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

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
聊城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其事迹:
1. 革命先驱杨根思:他是聊城堡垒革命的开拓者之一,曾在1885年加入了兴中会,后参加了辛亥革命。
他发起了聊城的第一次农民运动,被誉为“聊城的孙中山”。
2. 陈毅元帅: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勋之一,曾在聊城担任过公安局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领部队参加了多次战斗,取得了许多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刘胡兰: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烈士,出生在聊城市东昌府区。
她年仅17岁就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并在河北遵化县因抗日活动被捕并遭到处决。
她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无数革命者继续前行。
4. 苏区女战士李希凡:她出生在聊城市茌平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和红军女战士。
她曾参加了井冈山会议和长征,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新四军中担任过政治委员。
以上是一些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其事迹,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聊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聊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一)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长居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仓颉:制字先师长眠东阿县仓颉是上古时期黄帝的史官。
相传中国汉字在今东阿县境内由其创造。
汉许慎《<说文>序》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自他创字后,中国结束了“结绳而治”,进入以字记事时代。
仓颉死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
颛顼:上古帝王多次临视聊城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
他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聊城为其属区并多次临视。
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
《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
江北水城——聊城介绍

• 许营西瓜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是经历代选优汰劣选育出的优良品 种。许营西瓜果实为圆球形,果面 平滑,表皮墨绿,间有细网纹或条 带。该西瓜的果肉淡红,肉质为紧 肉型,汁多味甜、口感好的品质特 征。
特色美食
沙镇呱嗒
• 呱嗒,是聊城市的传统名吃,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尤以沙 镇呱嗒最为有名。该小吃色泽金黄,内外有油,皮酥里嫩。加 肉、蛋馅的味更佳。呱嗒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已被收入《中国名吃谱》一书。馅料有肉类馅、鸡蛋馅、肉蛋 混合馅(又名“风搅雪”)等多种。
山陕会馆
• 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城区的南 部,运河西岸,始建于乾隆 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 四年(1809年)。是乾隆八 年(1743年)山陕商人集资 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 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 筑群。
• 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 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 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 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 160多间。1988年,国务院 将它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琅环之府、群玉之山”……众多学
界泰斗,给予中国藏书史上久负盛
名的海源阁高度评价。
孔繁森纪念馆
•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聊城市东昌湖西北隅。为纪念领导干部的 楷模孔繁森、弘扬孔繁森精神,馆占地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1400平方米。馆高15米,外形为双重檐、四周为换廊式结构。
• 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老
口味极佳,老少皆谊。山东人早
豆 腐
餐时常食用烧饼和老豆腐。其中
山东聊城高唐县的老豆腐最出名,
故名高唐老豆腐。
美
聊城介绍

呱嗒
八 批 果 子
万 家 烧 鸡
谢谢大家
范家 烧鸽
谢谢 大家
张自忠,字荩忱,汉 族,山东临清唐园村 人。以中华民国上将 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 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 级上将军衔,著名抗 日将领,民族英雄。 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 最高将领。
傅斯年(1896年3月 26日—1950年12月20 日),初字梦簪,字 孟真,山东聊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 文学研究专家,教育 家,学术领导人。五 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的创办者。傅 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 理校长、国立台湾大 学校长。
孔繁森,1944年 出生,山东聊城 人,孔子第74代 孙。他18岁参军, 1966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1969年 复员后,他先当 工人,后被提拔 为国家干部。
美丽景色
光岳楼
山陕会馆
铁塔Biblioteka 东昌湖湖心岛鸟瞰 古城
双龙戏珠
二十一孔桥
水城明珠
古运河
水车
摩天轮
美食
琉璃 丸子
丁马甲鱼
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
鲁西聊城,位 于山东、河北、 河南三省交界 处,属地处东 部经济发达地 带和中部经济 欠发达地带结 合部,是中国 能源基地、内 陆口岸和辐射 冀鲁豫交界地 区的中心城市。
古今名人
鲁仲连(约前305 年~前245年) 战 国时名士。亦称鲁 连。今茌平人。善 于出谋划策,常周 游各国,为其排忧 解难。
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

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一、背景介绍聊城市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中部,因其丰富的红色资源而闻名于世。
聊城红色故事中的人物及其事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鲜血和牺牲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
本文将介绍几位在聊城市产生过的红色人物及其振奋人心的事迹。
二、张学良恢复新四军势力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将领,也是聊城红色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致力于恢复新四军在聊城地区的势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背景介绍在日军占领大片中国领土期间,中国共产党组建了新四军,成立了苏中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新四军在一些地区受到了国民党军阀的打压,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2.恢复新四军势力张学良作为当时辽宁省的军阀,他深知恢复新四军势力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他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并与共产党建立了紧密联系。
张学良利用自己的军队与实力,采取秘密手段,重新组建了在聊城地区的新四军势力。
他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壮大了新四军在聊城的基层组织。
他还抓捕了一些卖国贼和日军特工,为新四军提供了重要情报。
在张学良的努力下,新四军在聊城地区恢复了势力。
他以智勇双全赢得了农民和士兵的拥护,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三、王树福保卫根据地王树福是聊城红色故事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奋勇保卫了聊城地区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1.背景介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聊城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然而,这片地区受到了日军和国民党军阀的严密封锁和打压,聊城区域成了抗日斗争的前沿。
2.保卫革命根据地王树福作为当地的农民领袖,他率领着一支游击队,奋勇保卫了聊城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地下抗日、暴露抗日、游击战等,有效地瓦解了日军和国民党的封锁和打击。
王树福和他的部队经常袭扰敌军,破坏其补给线,骚扰其后方,有效牵制了日军和国民党的力量。
他还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基层组织。
聊城名人

聊城名人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
他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
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他牺牲后,江泽民记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武训———堂邑县(今冠县)武庄人。
1888年创建义学,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清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
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其名声由此大振。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
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兵法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民国时期的学界领袖。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张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人,爱国将领,参加过察北抗战。
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8年,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担任主要指挥官之一,表现卓著。
1940年在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的五十多个国家中,张自忠是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
李苦禅———山东高唐人,著名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尤德民———山东高唐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美协理事,淄博市周村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傅衍鲲———山东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金三角”卧底人员,为禁毒机关作出卓越贡献。
徐本禹———山东聊城人,1982年出生,高中就读聊城市第三中学,大学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
祖籍山东聊城的国学

祖籍山东聊城的国学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
智慧和哲理。
作为祖籍山东聊城的人,我对国学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认同。
聊城地处山东东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孕育了众多
的文化名人和学者,为国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学是一
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道德的学问,涵盖经、史、子、集四大
经典,以及诗、书、礼、乐等内容。
国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的
追求。
其中最为著名的经典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
思想。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对于今天的社
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国学不仅仅是古老的文
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能够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增强个人修
养和社会责任感。
聊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成为国学研究的重要地区
之一。
聊城的学者们传承和发扬了国学的优良传统,通过教育和研究,促进了国学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祖籍山东聊城的国学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和思考方式。
通过学习国学,我更加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传统
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作为一名聊城的人,我会继续传承和发扬国学的
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关聊城名人_作文素材

有关聊城名人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有关聊城名人,感谢您的阅读!朱延禧在东昌府区古城内的朱府口,有一处被人们称为“老府院”的地方。
四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朝廷重臣居住于此。
晚年时,他因不阿谀奸党,被弹劾贬职还乡,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畸斋”、“遁斋”,显露出不随流俗、不涉世事的风雅情志。
他就是史称“朱相国”,世称“朱阁老”的朱延禧。
朱延禧,字允修,晚年自号“遁斋老人”。
他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文,以文才闻名城乡,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
初授翰林检讨,累迁礼部右侍郎。
任日讲官时(日讲官是为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的官员),讲《尚书》“可爱非君”一章,旁征博引,援古喻今,阐明义理,颇有独到见解。
熹宗大悦,称赞朱延禧为“讲官第一”,拜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未几,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至由他负责编修的两代皇帝的政令集《两朝实录》成书,以及由他负责督修的皇帝陵墓竣工后,天启五年(1625),又升任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当时,大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朋比为奸,专权自恣,深得熹宗信赖。
尽管朱延禧身居相位,却奈何不得那帮阉党,只能空抱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朝令内阁传旨称魏忠贤为“元臣”,延禧认为不可。
御史田景新阿权附势,遂魏忠贤之意上书弹劾延禧。
熹宗听信谗言,将朱延禧革职为民。
朱延禧罢官回归故里,栖隐故园,养花种竹,陶情养性,不闻世事。
有一则故事说明了朱延禧的睿智与博学。
一日,正是晚秋季节,他穿了件土布长衫,拿把折扇,想到东郊外玉皇阁看一下农村秋收之景。
走到东关姚园村头,只见路西一户人家,竹篱柴扉,几间草房。
院里摆满菊花,断定主人是个知音,便走入院内,尽自欣赏。
正徘徊间,那草房主人出来笑着招呼,并邀请屋里坐坐。
朱延禧赞许他养的菊花品种繁富,真乃超俗,主人笑道:“我一生别无所好,只是爱菊,天天为菊花服役,与菊花为友,简直是把菊花当作我的性命了。
”因问到客人姓名,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他所钦佩的当朝一品宰相朱阁老,接着他便要求阁老给写副对联,以光耀蓬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制作者:黄晓彤,刘偌冰
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一: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定居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
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
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
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
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
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
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
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
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
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二:孙膑:著名军事家
孙膑(约前380~前320),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
著名军事家,本名失传。
因在魏国受过“膑”刑(古代酷刑,即挖掉膝盖骨),故名孙膑。
孙膑少时家贫,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得老师鬼谷子真传。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国,将其处以膑刑(去膝盖骨)。
从此,孙膑发愤读书,研究兵法。
后由齐国使者秘密将其载回齐国,被齐威王任为军师。
齐威王十三年(前344),庞涓率魏军围困赵国国都。
赵国向齐国救援,孙膑围魏救赵,避实击虚,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
南长垣附近)。
齐威王十五年(前342),魏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孙膑先带军队攻入魏国境内,后又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大败魏军于马陵(今山东莘县),庞涓兵败自杀。
由此孙膑名扬天下。
其后,谢职隐居甲山(今莒县境内),著书立说。
著作有《孙膑兵法》。
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过面(转脸)”。
认为采取“营而离之(迷惑敌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而击之”等方法,寡可以敌众,弱可以胜强。
强调具体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其残简440片,约11000余字。
阳谷县小迷魂阵传为孙膑与庞涓作战时所布阵法。
今存民国年间“孙膑阁碑”1幢。
三:曹植:鱼山梵呗源真宗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32岁那年曹植因政治抑郁不得志徙封东阿。
忧郁中病逝,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相传曹植在东阿是潜心著作,在游鱼山(在今东阿县境)时,感鱼山之神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四:鲁仲连:高士精神耀千古
鲁仲连,又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
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
结合《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可知:鲁仲连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出现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明显区别。
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
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鲁仲连善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军围赵都邯郸。
他以利害劝赵、魏“义不帝秦”,赵、魏接受其建议后联合燕、齐、楚等国抗秦,邯郸围解。
秦军撤退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他坚辞不受;又以千金相赠,鲁仲连仍坚辞不受,他说:“一个被天下人看重的士人,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别人排忧解难,而没有任何索取。
索取回报,那是商人才做的事情,我鲁仲连是决不会做这种事的。
”不久鲁仲连离开赵国,终生没与平原君再见面。
20余年后,燕将攻占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百姓遭受池鱼之殃。
鲁仲连闻讯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一箭书退敌百万兵,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鲁仲连也由此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
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
事后,鲁仲连
谢绝封赏,逃隐于海上,并表示:“吾与富贵而
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表现出了齐之
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过
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
论辩艺术。
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
后来,人们
为了感谢鲁仲连射书救城之功,纪念他才智超群
的历史壮举,在聊城东门外修筑了一座砖石高
台,台下辟有拱门,是进城必经之地。
台的门洞
两侧,各有石刻横额,东书“鲁仲连台”,西写
“旷古高风”,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也代代
流传。
据史志记载,鲁仲连故址茌平县望鲁店村周围有海市蜃楼之景,称“连村烟市”,列茌平古八景,今望鲁店村鲁仲连祠及墓均修复完好。
五:季羡林:国学大师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
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先生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委员。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
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副主编、语言卷主编,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冰岛大学《吐火罗文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
委。
季羡林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是印度国家文学院名誉院士,伊朗德黑兰大学荣誉博士,并获得了印度瓦拉那西(贝那勒斯)梵文大学最高荣誉奖“褒扬奖”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毕业后50年博士在国内外做出杰出贡献的金奖。
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糖史》、《吐火罗文译释》(英文版);主要译著有马克思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以及《沙恭达罗》、《优哩婆湿》、《五卷书》、《家庭中的泰戈尔》等;主编的著作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