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考点: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时间:1941年6月。
概况:德军进攻苏联,不到几个月,德军便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
影响:德国进攻苏联,二战规模扩大。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二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例题1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不宣而战”。
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对下列哪一国家“不宣而战”?()A.法国B.英国C.苏联D.美国答案:C解析:题干中“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进攻苏联。
故选C。
例题2莫斯科是个英雄城市,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B.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C.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答案:B解析: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答案B。
1.苏德战争爆发后,领导苏联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的是()A.列宁B.斯大林C.罗斯福D.丘吉尔2.2015年召开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
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A.德国突袭波兰B.德国东侵苏联C.日本偷袭珍珠港D.莫斯科保卫战3.以下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的是()A.幕尼黑会议B.德国进攻波兰C.英法对德宣战D.德国东侵苏联4.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据此回答:对苏德战争的初期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德军占领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B.德军占领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C.苏联军民坚决抗击,节节胜利D.德军攻陷了苏联首都莫斯科1.B解析:领导苏联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的是斯大林,答案B。
2.B解析:1941年德国东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开始了卫国战争,答案B。
3.D解析:1941年德国东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答案D。
苏德战争印象_下_金立扬

苏德战争印象文 / 金立扬 深交所综合研究所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第三天,苏联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契发表了诗作——《神圣的战争》。
第四天,苏军红旗歌舞团的亚历山大罗夫为此诗谱曲。
第五天,红旗歌舞团在莫斯科白俄罗斯车站演唱这首歌,为奔赴前线的红军战士壮行。
当时,车站内外群情激奋:“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贡献出一切力量和全部精神,保卫亲爱的祖国,伟大的联盟!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这个国家对于战争从来就不陌生。
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大陆深处崛起的年轻民族,从诞生伊始,就与周围最强大的国家交战,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为了取得通往欧洲的窗户,俄罗斯与北欧霸主瑞典从1700年打到1721年,终于在波罗的海站稳了脚跟。
为了取得南方的出海口,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1686年打到1878年。
1812年,全盛时期的拿破仑入侵,俄罗斯丧师失地,连莫斯科也被占领,但随即在冬季的风雪中歼灭了拿破仑的主力。
如果说,在苏德战争开始阶段,不少苏联人对于苏维埃政权还心存反感甚至恶意的话,那么,随着战争的延续,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战,人民与祖国、与这片辽阔的大地最朴素、最深沉的联系被唤醒了。
战争开始后,长期被压制的东正教堂重新开放,在全国3万所教堂里,牧首和信徒们共同为红军的胜利祈祷。
据说,在1812年卫国战争期间曾经托梦给库图佐夫的喀山圣母,再次托梦给全俄大牧首,俄罗斯的严寒将再次降临,带给德国人拿破仑一样的命运。
流亡国外的沙俄皇室成员,纷纷宣布拥护苏联。
国内战争中苏维埃政权的死敌邓尼金,也向苏联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
这是一个从来就崇尚英雄、勇气和牺牲的民族。
在寒冷的北国,在强敌环伺之下,没有这样的精神,根本无法生存下来。
在卫国战争中,苏军的勇气和英雄主义气概再次激发出来,一万一千名苏联英雄的英名缀满史册,一系列气壮山河的壮举则让全世界为之动容。
苏德战争

谢谢!
战争的影响:
苏联军民的战争 功绩对于推动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 的发展、深化殖 民主义体系分化 瓦解的危机、促 进世界各地千百 万人命运的变化, 曾产生巨大影响。 苏联的历史性胜 利,有利于一系 列社会主义国家 的诞生和发展。
经验教训:
1:战争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2:苏德战争给予美、英等 国的工业发展争取了时 间,为二战的胜利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3: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 新兴奠定基础。
制作:朱学耕
战争原因:
德国发动战 争的目的是 消灭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苏 联,进而夺 取世界霸权。
战争的形势:
1940年夏德国征服北 欧、西欧诸国后,即 着手制订入侵苏联的 战略计划,进行侵苏 的准备工作;1941年 春侵占巴尔干半岛后, 开始在东欧集结兵力, 加紧完成对苏作战部 署。
战争策划:
第三阶段(1943.12~1945.5),苏军全面展开战 略进攻,德军节节溃败,法西斯德国彻底覆灭。
结果: 苏联以重大代价换来了胜利!
德国及其盟国:
607个师被击溃 和消灭; 德军损失达1000 万人,约占其在大战 中人员损失的80%; 75%以上的武器 装备被苏军击毁或 缴获。 苏联: 亡2700万人,其 中军人866万人; 数千城市和村镇 变成废墟,国民经 济和人民财产遭到 空前破坏和洗劫。
"巴巴罗萨"方案
1、集中优势兵力沿三个战略方向实施闪电式进攻,把 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
2、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使 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以最终击败苏联。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1941.6~1942.11),德军发动战略进 攻,苏军实施退却和战略防御。
第二阶段(1942.11~1943.12),苏军展开战略反 攻,德军转入全面防御,战争发生根本转折。
苏德战争过程简介 苏德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

苏德战争过程简介苏德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本文导读: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
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
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
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
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
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
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 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
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罗斯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于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德战前的形势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
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
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
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苏德战争简介

苏德战争
● 苏德战争(又称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抵抗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侵略进行的战 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 亡最惨重的战争。
●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 同仆从国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芬兰,以事先拟定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 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 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全面 爆发。
● 这场战争使苏联用巨大的牺牲彻底打败并摧毁了强大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写了战后世界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直至1942年7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 , 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 毅力,以及不断增强的人力物力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 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战略攻势收复全部国土进而从法 西斯统治下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当地时间5月8日24时 , 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伟大的卫国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 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斯大林格勒战的历史背景介绍

斯大林格勒战的历史背景介绍斯大林格勒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斯大林格勒战的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斯大林格勒战的背景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到1942年春天,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
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莫斯科。
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
因此,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局部攻势。
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
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
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斯大林格勒战的结果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整个战役持续199天。
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
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
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
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
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了解苏德战争.ppt

体会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大战争的过程也是不 断将其自己套进绞索的过程。
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940-41不 列颠之战
1940年法 国败降
敦刻尔 克撤退
1939年9月 突袭波兰
1938年吞 并奥地利
1938年慕 尼黑阴谋
大清洗的后果
• 大清洗导致了苏联二战前期的溃败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过 具体的数据是: 5名元帅死了3个 12名一级集团军司令死了12个 16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5名 57名军长中的50名, 28名军政委中的25名, 64名师长中的64名, 97名师政委中的79名, 397名旅长中的220名, 456名团长中的401名, 几乎全部海军最高指挥员都处死。 共计35000多名红军高级指挥员处死。
.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
原因:
①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大清洗严重 削弱了苏军战斗力 )
②苏联领导人没有做好充分的临战准 备
③苏联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
④德军作了精心准备,占有强大的军 事资源,实施“闪电战”
苏联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 1、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 2、苏联军民的英勇奋战 • 3、苏联幅员辽阔,拥有广大的战略纵深 • 4、英美的援助 • 5、德国受寒冷天气的影响,使机械化部队
日本共有约
战列舰沉没 加利福尼亚号、俄克拉河马号、 60艘船只参
西弗吉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与珍珠港行
动;损失:
战列舰重伤 马里兰号、田纳西号、内华达号 飞机29架,
严重受损、宾夕法尼亚号轻伤 5艘袖珍潜
其他舰只 犹它号靶船沉没、另有3艘巡洋舰、艇死伤人数
3艘驱逐舰以及3艘其他船只被炸伤 不过百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通过本学期《二战简史》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二战的知识。
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了解更多的关于二战的历史,可以对认识当前世界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以我对二战中苏德战争的了解分析一下德国在开战之初为什么会以非常之快
的速度侵入苏联达600多公里。
当然苏联最后还是的打赢了“卫国战争”,但其在战争之初的反应还是很让人担心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160个整编师同时向苏联边境发起了猛烈进攻,然而苏联方面仅仅在三个小时之前才发布了战备命令。
德国为了准备这场突袭从5月25日就开始从西线战场撤下500多万人运往苏联西部边境,然而苏联对这些动作似乎有点视而不见抑或根本没放在心上,这是为什么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根据我的一下看法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分析两国之间的战争必然要分析一下交战国双方的各方面情况。
我们知道苏联在一战期间就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二战时期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结构和国内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军事和经济实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斯大林对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二战很不感兴趣,并且他自己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相互竞争的工具,作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应该参与进去。
早在德国闪击波兰的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就与希特勒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然斯大林也并没有糊涂到对德国的扩张不存一点戒心。
斯大林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也在苏联西部边境囤积重兵以备万一。
而且在德国突袭苏联之前,苏联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到了德国想要入侵苏联的意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斯大林对这些情报似乎并没有在意。
仔细分析一下,由于斯大林对苏联的绝对领导,而且斯大林个人脾气相当暴躁。
导致其下属虽然得到了一些情报,但是都没有比较确凿的证据,递交报告的时候生怕被斯大林责难,所以言辞并不是那么确定,有时还会自己推翻自己找到的证据。
当时最影响斯大林判断的就是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德国所带来的信息,斯大林据此判断德国在解决完英国之前不会入侵苏联,然而希特勒却在这次访问之后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斯大林个人的判断失误和其性格上的问题确实影响了本次战争的发展。
然而影响苏联战争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特勒高超的战争欺诈术,在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之后就使用各种欺骗手段来蒙住苏联,干扰斯大林的判断。
希特勒的情报部门甚至故意泄露消息说重兵东移就是对进攻英国的最大佯动。
受到这种欺诈术的影响,在德国入侵的前一天苏联还通过火车向德国运送大量的战备物资,继续谨慎地履行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协议。
当然以上的分析仅仅建立在苏联对德国的入侵几乎毫无防备的基础上的。
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的开始阶段,苏联军队战斗力也着实令人担忧。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仔细分析一下苏联在30年代爆发的大清洗运动,不难得出部分原因。
由于斯大林的一些政治目的,残害了一大批高级军官,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加上苏联当时的国防工业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所以在面对士气极盛的德国军队的时候显然有点力不从心。
分析战争的目的就是避免历史重演,也避免在以后的战争中犯下类似的错误,我们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及国际环境相当复杂。
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和平发展,但并不是完全远离战争。
我们不能犯下苏联时期过于乐观迁就敌人的错误。
要时刻保持军队的高战斗力,不能因为和平的现实而放松警惕。
对待日本这个曾经的侵略者,要保持200%的警惕特别是在现在其在极力的冲击着战后的和平体制。