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田地质学、地球化学

合集下载

栾川扎子沟钨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分布规律研究

栾川扎子沟钨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分布规律研究

栾川扎子沟钨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分布规律研究作者:顿昭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5期摘要:通过对栾川扎子沟矿铅锌钨钼矿土壤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土壤采样,样品分析,综合分析元素分配特征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发现具有找矿前景的地球化学异常,缩小找矿靶区,为寻找重要的矿产资源勘查基地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研究区主体上位于北部马超营断裂和南部栾川断裂之间,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对扎子沟钨钼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认为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侵入碳酸盐岩地层中成矿,该矿床应为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床,钨钼矿呈细脉状和细脉浸染状主要分布于角岩、矽卡岩或大理岩中,为面状矿化,矿化与硅化、钾化关系密切。

矿床形成受地层、构造、岩体等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

关键词:扎子沟;钨钼矿;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1地质特征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与北秦岭造山带的交接部位,区域上出露地层有结晶基底新太古界太华岩群,是一套以片麻岩为主的深变质岩系,其变质程度普遍达角闪岩相。

盖层由老到新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新元古界栾川群、下古生界陶湾群,属于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

2化学异常特征研究区位于卢氏—栾川钨钼铅锌银金地球化学异常带中,该带北起马超营断裂,南至栾川断裂的狭长带状范围内,广泛发育Mo、Ag、Pb、Zn、Au、W、Cu、Mn等元素异常。

沿马超营断裂带,形成Au、Ag、Pb、Zn、Mo、Bi多元素的综合异常带,Ag、Pb、Zn元素异常套合较好。

沿断裂已发现了众多金矿床(点)。

卢氏—栾川地区广泛发育银多金属异常,异常受控于燕山期浅成相酸性斑岩体。

不同类型的岩体与岩体的不同部位分别形成钼、钨、银、铅、铁、铜、锌、硫、金矿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成矿系列。

Mo、W主要围绕南泥湖钼矿田分异富集,形成马圈—头道沟和榆木沟—郭家庄两个呈北西向延伸的Mo、W异常带和高背景带。

在竹园沟、鱼库尖等处的燕山期斑状二长花岗岩附近强富集,W、Mo异常面积大、强度高。

云南个旧卡房铜矿地质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探讨

云南个旧卡房铜矿地质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探讨

云南个旧卡房铜矿地质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探讨云南个旧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锡多金属矿田,其中个旧矿田的主要产矿区是卡房铜矿。

目前,卡房铜矿的矿床类型有两种:玄武岩与大理岩层间的似层状矿体以及围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矿体。

围岩蚀变主要包括阳起石化矽卡岩化和金云母化。

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卡房铜矿矽卡岩中的辉石主要为钙铁辉石和透辉石系列。

针对流体包裹体以及氢、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从主成矿期到后成矿期,流体温度能够显著降低,而流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

硫同位素分析表明,卡房铜矿似层状矿体中的硫化物主要来源于三叠系玄武岩,而三叠纪玄武岩和燕山期玄武岩为卡房铜矿接触带矿体提供了成矿所需要的大多数硫。

标签:矽卡岩流体包裹体个旧卡房铜矿1地质背景云南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田,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界部位,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处。

具体来说,个旧大型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华南地块最西部的右江褶皱带西缘,该矿区也属于滇东南锡多金属成旷带的主要构成部分。

个旧地区的地层以三叠系露出最广,仅上统顶部缺失。

中生界之前的地层只在矿区南部看到二叠系龙潭组少量出露。

在山间断陷的盆地中广泛分布有新生界沉积。

具体来说,矿区下三叠同飞仙关组杂色砂页岩,下三叠统永镇组砂泥岩,中三叠统法郎组碎屑岩及一些碳酸盐岩,中三叠统个旧组和法郎组是个旧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也是主要赋矿层位。

在个旧地区西南部的红河深大断裂是三江褶皱带与华南地区的分界线,而南北向的个旧断裂是区域性小江岩石圈断裂的南延部分。

此外,还有NNE向龙岔河断裂,NW向白沙冲断裂以及轿顶山断裂、杨家田断裂以及陡岩断裂。

另外,区内还有贾沙复式向斜和五子山复式背斜,呈现北东三十度走向,横贯全区。

NS向的个旧断裂主要将个旧地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两个矿区,砂锡矿主要产自西矿区,而东矿区主要产生原声锡矿。

东矿区的主要构造是南北、北北东、东西向的复式褶皱和大断裂。

北北东向的五子山复式背斜是东矿区的控矿构造,有四条东西向亚扭性大断裂将矿田由北向南分为马拉格、松树脚、双竹和老厂以及卡房等五个矿区。

广西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模式探讨

广西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模式探讨

广西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模式探讨作者:何儒芳冯宁来源:《地球》2013年第03期[摘要]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处华南褶皱系西南端的右江褶皱带上,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

出露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其中赋矿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

区内多期次的岩浆活动、赋矿构造活动与相关的成矿活动伴随着有规律地形成了一套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组合,同时也相应表现为复杂的区域化探异常、复杂的次生晕与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且其异常具有分带性,探讨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对扩大深部找矿效果和寻找周边同类型矿产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探讨南丹县[中图分类号] P618.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70-20引言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广西南丹县南东部大厂镇-车河镇一带,主要由长坡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巴里-龙头山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鱼泉洞-铜坑和黑水沟矽卡岩型锌铜矿床、拉么-龙箱盖矽卡岩型锌铜矿床、茶山锑钨矿床、灰乐及坑马锡多金属矿床组成。

其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前人多有叙述,现在主要从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角度进行总结探索。

1区域地质背景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右江前陆盆地四级构造单元,地处华南褶皱系西南端的右江褶皱带上,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

出露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其中赋矿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泥晶灰岩、硅质岩和粉砂岩组成。

下石炭统黑色页岩也有一些矿化。

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以燕山晚期中酸性浅成岩为主,岩石种类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石英安山玢岩等,呈岩枝、岩墙、岩脉产出,多分布于龙箱盖、大厂及芒场一带。

区域主构造线方向为NW向,除NW向基底断裂外,还有近SN向断块构造,盖层构造以NW向丹池大背斜和丹池大断裂为主。

GBT 14496-19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GBT 14496-19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活 动。
2 . 2 勘查地球化学 e x p l o r a t i o n g e o c h e mi s t r y 系统研究地球 化学勘查的理论 、 方 法与技术的学科 。 2 . 2 . , 矿产勘查地球 化学 g e o c h e mi s t r y i n m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研究找矿的地球 化学 勘查理论、 方 法与技 术的学科. 2 . 2 . 2 区域勘查地球化学 r e g i o n a l g e o c h e mi s t r y i n e x p l o r a t i o n 系统研究大 面积内天然物 质( 如岩石 、 土壤 、 水系沉积物 、 湖积物 、 天然 水等) 中化学元 素在空间 与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 与矿产、 地质 、 环境、 农牧业、 医学等之 间关 系的理 论 、 方法 与技术的学 国家技术监,周 1 9 9 3 一 0 6 一 1 9 批准 1 9 9 4 一 0 3 一 0 1实施
3 . 8 . 1 3 . 1 水成异常
h y d r o mo r p h i c a n o ma l y 异常物质 以水 为载体呈简单 离子、 络 合物或 胶体等状态搬 运 , 而 后在某些天 然介质 ( 水疏松 覆 盖物、 生物 等) 中形成的异常 。 3 . 8 - 1 3 . 2 气成异常 g a s o g e n i c a n o ma l y 异常物质以气态迁移 , 于天然介质 中形成 的异常 。 3 . 8 - 1 3 . 3 生物 成因异常 b i o g e n e t i c a n o ma l y 受 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异常 。 3 . 8 - 1 3 . 4 碎 屑异常
主 口 内容 与 适 用 范 圈

化学矿石的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化学矿石的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测精度和灵敏度
应用领域:拓展探测技术 的应用领域,提高探测精
度和灵敏度
发展新型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提高探测精度和分辨率
发展智能化、自动化探测技术
发展多参数、多尺度探测技术 发展实时、动态探测技术
发展绿色、环保、节能的探测技术
发展与地质、环境、资源等领域交叉融合 的探测技术
加强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理论研究
玻璃等。
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定义
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是一种通过分 析地球化学成分, 了解地球内部结 构和演化过程的
技术。
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主要包括岩石 地球化学、矿物 地球化学、元素 地球化学、同位 素地球化学等。
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可以应用于矿 产资源勘查、环 境监测、地质灾 害预警等领域。
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可以提高矿产 资源勘查的效率 和准确性,为矿 产资源的开发利 用提供科学依据。
非金属矿床的定义和分类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探测方法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探测实例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探测结果分 析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应 用前景
油气田的地球化学探测
油气田的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通过分析油气田的地 球化学特征,预测油气田
地下水的地球化学探测
地下水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了解地下水的来源、性质和 分布。
应用实例:地下水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寻找地下水资源、监测地下水污染、评估地下水 环境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技术特点:地下水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能够为地下水资源 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Ke a oaoyo top eeTetnc n i o rbn c n l y o iityo u ain C iaUnv ri fGe sin e , yL b r tr fLi s h r co i a d Lt po igTeh oo fM nsr fEd c t , hn ies y o oce c h s h g o t s
Z e g h u4 0 0 , n n,Chn ;4He a r uo e lg n iea Ex lr t n a dD v lp n , u yn 7 2 0 He a , h n z o 5 0 7 He a ia n nBue fG oo a dM n rl poai n eo me tL o a g4 3 0 , n n a y o e
B in 0 0 3 C ia 3 N . e l i l uv yn at ,He a u eu o oo y a d Miea E poai n e e p n , e i 1 0 8 , hn ; o 1G o gc r e i P ry jg o aS g n n B ra f Gel n n r l x l t n a d D v l me t g r o o
现了杨树 凹、 冷水北沟 、 河沟 、 银 百炉沟等 1 处 等 ,98 刘 国印 ,03 燕 长海 ,0 4 。 笔者 对该 矿 0余 18 ; 20 ; 20)
铅 、 、 多金属 矿脉 群 ( 1及上 百条 含矿 断裂 带 , 床进 行 了深 入 的 矿 物学 、 石 学 、 构 学 、 球 化 学 锌 银 图 ) 岩 组 地 提 矽 铅 、 和银 的 资源 量 都 达 到 了大 型 规 模 , 中 , 水 等 方面 的研 究 , 出了热 液 脉 型 一 卡岩 型多 因复 成 锌 其 冷 北沟矿 床是 20 ~2 0 02 0 3年开 展 矿 产 资 源 评 价 时 新 矿 床 的新 认 识 , 以求 推 进 铅 锌 矿床 的综 合 研 究及 矿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1勘查地球化学:在地质与地球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各种介质(包括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气体等)中系统地在不同比例尺与规模上采集地球化学样品,经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与其它地球化学标,据此作为找矿的线索和依据,进而寻找矿床;同时用以解决一些地质等其它问题。

1.区域化探:是大规模、大范围的概略地球化学调查,以查明成矿远景区为目的,以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带、矿田晕、大型矿床晕为目标所进行的化探。

2.矿区化探:是以准确圈定矿床具体位臵,甚至能确定矿体位臵,埋深情况为目标,所进行的化探。

3.相容性元素:是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

4.不相容元素: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

5.地球化学省:在地壳的某一大范围内,某些成分富集特征特别明显,不只是一两类岩石中元素丰度特别高,而且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矿产出现率也特别高。

通常将地壳的这一区段成为地球化学省。

6.地球化学指标:是指一切能提供地球化学信息或地质信息的,能直接或间接测定的地球化学变量。

7.地球化学场:地球化学指标在三度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化称为地球化学场。

8.地球化学障:凡是浓度梯度极大值所在的点,叫做地球化学障,其实质就是地球化学环境发生骤然变化,元素活动性发生急剧改变的地段。

9.原生环境:是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0.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1.地球化学储量:地球化学系统中元素的总量。

12.采样单元:元素在地球化学场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当把研究区按一定面积分割成若干足够小的单元时,可以近似把这一单元内元素看做是均匀分布的,这个最小单元叫做采样单元。

13.检出限:某一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能可靠的检测出样品中某一元素的最小重量或质量。

14.灵敏度:某一分析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含量。

闽西南紫金山矿田英安玢岩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

闽西南紫金山矿田英安玢岩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

闽西南紫金山矿田英安玢岩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紫金山矿田位于中国闽西南部,是一座重要的金矿田。

英安玢岩是紫金山矿田的主要成矿岩体之一,其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英安玢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进行研究。

首先,英安玢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生代早期,具体年龄约为124 ~ 126 Ma。

这一结论主要基于锆石U-Pb年龄测定方法得出,通过对锆石中铀、钨、铈等元素的同位素比值测定,可以精确地确定岩石形成的年龄。

其次,英安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具有较高的金含量,同时还富含其他金属元素如铜、铅、锌等。

这些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岩体中的矿物组分密切相关,可以为我们了解岩体成因和成矿过程提供重要的线索。

最后,英安玢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断,该岩体可能是金的主要成矿岩体之一,并且可能还含有其他金属元素的矿床。

同时,英安玢岩的年龄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成矿时期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岩体中矿物组分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岩体在成矿过程中所处的地质环境,从而进一步推断成矿机制。

总之,英安玢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是研究紫金山矿田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英安玢岩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岩体的成因和成矿过程,还可以为矿区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考虑对英安玢岩进行更多的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其中矿物组分的组成及其分布情况。

此外,也可以进行岩石场地实验,以模拟成矿过程并研究岩体中金属元素的析出机制。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英安玢岩在紫金山矿田的成矿意义,并为矿区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多的依据。

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对其他紫金山矿田的岩体进行研究,以比较英安玢岩与其他岩体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紫金山矿田的地质构造特征,并为矿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总的来说,研究英安玢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是紫金山矿田研究的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矿田构造的主要特点
矿田构造的主要特点有:(1)矿田构造中的主体——控矿构造是含矿的,或是曾有含矿流体通过的。

它们都接受过矿质及成矿流体的利用或改造,是“物化”了的构造;(2)在含矿流体的作用下,可诱导出一部分新的构造型式,如气化流体的沸腾、隐蔽爆发等产生新的角砾岩和水力破裂构造;(3)矿田构造活动的多期次性突出;(4)矿田构造是整个矿田地质作用的一。

2、影响矿液在岩石空隙中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
影响矿液在岩石孔隙中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含矿流体沿岩石的孔隙运移,经常有两个主要因素在相互作用:一是矿液的运移趋势,另一个是岩层对流体的屏蔽作用。

矿液运移趋势主要是向上流动,但局部也可向下流动,如流体向上运移时遇到阻挡,而其侧下方又有低压带时,则流体局部向下运动。

矿液总是沿孔隙较大、渗透性较好的岩层流动,而孔隙很小、渗透性差的岩石不利于矿液流动。

并对矿液的上升起着屏蔽作用。

3.羽状裂隙及其控矿意义
在弯曲断裂错动过程中,不同部位发生的羽状裂隙性质不同。

在主断裂摩擦部位发生张裂隙,主断裂张性地段发生剪裂隙;在羽状裂隙与主断面交汇处可形成富矿柱;有时羽状裂隙中的矿体比主断裂中的还多。

4. 简述构造等距性的控矿意
地壳中某些构造形迹在空间上展布具有等距离分布的特征。

既不同尺度的构造带或构造形迹在空间分布上以大致相等的距离有规律的产出。

等距离在不同级别、不同序次、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中均可出现,并表现为不同的组合类型。

因而存在各种等距离控矿现象,即矿田之间、矿床之间及矿体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呈有规律的等距分布。

5. 试述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一个矿床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有利地质因素的耦合,构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具有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造对矿化的富集起着主导的作用。

从成矿的全过程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可归纳为:构造是成矿的重要地质环境;构造活动过程中释放的热能和动能为成矿作用提供能量;构造空间是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开放空间提供了成矿物质聚集的场所;构造应力应变状况影响成矿的物理化学;不同的构造条件可引起不同的成矿方式;构造多期次活动是成矿多期多阶段的重要原因;构造是矿化分带的重要控制因素;构造对矿床形成后起改造和保存作用等。

6.论述次火山岩体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控矿作用
次火山岩是与火山岩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浅成-超浅成的侵入体。

岩体内部的原生裂隙及角砾岩体十分发育。

在次火山岩发育过程中(侵入—冷凝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构造要素,称为次火山岩构造。

剥蚀较浅的火山岩区,常作为火山岩构造的控矿单元之一;强烈剥蚀区,常成群成带分布,构成次火山岩田。

次火山岩构造是斑岩型、玢岩型等矿床的重要构造。

次火山岩体的接触带构造、原生裂隙构造、各种成因的角砾岩体构造及叠加的构造裂隙等直接控制矿床和矿体的产出位置、形态、产状及矿床的规模。

2、决定类质同像代换的基本条件
答:决定元素类质同象代换的内部因素包括:(1)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一般离子电价和离子类型相同的离子键化合物,原子或离子半径相近时,易于发生类质同象。

(2)化学键类型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易于发生代换。

(3)类质同象代换要求代换前后化合物的总电价要保持平衡,否则将会引起晶格的破坏。

(4)被代换的矿物晶体构造特征会影响代换的程度,表现为,被代换的矿物晶体构造愈复杂、松弛(偏离最紧密堆积愈远),类质同象的可能性愈大。

(5)从代换的能量角度来讲,发生类质同象的元素之间,其形成晶体的生成热应相近。

就外部因素而言,主要受到代换体系下元素的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来控制。

例如,一种熔体或溶液中如果缺乏某种组份,当需要从中结晶出包含此种组份的矿物时,熔体或溶液中性质与之相似的其他元素就可以类质同象代换的方式加以补充。

在还原内生条件下,Fe2+(0.83Å)和Mn2+(0.91Å)可以亲密共生,而在氧化表生条件下,Fe3+(0.87Å)和Mn4+(0.52Å)则彼此分离。

3. 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的具体做法。

答:稀土元素配分图的做法:(1)将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ppm)分别除以某个标准物质的相应元素值(一般是Sun and Mcdonald,1989发表的球粒陨石或者其他数据,如MORB),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

(2)将各稀土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作为横坐标。

(3)以标准化后的值作为纵坐标,作图,之后,纵坐标改为对数形式。

微量元素蛛网图的做法:(1)将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ppm)分别除以某个标准物质的相应元素值(一般采用Sun and Mcdonald,1989发表的原始地幔数据),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

(2)将微量元素按元素不相容性降低的顺序(即岩浆作用过程中总分配系数增加)排列作为横坐标。

(3)以标准化后的值作为纵坐标,作图,之后,纵坐标改为对数形式。

4、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应用领域
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应用领域。

答: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点应用,包括(1)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如矿物对氧同位素测温;(2)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如应用氧同位素组成确定岩石的成因(壳源/幔源)或构造背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循环和环境科学等;(3)物理化学过程识别:如对动物化石进行C同位素分析,确定其是否属于C4(木本或C3(草本)类植物的食用动物。

5. 简述大陆地壳的基本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答:基本包括五点:(1)大陆上地壳SiO2在66%左右,类似偏酸性的花岗岩,并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

(2)大陆中地壳SiO2在61%左右,类似英云闪长岩的成分。

(3)大陆下地壳在全球大多数地区以SiO2在~52%的基性属性为主,一些特殊地区大陆下地壳具有更为演化的化学组成。

(4)大陆地壳具有十分典型的Pb正异常和Nb亏损,这一特征类似许多岛弧岩石。

(5)大陆地壳整体具有安山质/花岗闪长质的特点,SiO2在59%-62%。

大陆地壳储存了全硅酸盐地球的大部分不相容元素(33%-35%的Rb, Ba, K, Pb, Th, U)。

6. 结合所学,谈谈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答:概括而言,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和解决(1)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2)地球系统中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元素的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元素在自然界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中的行为,(5)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
和(6)地球的历史及其演化等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其中:
(1)对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的研究,可概括为对“量”的研究,这是地球化学的第一根本任务,是地球化学研究的第一出发点和基础资料,对探讨地质体中元素的地球化学作用和演化、地质找矿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地球系统中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元素的赋存形式,是地质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和变动历史的指示剂,对分析和解释元素共生的机理、揭示有利成矿、环境评价等都有实际意义。

也可以成为“质”的研究。

(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是对元素“动”的研究,也就是元素在自然作用体系中的含量和赋存形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

比如,恢复成矿元素迁移过程,建立地球各个圈层的物质交换和元素迁移等等。

(4)研究元素在自然界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中的行为,可以揭示地质体的成因。

(5)由于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活动寓于地质作用之中,因此,地质事件对微量元素及核数的影响有可能跨越后期作用而被保留,使得某些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能记录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事件。

因此,通过对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的研究,可以恢复复杂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事件。

例如,人们基于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提出恐龙大灭绝的小行星撞击说。

(6)基于地球化学的上述研究和深入,将有助于人们更科学地认识宇宙和天体是如何形成、演化的?地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由C、O、H等元素构成的人类是如何产生的?自然体系的元素又是如何合成的?对这些问题的逐渐明晰,有助于人类与地球的持续和谐发展。

7. 高温水岩化学作用的主要特征
高温水-岩化学作用的特点可概括为:(1)相对少量水的体系:地壳岩石中平均含水量约为4%(相当于上地幔含水量0.35%的11倍),地壳总质量为2.6×1019吨,因此地壳总水量为1018吨,相当于水圈质量的0.7倍。

(2)水体系中含大量的作用剂和各类电解质盐类,深源水中常含丰富的成矿物质。

但高温水组成变化大。

高温水-岩化学作用过程中,水仍然既是作用介质,又常作为溶剂和搬运剂。

(3)氧逸度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宽,是相对富CO2和富SO2-SO3的环境。

(4)温度范围宽,为50 ~700 ( 200 ~400 )℃。

压力变化范围也较宽,为100~2000×105Pa。

高温水-岩化学作用的压力不仅取决于深度,也与岩石的结构和地质构造环境有关。

(5)pH值主要在3~9之间变化:水溶液中H+和OH-的活度积与溶液温度有关,230℃时活度积最高,[H+]×[OH-]为10-12.3,高温热液的pH值和中性点可据热液活度积计算。

在200~400℃温度下热液pH值的中性点值为5.7~6.2。

(6)生物和有机质的作用不如低温条件下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