是山东省的一个现代化城市。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聊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聊城也积极发展现代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

该地区的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的企业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总结
聊城的历史丰富多彩,承载着古代和近代的历史记忆。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聊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Word count: 218)。

聊城历史文化及景点介绍

聊城历史文化及景点介绍

运河追溯历史,聊城巨变,发端于水。

1289年,途经聊城的会通河,被开凿疏浚成为京杭运河的重要河段。

浩瀚的运河水穿城而过,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

繁荣的运河漕运,使聊城成为沿岸九大商埠之一,繁荣昌盛达四百年之久。

直到清末,运河淤塞,水运衰落,商机不再。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水城”的美誉。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聊城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

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

周时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

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

有谋士计然。

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

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威名远播。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通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

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聊城古称东昌,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为丰富。

现有名胜古迹4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风景如画的东昌湖,面积达4.2平方公里,聊城古城坐落在湖中央,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的独特的古城格局和风貌,是著名的中国北方水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全市主要旅游资源聊城山陕会馆,临清舍利塔、清真寺,东阿曹植墓,阳谷景阳冈等。

建于明代的光岳楼,气势恢弘,“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

山东聊城探索古城与古堡的历史底蕴

山东聊城探索古城与古堡的历史底蕴

山东聊城探索古城与古堡的历史底蕴山东聊城位于中国东北,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

这个城市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其中包含许多令人惊叹的古城和古堡。

这些古城和古堡见证了聊城悠久的历史,并成为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重要窗口。

一、聊城古城的历史聊城古城是聊城市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有着充满魅力的历史和文化。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聊城就已经成为了邻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聊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色。

聊城古城内有许多古建筑,如古城墙、古街道、古房屋等,它们都是聊城历史的活生生的见证。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老建筑的魅力,感受到聊城古城的悠久历史。

二、聊城古堡的历史除了古城外,聊城还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古堡。

这些古堡多为明代和清代所建,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古堡之一是九龙山古堡。

这座古堡建于明代,位于聊城市郊区的九龙山上。

古堡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四周环境幽美,景色宜人。

九龙山古堡曾经是聊城地区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它见证了聊城在历史上的军事重要性。

三、古城与古堡的保护和利用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聊城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他们加大了对古城和古堡的保护力度,修复了破损的建筑,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

另一方面,他们还开发了旅游资源,将古城和古堡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例如,聊城市政府通过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访聊城古城和古堡。

他们还在这些古迹周边建设了酒店、餐饮和商业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

这样一来,不仅保护了古城和古堡的历史底蕴,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

四、聊城古城与古堡的意义聊城古城和古堡作为聊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们不仅是展示聊城悠久历史的窗口,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风格的重要途径。

通过探索这些古城和古堡,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辉煌。

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历史⽂化名城:聊城聊城地处鲁西平原,古运河畔,是座历史悠久的重镇,因位于古聊河西岸⽽得名。

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它位于⼭东西部,古运河畔,明清时期为东昌府,现为聊城市委,市府所在地,是鲁西政治、经济、⽂化中⼼。

聊城像⼀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鲁西平原上。

聊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案2500多年,《史记》中“鲁仲连射书喻燕将”的故事就发⽣在这⾥。

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经济繁荣,⽂化昌盛,曾为沿古运河九⼤商埠之⼀,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液,江北⼀都会”。

明清之交,由于漕运兴盛带来了聊城⽂化事业的发展。

聊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化,中国古典名著《⽔浒传》,《⽼残游记》中许多故事也都取材于这个地区,独特的⾃然景观和⼈⽂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鸟瞰古城,环城湖⽔宛如⼀⾯明镜,把古城镶嵌在中央,中外专家誉聊城为“中国的威尼斯”,东⽅的“诺亚⽅⾈”。

聊城历史悠久,⽂化灿烂。

仰韶⽂化、⼤汶⼝⽂化、龙⼭⽂化等新⽯器时代的⽂化遗址均有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属鲁、齐,秦置,属东郡,两汉相沿不改。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平原郡、平原国和济州所属。

北宋时为河北东路博州治所。

南宋时,为⾦⼭东西路博州治所。

明、清为东昌府治所。

1918年改设为市,1963年复改县,1983年⼜设市⾄今。

悠久的历史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景观,光岳晓晴、巢⽗遗牧、崇武连墙、绿云春曙、古秋铺琼、圣泉携⾬、仙阁云护、铁塔烟霏合称⼋⼤胜景。

今存聊城古建筑光岳楼与⼭陕会馆均于1956年被⼭东省列为省⽂物重点保护单位。

聊城是湖、河、城融为⼀体独具特⾊的城市。

驰名中外的京杭⼤运河像⼀条游龙越境⽽过。

江北最⼤的⼈造湖东昌湖,犹如锦带环抱古城。

国家级重点⽂物保护单位光岳楼,有“黄鹤、岳阳亦当拜望”之誉。

富丽堂皇建于宋⾦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的象征。

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为清代著名的4⼤私⼈藏书楼之⼀。

初建于北宋末年的狮⼦楼,雕梁画栋,因传说武松在此⽃杀西门庆⽽闻名海内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的历史文化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大门,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594万,因古有聊河而得名,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聊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东夷人生活的地方,五帝时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著名的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面积39万平方米,是迄今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

该城还有两座邑城拱卫。

茌平教场辅龙山文城也很有名。

该城面积与景阳冈龙山文化城接近。

在其二级城尚庄龙山文化城出土了上乘的陶器。

茌平、东阿、阳谷等县发现的成组分布的龙山文化城址,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聊城古迹众多,地上、地下文物资源都很丰富。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钞关,在明朝万历年间所收关税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所收税金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是明清时期漕运繁荣的见证。

临清钞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是现今全国保存的惟一一处运河钞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位于黄河岸边的鱼山西麓。

在仅存的几幢古碑中,隋朝的神道碑甚为珍贵。

碑文书体杂用,结构严谨,字体奇异,笔力遒劲。

位于聊城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而成。

该馆在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400余处各级重点文物象一颗颗明珠,点缀在鲁西广袤的大地上。

除了这些古建筑、遗址外,还有上万件珍贵的馆藏文物。

它们虽经历史沧桑,仍光彩照人。

如:出土于高唐县固河汉墓群中的绿釉陶楼,高140厘米,分4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聊城文化绚丽多彩,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聊城是著名的杂技艺术之乡、京剧艺术之乡、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和民间书画艺术之乡。

早在汉末,杂技马戏已在聊城一带盛行。

“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既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又是“斗鸡”、“走马”、“跳丸击剑”的高手。

他“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徙封东阿王后,他过着“任性而行”的生活,整日饮酒、斗鸡、跳丸、击剑。

在对曹植墓考古发掘时,清理出蒜头形的五花石球一个,即是曹植生前“跳丸”所用之物。

“跑马卖解上大杆,刀门罗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

”从这首在杂技艺人中至今流传的歌谣中,可以看出曹植在中国杂技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聊城木版年画的生产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聊城木版年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人物造型丰满质朴,线条刚劲、流畅,色彩柔和。

清代聊城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

1994年1月,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之乡”。

高唐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故乡。

1997年4月,高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运河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临清市井文化的发展。

19世纪末,京剧艺术随商业活动进入临清后,便很快扎下了根。

20世纪20年代,临清的业余京剧组织已有很大的发展,票房达十余处,票友遍布全城,许多京剧艺人来此献艺。

著名京剧剧目《陈三两爬堂》、《连升三级》、《九江口》等,均是以旧时临清的人或事创作而成。

1991年,在全国业余京剧爱好者清唱大赛中,临清代表队大爆冷门,一举夺得团体第二名。

山东诸多曲种源于聊城,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有山东大鼓、山东快书等。

山东大鼓源于鲁西北农村,有北口、南口之分。

南口中影响最大的白妞(王小玉)是范县人。

晚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她出神入化的演技及说书盛说做了精彩的描述。

山东快书是由十余落第举子所创。

1826年,他们自京都乘船返乡雨隔临清。

落第后的惆怅,使他们愈发对现实不满。

他们便以民间流行的武松故事为依据,你一言,我一语,共同编成了唱本《武松传》。

作者之一的李长清,把唱本带回茌平,传给他的表侄傅汉章。

十年后,傅汉章在曲阜孔林前的“林门会”上,打场子说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欢迎。

武术中的查拳、潭腿也源于聊城。

查拳又名回民拳,因源于冠县回民聚集的张尹庄而得名。

潭腿因源于临清龙潭寺而且以独到的腿功见长得名。

在宋太祖时的天下比武大赛中,临清潭腿雄居第一。

聊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从辅佐商汤的贤相伊尹、战国时期的名相晏婴、杰出的军事家孙膑、博学善辩的淳于髡、汉末名吏贾琮、曹操谋士程昱、唐初名相马周、北宋名相王旦、明朝政治家于慎行,到近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傅斯年,从射书救聊城的义士鲁仲连、三国名将潘璋、唐初大将程咬金、五代名将王彦章、明末大将左良玉、清代农民起义领袖王伦、义和拳首领阎书勤、赵三多,到抗日名将张自忠、范筑先,从唐朝哲学家、音乐家吕才、宋代教育家孙膑、医学家成无已、明代大诗人谢榛、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到近现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孙大石,还有千古奇丐武训、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白云、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徐本禹……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存中华文明的史册。

据北京进士题名碑记载,明清两代山东籍中状元者共11人,其中东昌府3人。

这三人分别是被明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大学士、吏部尚书朱延禧、清代首科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被康熙帝赞为“字压天下”的书画大家邓钟岳。

聊城还是中药瑰宝阿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

阿胶,因原产于东阿而得名。

阿胶重要原料是驴皮真皮层中的纯胶。

它经过分解、提纯,再配以蜂蜜、冰糖、豆油及其他名贵中药熬制而成。

它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及二十余种氨基酸,是高级滋补品。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继东汉张仲景之后,我国历代杏林前贤均把阿胶视为补虚止血的良药,并列入他们的方剂之中。

东阿阿胶之所以名扬海外,不仅仅在于熬制工艺的高超,还在于水质异于他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

其井水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

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痰,利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以东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

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其胶为乌驴皮得阿井水煮成乃佳尔。

”东阿地下水均为济水潜流,该水溶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1915年,阿城产“福”字牌阿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东阿阿胶厂生产的阿胶多次荣获国家金奖。

2003年,该厂阿胶产量、出品量分别占全国的75%、90%。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众多名著中被提及。

战国时期,齐燕为争夺聊城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司马迁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对这场战争作了详实记载。

《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临清有精彩的描述:“此强格里城(临清)中央有一宽而深的河流经过,河上运输有丝、香料及其他,巨贾货物不少。

”明清时期,聊城经济的繁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水浒传》中有多个故事发生在聊城。

如:第23回武松景阳冈打虎、第26回狮子楼武松怒杀西门庆、第50回三打祝家庄等故事情节发生地均在阳谷县;第52回黑旋风探穴救柴进的情节发生地在高唐县等等。

《金瓶梅》中的许多地方提到东昌府、阳谷和临清。

临清是书中故事的重要发生地。

书中所描写的地名及地理特征与临清现存的明代文化遗迹名称和地理特征完全相符的有十余处。

书中描写的很多风俗、特产、方言也与临清相仿。

《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发生在聊城。

其中,《胭脂》的故事已家喻户晓。

清末著名游记小说《老残游记》中多处涉及聊城,第七回写了老残寻书东昌府的海源阁(海源阁是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未果的事。

聊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著名的清水教起义、黑旗军起义、义和拳起义都爆发于聊城。

五四运动爆发后,聊城的学生、商人纷纷响应;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后,一些进步青年前往广州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鲁西县委和鲁北特委遵照八七会议精神和山东省执委关于组织农民暴动的指示,先后组织了在山东影响较大的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

1938年11月中旬,侵华日军进犯聊城,国民党第六战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拒绝执行韩复榘南撤命令,发表“决不南渡”通电,“誓率我游击健儿与倭奴相周旋”。

张自忠在抗日前线屡败日寇,成为威震中外的名将。

1940年,张自忠壮烈殉国。

张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五十多个同盟国中殉职的最高将领。

1944年12月6日晨,日伪军近千人围攻茌平县张家楼村,700多村民奋勇抵抗,连续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250多人。

第二年2月16日,日伪军1200多人再犯张家楼。

村民在顽强抵抗三天后,村子被敌人攻陷,332名张家楼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后,张家楼村被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授予“英雄村”称号。

在抗日战争期间,聊城人民用各种方式支援抗战。

总人口不足三百万,就有数十万人拿起了武器,消灭了数以万计的日伪军。

在抗击日寇的侵略中,牺牲的烈士仅知名的就有4525人,被日军杀害的群众达四万多人,被虐待致死者超过30万人。

从1945年10月到1949年3月,共有17万聊城儿女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牺牲的干部、战士在册的就达6325人。

不屈不挠的聊城人民,谱写了民主革命的光辉诗篇。

聊城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城市。

其魅力所在在于“水”。

聊城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聊城的名字因古“聊河”而得。

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养育着这片沃土,使其在春秋战国时就成为齐国的重要城邑。

到了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的发达使聊城繁荣长达四百多年。

谚语“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清、张秋)”道出了当时聊城的繁荣景象。

清朝康熙、乾隆二帝东巡、南巡多次驻跸东昌,乾隆帝还留下了“临清富庶甲齐郡”的诗句。

目前,聊城市区有3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

开凿于北宋时期、烟波浩淼的东昌湖,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江北第一大人工湖。

东昌湖与京杭运河、徒骇河相互连通,在39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内有近13平方公里的水,这在雨水稀少我国北方是罕见的。

聊城古城区保存完整,东昌湖环抱千年古城,新城环湖而建,形成了“湖河相连,城湖相依,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和城市布局。

因此,聊城又有“江北水城”的美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