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2《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教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教案设计)(无答案)

不平坦。

【活动2】: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的中国,建国头四年“人多好办事”是主导思想,建国后四年,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趋于稳定,大规模战乱终结。

4年来全国净增人口46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3%。

1949年后的首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超过了6亿人。

讨论:1、世界人口变动的主要要素有?2、这些要素的关系是?3、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具有特点?4、分析图还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转变是的下降开始的。

二、人口增长模式(继续分析图),(一)、讨论:~1、原始低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二)、讨论1、高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三)、讨论1、增长下降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材料三:诺特斯特,美国人口学家,1902年8月16日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阿尔马小镇,1936年他建立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1946年帮助联合国建立人口处(1969年扩大为人口司),并担任第一任处长,1959年任联合国人口诺特斯特:理事会主席。

诺特斯特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妇女就业率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摒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

早在1944年,他就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发达地区人口的发展将会出现以往西欧曾经历过的人口转变过程: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从而构成人口压力,阻碍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他证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不仅适用于欧洲、北美等国,也适用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是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必然导致的普遍的客观规律。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2 人口的迁移2-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2 人口的迁移2-中图版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共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口的迁移,二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的重难点。

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结合课程标准在教学时应适当的多举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对于我市的人口迁移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储备知识。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结合我市基本情况及学生认知,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前面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并结合案例让学生能够分辨人口迁移。

培养学生判断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案例及图表,使其能够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乡人口迁移的现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平板电脑【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并整理人口迁移相关的资料、案例。

2.利用电脑软件,编制有关于调查本市人口迁移的问卷。

二、教学活动三、板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中图版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word学案

中图版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word学案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知识梳理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___________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新大陆发现后,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主要有:_________人口向_________移民,_________被殖民者贩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移民;人口迁移__________发生一些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①我国历史上,经过西晋的__________、唐朝的__________、北宋的________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使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

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_________、_________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________地区,________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

③建国后,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_________,迁移规模_________,人口迁移主要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迁移。

④20世纪初,_____________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_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往往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的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中_________、_________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__________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别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设置一系列师生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培养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深圳崛起的材料,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承上启下【投影】深圳市前后照片对比以及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回答问题。

材料:深圳市2009年和2010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分别约为890万和1036万,而2010年深圳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1.2%。

学生思考:(1)请计算2010年深圳市新增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分析造成两者数量差异的原因。

答案:(1)新增人口数量是146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是10.68万,新增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2)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教师: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地方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1.人口迁移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学生:思考人口的迁移就是人口的空间移动吗?教师总结: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如下:教师总结:学生思考:学生练习: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答案 C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_“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

_“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

理由
●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 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



●国家有计划地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理解人口迁移概念及人 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提高 学生的分析归纳技能 明确“国际人口迁移和国 内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类 型

影响是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 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
的影响是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②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 进行辩论
是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
影响是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了世界
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人们为什么要迁移? 什么力量
阶段
迁移
迁移
原因 特点 方向
把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 不同情况落实到图上
向及原因是什么? ②20 世纪 50~80 年代人口迁移的方向、原
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前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习
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③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口迁移的方 20 世 纪 80
惯与能力,提高学生分析

向、原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了解
自主探究 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 主要迁入地有哪些?②当今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世界移民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通过点拨归纳承转)

地理必修二中图版1.2人口的迁移(40张)PPT课件

地理必修二中图版1.2人口的迁移(40张)PPT课件

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 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 地区。
①外籍工 人逐渐成 为国际人 口迁移的 主要形式 ,即劳务 输出。
.
11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人口迁移的持续时间长 。
受联合国难民署关注的难民数字(2002年1月1日)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大洋州 总数
8 820 700 4 855 400 4 173 500 1 086 800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据国外;
民族歧视(社会文化因素)
(4)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美国反恐战争(政治因素)
(5)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
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因素)
(6)21世纪初,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到新西
兰。
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因素)
.
38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
从本图中找出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哪些因 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哪些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阻碍力” 。
.
37
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 迁入;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因素)
(2)20世纪90年代后期向东部迁移人口增多;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新的特点?人
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
21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历史上
三个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
三个阶段
a. ?
b. ?
20世纪50 改革开放
-80年代
以后
由黄河
“闯关东”迁
流域向
往东北地区

1.2【教学设计】《人口的迁移》(中图版)

1.2【教学设计】《人口的迁移》(中图版)

《人口的迁移》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做好预习和导学案。

2、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 什么是人口迁移?③ 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迁移人口的流向从欧洲迁往美洲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中国、日本、印度移民开发东南亚和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迁移的特点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外籍工人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西亚、南美、南非迁移的意义促进了迁入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

战后则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定居移民减少。

其四,迁移的原因不同: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他们为了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的积累,掠夺迁入地区的资源。

而其他地区人口的迁移则是被威逼诱骗,甚至作为奴隶被贩卖,还有一部分是为谋求生计而背井离乡,踏入异国他乡。

作为迁入地区,主要是有进一步开发的地区,那里地多人少,需求劳动力。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西欧、北美各国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需求从事累活脏活的廉价劳动力,而迁入地区发达的经济又为移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较高的待遇。

一些石油生产国经济发展很快,也吸引了不少移民。

而作为人口迁出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需要缓解人口过多产生的人口压力。

近年来由于地区战争的蔓延,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灾荒、贫穷、犯罪、逃难所引起的人口迁移,也给国际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

有些国家采取了限制移民入境的政策,还有的国家出现了排外倾向。

【板书】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原因、意义)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转承】我们了解了国际人口的迁移的原因、流向、意义等内容,那么国内人口的迁移又有什么特点呢?【引导阅读】让我们来看课本提供的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国内人口迁移”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请同学们思考主要有哪些情况?原苏联和美国的国内人口是如何移动的?日本、英国、德国的国内人口又是如何迁移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参考课本“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我国工业分布地区的变化图”、“我国人口的分布图”、“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参照世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我国的调整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工潮其原因是什么?分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有一名同学发言。

全班进行评议。

【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我现在给大家一个表,请同学们加以对照,看看是否相同。

迁移的原因迁移的方向原苏联工业从欧洲部分的老工业区向乌拉尔山以东的西西伯利亚扩展从欧洲组织移民开发西伯利亚美国工业由东北部老工业区向南部、西部扩展,在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的新区建立石油化工、电子、宇航等新兴工促使国内人口从处于饱和状态的老工业区迁往能够容纳大量人口的新工业区业部门,发展旅游业等日本工业从太平洋沿岸的老工业区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人口向国土南北两端发展英国在苏格兰地区建立新兴的电子工业人口由南向北迁移德国工业从鲁尔区向南部的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地扩展人口由北向南迁移中国我国西部、北部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荒地的开垦: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集中分布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我国在辽阔的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了一些新的工业基地,如大庆、金昌、贵阳等地区。

我国人口过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广大西部、北部人口稀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部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经济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吸引内地的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迁出人口,支援西部内地与边疆的建设:一些农民自发地从东部人口稠密的省区,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酉北各省区以及西部内地和边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外出打工,主要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镇,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其中70%以上流入各大中城市。

四川、江西、安徽、贵州等农业人口多的省区是民工主要输出地区;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国内人口的迁移一方面是由于战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土的开发所引发的。

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交流了人才,传播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推动了迁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文化建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了国防。

促进了迁入地区的荒地的开垦、矿业的开发,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对调整我国人口的分布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些国家由开发国土而引起的移民,与国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工业由集中趋向分散密切相关。

许多新工业区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国内移民。

许多发展中国家,开拓建设原来经济落后的内地或边疆边远地区,或在原料、燃料产地发展民族工业,或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或改革开放经济、城市的发展等,也吸引了国内的人口迁移。

因此,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的变化,是促使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而国内人口的迁移,反过来也促进了国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工业布局的变化。

【板书】二、国内人口的迁移(世界和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原因、意义)【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其中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请同学们在课下利用空白的世界和我国的政区图,画出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路线,并说明原因和意义。

巩固练习基础·巩固1.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B.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C.北美洲和大洋洲均为人口的迁入区D.北美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解析:欧洲人口迁移的变化是由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拉丁美洲人口迁移是由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所以选项B也是错误的。

答案:C2.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迁移路线正确的是()A.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B.由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迁移C.人口主要是由东向西迁移D.人口主要是由南向北迁移解析: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的总体趋势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由北向南迁移。

答案:A3.目前国内人口迁移中,城乡人口迁移的现象更为普遍,主要分布在()A.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D.工业发达国家解析:20世纪初城乡人口迁移,这种国内人口迁移形式仅局限在工业发达国家,目前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

答案:A4.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有()①巴以战争使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②历史上我国实行移民戍边改革③由于民族歧视而大规模迁往他处求生④印巴分治导致大批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政治因素包括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因此判断①②属于政治因素,而③④属于社会文化因素。

答案:A5.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技术人员、干部、知识青年迁移的原因是()A.人口自由迁移B.由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移民是由于经济原因C.闯关东或走西口D.开发内地和支援边疆建设解析:人口自由迁移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时期人们大规模地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闯关东、走西口,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将大批技术人员、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干部、知识青年等有组织地迁移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答案:D6.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各大中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城市的建筑、环保、商业、饮食、仓储、维修、服务等行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承担其中较脏较累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中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为出现“民工潮”创造了基础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