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的热处理
高铬铸铁热处理工艺

高铬铸铁热处理工艺化学成分:C2.05,Si1.40,Mn0.78,Cr26.03,Ni0.81,Mo0.351、常用的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是加热到950~1000℃,经保温空冷淬火后再进行200~260℃的低温回火。
2、2、高温团球化处理1140~1180℃保温16h空冷却,可以明显提高冲击韧度和耐磨性能。
高温团球化处理可使碳化物全部呈团球状,可消除或减少大块状和连续网状碳化物对基体的隔裂作用,经团球化的碳化物受到更加均匀的基体支撑,特别受到一定数量的奥氏体的支撑。
如果适当减少保温时间,对薄截面零件也可以取得效果。
该工艺的不足是工艺消耗热能较多。
加热到1050℃,经保温空淬火后再进行550℃的回火,效果会怎么样?要控制加热速度,最好在650? ?? ?750? ?? ?? ? 850? ?? ? 时保温一定时间。
我以前做过,正火就可以了。
硬度能做到61----65HRC成熟工艺是:铸造后软化退火,便于加工,加工后空冷淬火加低温去应力回火。
使用硬度一般要求为HRC58-62,多用于比如渣浆泵零部件等耐磨易损件。
我们这里是高铬生产基地,一般提供Cr24,Cr26,Cr28,Cr15Mo3等,价格是不便宜的。
价格要包括中间的软化退火和精加后的淬火及回火。
楼主的材料应该叫Cr26做高铬磨球的,Cr%=10.2~10.5%,C%=2.2~2.7%,Si、S双零以下,要求硬度HRC>58我们现在用的是淬火液淬火,淬火工艺参数是:650度保温2小时,升温到960度保温3.5小时淬火;回火温度380~400,保温4~6小时。
磨球规格φ40-φ80。
工艺是1050淬火+250~350回火金属耐磨材料在水泥企业的研究和应用[摘要] 本文从金属耐磨材料的概述、水泥企业常用的耐磨材料以及根据磨损原理具体的选用金属耐磨材料,对金属耐磨材料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其他选用金属耐磨材料给予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金属耐磨材料水泥企业研究应用一、金属耐磨材料的概述材料的耐磨性不仅决定于材料的硬度Hm,而且更主要的是决定于材料硬度Hm和磨料硬度Ha的比值。
球球墨铸铁600热处理力学

球球墨铸铁600热处理力学
球墨铸铁600是一种球墨铸铁材料的牌号。
球墨铸铁,也称为球弧铸铁、球状石墨铸铁,是一种由球状石墨和铁基体组成的合金材料。
它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耐磨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工程机械等领域。
热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加热和冷却过程,对材料进行结构和性能调整的工艺。
球墨铸铁600的热处理力学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度: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球墨铸铁600的强度,使其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2. 韧性:热处理可以改善球墨铸铁600的韧性,提高其抗冲击和抗断裂能力。
3. 硬度:热处理可以增加球墨铸铁600的硬度,使其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
4. 剥离性:热处理可以减少球墨铸铁600表面的氧化物和夹杂物,提高其剥离性,降低加工难度。
综上所述,球墨铸铁600的热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其力学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将对其力学性能产生不同影响,具体的热处理方案应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和材料性能需求进行选择。
球球墨铸铁600热处理力学

球球墨铸铁600热处理力学摘要:一、球墨铸铁概述二、600热处理原理三、600热处理对球墨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四、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球墨铸铁概述球墨铸铁(Ductile Iron,简称DI)是一种铁素体基体,球状石墨为主要相组成的铸铁。
它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抗震性能和耐磨性,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水利等领域。
球墨铸铁的性能受到热处理工艺的严重影响,其中600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二、600热处理原理600热处理,又称球墨铸铁石墨化退火,是将球墨铸铁件在高温(通常为600℃)下保温一段时间,使石墨球化,降低内应力,提高铸铁的韧性和塑性。
在这个过程中,铁素体基体逐渐转变为铁素体+石墨的双相组织,石墨球尺寸减小,分布更加均匀。
三、600热处理对球墨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1.提高韧性:600热处理使球墨铸铁的韧性得到显著提高,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等指标均有提升。
2.改善塑性:通过600热处理,球墨铸铁的塑性指标提高,可减少变形和破裂倾向。
3.降低内应力:600热处理有效降低球墨铸铁件内的残余应力,有利于防止裂纹产生。
4.优化组织:600热处理使石墨球尺寸减小,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铸铁的加工性能。
四、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1.汽车零部件:600热处理在汽车刹车盘、刹车钳等零部件的应用,提高了零件的韧性和抗疲劳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2.建筑行业:600热处理应用于建筑用球墨铸铁件,提高了抗震性能和抗裂性能。
3.水利设施:通过600热处理,球墨铸铁闸门、管道等水利设施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五、总结与展望600热处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球墨铸铁热处理方法,在提高铸铁力学性能、降低内应力、优化组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随着我国球墨铸铁产业的不断发展,600热处理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球墨铸铁退火热处理工艺

球墨铸铁退火热处理工艺介绍球墨铸铁是一种优良的铸造材料,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等优点。
然而,在球墨铸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浇注和固化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和组织缺陷,使得材料的性能和密度不如预期。
为了改善球墨铸铁的性能,需要进行退火热处理工艺。
退火热处理的作用退火热处理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使球墨铸铁内部的晶粒和组织回复到均匀状态。
通过退火,可以消除材料的应力和缺陷,提高其强度、硬度和韧性。
此外,退火还可以改善球墨铸铁的加工性能,降低加工难度和成本。
退火热处理工艺流程退火热处理工艺一般分为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加热1.将球墨铸铁样品置于加热炉中,加热温度一般介于800℃至950℃之间,具体温度取决于球墨铸铁的成分和要求的性能。
2.控制加热速率,一般为10-20℃/min,过快的加热速率可能导致温度不均匀和组织不均匀。
3.达到指定温度后,保持一定时间,使得温度均匀分布至整个材料。
保温1.在加热达到目标温度后,保持一定时间,以使材料内部发生相应的晶粒生长和组织改善。
2.保温时间一般为1-3小时,具体时间取决于球墨铸铁的厚度和材料的成分。
冷却1.将球墨铸铁样品从炉中取出,放置于自然冷却环境中。
2.冷却速率对于球墨铸铁的结构和性能非常重要,过快的冷却速率可能导致材料的组织不均匀和应力生成。
3.为了保证冷却速率的均匀性,可以在冷却过程中采用气体冷却或浸水冷却等辅助手段。
退火热处理的影响因素退火热处理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时间、冷却速率和球墨铸铁的成分等。
温度温度是影响退火热处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温度过低,无法使晶粒发生明显的生长和回复;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晶粒长大过快、组织不均匀等问题。
时间保温时间的长短对于晶粒的生长和组织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时间过短,晶粒不能得到充分生长和回复;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晶粒长大过大,进一步影响材料的性能。
冷却速率冷却速率直接影响着球墨铸铁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较慢的冷却速率可以促进球状石墨的生成,提高强度和韧性;较快的冷却速率可以提高硬度和强度,但可能降低韧性。
铸铁热处理

1.炉冷至室温或600℃出炉空冷
1.出炉空冷至室温
2.冷却至720-760℃二阶段石墨化+炉
2.出炉空冷至600℃,再进炉,以速度
冷至室温,或炉冷至600℃出炉空冷 精选可编辑ppt 50-100℃/H;冷至300℃以下,出4炉空 冷
正火
铸铁正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铸件的硬度、耐磨性、或作为表面淬火的预备热处理, 改善基体组织.但是,灰铸铁无法通过热处理来改善力学性能,这是因为灰铸铁中 的石墨呈片状分布,破坏了铸铁基体组织的连续性,同时,石墨端部易引起应力集 中,致使灰铸铁热处理后基体组织的强度和塑性、韧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热处理不能改变石墨的形态和分布特性,而铸铁热处理的效果又与铸铁 基体中的石墨形态有密切关系.对于灰铁而言,热处理具有一点的局限性. 而球墨铸铁中的石磨成球状,对基体的削弱作用较小.因而,凡能改变金 属基体组织的各种热处理方法,对于球墨铸铁都是有效的
精选可编辑ppt
1
灰铸铁的热处理
退火
1.去应力退火:为消除铸件的残余应力,稳定几何尺寸,减小或消除加工 过后的畸变.通常普通灰铁件的去应力退火温度以550℃为宜.加热速度以 50℃/h.保温时间以25mm/h计算. 其冷却速度一定要慢,防止产生二次残 余内应力,冷却速度一般控制在20-40℃/h
精选可编辑ppt
6
加热温度对铸铁正火后硬度的影响
在正火温度范围内,加热温度愈高, 硬度也愈高. 正火后的冷却速度影响铁素体的析 出量,冷却速度愈大,铁素体的析 出量愈少,硬度愈高。因此,可采 用控制冷却速度的方法来达到调整 硬度.
精选可编辑ppt
7
球墨铸铁的热处理
球状石墨由于呈球形,故对集体的破坏割裂作用很小,引起应力集中的程度 也不大,基体的作用能较充分的发挥,所以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基体组织获 得所需性能
机床床身铸铁的热处理工艺

机床床身铸铁的热处理工艺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铸铁平台和机床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下面介绍一下机床床身铸铁的热处理工艺。
第一,球铁的多温淬火;球铁经等温淬火后可以获得高强度,同时兼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
多温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主要考虑使原始组织全部A化、不残留F,同时也避免A晶粒长大。
加热温度一般采用Afc1以上30~50℃,等温处理温度为0~350℃以保证获得具有综合机械性能的下贝氏体组织。
稀土镁铝球铁等温淬火后σb=1200~1400MPa,αk=3~3.6J/cm2,HRC=47~51。
但应注意等温淬火后再加一道回火工序。
第二,消除应力退火;由于铸件壁厚不均匀,在加热,冷却及相变过程中,会产生效应力和组织应力。
另外大型零件在机加工之后其内部也易残存应力,所有这些内应力都必须消除。
去应力退火通常的加热温度为500~550℃保温时间为2~8h,然后炉冷(灰口铁)或空冷(球铁)。
采用这种工艺可消除铸件内应力的90~95%,但铸铁组织不发生变化。
若温度超过550℃或保温时间过长,反而会引起石墨化,使铸件强度和硬度降低。
第三,消除铸件白口的高温石墨化退火;铸件冷却时,表层及薄截面处,往往产生白口。
白口组织硬而脆、加工性能差、易剥落。
因此必须采用退火(或正火)的方法消除白口组织。
退火工艺为:加热到550-950℃保温2~5h,随后炉冷到500—550℃再出炉空冷。
在高温保温期间,游高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分解为石墨和A,在随后护冷过程中二次渗碳体和共析渗碳体也分解,发生石墨化过程。
由于渗碳体的分解,导致硬度下降,从而提高了切削加工性。
第四,球铁的正火;球铁正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珠光体基体组织,并细化晶粒,均匀组织,以提高铸件的机械性能。
有时正火也是球铁表面淬火在组织上的准备、正火分高温正火和低温正火。
高温正火温度一般不超过950~980℃,低温正火一般加热到共折温度区间820~860℃。
铸铁的热处理

铸铁的热处理按工艺目的不同,铸铁热处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去应力退火热处理;(2)石墨化热处理;(3)改变基体组织热处理。
本章简要介绍上述热处理工艺的理论基础和工艺特点。
第一节去应力退火热处理去应力退火就是将铸件在一定的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以消除铸件中的铸造残留应力。
对于灰口铸铁,去应力退火可以稳定铸件几何尺寸,减小切削加工后的变形。
对于白口铸铁,去应力退火可以避免铸件在存放、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或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变形甚至自行开裂。
一、铸造残留应力的产生铸件在凝固和以后的冷却过程中要发生体积收缩或膨胀,这种体积变化往往受到外界和铸件各部分之间的约束而不能自由地进行,于是便产生了铸造应力。
如果产生应力的原因消除后,铸造应力随之消除,这种应力叫做临时铸造应力。
如果产生应力的原因消除后铸造应力仍然存在,这种应力叫做铸造残留应力。
铸件在凝固和随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壁厚不同,冷却条件不同,其各部分的温度和相变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因而造成铸件各部分体积变化量不同。
如果此时铸造合金已经处于弹性状态,铸件各部分之间便会产生相互制约。
铸造残留应力往往是这种由于温度不同和相变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应力。
二、去应力退火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铸造残留应力与铸件冷却过程中各部分的温差及铸造合金的弹性模量成正比。
过去很长的时期里,人们认为铸造合金在冷却过程中存在着弹塑性转变温度,并认为铸铁的弹塑性转变温度为400℃左右。
基于这种认识,去应力退火的加热温度应是400℃。
但是,实践证明这个加热温度并不理想。
近期的研究表明,合金材料不存在弹塑性转变温度,即使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合金仍具有弹性。
为了正确选择去应力退火的加热温度,首先让我们看看铸铁在冷却过程中应力的变化情况。
图1是用应力框测定的灰铸铁冷却过程中粗杆内应力的变化曲线。
在a点前灰铸铁细杆已凝固完毕,粗杆处于共晶转变期,粗杆石墨化所产生的膨胀受到细杆的阻碍,产生压应力,到达a点时,粗杆的共晶转变结束,应力达到极大值。
球墨铸铁的热处理

球墨铸铁的热处理目前球墨铸铁所采用的热出库工艺有:消除内应力的低温退火;高温石墨化退火;低温石墨化退火;正火与回火;淬火与回火;等温淬火等。
球墨铸铁的表面淬火正在扩大应用。
对球墨铸铁的化学热处理也在研究应用。
1 球墨铸铁消除内应力的低温退火球墨铸铁与灰口铸铁比较,容易产生较高的内应力,一般高1-2倍,与白口铸铁的内应力差不多。
消除内应力低温退火的工艺过程是:将铸铁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使铸铁完全过渡到稳性温度范围,至200-250℃即出炉空冷。
球墨铸铁消除内应力的倾向性与金属基体有关,珠光体球墨铸铁比铁素体基体为小。
例如当退火温度为600℃时,对于珠光体+铁素体和铁素体基体的球墨铸铁保温15小时后可完全消除内应力。
而对于珠光体基体的球墨铸铁,要完全消除内应力保温时间长达63小时。
但都比钢的消除倾向大。
在保温的前2-3小时内消除内应力的效果最为显著。
退火温度愈高,则内应力消除的愈快,愈安全。
目前工厂一般按下述工艺进行:加热速度控制在60-120℃/小时的范围内。
避免产生新的内应力。
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550-650℃之间。
对于珠光体基体的球墨铸铁,考虑到当加热温度超过600℃后,可能发生共析渗碳体的石墨化和粒化。
所以加热温度适当降低为550-620℃为宜。
保温时间为2-8小时。
然后随炉缓冷(冷却速度为30-60℃/小时)至200-250℃出炉空冷。
采用该工艺退火,可消除铸件中残余应力之90-95%。
2球墨铸铁的高温石墨化退火球墨铸铁具有较大的向心倾向性。
在生产过程中常常由于化学成分选择不当,球化剂加入量过多或孕育剂量不足而造成铸件中出项大量的奥氏体或自由渗碳体;有时由于球墨铸铁中磷量过高或磷的严重偏析倾向,甚至在含磷量为0.05%时就会出现磷共晶。
当自由渗碳体和磷共晶总量超过3%时,就使铸件的机械性能变坏,加工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用高温石墨化的方法来予以消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铁的热处理即使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合金仍具有弹性。
在a点前灰铸铁细杆已凝固完毕,粗杆处于共晶转变期,粗杆石墨化所产生的膨胀受到细杆的阻碍,产生压应力,到达a点时,粗杆的共晶转变结束,应力达到极大值。
从a点开始,粗杆冷却速度超过细杆,二者温差逐渐减小,应力随之减小,到达b 点时应力降为零。
此后由于粗杆的线收缩仍然大于细杆,加上细杆进入共析转变后石墨析出引起的膨胀,粗杆中的应力转变为拉应力。
到达c点时粗杆共析转变开始,细杆共析转变结束,两杆温差再次增大,粗杆受到的拉应力减小。
到达d点时,粗杆受到的拉应力降为零,粗杆所受到的应力又开始转变为压应力。
从e点开始,粗杆的冷却速度再次大于细杆,两杆的温差再次减小,粗杆受到的压应力开始减小。
到达f点时,应力再度为零。
此时两杆仍然存在温差,粗杆的收缩速度仍然大于细杆,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粗杆所受到的拉应力继续增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灰铸铁在冷却过程中有三次完全卸载(即应力等于零)状态。
如果在其最后一次完全卸载(即f点)时,对铸件保温,消除两杆的温差,然后使其缓慢冷却,就会使两杆间的应力降到最小。
对灰铸铁冷却过程中的应力测定表明,灰铸铁最后一次完全卸载温度在550~600℃。
这与实际生产中灰铸铁的退火温度相近。
三、去应力退火工艺为了提高去应力退火的实际效果,加热温度最好能达到铸件最后一次完全卸载温度。
在低于最后一次完全卸载温度时,加热温度越高,应力消除越充分。
但是,加热温度过高,会引起铸件组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铸件的性能。
对于灰铸铁件,加热温度过高,会使共析渗碳体石墨化,使铸件强度和硬度降低。
对于白口铸铁件,加热温度过高,也会使共析渗碳体分解,使铸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大幅度降低。
普通灰铸铁去应力退火的加热温度为550℃。
•当铸铁中含有稳定基体组织的合金元素时,可适当提高去应力退火温度。
低合金灰口铸铁为600℃,高合金灰口铸铁可提高到650℃。
加热速度一般为60~100℃/h。
保温时间可按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H=铸件厚度/25+H',式中铸件厚度的单位是毫米,保温时间的单位是小时,H'在2~8范围里选择。
形状复杂和要求充分消除应力的铸件应取较大的H'值。
随炉冷却速度应控制在30℃/h以下,一般铸件冷至150~200℃出炉,形状复杂的铸件冷至100℃出炉。
表1为一些灰铸铁件的去应力退火规范,供参考。
第二节石墨化退火热处理石墨化退火的目的是使铸铁中渗碳体分解为石墨和铁素体。
这种热处理工艺是可锻铸铁件生产的必要环节。
在灰铸铁生产中,为降低铸件硬度,便于切削加工,有时也采用这种工艺方法。
在球墨铸铁生产中常用这种处理方法获得高韧性铁素体球墨铸铁。
一、石墨化退火的理论基础根据相稳定的自由能计算,铸铁中渗碳体是介稳定相,石墨是稳定相,渗碳体在低温时的稳定性低于高温。
因此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渗碳体在任一温度下都可以分解为石墨和铁碳固溶体,而且在低温下,渗碳体分解更容易。
但是,石墨化过程能否进行,还取决于石墨的形核及碳的扩散能力等动力学因素。
对于固态相变,原子的扩散对相变能否进行起重要作用。
由于温度较高时,原子的扩散比较容易,因此实际上渗碳体在高温时分解比较容易。
尤其是自由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分解时,由于要求原子做远距离扩散,只有在温度较高时才有可能进行。
1.石墨的形核对于可锻铸铁,渗碳体的分解首先要求形成石墨核心。
在固相基体中,石墨形核既要克服新相形成所引起的界面能的增加,同时又要克服石墨形核时体积膨胀所受到的外界阻碍,因此其形核比在液态时要困难得多。
由于在渗碳体与其周围固溶体的界面上存在有大量的空位等晶体缺陷,石墨晶核首先在这里形成。
在渗碳体内,尽管也可能存在有晶体缺陷,但是由于石墨形核会引起较大的体积膨胀,而渗碳体硬度高,体积容让性差,必然会对此产生巨大的阻力,从而阻碍石墨核心在其内部形成。
在实际生产中,铸铁内往往存在有各种氧化物、硫化物等夹杂物。
其中一些夹杂物与石墨有良好的晶格对应关系,可以作为石墨形核的基底,减小了由于石墨形核所造成的界面能的增加。
因此在实际条件下,石墨形核要比理想状态容易些。
对于灰铸铁和球墨铸铁,石墨化过程不需要石墨重新形核。
2.高温石墨化过程高温石墨化的主要目的是使自由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分解。
如果把含有渗碳体的铸铁加热到奥氏体温度区域,石墨的形核则发生在奥氏体与渗碳体的界面上。
石墨形核后,随着渗碳体的分解,借助于碳原子向石墨核心的扩散不断长大,最终完成石墨化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可锻铸铁而言,其铸态组织是按亚稳定系凝固而成,其中奥氏体相对于稳定系奥氏体呈碳过饱和状态,石墨化后,奥氏体中碳浓度也要发生变化。
石墨化完成后,铸铁的平衡组织为奥氏体加石墨。
如果此时将铸铁缓慢冷却,奥氏体将发生共析转变,其转变产物是铁素体和二次石墨,铸铁的最终平衡组织为铁素体加石墨。
3.低温石墨化过程低温石墨化是指在A1温度(720~750℃)以下保温的石墨化过程。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铸铁经过高温奥氏体化后再进行低温石墨化处理;另一种是铸铁不经过高温奥氏体化,而仅加热到A1温度以下进行低温石墨化。
前者的目的是使奥氏体在共析转变时按稳定系转变为铁素体和石墨。
后者不形成奥氏体,共析渗碳体直接分解为铁素体加石墨。
如前所述,从热力学条件看,在低温下石墨化是可能的。
此时关键的问题是碳原子的扩散。
在低温下,碳原子本身的扩散能力很低,加之铁素体溶解碳的能力很小,碳原子的扩散比较困难,主要通过晶粒边界和晶体内部缺陷进行。
因此,要提高低温石墨化的速度,关键是减小碳原子的扩散距离。
细化铸态组织,增加晶界,增加石墨核心是减小碳原子扩散距离的有效措施。
二、石墨化退火工艺1.铁素体(黑心)可锻铸铁的石墨化退火工艺图2所示,黑心可锻铸铁的石墨化有五个阶段:(1) 升温;(2) 第一阶段石墨化;(3) 中间阶段冷却;(4) 第二阶段石墨化;(5) 出炉冷却。
表3为一些典型可锻铸铁件石墨化退火实例,供参考。
如果奥氏体冷却到更低的温度进行转变,关。
如图4所示,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自由能差越大,转变驱动力越大;但同时,温度的降低又使原子的扩散能力降低。
因此过冷奥氏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转变的孕育期最短。
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
对于铸铁,其奥氏体成分一般是过共析的,其C曲线上多出一条表示先共析渗碳体(或石墨)析出的曲线(如图5所示)。
奥氏体的成分偏离共析点越远,这条先共析相析出线距离珠光体转变开始线也越远。
铁成分不同,其过冷奥氏体转变的C曲线不同。
根据不同成分铸铁过冷奥氏体转变的C曲线,可以容易地预测该成分铸铁不同温度下奥氏体等温转变的产物,从而制订合理的等温转变热处理工艺。
3.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在实际热处理中,等温热处理工艺比较繁琐,因而较多的是采用连续冷却热处理。
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是在不断降温过程中发生转变的。
为简便起见,可以将铸铁的冷却曲线绘制到C曲线上,以定性地分析在连续冷却条件下过冷奥氏体的转变。
如图6所示,当冷却速度为V1时,冷却曲线与C曲线有两个交点,a1点表示珠光体转变开始,b1点表示珠光体转变结束。
将冷却速度提高到V2,转变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缩短,转变温度降低。
如果将冷却速度提高到临界冷却速度V'c以上(比如V3),则冷却曲线不与转变终了线相交,这表明只有一部分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而其余部分被过冷到M s点以下转变为马氏体。
在此范围里,冷却速度越大,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量越少,而马氏体量越多。
如果冷却速度大于V c,则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马氏体。
虽然应用C曲线可以定性地分析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但是由于连续冷却时奥氏体转变的孕育期与等温转变有所不同,上述分析在数值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因此,在分析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时比较多的是采用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
图7是共析等温淬火的目的是使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硬度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是目前有效发挥材料最大潜力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在白口铸铁生产中,等温淬火可用于犁铧、粉碎机锤头、抛丸机叶片及衬板等铸件的热处理。
其工艺是将白口铸铁在900℃奥氏体化,然后根据不同成分铸铁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确定等温转变温度,在该温度下等温1~1.5小时后空冷。
在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和灰铸铁生产中,等温淬火工艺主要用来获得贝氏体加残余奥氏体基体组织。
其工艺是将铸铁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保温后进行等温淬火。
提高奥氏体化温度,会提高奥氏体含碳量,使形成上贝氏体的下限温度降低,有利于形成上贝氏体组织。
增加奥氏体化保温时间,会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利于保留一定数量的残留奥氏体,从而改善材料的韧性。
等温淬火温度要根据C曲线确定。
等温淬火时间过长会析出碳化物,降低材料的韧性;过短则贝氏体量不足。
加入一定的合金元素,诸如Mo、CuNi可提高淬透性。
图9和图10分别是球墨铸铁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供参考。
图9 球墨铸铁上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大陆与台湾金相组织名词术语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