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_陈秋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调整第一章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深远的一次战争,波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各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
本文将着重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相关的调整策略。
第二章战争经济调整的国家实践2.1 英国在战争初期,英国面临着来自纳粹德国的强大军事威胁。
为了迅速增强战斗力,英国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大对军工企业的支持和补贴。
同时,英国开始对军需物资进行严格的配给,实行优先供应政策,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2.2 美国美国在二战初期并未直接参战,但意识到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冲击。
为了增强实力,美国政府大规模增加军事开支,并通过实施军事工业优先计划,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军工产业。
此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加大对战争财政的控制和调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和平经济到战时经济的转型。
2.3 苏联苏联是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德军入侵后,苏联军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迅速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转移工业基地、加强对战场的物资补给、实施计划经济等。
苏联的战争经济调整策略使得他们能够在战争中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并最终取得胜利。
第三章战争经济与产业调整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通过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它们快速转变为战时经济,大规模生产军事装备和物资,满足战争需求,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它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战争中的生产需求迫使各个国家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军事科技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国家经济和产业的进步。
另一方面,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也对战后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国在战争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为战后的经济恢复和重建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各国将军事工业转向民用领域,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章世界大战的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和产业调整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

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是整个战争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这场全球冲突中,各个国家都在力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削弱对手,争夺资源和市场,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从不同角度分析各国的经济策略和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资源争夺与封锁战二战期间,资源的争夺成为各国争夺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在战争初期就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政策,试图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获得所需的资源。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盟军逐渐实施了封锁战略,削弱了轴心国的资源供应。
封锁战使得轴心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限制了他们的军事行动能力。
二、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都不得不调整其经济体制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例如,美国实行了战时经济体制,将其工业生产转向军事需求,大量生产军火和军事装备。
这种转变使得美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其后期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战争对战争结果的影响经济战争对战争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国家在战争中的地位。
例如,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拥有庞大经济实力的国家,最终成为战争的胜利者。
其次,经济战争也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封锁战略的实施使得轴心国的经济崩溃,最终导致他们在战争中失败。
最后,经济战争也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后,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领导者,而欧洲和亚洲的经济则遭受了巨大的破坏,需要长时间的恢复。
四、经济战争的教训与启示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教训与启示。
首先,经济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家在战争中更有可能取得胜利。
其次,经济战争需要全面考虑,不仅要注重资源争夺,还要注重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战争后的恢复。
最后,经济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辅助手段,而是一种独立的战争形式,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
总结:二战期间的经济战争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源争夺与封锁战使得各国的经济陷入困境,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一些国家取得了战争胜利。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发展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与产业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主要参战国之一,在战争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但中国通过积极应对战争的挑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成就。
1. 抗战初期的困境与经济动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日本侵略军的迅速进攻导致中国大片领土受到威胁,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动员政策,调动全国资源,提振经济。
其一,中国加强了对内需的调控。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例如实施减税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战争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中国积极出口物资以获得外汇。
由于战争期间全球范围的军火需求增加,中国加大了对军火和战争物资的生产,并通过出口这些物资获取外汇储备。
2. 战争经济的提升和产业布局调整随着战争的进展,中国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战争经济水平,并调整了产业布局以适应战争需求。
首先,中国在军工产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军工企业的支持和投资,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产水平和质量。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工基础的国家。
其次,中国调整了民用产业的布局。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中国减少了对一些战争无关的产业的投资,并将更多资源和资金用于战争相关的行业,如军工、农业等。
这种调整有助于提高对战争经济的支持能力。
3. 对战争经济的总结与反思战争的结束并没有意味着中国的战争经济发展结束,相反,中国对战争经济的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在战后,中国政府对战争经济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将这些经验教训应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例如,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战争期间形成的紧急调运、组织管理等经验,对中国军队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经验提高了中国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一场战争,不仅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使人类历史彻底转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一、政治方面的转折点1. 国际关系重新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格局主要由列强之间的殖民势力和争夺控制。
然而,战争后大量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同时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崛起。
战后国际体系重新定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合作取代了以国家势力为中心的体系。
这标志着国际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2. 联合国的成立作为战后世界的一次重要领导实践,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其目标是维护全球和平。
联合国的诞生意味着各国之间更多的合作和谈判,以通过国际组织解决纷争,避免战争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3. 战后国家形势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都要进行国家形势的重建工作。
日本和德国这两个战败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和平与民主的道路。
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其他国家也开始进行国家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和改进社会制度。
这种国家形势重建为战后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经济方面的转折点1. 增强工业实力战争的推动促使各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大幅增强。
特别是美国和苏联,二战后成为全球最强大的两个工业国家。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苏联则在军事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使得经济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为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奠定了基础。
2.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大幅增加。
例如,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欧洲国家得以重建经济,这为日后的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契机。
此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兴起,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 实现战后经济繁荣战后世界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战争之后,众多国家都面临着重建国家经济的压力,因此加强了对工业的投资和发展。
同时,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胜利

标题: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胜利一、引言在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场战争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一,给全球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但是,战争也有它的转折点,也有人类的勇气和智慧使得战争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正义的一方发展。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胜利。
二、转折点:中途岛战役中途岛战役是二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它标志着战争形势的转变。
在此之前,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了优势,他们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然而,中途岛战役的胜利使美国重新获得了制海权,这对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至关重要。
这场战役中,盟军飞行员们的勇敢和聪明才智,使得他们能够成功地策划并执行了这次突袭行动,这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步。
三、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于苏联和盟军来说都是一场重要的胜利。
在此之前,德国在东线战场上占据了优势,他们的快速推进使得苏联在许多地方都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联重新获得了信心,也鼓舞了全国的士气。
这场战役中,苏联士兵的坚韧和勇气,以及领导者的聪明才智,使得他们能够成功地反击并击败了德国军队。
这也标志着德国在东线战场的战略失败,为苏联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我们不仅要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更要理解那些在战争中表现出英勇和智慧的人们。
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抵抗,保卫了家园和国家。
这不仅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战争对于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面貌。
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以和平、合作、发展的态度来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更要让他们明白和平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和平意识和国际观念。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
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短短的一段话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概括了进去。
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波及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称之为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将全世界分为了决战双方进行两军对垒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在双方投入兵力、武器、战场范围、作战样式、造成损失、产生的影响的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的战争蔓延到了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涉及了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可谓是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一下这场大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使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英国、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和萧条中苦苦挣扎。
而德国和日本则选择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把本国的经济转向了军事化轨道,使得经济迅速恢复,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恢复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对外扩张与侵略。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争夺。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根据多方资料重点地对德国在二战前后以及战时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概述与分析。
首先,我们从战前的德国国民经济与生存状况来看。
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的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出于好奇查询得知此赔款于2010年10月3日才支付完毕),有一些成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德国工业复兴。
二战的转折点

二战的转折点介绍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破坏力的战争之一。
它在世界各地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然而,在整个战争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战的转折点,包括战役的重要转折、科技的进步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
关键转折点1.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成功地挫败了德国纳粹军队的攻势,这是自德国入侵苏联以来的首次胜利。
苏联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东线战场的态势,也振奋了苏联人民对战争的斗志。
这场战役使德国军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迫使他们转入战略防御。
2. 中途岛海战(1942)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战斗中,美国海军成功地摧毁了日本海军的四艘航空母舰,并重创了他们的舰队。
这场胜利使得美国夺得了在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扭转了战争的势头,并成为进攻日本本土的基础。
3.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译(1941-1942)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是二战期间使用的一种加密设备。
然而,由于英国的计算机专家亚伯特·图灵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他们成功地破译了德国军队的代码。
这个突破使得盟军能够获取德国军队的重要情报,有效地干扰德国的军事行动。
科技的进步除了关键转折点的战役,科技的进步也对二战的转折产生了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科技进步:1. 原子弹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是二战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美国在1945年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核弹。
这一举动迫使日本投降,结束了太平洋战争。
2. 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发展二战中,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发展使得空中战争变得更加重要。
德国的“闪电战”和英国的“暴风雨战术”展示了战斗机在战争中的威力。
同时,轰炸机的出现也使得对敌方领土进行大规模的空袭成为可能。
3. 坦克的改进坦克技术的发展也对二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战争中威力强大的装备。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与社会动荡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与社会动荡在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席卷而来,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战争冲击。
这场战争不仅给军事战略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对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战争期间的战争经济和社会动荡,以及战后的影响。
一、战争经济的发展1.1 战争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在战争时期,军队的需求大大增加,战争装备、战略物资和人员配备都需要大量投入。
这种需求带动了军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繁荣。
例如,军火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造船业等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些本来处于萧条状态的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1.2 资源调配与经济控制战争时期,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国家对资源的调配进行了集中管理和控制。
资源被优先用于军事需求,而一些平时繁荣的产业可能会被限制或关闭。
同时,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和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措施。
二、社会动荡与战争影响2.1 劳动力的调动与动员战争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到战争生产和军事行动中。
因此,许多国家实施了动员制度,强制征召青壮年参加战争。
这样的动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组织结构,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短缺,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2.2 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冲击战争对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
战争需要大量的资源供给,因此征收了大量的税收和物资,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同时,战争还带来了战争恐慌、人口流离失所和家庭破裂等深远的社会问题。
为了维持战争的需要,政府还可能实行战时管制措施,限制民众的言论、出行和交流自由,导致社会秩序动荡。
三、战后的影响与重建3.1 经济重建的挑战与机遇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蒙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战后的时期也给经济带来了一些机遇。
为了重建国家,许多国家对经济进行重组和革新,从而推动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
例如,通过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国家进行了经济援助,帮助它们重新恢复了经济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4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N o.4 2006年7月J OURNAL OF GU IZ HOU UN IVERS I TY(Socia l Sc i ences)Ju.l2006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陈秋月(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我国的历史研究中,习惯上将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但从影响战局的最重要的因素)政治经济实力对比看,珍珠港事件更应当作为二战历史的转折点来看待。
关键词: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历史的转折点中图分类号:K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06)04-0059-05在我国的二战历史研究中,习惯上将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0[1]/斯大林格勒会战,,打破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成为卫国战争的根本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0[2],类似这样的观点在国内出版的各种涉及二战历史的书中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这主要缘于1942年10月12日延安的5解放日报6发表了一篇毛泽东的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6,该文认为斯大林格勒会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0[3]事过境迁,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归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说服力不强,这种观点容易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缩写成苏德战争史,而忽视了作为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它本身的特点。
列宁曾经说过:/现代战争中的经济组织具有决定意义,经济条件和组织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
0[4]考察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切战争和武装冲突都只不过是政治的继续,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虽然有战争的性质、将领的强弱、谋略的运筹帷幄等,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交战国的经济基础。
因为战争拼的就是经济基础,较量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赢得战争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掠夺战败国的经济利益。
所以,战争一旦离开了经济的因素,不仅打不起来,即使因其它原因而发生也不可能持续下去,现代战争尤为如此。
因此我们在认定作为一场世界范围大战拐点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历史事件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该事件的发生足以改变世界范围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版图重组;二是由此而引起敌对两大阵营实力的对比,将影响战争的最终结局;三是事件是军事冲突战局的真正转折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研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不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因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两大阵营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世界范围政治格局改变。
它只改变了苏德战场双方的实力对比,扭转了苏德两军的作战态势。
可以说,毛泽东当年的论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纵观二战的历史进程,真正称得上转折点的当属珍珠港而非斯大林格勒。
首先,美国的实力是世界各国最强的,其战与和的态度事关二战的全局。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美英法三国的经济潜力约占当时世界经济潜力的56%,其中美国的实力尤为举足轻重,其化工工业规模世界第一,美国的生产的工业产品占西方国家总量48%(1939)1945美国的发电量是英国的5倍,煤炭产量是英国的2倍多,石油产量是英国的15倍,钢产量是英国的5.7倍,粮食产量是英国的9.2倍);而同期的德收稿日期:2006-03-05作者简介:陈秋月(1964-),女,四川武胜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日意仅占世界经济潜力的20%;到1939年战争爆发时,美英法三国的煤炭产量是德日意的2倍,钢产量是德日意的1倍,发电量是德日意的1.2倍;而在整个1939)1945年期间美国的发电量是德日意三国的2.15倍,煤炭产量与德日意产量持平,石油及其制品的产量则是德日意三国的20倍,钢产量是德日意的2倍,粮食产量是三国总产量的2.37倍[5]。
不仅如此,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堪称世界一绝,在1941)1945年它共生产步枪1233万支,冲锋枪193万支,机枪261万挺,火炮迫击炮65万门,坦克10万辆,飞机19万架,同期的德日意只生产了步枪冲锋枪1088万支,机枪161万挺,火炮迫击炮57万门,坦克5万辆,飞机13.8万架。
1940年底,美陆军达146万人,有26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坦克师,拥有近9000架飞机, 12600门火炮迫击炮,1万辆汽车,海军有15艘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37艘巡洋舰,168艘驱逐舰,113艘潜艇。
从1940年6月开始,美国暗中动员4000名科学家,投入20亿美元研制原子弹。
美军的技术装备扩张之快、水平之高,令当时的参战各国汗颜[6]。
这点连苏联也承认/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武装力量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陆海军中最强大的力量0[5]。
从这些直接影响到战争状态的数据来看,充分说明了美国的战争潜力无与伦比,谁把美国争取过去,谁就赢得了战争。
战争爆发后,在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的打击下,东欧的波兰很快就沦为第一个牺牲品;即使是号称世界军事大国、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国也未能幸免于难,不到一个月就战败投降;战争仅仅才开始一年,然而在东欧、北欧和西欧的上空几乎到处都飘扬着纳粹的旗帜。
1941年6月,德军/闪击0苏联,半年时间就消灭苏军400多万(直接俘获330万人),兵临莫斯科城下。
此时此刻,德国法西斯势力占领全欧洲仿佛只不过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反法西斯同盟国英国和苏联苦苦挣扎,难以为继。
战前的英军本来就只有5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3个防空旅,外加国民部队12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3个骑兵旅[5];敦刻尔克撤退使其仅剩下500门大炮,200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这点力量不要说与德国对垒,就是保卫英伦三岛都十分单薄。
1941年底的德国已经控制了三倍于本土面积的领土,成为拥军723万,有坦克6000辆、60000门大炮、10000余架飞机、217艘军舰的超级大国,其生产的机床和煤炭量均是苏联的1.5倍,在有色金属、电力、钢铁、水泥、机车方面的产量都比苏联多,铁路运输能力是苏联的一倍。
而苏联经济却遭遇了比军事更加惨重的损失,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到战前48%,黑色及有色金属延压板、轴承(武器制造所必需)等生产完全停顿,在以后的整个战争时期其发电量都只有德国的一半,煤炭产量是德国的五分之一,钢铁产量是德国的三分之一[5],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援,苏德战场不会出现奇迹,苏军的溃败已成必然趋势。
形势逼迫斯大林考虑与德国单独媾和,不得不请保加利亚驻苏大使从中斡旋。
当欧洲上空到处弥漫着投降、战败的气氛,法西斯就要完成征服世界的关键一步时候。
1941年12月,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大本营珍珠港,使美军舰队几乎全部覆没,意外地将美国推入同盟国阵线,世界历史进程终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这就骤然使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出现根本变化,并带来世界战争格局的剧烈重组。
在整个二战中,全世界支出的军费总计11170亿美元,而美国就支出军费3100亿美元,约占三分之一;有1600万美国青年走上欧亚战场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7]。
美国还以租借的形式向盟国提供资金援助436亿美元,战争物资8340万吨;日本的南进战略完全取代其北进战略后,迫使它从中朝及本土抽调11个师团40万人的兵力进攻东南亚,从而杜绝了日本再从中国东北进攻西伯利亚的可能,避免了苏军可能受到轴心国军队两面夹击的厄运,彻底改善了苏联的周边战略环境,为最后打败法西斯德国创造了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太平洋战场的开辟,很难想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会取得最后胜利。
/珍珠港事件一举,斯大林便无须再担忧会从东部受到袭击了,他几乎可将亚洲的全部兵力调去打德军0[8],/1942年夏,最高统帅部决定从远东再撤出一大批兵力,莫洛托夫告诉斯大林日本已陷入东南亚,斯大林立即给华西列夫斯基致电要求撤出远东10)12个师0[9]。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最大战争机器的美国的参战,意味着这将一举打乱轴心国既定的征服世界的战略部署,加剧德日意三国之间的猜疑和矛盾,迫使它们转而各自为战,为同盟国的各个击破,最后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美国的加入还使同盟国之间的向心力更增强了,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反法西斯盟国崩溃的积极作用。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致电其驻日大使,要求大使尽其一切力量促使日本人从背后迅速袭击苏联。
然而太平洋战争的发生,反倒是日本把德国逼到墙角,希特勒只好横下一条心,对美宣战。
但前景如何?不少德国高级将领对希特勒向往的千秋帝国越来越怀疑。
0[10]希特勒作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老兵,对美国加入一战后战局的随之而来转变,印象十分深刻。
为不给美国再次界入欧洲战场提供口实,1939年9月曾命令德国海军潜艇不准在大西洋袭击美国船只;他/在战争头两年,仍然尽力使美国不卷入战争,用尽一切手段,包括贿赂国会议员,津贴作家,支持孤立主义者,使美国在战争中不参加到德国的敌人方面,,0,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害怕美国,因为/他清楚地懂得,一次只能对付一个国家,这是他的战略迄今得到成功的秘诀。
对付美国的时候一定会到来,但只有在打败英国和苏联之后才能这样做。
0[10]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形势的逼迫下,希特勒到德国国会发表了反美演讲,正式宣布对美开战,但私下却也无可奈何地对其亲信鲍曼说:反美战争是个悲剧,不合逻辑,也无现实基础[8]。
在他看来:按德国的预期行动,德日联合进攻苏联,苏联肯定难逃法国的厄运。
美国加入同盟国阵线,彻底改变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
这当然要归功于日本对珍珠港的不宣而战。
自华盛顿立国以来就定下了不干预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基本国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消耗美国军费350亿元,却未给其带来任何政治上的好处,美国借给英法的上百亿美元外债也无法收回,一战的结局使孤立主义再次主导美国政坛;罗斯福总统本人虽同情反法西斯盟国但也不得不于1939年9月5日签署/中立法案0,禁止向各交战国输出军火和战略物资。
随着欧洲战争日趋激烈,罗斯福应变形势修改了/中立法案0,给予反法西斯盟国现金购买军火和战略物资的优惠,但拒绝直接界入战争;在英伦三岛空战最激烈时,英国的外汇储备耗尽,仅剩二十多亿美元,无力继续购买军需物质。
丘吉尔通过做美国政界的工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允诺可以无偿向英国提供军火和战略物资,但美国政府拒绝参战仍然是其不可动摇的底线。
事隔一年,日本发动军事进攻,不仅在军事上摧毁了太平洋舰队,更从政治上摧毁了阻挡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孤立主义势力,扫除了罗斯福坚定不移反法西斯的最后障碍,/美国参战给了他战胜法西斯轴心国无穷的力量,在此之前丘吉尔的战胜法西斯的诺言只是一种信念的话,而现在就要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