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第五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意识障碍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昼轻夜 重。有定向障碍、记忆障碍。睡眠-觉醒周期不规 律,可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活跃。好转后有遗 忘。 感知觉障碍尤其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和幻 觉。
健康心理 健康人生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诊断 可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做出诊断:即急性起病, 意识障碍,定向障碍,伴波动性认知功能损害等。 智能检查可显示认知功能损伤。 还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谵 妄的病因,如躯体的疾病、电解质紊乱、感染、 酒精或其它物质依赖等。 谵妄患者脑电图显示全面的脑电波活动缓慢,可 与抑郁症或其它精神疾病相鉴别。
健康心理 健康人生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人格改变 通常表现兴趣减少、主动性差、情感 淡漠、社会性退缩,但亦可表现为脱抑制行为, 如冲动、幼稚行为等。 情绪症状 焦虑﹑易激惹﹑抑郁和情绪不稳等, 并可有“灾难反应” ,即当患者对问题不能做出 响应和对工作不能完成时,可能出现突然放声大 哭或愤怒的反应。 社会功能受损 对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完成;晚期 生活不能自理,运动功能逐渐丧失,甚至穿衣﹑ 洗澡、进食以及大小便均需他人协助。
健康心理 健康人生
二、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一) 谵妄 谵妄 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 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 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 征。 病因 及发病机制:胆碱能假说认为血浆乙酰胆碱 等神经递质减少与谵妄的发生密切相关。 ①感染:颅内感染、颅外感染 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颅脑外伤
健康心理 健康人生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治疗 首先应及早治疗可治疗的病因;其次,需评估患 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精神症 状、行为问题和患者的家庭与社区资源等。 治疗的原则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给 家庭带来的负担。 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对抗精神病性症状、激越行 为或攻击行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评估既往史、家族史、居住条件及本次发病情况。
2.评估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3.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癫痫发作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4.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等颅高压存在。
5.了解脑脊液检查、MRI 等检查结果。
6.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程度。
二、护理措施1.按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重点观察有无颅高压症状及体温的改变;有无恐惧、幻觉、撞伤、坠床或冲动伤人等精神症状的出现;注意有无抽搐及全身情况。
3.急性期卧床休息,明显颅高压者抬高床头10°~15°。
躁动、精神症状明显者加床栏,约束四肢,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4.进食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流质。
5.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患者给予吸氧;神志不清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误吸和室息。
必要时备齐抢救器械,做好抢救准备。
6.告知药物作用与用法,指导正确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滴注甘露醇时速度要快;输注两性霉素B时要避光,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意要用药前临时配制。
7. 做好腰椎穿刺术及脑室引流术的准备及配合,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管道脱落。
8.根据日常生活自理程度给予相应协助,做好安全告知及防护,保持大小便通畅。
9.预防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室息、误吸、营养失调等并发症的发生。
10.做好心理护理,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三、健康教育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心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3.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做好安全防护。
4.做好相关药物知识的宣教,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出院回访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
精神障碍的概述

精神障碍的概述1.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的概念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精神病特指具有幻觉、妄想或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躁狂症和抑郁症等。
因此,精神病只是精神障碍中的一小部分。
2.精神障碍的病因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多数病因不明,病因相对明确的只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少数几大类。
一般认为精神障碍是多因素病因。
(1)生物学因素1)遗传:遗传是某些精神障碍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即使是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也不到50%.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某一个体是否患病。
2)神经发育异常:在个体发育早期受遗传、营养和环境因素(理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某些精神疾病表现为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改变。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与外伤、躯体疾病、创伤与中毒等也是某些精神障碍相对明确的病因。
(2)心理社会因素1)人格:人格不健全者容易患精神障碍。
某些人格特征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一定联系,如孤僻内向与精神分裂症。
2)应激:是指个体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处境等事件时机体的反应过程,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对个体带来心理影响的事件,也叫应激或压力。
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精神科护理学(第十三章)

第二节
一、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一)临床表现
2.慢性酒精中毒
(4)柯萨可夫综合征 多数患者在一次或多次震颤谵妄后发生,也可在饮酒数十年及营养缺乏的基础上 缓慢起病。临床特点为近记忆缺损突出,学习新知识困难,常有虚构和错构,患者无 意地编造经历与情节或远事记忆以填补记忆的空白。除近记忆损害之外,许多患者有 欣快表情、定向力障碍和感觉运动性失调。尽管病情较重,但多数患者无明显即刻记 忆障碍、意识障碍和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
(四)耐受性
耐受性(tolerance)是指由于长期使用药物,如果使用原来 的剂量则效果明显降低或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从而导致使用者 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才能获得所需效果。
第一节
一、相关概念
(五)戒断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是指停止用药或减少 剂量后使用拮抗剂所出现的一组心理生理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躯 体症状、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受损。不同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不 同,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第二节
一、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二)治疗
3.急性酒精中毒治疗
4.心理治疗
急性酒精中毒可危及生命,要立即催 吐、洗胃、维持生命体征、促进代谢, 尽快使用纳洛酮催醒。纳洛酮是纯阿 片受体拮抗剂,其安全、有效、可反 复使用,副作用小,可使血液中酒精 含量明显下降,减少或避免意识不清 患者出现呕吐、窒息等并发症。
第二节
一、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一)临床表现
2.慢性酒精中毒
(1)酒精中毒性幻觉症 酒精中毒性幻觉症是一种因长期饮酒而导致的幻觉状态。患者在突然减少或停止 饮酒后24~48 h内出现以幻觉、幻视为主的精神障碍。患者意识状态清晰,亦无明显 精神运动性兴奋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幻觉持续时间不定,少则几小时,一般不 超过6个月。 (2)酒精中毒性妄想症 酒精中毒性妄想症也称酒精中毒性嫉妒,患者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嫉妒妄想与 被害妄想,临床上以前者多见。患者无端怀疑配偶不忠,为此常有暴怒反应,也可导 致对猜疑对象或配偶进行攻击,有时酿成凶杀恶果。嫉妒妄想的发生通常与患者长期 饮酒导致的性功能下降有关。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如长期坚持戒酒可以逐渐恢复正 常。
为何老年患者麻醉术后易引起精神症状(谵妄或认知功能障碍)

为何老年患者麻醉术后易引起精神症状(谵妄或认知功能障碍)【术语与解答】由于老年人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呈退行性改变,除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外(尤其近期记忆受损较明显,以及对视听信号反应速度减慢),全麻术后容易出现异常性精神症状,临床上颇为常见的是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
1. 谵妄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急性、兴奋性精神功能障碍的一种异常症状,是以意识内容活动失调或异常为主的急性精神错乱状态,并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及反应能力均下降,严重者甚至可有“冲击”或攻击行为,其病程可为几小时或几天或更长。
2. 认知功能障碍首先需明确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是机体高级中枢神经认识和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与过程,并转化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指人脑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精神、情感、行为、表达、分析判断能力与反应能力,以及自身与环境的确定,乃至与社会融合的能力等。
而认知功能障碍是指大脑高级中枢对上述认知功能出现异常或减退的现象。
根据上述两者(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而言,均为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精神功能异常症状,只是前者较后者严重,主要表现在急性、兴奋性精神功能障碍和精神错乱。
此外,由于脑的功能极为复杂,且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其不同症状或类型也相互关联,如某一认知功能的异常,可引起另一认知功能或多个认知功能的异常或改变。
加之不同学者对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与阐述有所不同,故直至目前临床上尚未有被公认的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或概念,还有待于今后由多学科专家、学者(如生理学、神经学、麻醉学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确定。
【麻醉与实践】由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是全身麻醉的主要“靶器官”,而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又属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脑功能)范畴,故全麻术后恢复期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更为常见。
尽管目前尚无可靠的依据证明全麻患者术后出现谵妄或认知功能障碍与麻醉有关,但围麻醉期所使用的全麻药物及相关镇静、催眠辅助用药均作用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脑),这就难以否认与麻醉无关。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神经精神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是一类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胚胎期和婴幼儿期是非常关键的,它对于个体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
在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
最初,胚胎中的神经板会逐渐形成神经管,这个管道最终会发展成为大脑和脊髓。
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细胞会通过迁移、增殖和分化来形成不同的脑区。
这一过程的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发育缺陷,进而增加患上神经精神疾病的风险。
此外,胚胎期的环境因素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
例如,孕妇在怀孕期间的饮食、药物使用和暴露于有害物质等因素都可能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不良影响可能导致胎儿出生后出现神经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
在婴幼儿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仍在继续。
大脑的神经元会不断建立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回路。
这个过程被称为突触形成和突触重塑。
突触的形成和重塑对于学习、记忆和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如果这个过程受到干扰,可能会导致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
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有密切关系。
例如,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在社交互动、语言发展和行为表现方面存在困难。
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突触形成和突触重塑过程受到了干扰。
这种干扰可能导致神经回路的异常连接,从而影响了自闭症患者的正常功能。
另一个例子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疾病。
ADHD患者在注意力集中、冲动控制和多动方面存在困难。
研究表明,ADHD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有关,特别是与前额叶皮质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异常有关。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ADHD患者的执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行为。
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发育异常引起的。
神经精神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包括遗传、环境和生物化学因素等。
中枢神经系统与精神性疾病的风险评估

中枢神经系统与精神性疾病的风险评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
如果手术本身很成功,而在围手术期发生脑卒中这种并发症,将是十分不幸的。
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的危险可见于任何手术。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遗传易患性、女性、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
识别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以及控制围手术期平均动脉压、血糖、二氧化碳分压和体温等,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龄无论实施何种手术,对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延长相当常见。
一项研究发现,年龄>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6个月仍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占5%。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年龄>70岁的患者,在接受常见的非心脏大手术后3个月,持续认知缺陷的占14%。
与年龄相关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变化可能解释这些研究结果。
神经元的大小和数量以及神经突触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种减少在60岁以后尤为明显。
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和浦肯野纤维减少,神经递质系统(如中央胆碱能系统)也随着衰老而改变。
包括某些术中麻醉药的使用,比如哌替啶,与年龄相关的大脑变化使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此外,如阿托品和东莨菪碱,这些普遍使用的抗胆碱能麻醉药,可能会加重已经存在的胆碱能不足,并导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有趣的是,实施麻醉的方式(全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并不影响术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度。
一项随机的前瞻性实验研究,比较了实施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老年患者接受骨科手术后的认知障碍情况,研究内容包括记忆、心理活动和语言能力,证实术后1周和6个月,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系统回顾19个随机和4个非随机研究后,研究结果也支持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并不比全身麻醉能减少术后认知障碍的假设。
两者缺乏差异性的部分原因是在局部麻醉中静脉给予了镇静药物。
二、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波动在60~150 mmHg,脑血流通过脑灌注压自动调节。
术中最低60 mmHg的灌注压保证充足的脑血流供应。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一、神经梅毒(一)概述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指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侵犯脑、脑膜或脊髓后所致的一组综合征。
神经梅毒可分为先天性神经梅毒和后天性神经梅毒。
先天性神经梅毒主要系母婴经胎盘传播所致,后天性神经梅毒主要经性行为感染所致。
依据病理和临床表现不同,神经梅毒可分为以下 8 种类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型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脊髓脊膜炎和脊髓血管神经梅毒、梅毒瘤、先天性神经梅毒。
2015 年我国梅毒的发病数为 433974 例,发病率为 31.85/100000,报告发病数仅次于病毒性脑炎和肺结核,居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第 3 位、性传播疾病首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神经梅毒的病因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
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中有10%最终可发展为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可发生在梅毒的任何阶段,脑脊液异常在早期梅毒患者中很常见,甚至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梅毒患者中也很常见。
神经梅毒早期主要以梅毒性脑膜炎为主,病理可见脑膜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炎症通常侵犯脑膜小血管,促使内皮细胞增生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引起脑和脊髓的缺血坏死。
此后炎症继续向皮质和皮质小血管侵犯,导致皮质神经元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
麻痹性痴呆以皮质损害为主,进展缓慢。
麻痹性痴呆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1.常见类型的临床表现(1)梅毒性脑膜炎:常在原发性感染后 1 年内出现,症状与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类似。
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可累及脑神经,以面神经及听神经受累最为常见。
神经系统查体常无阳性体征。
(2)脑血管型神经梅毒:常在原发感染后 5~10 年出现症状,症状取决于受累血管,表现为弥漫性脑膜炎合并局灶性病变,如偏瘫、截瘫、失语、癫痫样发作、意识改变等。
可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情绪异常、人格改变等前驱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种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损害为 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907年首次报告本病时有嫉妒 妄想和被害妄想
病例及方法
本研究30例 25例系1998.4~1999.2在我科住院病人, 5例社区病人,年龄52-80岁,平均62.8
岁,
男性8例,女性22例。正常老人20例为 本校
职工或家属,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
• a.急性脑综合征( ) • 急性意识障碍(由浅到深最常见为谵妄) • 谵妄特点: • ①意识不清; • ②丰富的幻觉以视幻觉为主; • ③精神运动性兴奋; • ④昼轻夜重
• b. 慢性脑综合征( ) • 痴呆 • 遗忘综合征 • 人格改变
• c. 其他精神病综合征 • 脑衰弱综合征 • 抑郁综合征、躁狂综合征 • 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男性27 (26.0%) 女性77 (74.0%) 占老年人总数1.82% 患病率为1.81%
文盲
71
小学
29
中学
4
因为在农村的关系
已婚
36
未婚
1
丧偶
67
(68.3%) (27.9%) (3.8%)
(34.6%) (1.0%) (64.4%)
• 各类痴呆患病率的构成比
•
N
%
%
•
86 1.44 82
•
11
0.18 10.6
• 混合型 3
0.05 2.9
• 酒中毒 2
0.03 1.9
• 感染性 1
0.02 1.0
• 脑外伤 1
0.02 1.0
50 ( )
50% 16% 6% 6% 5% 8%
(1996) 150
1. 1.74%
2.
1.44%
3.
0.15%
4.
0.12%
轻、中度病精神症状的分析
调查工具
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手册(人民出版) 进行筛查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长谷川和夫痴呆量表() 两种量表阳性评分标准
文盲<17 小学<20 中学<24
结果 首次调查半年后进行复查 每三个村抽一组共175人 首次调查非痴呆者进行复查 查得患者1人,漏查率为0.57%
一般资料
总人口数76701,其中老年人5987 发现老年性痴呆109例
()
老年性痴呆常见 (1974)创用名
() 现在统称,很少用,可见3个
以上的梗塞灶
流行病学调查
在四川省新津县6个乡全部常住人口 共 149231人,其中调查三个乡共60个自然 村总 人口76701人,男性2653人,女性334 人
老年性痴呆究竟多于,还是多于 在国内外均有争议,为了弄清此问题,我 们在近14万人口中进行了调查,以供参考。
治疗
1. 改善认知功能药物 胆碱酯酶抑制剂 多奈哌齐(安里申) 重酒石酸卡巴拉丁(艾斯能)
2. 控制精神病性症状
三、脑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脑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主要指由脑动 硬化、血栓、脉管炎、淀粉样血管病和颅内 出血等所引起的精神障碍。
严重病例或未经治疗,最终结局常为痴呆。
()
(1974)创用名 ()
2、有明显躯体疾病史者
正常老人对照
1、与研究组年龄相等 ≥28分,无痴呆
2、少数有脑萎缩但无临床痴呆的依据 3、无躯体疾病
结果
30例全部有近记忆障碍 有2例远记忆障碍 20例有精神症状(66.7%)
幻觉5(167%) 妄想7(23.3%) 抑郁8(26.7%) (均为轻度抑郁 8-15) 焦虑8(26.7%) 行为障碍14(46.7%)
• d. 局灶性脑综合征 • 额叶综合征 • 顶叶综合征 • 颞叶综合征 • 枕叶综合征
二、脑变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在脑变性疾病中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 和帕金森氏病。
以下重点介绍阿尔茨海默(’s )
’s () 原因不明的脑退行性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 65岁前后发生的痴呆,其病理改变均相
同如: 弥散性脑萎缩 老年斑 神经纤维缠结 现统称
患者精神症状的出现率各家报告差异 大,原因如下: 样本来源差异,社区病人和住院 病人不同,住院病人重,症状多 病程不一,阶段不同 症状不确定 评定方法不确定 评定方法差异 病人系临床诊断不能排除
纳入标准
1、符合有关轻、中痴呆标准 13-24,非常轻或中度痴呆 2、符合可能的标 准<4 3、头颅有脑萎缩,脑白质中腔隙灶少 于或等于2个,无卒中史
现在统称,很少用,可见3个 以上的梗塞灶
与的鉴别
鉴别点
高血压病史或
无
有
反复卒中史
病程特点
病情波动阶梯式恶化
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
早期症状 脑衰弱综合征
人格改变和记忆障碍
核心症状
全面性痴呆
以近记忆为主的部分痴呆
治疗 原则:改善脑血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预防脑梗塞复发 促进大脑代谢 阻止疾病进展 改善或缓解症状
组与对照组的抑郁焦虑
分组 例数 焦虑
抑郁
组 30
8(26.7%)
8
对照组 20
0
1
X2
4.52
2.48
同时发现精神症状的规律
近记忆障碍为首发症状 抑郁症状多在记忆下降2年内出现 精神病性症状常在2~4年后出现 行为障碍常在记忆下降半年内出现
(与智能严重损害有关) 有33.3%的病人在疾病中并不出 现精神症状
一、概念
1.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指原发病变在脑, 直接引起的精神障碍。
• 2. 原因
• a. 脑变性疾病(如:、病、’s病、病) • b. 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 • c. 颅内感染(非特异性病毒性脑炎) • d. 颅脑创伤(急性脑外伤) • e. 颅内肿瘤 • f. 癫痫
• 3. 常见症状或综合征
评定标准
文盲
17分
小学
20分
中学或以上 24分
抑郁量表 焦虑量表
<8无抑郁
<15无焦虑
8-17轻抑郁
15-21轻焦虑
18-35中抑郁
22-29中焦虑
>35重抑郁
>29重焦虑
缺血评分量表
≤4 ≥7 其间作为混合型
诊断标准
10 2 2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语言 障碍及中风研究及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1、伴有脑部疾病或一年内有感染,外伤, 中毒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